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生意。很多人倾其一生都没有赚来大钱。为什么?因为赚大钱心切,结果往往是小钱不想赚,大钱挣不来。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生活中不少腰缠万贯的人当初都是靠做不起眼的小买卖起家的。只要你肯细心观察和钻研,身边处处都是商机。
不要忽视小本生意——草根也能造英雄
萨姆·沃尔顿是美国巨富之一,但他是开“低价”商店发迹的。1943年他们夫妻俩在家乡的小镇上办起了第一家“低价”自选商店,至今,这种自选商店销售网的2000多家商店总是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无独有偶,美国“刷子大王”艾富赖德·佛勒也是从经营8美分一把的小刷子而成巨富的。
再看看“自家人”的生意经。浙江省义乌市国家工商局正式命名的中国小商品城,专门经营各类小百货以及日常消费必需品,总摊位24万个,日客流量数万人次,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其特点是商品以中、低档为主,价格低廉,因其鲜明的大众化,而名闻遐迩,赢得“中国第一市场”的美誉。
显而易见,“美分”商店的兴旺与小商品城的崛起,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营的都是与广大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小商品。既“平易”近人,又薄利多销,因而涓滴成河、集腋成裘。所以小生意里有大学问,小商品里有大市场。
如果你翻阅一些著名温州民营企业家的简历,发现他们创业前绝大多数相当贫寒。鲁冠球打铁为生,南存辉摆摊修鞋,胡成中是裁缝,王振滔是木匠,郑元豹是工人,郑坚江是修理工……还有好多好多的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私营企业主,也大多出身平凡。
专家们在研究他们为什么成功时发现,这群最能赚钱的中国人乍一看上去却是新经济的落伍者。书本上那些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成功。经济学家常把温州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象比喻为“草根”经济,“一有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
温州商人的草根性表现在这些方面:侧重模仿,缺乏创新;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产业大多属较低层次,规模较小;多是家族制;大多数人比较谨慎,趋于保守;像风筝一样牢牢地将管理权抓在手里;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
就是这群草根英雄,在障碍面前敢跨敢闯。几乎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听到看到温州商人的声音或脚步。从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流通企业到首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从最早的私营企业到全国第一的私企党建;虽然是草根,温州老板们的创富之路却走得很神气。
温州人创业的特点就是“三无五低”,“三无”即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低”指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产业层次低和企业组织形式低。但“三无五低”却形成了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体,厉害之处就在于“草根”:他们大多为人低调,不怕吃苦,信心坚定,态度坚决,所以就容易成功。
在早期创业中,外部环境变化大,机会较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更容易适应,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思维敏捷,更具冒险性,所以这些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更容易获取财富。改革初期民营企业家大多从事传统工业、商业及服务业,文化水平的高低在这样的企业中差别并不明显,低文化程度的老板同样得心应手,有时甚至比高文化程度者更放得开手脚,更具优势。
虽然他们是创业的低文化程度者,但他们很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理论水平。事实上,许多低学历的老板边干边学、师法实践,其实际管理水平已大大超过高学历的年轻老板。
温州人的创业最具可学性,也最容易模仿。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一则他们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往往是农民。二则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他们有的知识和资本,你也完全可能拥有。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规模可大可小,资金可多可少,不要担心自己缺什么,进入门槛很低。他们的经验主义,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一流效益的本事,现在想创业的人同样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当过温州县委书记的李丁富,现在是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对“草根经济”有着更为直白的解释:一是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参与面广,渗透力强;二是它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出身不高贵,就像农村的孩子取名“二狗子”,很随缘,但它自立性、生命力强,好养活。
