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3400000013

第13章 唐高宗 武则天乾陵之谜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因为墓室从没有被盗挖过,所以人们对其中可能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抱有极大的希望。乾陵前面的61尊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石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石像的头是什么时候被砸掉的?

乾陵为关中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墓,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100公里的梁山北峰上。梁山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海拔1049米。

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儿子,晚年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政事多出于皇后武则天。李治在位34年,死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光宅元年(684)葬于乾陵。武则天在唐高宗后期就掌握了政权,高宗死后,她突破了太后临朝称制的惯例,先后废中宗、睿宗,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705),次年五月葬于乾陵。从这里可以推测,乾陵的营建最晚是唐高宗死的那一年,即弘道元年,或者在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开始了,至神龙元年基本完成建造工程。可以这样说,乾陵的建造至少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代帝王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乾陵以山为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两位皇帝的墓穴在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梁山三峰耸立,最高的北峰为陵墓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户。据说,在晴朗的天气,在此居高临下,能够望见古都长安。

乾陵陵址是武则天选择的,那么她选梁山的原因是什么? 梁山是一座自然的山峰,究竟有哪些魅力吸引了武则天要把自己的丈夫葬在这里? 一些人认为,这主要与梁山一带的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关。古人十分重视丧葬,尤其重视陵墓位置和墓地布局,把陵区放在国都附近的北部或西北部便于当朝皇帝祭祀祖宗,也是为了祖宗的墓地更加安全可靠。武则天选择梁山,符合传统的丧葬观念,也符合唐太宗制定的因山为陵思想。其二,梁山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营建乾陵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梁山一带自然环境优美,植被很多,森林茂密,景色宜人,土壤疏松,大部分是山坡地带,面南向阳,日照充足。其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梁山作为乾陵陵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组成了浓郁的区域文化,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坚定了武则天修建陵寝的决心。

乾陵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 据史书说,683年12月,高宗李治死于洛阳的贞观殿,次年5月灵驾西返长安,8月葬于梁山,当时称为乾陵。因此乾陵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大概在684年武则天为高宗营建葬地时就确定了。一些人认为,乾陵的由来可能是因为高宗李治生前尊号称“天皇”、“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而《易经·说传》上称:“乾,天也。”皇帝有天子之贵,所以埋葬天皇大帝的陵地自然就称天陵了。《八卦》有“乾为天,坤为地”的说法,即乾是天的雅称,所以乾陵就是天陵。也有人指出,这座陵园恰好地处长安的西北隅,如以长安为中心,这里正好是八卦的乾方位,故曰乾陵。而不同意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方位上的偶合,不足为凭。他们指出,长安西北至东北方向还有17座唐陵,却再未见用八卦中的坎、艮、震等命名的情况。我国古代数百座皇帝陵,也均未有以八卦方位命名的例子,相反,以吉祥字眼命名的皇帝陵历代都有。

乾陵整座陵园“因山为陵”,占地面积约20余万亩。陵园原筑的宫殿、城墙早已不存在,但从地面遗物看,它们的轮廓还在。寝宫位于内城正中北部梁山山腰上,陵前建献殿。陵园设内城和外城,内城周围有城墙,西、北墙基各长1450米,东墙基长1582米,南墙基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墙基夯筑,宽2.1至2.5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址宽约27米。门前有2土阙,上存残木柱和柱眼,周围堆积大量瓦片、砖块、红烧土、石炭渣。从残存遗址看,门楼为三出阙土木结构,楼基和墩台均系夯筑,外用砖包砌,墩台上面建楼。城墙四角周围残存唐代瓦当、瓦片、砖块、石渣,西北城角和东北城角地基用条石砌筑,推测当年可能有角楼。神道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岭脊上,北高南低,自岭下第一对土阙起至墓道入口长约4公里。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整修乾陵时,曾建造房屋378间,可见当日乾陵的规模。

