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 感悟管理 演练管理 享受管理
如今,市场上经管类图书可以说琳琅满目、鱼龙混杂,时髦的名词和概念一浪接一浪滚滚而来,不断从一个新理念转到另一个新理念,传播给大众的管理概念和口号不断翻新,读者的阅读成本和选择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时期,出版商有时提供给读者的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噪音和思维杂质,常常使希望阅读、学习和提升的管理者无所适从,找不到精神归依。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就只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不再是一座宏伟的城堡。
针对这种情况,机械工业出版社号召大家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并以身作则,出版了这套“华章经典”系列,分设三个子系——管理、金融投资和经济。
“华章经典·管理”系列第一批将推出泰勒、法约尔和福列特的作品,后续将会穿越现代管理丛林,收录巴纳德、马斯洛、列维特、明茨伯格、西蒙和马奇等各种流派的管理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将收录少量对管理实践有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管理方法。
作为管理研究战线的一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也为受邀给该系列作序而感到荣幸!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迅速提升,管理知识更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我们知道,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原理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失效,但因管理的许多知识与环境和管理情境有关,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管理情境的变迁而失去价值。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管理经典”系列的出版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坦率地讲,许多贴有流行标签的管理理论或方法,可能会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现实价值,但类似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管理的知识也有其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这些东西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效;另外,正由于管理有许多与情境和入有关的理论、感悟、智慧的结晶、哲学的思考,反倒会随历史的积淀和经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绽放出更富历史感、更富真知的光彩。换句话说,不少创造经典的大师可能已经走了,但其思想和智慧还活着!不少浮华的流行概念和观点死了,但其背后的经典还闪闪发光!在这套管理经典系列里,我们可以追本溯源,也依然可以欣赏到对现代管理有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论。
观察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不难发现: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忙得焦头烂额,被事务困扰得痛苦不堪,结果事业做得还不好;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却显得轻松自如、潇洒飘逸、举重若轻,而且事业也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是什么使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结果天壤有别?一般的回答是能力差异。我不否认人和人之间的能力有差别,但更想强调能力背后的心态、思维方式、理念问题,即怎样看待管理?怎样面对问题?怎样定位人生?管理因与人有关,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竞争和博弈的环境下,因而管理永远都是复杂和富于挑战的活动。要做好管理,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除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许多素质和技能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的热情,即首先要热爱管理,将管理视为自己生存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体验管理和享受管理。其次,管理永远与问题和挑战相伴。我经常讲,没有一个企业或单位没有问题,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时,问题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时,所有的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实际上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等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过去了。面对管理问题,高手似乎总能抓住少数几个关键问题,显得举重若轻,大量小问题也会随着大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低手却经常认认真真地面对所有问题,深陷于问题网中,结果耽误了大事。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战胜自我,征服一次管理难题,实际上不仅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若能这样看问题,迎接管理挑战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成为一种愉悦的人生享受。因此,从管理现实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管理的有效性和真正驾驭需要管理知识、艺术、经验和智慧的综合运用。
高水平的管理有点像表演杂技,杂技演员高难度的技艺在常人看来很神奇,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和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对其创造性的运用上。管理的神奇也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根据自身特点、能力以及组织和环境的情况,对基本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上。
因为“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我经常劝告管理者要“享受管理”。而要想真正做到,除了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境界外,还需要领悟管理的真谛;而要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就需要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管理知识的来源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知识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领悟而来,这样做过程太长;间接知识是通过学习或培训取得,这样过程较短,成效较快,两者相辅相成。
管理知识浩如烟海,管理技术和技能多如牛毛,而且随着时代和环境以及文化的变化,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这就使管理知识的学习变得很难把握,许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书,有的人看完书或听完课后的体会是当时明白了,也听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样管理!实际上管理的学习同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一样,首先在于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管理面对的是实际的企业、组织和人,一般规律对他们有用,但他们往往也有独特性,这也使管理具有科学、艺术、实务、思想等多种属性,所以不能僵化地看待管理知识,在理解和运用管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其次,管理者手中能够应用的武器有两方面:科学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方法,以及与人有关的随情况变化的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具有艺术特色的知识和经验。前者容易通过书本学习而获得,后者则要通过实践或案例教学来学习和体会。再次,管理重在明确目标以及其后围绕目标选择最佳或最满意的路径,而完成这一任务除了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外,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和善用成本效益分析工具。最后,所谓“三入行必有我师”,无论成功与失败,任何管理实践中都蕴含着知识和经验,所以,对于管理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增加自己的管理知识和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就要善于观察组织及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勤于思考和提炼,日积月累也是重要途径。
有人形象地比喻,管理类似下棋,基本的管理知识类似于对弈的基本规则,各种管理技能和成功的管理实践类似于总结出的各种棋谱,而实际的管理则由这些基本规则、各种棋谱演变出更加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局势。水平接近者的比赛,赛前谁也难以确定局势的变化和输赢的结果。因此,管理的学习在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要演化出神奇的管理实践,需在此基础上去感悟、去享受!