当然,我们不一味强求做小生意,更不反对做大生意。但生意不论大小,都要从顾客的实际需求出发,并尽可能地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不能脱离和“拔高”群众的消费水平,贪大求洋,搞豪华极品精品,追求高额利润,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尤其是在当前大多数人还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这样做必然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只要有利润就去做——赚钱不能嫌钱少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而如今,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一群会赚钱的“犹太人”,那就是温州人。温州人精神实际上就是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这一点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了。
西班牙温州同乡会副会长李欣瑜说:“做任何事,都得从小做起。一步登天的事是不可能的。”温州人把这条准则运用到商业上就是“微利是图”。温州商人的商业哲学是:“唯利是图”不足取,“微利是图”才是长远的生财之道。
温州人从来不会嫌钱少而不去赚,或者怕赚得少宁愿卖不出也不要故意抬高价格。每一笔小生意我们都应看做是十分珍贵的,每一笔小钱我们都应该珍惜。不放过赚任何一分钱的机会,能挣一分是一分,温州人的家财万贯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最早贩卖纽扣的叶荛林、叶荛青兄弟俩在20世纪80年代初刚开始在温州桥头镇试卖纽扣时,不到一天的时间,价值400元的纽扣竟然销售一空,这让兄弟俩非常高兴。同时,这个消息一下子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结果,大家都跟着做起纽扣生意,纽扣在桥头镇的小商品市场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到1981年下半年,纽扣摊位已经达100多个。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放,成为远近闻名的纽扣交易中心。
能挣一分是一分,这是温州人获得第一桶金的秘诀。正如香港古谷惠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雄在评价温州人的时候所说:“他们把普通的事、把小事做大,这是其他地方的人做不到的事情。要研究的是他们能把很小的事情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事情。”
温州商人的“第一桶金”,不少是在上海掘得的。
1980年夏天,一个姓周的兽医出差到上海,办完事后,到福州路闲逛,突然发现街上许多人或拎着、或抱着大捆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他疑惑地走进文化用品商店,方知上海正在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原有表格、账册要全部更新。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回去的这些表格账册,还得自己加工编制时,顿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印制出适合各单位企业管理的表格、账册,利润不就滚滚而来?周医生连忙买下几份不同格式的表册,又购得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他的家乡在温州苍南县金乡镇,是有名的穷乡。回家后,他埋头制作了一套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企业管理的表格,将这上百种表格委托家乡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他发出8700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几乎是他多年积蓄的全部。在急切的盼望中,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来了订单。忙碌两个月,他售出了7万余本文件册、账册,净赚6万元。这6万元成了他创业资本。他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一家文教用品厂就这样成立起来了。1982年春天,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定“文明企业”的信息,便又来沪推销他独家生产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1983年岁末,国家决定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他又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提供系列用品。1992年,在国务院国营企业自主经营条例下达前,他及时向上海国营企业送来了据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账册……如今,这家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的温州金乡文教用品厂,一年的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
温州人做生意,从来都是从小处着手,能挣一分是一分。
卖纽扣,每粒只赚1分钱,温州人就干;
做标签,每条只赚几分钱,温州人就干;
修鞋子,每双只赚2毛钱,温州人也干;
卖服装,每套只赚几元钱,温州人还干;
纽扣、标签、徽章、商标、印刷品……别人看来挣不了多少钱的生意,温州人都在做,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如今的温州,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乐清柳市的五金电器市场,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苍南金乡的小商品市场等,都是温州人的财富聚宝盆。
温州人认为,不怕赚钱少,只怕赚不来,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挣钱,财富就会越积越多。“微利是图”是许多温州人取得第一桶金的方式。
有的人认为,做买卖就要做大买卖,对小生意不屑一顾,这种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结果不仅做不成大生意,而且往往是一事无成。