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呈斜坡形,全长63.10米,宽3.9米。传说武后诏令凿山穿石营建玄宫时,工程虽然艰巨浩大,但唐国力强盛,只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这座山洞式的玄宫便告落成。当高宗灵柩和各种礼仪祭器安放完毕后,墓道全部用巨型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固定,又浇上铁汁,填石中不少刻有石匠姓名。武则天下葬时重新开启,但闭合时又是石填铁固。

乾陵墓葬究竟如何? 因墓室至今未发掘,无法预见,但根据《七节碑》的记载,高宗临终时遗言,要把他生前所喜爱的书籍、书法墨宝等,都埋进墓中,这与唐昭陵相似。一些专家初步鉴定,乾陵没有被盗贼偷窃发掘过。唐末军阀温韬当时曾打算挖掘乾陵,据说因风雨太大,没有挖开。一些专家断言,就是现在要进行发掘,困难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石条之间十分紧密牢固,必须利用机械和热能,先将铁卡、铁杆、铁汁软化,才能顺利地将条桌面大的长方形石条完整地取出。可以这样说,等到将来乾陵地宫开启时,我们就会看到盛唐时期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乾陵地面上保存着一批精美的大型石刻,它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华。整个陵园现有石刻124件,除内城4门前各有1对石狮和北门有1对石马(原有3对)外,其余均集中在陵前神道两侧,由南而北,依山势对称排列:八棱柱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石马5对,牵马石人3对,石人10对,石碑2座,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臣60尊(原61尊,现缺1尊)。乾陵石刻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是过去帝王陵墓所少见的,整个组合气魄雄伟。雕刻用线雕、半浮雕和浮雕相结合的传统手法,吸收西亚、希腊的艺术风格加以创作而成。

乾陵61尊石像分东西两组,西侧为32尊,东侧为29尊,石人与真人一样大小。他们有的穿紧袖衣服,有的腰束宽带,有的披发左衽,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似祈祷,整齐排列在陵前,既是对唐朝皇帝恭谨称臣的反映,也是他们归命中央、侍卫宫阙的缩影。这些石人的头部绝大多数早已被毁,现只有西列两尊有头,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细亚人,有的石人背部还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

对这61尊石像,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之一,这些石像的原型是什么人? 一般人认为,这些石像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与边疆各族和中亚细亚各国友好往来十分频繁。武则天将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特使们,刻成这61尊王宾石人像列于陵前。也有人进行了考证,认为这种说法是误解,不符合当年立这批石像的历史背景和石像自身的文字记载。这批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后,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均镌刻有姓氏、职官、族别和属国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但这些文字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 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7尊石像上有残存文字,还可以识读。宋朝时有一位叫游师雄的官员,他曾经考察过这些石像背部的文字并做了记录,其中有35尊石像可以弄清他们的身份。这些人按所属国别和地区,可分为6类,如唐安北都护府下的回纥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属下葱岭以东的各族首领、都督;来自唐北庭大都护府属下西突厥地区的都护、都督和吐谷浑的首领等。他们中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王宾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居长安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又大多是唐朝的大将军、十二卫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官品一般都在三品以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弄清这些石像的身份,可以说破译了一个千古疑谜,说明唐王朝的辖地在北面到达了叶尼什湖与额尔齐斯河流域,西到碎叶河以西的千泉、康、石诸国。

一些学者指出,高宗、武后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开拓的新发展,开始于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年间,唐朝廷就与东西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域各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将这种联系发展为行政上的全面隶属关系则是在高宗、武后时期。所以,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蕃臣像,而乾陵则立了61尊。这些石人是唐朝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历史见证。

