第二十七章三江一湖水灌溉的青海商帮
1资源大省与原生态的青海商人
青海人说“老子在三江源头撒泡尿,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喝得到”,青海是个资源大省,它是中国最大的水源地。青海地域辽阔,却大而无当,7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仅仅才500多万人口,人口少,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没有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加之青海深居内陆,闭塞,交通不便,外界冲击少,古时就是个流放之所。人口少,导致学习风气差,发展慢,无产业支撑。汉藏蒙回,等多民族混居,加之历史流放,使得青海人文化传承杂乱。藏传佛教,道教,儒家,伊斯兰教等乱七八糟,没有统一的信仰。首先在信仰方面自己窝里斗。
青海的商业主要是靠输出原料,商旅匮乏,人员固守,多安于现状,鲜有人外出闯荡,几乎没出过什么商界名人。
解放后,新青海的商业理念,也只是限于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在没收湟中实业有限公司和各县“德兴海”商号遗留财产的基础上,青海省贸易公司在西宁成立。接着在民和、乐都、湟中、湟源、贵德、共和、都兰等地先后设立贸易支公司。牧业区人民政权未建立前,采取随军贸易的形式,组织流动贸易组,深入山区村寨、草原帐篷,开展购销活动。并在人民政权逐步建立的同时,设立固定的州、县贸易公司,实行“一揽子”经营。
要谈青海的商人,首先就要谈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回族商人。青海的回族人先天就是生意人,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以佐证,说的是青海回族兄弟做生意的:早晨孩子去上学,大人给孩子一只煮好的鸡蛋当早餐,结果是这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将这只鸡蛋换成了几角钱,经过几易几换,“资本”已经积累成几元,于是,这个孩子就开始了“买卖”生涯,担负起家庭的重负来,学没有上成,买卖却做成了,大人们也就默认了。
与徽商的区别在于,徽商“贾而好儒”,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徽商不惜重金办教育,创书院,因而徽州地区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致使汤显祖发出“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之感叹。青海的回族商人“重商轻文”,造成和增加了走上“大生意”的困难程度,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海商人才真正意义上感觉“商品”、“资本”和“市场”的概念。他们开始走南闯北,特别是南下广州,北上北京,用省内的特产,如:皮毛、药材以及其他土特产,换回当时的科技产品:电子表、计算器、录像带等带回省会,带回青海的各个地方,确也是足足让青海人过了一把时尚瘾,同时,也给青海人带回了南方沸腾的经济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当时叫做“倒电子表”为代表的街头小贩,逐步在各个城市中开展了小门面、小柜台的摊点生意,加上青海和西藏的地缘关系,青海商人开始了初级的商品贸易,往拉萨运送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长途贩运,做一些补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