事实上,生意不在大小,只在最终赚得的利润。小生意尽管赚得少,但是,投资少,风险小,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就能够赚到许多钱。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尽管胸怀大志,但是缺乏资金、人际关系等资源,怎样才能找到赚得第一桶金的突破口呢?如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屑做,致富就根本不可能。
在美国纽约坚尼路经营手提袋的一位温州商人说,从小本生意做起,是我们温州人经营的特色,也是成功经营的快捷方式与保证。
青岛玉环灯具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可福则说:“做生意要从小处着手,钱要一分一分地赚,这是我们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在青岛成功的奥秘。”
以小搏大是温州人深深懂得的一个道理。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河通桥鞋料市场都聚集着喜欢做小商品的温州人,正是这些小商品造就了大市场。
南京人尤凤英在温州“取经”时,给温州金泰市场一位老板“打工”半天,她发现那位老板不仅做几千元的批发生意,几块钱的业务也不放过,而且给顾客的仍然是批发价。老板认为,小生意虽然赚钱少,但总比没钱赚好。尤凤英感慨地说,她以前也做过小商品的批发生意,对前去批发的“大主顾”很热情,而对那些只想“淘货”的顾客就爱理不理,那时心里想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大老远进来的货,以很低的价格卖出一件两件太不值得了。现在想通了,大生意其实不就是一笔一笔的小生意组成的嘛。与其坐着等大生意上门,不如每笔小生意都做。
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化,越来越专业化。一件商品往往不可能是一个生产厂家制作而成,而是由许多厂家合作生产而成,因此,生产厂家往往成为产品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利润越来越微薄。面对这种情况,经商时越来越多地要执行薄利多销的策略,做消费者真正需要、常用的商品。只要有市场,微薄的利润照样可以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只要能赚到钱的机会就不要放弃。做生意也如其他任何事一样,从小做起,把小生意做好了仍然可以赚大钱,做大生意也需要从小生意干起。能挣一分是一分,绝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
做生意勿好高骛远——关键在于怎样干
犹太人的“商业圣经”——《塔木德》中说:“没有哪种行业比另一种更好。”聪明的生意人知道,想要赚取更多的钱,主要不在于你干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怎么去干。
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市建在圣劳伦斯河的一个岛上,圣劳伦斯河可以说是加拿大东部人民的母亲河。在蒙特利尔市有一条很著名的街道叫圣劳伦斯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同样著名的餐馆,这是一家犹太人开的熏肉店。这家熏肉店,据说是早年由从波兰或罗马尼亚过来的犹太移民所开。这家烤肉店在当地既不占先机,也不占主流,但她却开得很有特色,很有名气。她的名气甚至使她成了城市的一个亮点,不仅当地的食客很多,外地来的人也不少,很多旅游方面的杂志甚至把她列为蒙特利尔市的一个重要景点。于是近处的、远处的,东方的、西方的,有钱的、没钱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慕名涌到了这里,使这里每天都要出现排队候餐的盛况。
圣劳伦斯街是一条很古老的街道,那里的建筑物大多显得很陈旧,而这家店的店面就更是不起眼了——仅有一间单开门铺面。里面的店堂实在太小,恐怕不会超过50平方米;设施也很陈旧,不过这里的卫生却一点都不含糊。
犹太人的熏肉店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快餐食品店。这里可供选择的主食也真是简单得很,除了面包夹熏肉的三明治食品,还有烤牛排或牛肝,但最出名的当然还要数熏牛肉(客人大多点了这道菜)。这些东西的价格很便宜,也就4~7个加元左右,在当地也就是一餐汉堡包的价钱。此外,她既是老外们可以接受的主流食品(面包三明治),又与当今最流行的汉堡包风味迥然不同。汉堡包大多加有很多奶酪,而这里就是熏肉或烤肉味,汉堡包配餐的饮料大多是可乐,而这里的客人大多点的是一种带甜酸味的樱桃可乐。
店里做的熏肉,都是选上等牛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也相对复杂。据说是要先将牛肉腌10天以上,然后再熏10个小时。由于配料用的是祖传秘方,因此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不过该店做出来的肉的确很香,很嫩,也很松软,嚼在嘴里感觉它很快就化了。
餐饮业素来竞争激烈。当地其他餐馆的生意并不好做。可犹太人的熏肉店,据说已传了三代,而这家店的生意一直都很红火。但这么多年,他既不开分店,也不搞装修,甚至没风格。想来,也许第一代犹太老人远涉重洋来到这里时,他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靠手艺谋生,当他在这里找到市场、打开销路时,他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过要冲出什么洲,走向什么界。估计在他们心里,做熏肉的就应当做好熏肉。几十年下来,不赶新潮,却能独树一帜;虽然一直固守传统,却也能跟上时代;朴实无华,却能声名远播;不搞扩张,却照样赚得盆满钵满。看来找准位子,踏踏实实,做好本行,也一样能找到生存发展的良机。
犹太人素以生意精明而著称于世。北美这边的很多商界巨头,都是犹太人。做大做强了的暂且不提,像烤肉店这种做小做精的,也很让人羡慕。当外面的、全球的餐饮同行为竞争而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时,蒙特利尔的犹太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拨弄着他的熏肉。当这位老板一天下来,照样坐在壁炉边计算着收银机里流出的净利润时,你想想,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