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规律和要求,如何去做,要自己不断地摸索总结。但对每个工作着的人来说,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每天的“大石块”是什么?在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当中,哪些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效益的?
同样的空间,放置东西时的先后顺序不同,结局就大相径庭;同样的时间,工作安排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千差万别。而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经不起挥霍浪费,也无法在事后弥补。
7.利用强项做该做的事
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差别只在一些小小的动作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儿、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儿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建树!
沃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淘沙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儿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儿;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儿;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儿;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儿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儿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让人食不下咽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的很少、动作多么的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儿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人们通常了解他们自己是不是欺骗了他人,如果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就已经成为病态的骗子,行为上也会有严重的偏差。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的发表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你要想拥有把握现在的方法——每一天都进步一点儿,就会活得有意义的秘诀是: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8.一次只选择一件应该做的事
成功,要求我们一次只选择做一件事,而不要同时做两件事或三件事。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又想着另外一件事,这是矛盾的也是行不通的。你如果想着别的事情,就不能尽心做你所选择的事。
记者瑞瑟采访爱迪生时问道:“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爱迪生回答说:“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个小时。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只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上,那么就会成功。”
我们在成功的途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选定某一件事,然后一直做到该撒手的时候为止。任何事情只要值得去做,我们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做。
拉马科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小时候,拉马科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就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科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想当个金融家,后来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
过了不久,拉马科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这时,他的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科学医4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的兴趣。
一天,24岁的拉马科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卢梭一眼就喜欢上了拉马科,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目标犹豫不定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
从此,拉马科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35岁时,他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之后的15年,他依然研究植物学。
拉马科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从这一天开始,拉马科用了35年时间来研究动物学,直到他去世。这样算起来拉马科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用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他因此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
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做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先确定并固定自己的主要目标,然后集中自己的主要精力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从而最终获得了成功。
拉马科的成功表明,在人生过程中,既要勇敢地去追求,又要勇敢地放弃,及早定向,集中精力,沿着既定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进。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追逐两兔而不得其一”,生活的辩证法本来就是这样。
想成就大事的人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选择其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份外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
9.该做什么:因境而变,因地制宜
(1)把握社会环境做事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又促使人们产生出更高的生活要求以提高生活的质量。所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不可墨守成规而被固定的形式所束缚。
(2)把握地理环境做事
皖南山区有座石头山,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把它开采下来,送到城里去卖,一家的年收入高达18万元,村民心里乐开了花。80年代末,村民们发现,城里人用他们开采的石头垒成假山,售价也很高。于是,这些村民也学着垒假山出售,赚了不少钱。几年后,家庭年收入翻了几番。村民们更乐了,他们同时也明白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随着山上的石头越开采越少,村民们认识到,他们不能盲目地出售山石了,而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家乡资源。如今,山里的人正在利用山石资源积累起来的资金,办起了各种乡镇企业,使整个地区的农民很快走上了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