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7300000027

第27章 荀子以前的儒家(1)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研究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层大困难。因为那些儒书,这里也是“子曰”,那里也是“子曰”。正如上海的陆稿荐,东也是,西也是,只不知哪一家是真陆稿荐(此不独儒家为然。希腊哲学亦有此弊。柏拉图书中皆以梭格拉底为主人。又披塔格拉(Pythagorags)学派之书,多称“夫子曰”)。我们研究这些书,须要特别留神,须要仔细观察书中的学说是否属于某个时代。即如《礼记》中许多儒书,只有几篇可以代表战国时代的儒家哲学。我们如今只用一部《大学》,一部《中庸》,一部《孟子》,代表西历前第四世纪和第三世纪初年的儒家学说。

《大学》一书,不知何人所作。书中有“曾子曰”三字,后人遂以为是曾子和曾子的门人同作的。这话固不可信。但是这部书在《礼记》内比了那些《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诸篇,似乎可靠。《中庸》古说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大概《大学》和《中庸》两部书都是孟子、荀子以前的儒书。我这句话,并无他种证据,只是细看儒家学说的趋势,似乎孟子、荀子之前总该有几部这样的书,才可使学说变迁有线索可寻。不然,那极端伦常主义的儒家,何以忽然发生了一个尊崇个人的孟子?那重君权的儒家,何以忽然生出一个鼓吹民权的孟子?那儒家的极端实际的人生哲学,何以忽然生出孟子和荀子这两派心理的人生哲学?若《大学》、《中庸》这两部书是孟子、荀子以前的书,这些疑问便都容易解决了。所以我以为这两部书大概是前四纪的书,但是其中也不能全无后人加入的材料(《中庸》更为驳杂)。

《大学》和《中庸》两部书的要点约有三端,今分别陈说如下:

第一,方法《大学》、《中庸》两部书最重要的在于方法一方面(此两书后来极为宋儒所推尊,也只是为此。程子论《大学》道:“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朱子序《中庸》道:“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可证)。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终始、先后,便是方法问题。《大学》的方法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的方法总纲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篇》也有此语。诚之作思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又说“诚之”之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行”的范围,仍只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与《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略相同。

《大学》、《中庸》的长处只在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至于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说?“尊德性”与“道问学”究竟谁先谁后?这些问题乃是宋儒发生的问题,在当时都不成问题的。

第二,个人之注重我从前讲孔门弟子的学说时,曾说孔门有一派把一个“孝”字看得太重了,后来的结果,便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之中。“我”竟不是一个“我”,只是“我的父母的儿子”。例如“战陈无勇”一条,不说我当了兵便不该如此,却说凡是孝子,便不该如此。这种家庭伦理的结果,自然生出两种反动:一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如杨朱的为我主义,不肯“损一毫利天下”;一种是极端的为人主义,如墨家的兼爱主义,要“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有了这两种极端的学说,不由得儒家不变换他们的伦理观念了。所以《大学》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这个“身”,这个“个人”,便是一切伦理的中心点。如下图:

《孝经》说: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学》说: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两句“自天子至于庶人”的不同之处,便是《大学》的儒教和《孝经》的儒教大不相同之处了。

又如《中庸》说: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这是“思事亲不可以不修身”。这和《中庸》说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恰相反。一是“孝”的人生哲学,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学。

《中庸》最重一个“诚”字。诚即是充分发达个人的本性。所以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一句当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合看。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发达天性的诚,这便是“教”,这便是“诚之”的工夫。因为《中庸》把个人看作本来是含有诚的天性的,所以他极看重个人的地位,所以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以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孝经》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孝经》的最高目的是要把父“配天”,像周公把后稷配天,把文王配上帝之类。《中庸》的至高目的,是要充分发达个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与“天地参”。

第三,心理的研究《大学》和《中庸》的第三个要点是关于心理一方面的研究。换句话说,儒家到了《大学》、《中庸》时代,已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那些最早的儒家只注重实际的伦理和政治,只注重礼乐仪节,不讲究心理的内观。即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是有点内省的工夫了。及到问他省的甚么事,原来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只是外面的伦理,那时有一派孔门弟子,却也研究心性的方面。如王充《论衡·本性》篇所说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论性情与周人世硕相出入。如今这几个人的书都不传了。《论衡》说:“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在所养。”据此看来,这些人论性的学说,似乎还只和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相差不远。若果如此,那一派人论性,还不能算得“心理的内观”。到了《大学》便不同了。《大学》的重要心理学说,在于分别“心”与“意”。孔颖达《大学疏》说:“揔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忆念谓之意。”这个界说不甚明白,大概心有所在便是意。今人说某人是何“居心”?也说是何“用意”?两句同意。大概《大学》的“意”字只是“居心”。《大学》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如今人说“居心总要对得住自己”,正是此意。这一段所说,最足形容我上文说的“内观的儒学”。