实际上,管理活动本身犹如一匹烈马,一架难以控制的飞机,要想驰向发展的愿景,飞向成功的辉煌未来,不仅要享受奔驰中飘逸的快感和飞翔时鸟瞰世界的心旷神怡,而且要享受成功后的收获,因此必须设法“驾驭”好管理。
我陪人练习驾车时曾深有体会地告诉驾驶者,开车的最高境界是用心,而不是动用身体,要把车当做你身体功能的一种延伸,使车与你融为一体,然后在你心神的指挥下,心到车到。“管理”这匹烈马或复杂难控的飞机何尝不是如此,它也是人类、领导者、管理者的功能的一种延伸、一种放大器,而要真正享受它和使它发挥功效,必须娴熟且到位地驾驭它。面对种种复杂的管理,更需要用心驾驭。
这里,作为序我没有对“华章经典·管理”系列本身给予太多介绍,只重点谈了如何学习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最后达到享受管理。这是因为,大师的伟大、经典的重要均无需介绍,而我们面对的经典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再美的语言也难以精确刻画,只有靠读者自己去学习、去感悟、去思考、去探寻其真谛和智慧,我只是提供了我自认为研究和实践管理的途径和境界,希望这些文字有助于读者对管理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席酉民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
推荐序
37年之后
太让人惊讶了,一本刚卖完首印数就踪影全无的书,在销声匿迹了37年后,又不声不响地闯入了人们的眼帘,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关注,这些人中有众多的马斯洛迷,也有一些恍惚记得在研究生课程中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以及那些在电脑屏幕上看见或在脑海中闪过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需要层次等术语时才依稀想起其名字的人。
这本书为什么会消失,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不解。也许是书名的原因吧。我曾恳请阿贝起一个更易被读者接受的名字,可我哪有资格挑战其充满诱惑与魅力的作品呢?虽然原出版商也煞费苦心,但阿贝还是固执己见地把书题名为(《优心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
然而,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时机不对。工业化的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一直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对商业书籍本无多大兴趣,何况是由毫无商业经验的心理学家撰写的商业理论。除了让人敬而远之的书名外,阿贝的写作风格也显得比较散漫,作品里都是些随意组合成的思想片断和理念轮廓,就像是画家的草稿或小提琴手的指法练习曲。
本书的内容是从他的日记中逐字转录而来的。阿贝第一次把日记给我看的时候,我就果断地说:“你得拿去发表。”阿贝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说这些内容只是“半成品、草稿、非学术作品”或“我对这行还不了解”等,但最后理性发挥了作用,我终于说服他发表日记内容。随后,我找了家出版商。不过,我敢肯定这家出版商的主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本书的意义,因为他竟自以为是地和我谈论英语是否是阿贝的第二语言。
这本书有些部分的内容非常天真,有些部分又极具预见性和洞察力,但文章丝毫不落窠臼,也没有诸如“有效完成某事的19条原则”之类的内容。你在这本精彩著作中,将体验到一位天才的活跃思维及其精深思想,了解一位思想家如何终其一生启迪激励新理念。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初学者往往能看到专家忽略的方面。”
