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 迂回通达,适时进退
昨夜在盥洗室里发现一个蟑螂,后来再也看不见了,原来它已躲在马桶的背后,动也不动地躲着。这是动物的智慧。动物都有这种求生的智慧。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何止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藏满了珍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睿智的人都习惯从生活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同样的情景,在智者的眼中能被解析出不同的深邃内涵。
1959年夏日的夜晚,胡适在盥洗室发现了一个蟑螂。这个蟑螂见暴露了行踪,立刻灵活地闪躲到了马桶后面。这生活的小小插曲落入胡适的眼帘,引起了胡适的思索。从中,他看到了动物本能的智慧,一种求生的智慧。一只普通的蟑螂知道遇到厉害的敌人要躲避,不躲不闪只会成为强大力量袭击下的牺牲品,它脆弱的生命因此得到了保全。第二天,胡适向胡颂平谈起了此事,胡颂平把他这枚小小的思想火花收录进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
在生活中,很多有能力的人未必能得到重用,会在种种争斗中被打压下去,空有一腔抱负不能施展。而另一些人,未必有多么强的实力,却总能在风波中全身而退,最终保全自己得到利益。这是因为,弱小的人有自知之明,习惯于自保;强大的人往往盲目自大,不知迂回,不懂适时进退。螳臂挡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往往我们做了那只自大到可悲的螳螂却还不自知:
一天,庄子乘着马车到友人家办事。马车在笔直的大道上奔驰着,庄子坐在车上想着自己的心事。
这时,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只虫子在道路中央蠕动。庄子怕车轮碾压了虫子,叫车夫停住马车,让虫子先过去。可是,马车停住后,好长时间也没有起动。庄子问车夫怎么回事,车夫回答说:
“一只螳螂挡在车轮前,尚不肯离开。”
庄子一听这话,觉得很奇怪,于是下车看个究竟。庄子来到车轮前一看,果然看见一只大螳螂愤怒地举起它的前足挡住车道。庄子不由得感慨道:
“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螳臂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过分看重自己实力的人往往认不清局势,以为自己强大无比、无所不能,敢于向任何人挑战。但正是这种建立在不自知基础上的盲目自信终将招致他的失败。这则寓言也告诉了我们,唯有自知、自制才能自保、自强。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最懂保身之道。即使手握重兵大权,也没有盲目骄傲,总是能平心静气地安守进退之道。
曾氏兄弟攻打追剿太平天国,攻下金陵之后,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其弟曾国荃也被封为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当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授官。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共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曾国藩便下令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也略有裁遣。
曾国藩的势力再强大,在皇权面前也岌岌可危。当他功成名就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之时,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就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不再顾虑,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胡适、曾国藩等大智慧者,之所以为众人敬仰,就因为掌握了以退为进的秘诀,他们知道该何时强硬,何时退让,做到了所谓的“退而不隐,强而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