也有人认为,从乾陵石人紧袖阔裾、束腰着靴的服饰和双足并立、两手前拱的姿态来看,他们直接效法于唐太宗昭陵。高宗死后,武则天也仿昭陵制度,在陵园朱雀门前东、西两侧,树立为高宗、武则天朝侍立过“轩禁”的诸蕃臣酋长石像61尊,并背刻其官职姓名,明显地表示侍卫宫阙,如生前之仪卫的性质,很明显乾陵石人像有着向后世夸耀,以宣扬高宗、武则天朝国威之意。61位石人中,现能考出衔名的只有36人。从36人的衔名来看,这些石人并非参加高宗葬礼者,而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是边境地方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在36个衔名中,约有十余个开头冠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立像乾陵时已经亡故,他们不可能来参加高宗或武则天入葬仪式的。

问题之二,石人的头什么时候被砸掉的? 营建乾陵时,石像肯定是完整无缺的,从石像的脖子上也可以看出头被砸掉的痕迹。但直到现在,也无人能说清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为什么将石像的头颅砸掉。有人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头全部砍掉了。但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时并未到过陵地,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有人认为砸头是在明朝末年,当时瘟疫袭击乾县,病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当地老百姓认为,瘟疫的来源可能是乾陵中的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和洋人在作怪,因而群起将这些石像的头都搬了家。明朝人李梦阳在关于乾陵的一首诗中则是另一种说法。他认为陵旁的石人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变成妖怪出外作怪,路上行人吓得没有了人影。妖怪践踏田禾,吃掉牲口,老百姓用锄头将这些石人头全部砸掉。这一说法虽然也不可信,但至少说明这些头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没有。

石人像之后有石碑两通,东面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为什么要立《无字碑》,也是乾陵一个大疑谜。有人说,这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天,难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说,武则天遗言,功过由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刻。宋金以后,一些游人在上面题字,当初的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满字的碑竟因千年风霜雪雨侵蚀,字迹已难辨认。惟有金代天会年间,用女真文刻的《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纪》,旁边附有汉字译文,尚可以辨认。女真文现在已绝迹,这些文字是研究女真文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有人赞叹说:“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

西边为《述圣记碑》,碑共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高6.3米,宽1.86米。碑文为武则天撰写,唐中宗李显书,主要内容是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共计约8000余字,上面填以金屑,当年的陵园可谓金光闪闪。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光耀千秋。一些专家指出,唐高宗李治在政治上不过是个守成的平庸皇帝,他在位34年,并无特别的光辉政绩可言。他统治前期,承袭了太宗朝的国威,基本上维持着“贞观之治”开创的安定局面。在他统治的后25年,由于头风病时发,委政于武后,因此《述圣记碑》上免不了有许多溢美之辞。

乾陵周围约80华里,分布着许多陪葬墓,集中在陵园东南的陪葬墓有17座,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薛元超、李谨行等5座。这几座墓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地面建有覆斗形坟丘、方形围墙、土阙,前有神道及石刻遗物。地下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室等组成,石棺椁位于后室。墓道过洞为土构,甬道和墓室为砖构。墓壁满绘壁画,墓道绘出行图,墓室绘宫廷生活图,墓顶绘天象图。图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棺椁形制相同,系用青石板组成房屋式样,椁内外均雕人物、动植物线刻图。

这几座墓虽然都被盗过,但仍然出土有大量的三彩陶俑,有武士、文臣、男女侍从、伎乐、骑马、牵马、马、骆驼俑及镇墓兽等,还有各种用器和家禽模型。人俑神态、披戴各不相同,有的吹笛,有的纵马扬鞭。出土的三彩俑光泽如新,造型精致,纹饰奇特。

乾陵无论是地面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施工以及整个陵园规划设想,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墓室内的文物珍宝肯定异常丰富,一旦发掘出来,必将大开人们的眼界。

同类推荐
  •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推背图》和《烧饼歌》,想要表达的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测,但能否一语中的,决定权其实在解读者的手中。《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超值金版)》为你一一解释。
  • 大宋王朝4

    大宋王朝4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大明王朝1

    大明王朝1

    明朝,取《易经》中“大明始终”之意,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干脆利落地灭了元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王朝又要马上过去,化作历史的烟尘。这是中国式的王朝兴替,佛家叫轮回,经济学家叫周期,而历史学家,干脆就把它称之为历史周期律。
  • 中国历史一本通