他决定挑战那些(20世纪)60年代的管理大师。他们当时正热衷于宣扬工业化组织环境理论,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德鲁克(Peter Drucker)、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罗杰斯(Carl Rogers)和利克特(Likert)等。阿贝探讨问题的态度总是友好的,毫无敌意,但却总能让那些大师刮目相看。德鲁克指责阿贝写这本书是为了贬低他和麦格雷戈的权威地位。我怀疑这是否是阿贝的最初动机,但他的确对这些巨头们的理念提出了质疑。我倒希望你们在深入了解这本书时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发现,那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在35年前错过或未能完全理解的。
例如,阿贝是最早意识到以下问题的人之一。他认为:“工业领域也许能成为研究心理动力、人类高层次发展及理想生态环境的实验基地。”此外,他还颇具先见之明。如在最后一篇日记中,他极准确地预言了苏联逐步衰落与美国成功在即的原因:“工业领域中以增长为主导方向的发展趋势……如果美国人真的能变得比俄罗斯人优秀,那么其原因正在于此。美国人将会更受人喜爱、尊重和信任……”
对于这本书,我还有一点要说明,就是他那些用如今的政治眼光来看十分不恰当的言论以及他非凡的勇气。请看其论述阿格里丹人的日记,他在这篇日记中讨论了民主的两难困境:我们应如何对待出类拔萃的个人?如何处理个人禀赋迥异的问题?他试图解决的是(20世纪)60年代乃至今天的人们一直想回避的问题。阿贝总是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本书始终要面对并值得一再重申的两个主要问题或道德难题是——入的本性能容忍怎样的社会?社会能容忍怎样的人性?
也许这点有助于解释我在开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此书再版的消息会如此引人注目?为什么此书出版不久就毫不费劲地占据了书架剩余的空间?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释,各种组织如今面临的问题比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要应付的问题复杂繁琐得多,如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突飞猛进的技术以及瞬息万变的环境等。至于第二个问题,在我重读此书之后,答案也变得很明显了。这本书提出了一些让人震撼的问题,而且,阿贝总是认为科学的基本目标是“把真理灌输给不愿接受它的人”。或许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接受阿贝的“灵丹妙药”了。
阿贝·马斯洛的为人不需要解释与描绘。他是一本敞开的书,他所说的话及看重的人都能让你清楚地了解他。1962年出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
“冥冥中忽然冒出了人类疾病或人类健康这样的概念,心理学这门学科让我觉得神奇和兴奋,它充满诱惑,使我禁不住要在它得到检验证实并被称为确凿的科学知识之前就将它公之于众。”
一切都包含在这句话里了——他让心理学获得了新生,他揭示了心理学的本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使心理学研究更趋于本质:即从个体经验中寻求真理,使人们成为“勇于探索求知的人”。
科学对于阿贝来说是一种生活和爱的方式——诗歌及其移风易俗是他的目标(或用他喜爱的方式来说,就是使诗歌重获圣灵)。阿贝是无畏的征服者——多年来他独自前行,气魄非凡,就像那最具魅力的东征勇士。
他在最后一本著作《科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中写道:
“对于科学而言,其先驱者比军队重要得多。虽然这些先驱者更容易受到伤害并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总得有人先涉足雷区。”
科学就是他的诗歌,是他的信仰和他的奇迹。在《科学心理学》中,他还写了这么一段话:
“科学可以成为无宗教信仰者的信仰,非诗人的诗,非绘画者的画,古板者的幽默以及内向羞怯者的爱。科学不仅始于奇迹,而且终于奇迹。”
我之所以大量引述阿贝的原著,是因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知此便可及彼。我初识阿贝——或者说邂逅他(跟许多人一样)是通过他的著作。那时我在安蒂奥克学院(Antioch College)读四年级,师从当时的院长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他建议我读一本由马斯洛和米特尔曼(Mittelmann)撰写的关于变异心理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