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东北边,就是怀朔镇城。石门水从石门障东南流下。经过临沃城东边,向东南注入大河。大河又东经稻阳县故城南边,王莽改为固阴。《地理志》说:从县北面出石门障。大河从它的西南角决口,再向东南流,有一支流注入,这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向东流七十里,河北岸可以灌溉南北二十里范围内的良田,注入大河。大河又东经塞泉城南边再向东流去。
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大河东经咸阳县故城南边,王莽改为贲武。河水转一个弯,有白渠水注入,白渠水从塞外流入,西经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边,就是西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为伐蛮。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把这里封给赵虑为侯国。白渠水从西北流经成乐城北边。
《郡国志》说:成乐,原属于定襄。《魏土地记》说:云中城东面八十里有成乐城。即现在的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白渠水又西经魏云中宫南面,《魏土地记》说: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边四十里处。白渠水又西南经云中故城南边,是原来赵国之地。《虞氏记》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筑长城,东到阴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城墙一边崩塌了筑不成功,于是改在阴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白日看见一群鸿鹄在云中邀游,徘徊整日不去,又看见很大很亮的光芒在它们的下面。赵武侯说:这不是为我而出现的吗?于是就在这地方筑城,即今日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设立云中郡,王莽把郡名改为受降,县名改为远服。白渠水又西北流经沙陵县故城南边,王莽改为希恩县。这支水从西边注入沙陵湖。又有芒干水从塞外流来,南经钟山,这山就是阴山。以前有个郎中名叫侯应对汉朝说:阴山东西干余里,是单于的苑囿,孝武帝出兵,把他们赶到漠北,匈奴失去了阴山,在走过阴山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说的就是这座山。芒干水从西南流经武皋县,王莽改为永武。又向南流经原阳县故城西边,又西南流与武泉水汇合,武泉水发源于东边的武泉县故城西南面,武泉县就是王莽改为顺泉的地方。武泉水向南流又向西转弯,经过北舆县故城南面,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改为南利,所以在这里加上北字。原是中部都尉的治所。《十三州志》说:广陵有舆县,所以这里要加北字。但两地相距过远恐非因此而加。
武泉水又向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向西南经白道南谷口,有一座城在右边,萦带长城,背靠山面对大泽,叫做白道城。出北门有一道高高的山坡,叫做白道岭。沿路都是土穴。穴中有泉水流出,源源不绝。我每次读《琴操》,看到《琴慎相和雅歌录》中有饮马长城窟的名句,等到在这条路上跋涉之时,联想到遥远的古事,才知说得非常准确,绝不是虚妄之言。向左右看去,山顶上,有墙垣好像是塌毁了的基石,沿溪横亘在岭上,从东到西没有尽头,可能是赵武灵王所筑的长城。芒干水又向西南,经过云中城北边,有白道中溪水注入,中溪水发源于武川北边边塞之中,向南流下,经过武川镇城,这座城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建筑的,用来抵御北狄。中溪水向西南流,经过山谷,又经魏帝行宫东面,即俗称阿计头殿的地方。宫城在白道岭北边山丘上,城墙圆角不方,四门都有高大的城楼,城内却只有楼台宫殿。
北水又向西南流,经过中溪,出山再向西南流,在云中城北边,向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向西流,塞水发源于怀朔镇东北的芒中,向南流经广德殿的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494),跟随高祖到北方巡察,到达阴山的讲武台,台的东边,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所撰。从台西出发到南边上山,只见这山没有一点树木,都是光秃秃的丘,广德殿就在这山上。广德殿四面注水,东西两边各有厢房,殿堂上有美丽的藻井,画着各种奇禽异兽。
殿的西北,就是煌堂,雕梁画栋,是模仿古代温室的格局造的。
当时,高祖鸾驾临幸北方的荒漠之地,巡游到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弃了王位向他表示忠诚,通过翻译到宫殿中拜见,太武帝就在这里接见他,所以殿名叫做广德。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刻石立碑,记载宣扬当时之盛事,碑的颂辞是:政治清明,帝道英明,威名远扬,四面八方;有蛮有戎,是氐是羌,全来归服,通过翻译,朝拜我皇;南秦杨氏,小心翼翼,敛容臣服,推诚心折;高大的广德殿,明亮的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跟随太武帝的臣子们的姓名,碑右还像新刻的一样。塞水流过山谷从南面梳出山中,向西南流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向西南流注入沙陵糊,湖水向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向南流入桢陵县西北,沿胡山,经沙南县东北,从两山、两县中间流出。我在太和年间(477—499)任尚书郎,跟随高祖北巡,亲身经历这些地方。县在山的南面,王莽改为木真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处,有东、西两大山,大山西枕河水,河水向南流。探寻水流的来龙去脉找《水经》对照,实在不符河川所经的前后次序,但这似非牵涉推究之范围。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是汉高祖六年(前201)设置的,王莽改为得降。桐过县,王莽改为椅桐。大河流经两县之间,有一渡口,名叫君子津。
北魏桓帝十一年,西巡到榆中,东到代地,洛阳有一大商人,带了许多钱财货物跟在桓帝后边前去,夜里迷失了道路,去投奔津长,说:子封,你送我过河吧。不料大商仓猝而死,津长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儿子来寻找父亲的尸体,掘开坟墓,打开棺木,所带的钱财一点都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感动极了,一定要把全部钱财送给津长,津长坚决不接受。这件事让桓帝知道了,桓帝说:真是君子啊!于是就把这渡口叫做君子济。君子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处。大河又向东南流,左边汇合一支河流,这支河源出契吴东山,西经故里南边,北方俗称契吴亭。这支河又往西流入大河,河水又向南流,有树颓水注入,树颓水源于东山,向西南流,右边汇合中陵川水。中陵川水发源于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名叫大浴真山,所以这支水也叫大浴真水。中陵川水向东北流,经过中陵县故城东边,中陵县北方俗称北右突城,王莽改为遮害。
《十三州志》说:善无县南面七十五里处有中陵县,是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设置的。中陵川水又向西北流,右边汇合贷敢水,贷敢水源出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所以水名贷敢。这条水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向西北流,经过善无县故城西边,王莽改为阴馆。《十三州志》说:原是定襄郡的治所,《地理志》说:是雁门郡的治所。中陵水又向西北流,右边汇合吐文水。吐文水从东山下发源,北方俗称吐文水,因此山名也叫吐文。吐文水向北流经锄亭南面,又向西流经土壁亭南面,从西边出山峡,左边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再向北分为两支水,一支向东北流,叫做沃水,又东经沃阳县故城南面,北方俗称可不泥土城,王莽改为敬阳。沃水又向东北流经沃阳城东边,东流汇合可不泥土水,可不泥土水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流出,向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向东流,经过参合县南边,北魏时因参合陉而取名,北方俗称仓鹤陉。大路从中通过,也叫参合口,参合陉在县的西北面,就是《燕书》所谓太子宝从河西把军队退回参合,三军奔溃的地方。北魏时设县隶属于城郡,西距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处,有都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