    中国历史一本通

    本书按中国历史自然呈现的阶段性展现了每个历史时期的风貌,每章先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后选取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力求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点,并以链接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辅以各种精美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新书《赵公子》已发布) 穿越东汉末年的陈旭,他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在这个世家林立的时代,他本来只想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压迫的陈旭,最终愤然投奔注定失败的黄巾军,谱写出另外一段历史。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由一个悲天悯人之辈,逐渐蜕变成为一代枭雄,以及战无不胜的军神。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爱喝酒的男人在北京、深圳等地漫游,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缠,在一个又一个酒桌上感悟人生。主人公“不合规矩”地生活着,并用酣畅的语言表露“不合规矩”的内心。我们见面而很少说话,因为我们足在摇滚乐中见;我们见面可以说很多话但却什么都记不住,因为我们是在酒后地。但我们必须要相见,因为我们已小会独处,我们已不会安静。爱情只是啤酒产生的泡沫,生活如此强大,青春如此深刻!
  • 一品天医

    一品天医

    小小村医通往一品天医,长路漫漫,与子同行她是视财如命的无良黑医,他是能给她带来无数钱财的病人。她讨好他,帮助他,替他斗姨娘,斗兄长,给他治病,帮他追小妞。他咬她,鄙视她,无视她,毁了她的桃花、她的财主,最后还扑到了她。大主顾:从今往后,我儿子今后就托付给你了她:拜托,我是大夫,可不是你儿媳!等他病好了,我拍拍屁股就走人。他:爱走不走,本少爷不稀罕你*若干年后,她活的风生水起,夫君很好,宝宝很乖,银子很多,地位很高,事业很强大。他从天而降,如豺狼一般扑上来把她吃干抹净,一遍不够再来一遍。她沮丧不已:“这么多年过去,你还是不会说话,我的药都给狗吃了。”他只管运动,像是要把这么多年欠下来的都补上。她只能配合,欲语还休,欲拒还迎。末了,他眼睛里突然射出凶光:“小孩是谁的种?”她眨眼:“关你什么事?”他无耻:“只要是你生的,都是我的!”她鄙视他:“小少爷,你现在配不上本郡主。”他无辜状:“没关系,我做你的小妾,不求名分,只求暖床。”
  • 金丝雀变凤凰

    金丝雀变凤凰

    何为金丝雀?就是指拥有华贵的外表天籁的嗓音有着最舒适富贵的家庭却没有属于自自由。何为凤凰?受世人景仰膜拜的神鸟无拘无束代表着广大与幸福提倡自由拥有快乐。故事的主人公乌瑞亚本事神界的一名天神因为在凡间屡立功劳被玉皇大帝赐封为“立地耀天神”。但是后来乌瑞亚因为被其他的天神所欺骗以至于贪赃枉法被玉皇大帝下令斩立决。昔年乌瑞亚在凡间拯救了很多凡人的生命,因此施法将乌瑞亚的灵魂化为一只金丝雀转世到了凡间。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 浮生半枕红尘梦

    浮生半枕红尘梦

    身遭孤辰之难,手握逆天之力,却难逃命运捉弄的越界之女,面对岔路口上的人生该如何抉择?一个是永远守护,甘愿付出的邪道男子。一个是心怀天下,超尘脱俗的正道和尚。面对同样的救命恩人,会舍大取小,还是舍生取义?
  • 重生之后妈难当

    重生之后妈难当

    被人撞飞的那一瞬间,乔景瑶重生在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女人身上,成为了别人的妻子,还当上了别人的后妈。继子憎恨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憎恨后妈,为了能够调查出原本的自己究竟被谁所杀,她不得不当起后妈,接替这个乔景瑶乱七八糟的感情生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黄金

    黄金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