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人具有“利己心”,即人们凡事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一位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例如他就不是自私的人。
一天,这位经济学家乘公交车上街购物。他刚一上车,就见一漂亮女士起身,于是该经济学家说:“您坐下好了。”到了下一站,该小姐欲站起来,经济学家连忙说:“您不必起来。”又到了一站,这位小姐又想站起来,这位经济学家又说:“您坐下好了,不必为我让座。”该小姐说:“先生,我已错过三站了。”
这位经济学家为了满足为自己的定位“不自私的人”,而让美女错过三站路。从经济学上讲,一切交往的实质是交易,每个人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不管是在恋爱、婚姻、工作,还是商业活动中,都是如此。当我们正确理解交易、运用交易时,就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正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交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变得更好。”
因为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经济学家承认欲望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人本身获得不断的提高,社会获得不断的进步。很多人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欲望、没有自私的社会中,似乎这样就能省去很多的烦恼,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清代小说《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君子国。
在君子国里,人人利他而不利己。君子国里也存在交易行为,不过,与正常的市场规律不一样的是,在这里卖家会少要钱,而买家会多付钱。
君子国的市场上,两个人正在进行一场交易。买家说:“你的东西这么好,我只给你这么点钱,你还说多,我心里过意不去。”
卖家回答道:“我的货很普通,没有别人家的好,你却给这么多钱,我只能收你付价的一半。即使这样,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过分了。”
买家坚持要多付钱,说道:“我能识别好货物,你卖的货非常好。这样的货物只收半价,我占太多便宜了。这样有失公平。”
卖家有些急了,大声说道:“你要真想买,就出半价,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要付全价,我是不会卖给你的,你还是去别家买吧。”
双方就这么争执不下,互相谦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买家付了全价,只拿了一半货物就要离开。卖主坚决不同意,围观的路人也纷纷指责买东西的人。在大家的指责声中,买家十分无奈,只好拿了上等与次等各一半的货才得以离开。
可见,在君子国中,这种利他的商业行为增加了双方交易的复杂度,不利于双方的交易。实际上,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势必导致销售者盲目抬价,消费者拼命压价,那么,社会秩序会不会变得紊乱?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吗?
首先,我们应明白,自利和自私是有区别的。自利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过程,而自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自利是可以同时实现利己与利他,而自私是损人利己。
当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利益,同时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例如,在团队里,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个人收入的增加,这一前提是个人业绩的增加,当你增加个人业绩获得更高收入时,团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业绩和收入,推而广之,每个人都这样做时,整个社会也会因此受益。这就是实现了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是要去用经济学家复杂难懂的经济学模型和数据来分析生活的一二三四五,而是借鉴经济学家的智慧来洞悉生活中的诡计。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理论并未提供一套既可用的完整理论,经济学能够给予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全新的尝试。它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技巧。经济学的眼光不是要剥夺人的感性与温情,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