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5 身教胜于言传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全集》
称职的老师,是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并不在学校里,而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眼中的父母,那么了不起,简直无所不能,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是没有辨别能力的,无论好的坏的,都照单全收。可以说,孩子将来是善是恶、是勤是懒、是好是坏,父母都有脱不开的干系。
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他们对儿子尽心竭力地抚养,孩子一天天茁壮成长。这对夫妻还有一个老母亲与他们同住,平时儿媳老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养婆婆,但是因为婆婆能帮他们干活,所以媳妇虽有怨言,但还是让婆婆同他们一起吃住。
年复一年,随着孙子渐渐长大,老奶奶越来越老了,她的腰因为长年的劳作变得弯曲佝偻,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吃饭的时候常会撒出一些饭粒。这时候,媳妇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她急于想把婆婆赶出家门,于是总在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没想到丈夫竟然答应妻子赶母亲出门。
一天吃过午饭,这对夫妻就把老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沟里,扔下几块饼,让老母亲自生自灭。没想到回家后,他们发现儿子在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夫妻俩问儿子为什么不回家,儿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三十里地外,以后我拉你们八十里也不止。”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夫妻俩顿时脸色惨白。他们赶紧回到山沟里把母亲接了回来。
今天你的做事方法,就是明天孩子的做事方法。血脉可以相承,性格可以相承,做人的方式也可以传承。把好的方面展现出来供孩子模仿,不要让孩子过早体会人性的肮脏。
也不要想着说一套,做一套。说话教育孩子,即使说的口沫横飞,也未必能说进孩子的心坎里,正是“水过地皮湿”。最有力的教育是用自身的作为影响孩子,那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所谓“润物细无声”即是如此,
胡适性格宽厚,待人和气,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受了母亲感染的缘故。翻开他的《四十自述》,有大量篇章都是关于母亲的故事。
胡适的母亲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而且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可想而知。胡家家底不厚,财政紧张,全靠二哥在上海做生意维持家用。大哥不肯用功养家,吸鸦片烟、赌博,花钱如流水,连家里的家什也会随手捞出去卖,是个地道的败家子。更可气的是,他四处借钱还烟债、赌债,尔后又没钱还,债主们无法,都跑到家里来讨债。
胡适家乡有除夕讨债的习俗,每年除夕他家总有提着灯笼讨债的人上门。这些讨债的人越聚越多,黑压压地坐满了大厅的椅子。
母亲淡定从容,照常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分发压岁钱等事。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母亲走后门去从家族中找一位亲戚,多少向债主们分些钱,打发他们走。这时,藏得严严实实的大哥才会从不知哪个角落冒出来。在胡适的记忆中,这样的新年场景,他至少经历了六七次。而胡适的母亲受这般大的折磨委屈,却从不骂大哥一句,在喜气洋洋的年节里,她未曾显露出一丝愠怒。
母亲用纤瘦的身板挺起了一个家,让年幼的胡适领会到了处事不惊的气魄,学习到了宽厚待人的气度。从头至尾,母亲一个字也没有告诉孩子该怎么应对这种让人尴尬为难的人生场景,然而她举手投足间,就给儿子上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大课。她的做法,抵得过千言万语;她镇定隐忍的态度,深深刻入了儿子的心窝。胡适一生都得益于母亲的教育,他成名后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始终宽容大方,得到了大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