大凡论是非善恶,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从“居心”一方面(Attitude;Motive)立论,一种是从“效果”一方面(Effects;Consequences)立论。例如秦楚交战,宋说是不利,孟轲说是不义。义不义是居心,利不利是效果。《大学》既如此注重诚意,自然偏向居心一方面。所以《大学》的政治哲学说: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又说: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这种极端非功利派的政治论,根本只在要诚意。

《大学》论正心,与《中庸》大略相同。《大学》说: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丰坊石经本有此二十二字,周从龙《遵古编》云:旧原有此二十二字,后为唐明皇削去。)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大学》说的“正”,就是《中庸》说的“中”。但《中庸》的“和”,却是进一层说了。若如《大学》所说,心要无忿懥、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岂不成了木石了。所以《中庸》只要喜怒哀乐发得“中节”,便算是和。喜怒哀乐本是人情,不能没有。只是平常的人往往太过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所以《中庸》说: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明行两字,今本皆倒置。今据北宋人引经文改正。)

《中庸》的人生哲学只是要人喜怒哀乐皆无过无不及。譬如饮食,只是要学那“知味”的人适可而止,不当吃坏肚子,也不当打饿肚子。

(第二章)

孟子

一、孟子考

孟轲,邹人。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生死年岁,颇不易考定。据明人所纂《孟子谱》,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年八十四。吕元善《圣门志》所纪年与《孟子谱》同。此等书是否有根据,今不可知。但所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颇近理(臧庸作《孟子年表》以己意移前四年,似可不必)。近人考证孟子见梁惠王时当为惠王后元十五年左右。《史记》说在惠王三十五年,是不可信的。若孟子生在烈王四年(西历前三七二),则见惠王时年已五十余,故惠王称他为“叟”。至于他死的年,便不易定了。《孟子谱》所说,也还有理。若《孟子》书是他自己作的,则书中既称鲁平公的谥法,孟子定死在鲁平公之后。平公死在赧王十九年(《通鉴》作十八年),《孟子谱》说孟子死在赧王二十六年(西历前二八九),似乎相差不远。但恐《孟子》这书未必是他自己作的。

二、论性

孟子同时有几种论性的学说。《告子篇》说: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总答这三说道:

乃若其情(翟灏《孟子考异》引《四书辨疑》云:“下文二才字与此情字上下相应,情乃才字之误。”适按:孟子用情字与才字同义。《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中云:“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又云:“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此岂人之情也哉。”可以为证),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这一段可算得孟子说性善的总论。《滕文公》篇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可见性善论在孟子哲学中可算得中心问题。如今且仔细把他说性善的理论分条陈说如下:

同类推荐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热门推荐
  • 霸道狂少

    霸道狂少

    应届毕业生秦天成遭遇无良老板,不仅被恶意欠薪,还被老板的狗腿子殴打,不想却因此获得修真传承……灵丹妙药,太普通的别来找我。强化身躯,超人的身体素质相信能满足你的要求。金钱财富,靠,这些东西在我眼里都是浮云。在各领域各显神通,神不是万能的,而我无所不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名门夫人:婚心叵测

    名门夫人:婚心叵测

    她是他的专宠,眉间宝石,是他的标志!他的冷笑,将她的心完全撕碎。离婚协议接踵而来。时过五年,她推着坐轮椅的男人,强势袭来,白发如霜,身旁的五岁孩童,散发着王者气息。他远观着她,那男人,那白发,那缩小版的自己,刺痛了双眼!她的一生,由他所毁,遭他所灭。缠缠绕绕,命运的转轮让他们无法脱离彼此的轨道。
  • 陪葬皇后

    陪葬皇后

    谁能比她更倒霉?前一秒车祸现场,后一秒装棺进坟,死一次不够,必须死两次!红罗帐内,姣软的身体似火燃烧,迷蒙泪眼看不清眼前男人唇角得意的笑,只剩下本能的朝他爬过去,却被无情的推开,一次又一次、直到理智尽失的乞求他的爱怜。姣弱的身体颤抖在强健的躯体下,漫漫长夜,极致缠绵,换来的只是贱妃的称呼。片段一:“领了这道圣旨,明天出发,摔军三千,胜既生,败便亡,这是朕给你的唯一机会!”他一身龙袍加身,冷眸残酷,长身玉立。“臣妾领旨!”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缓缓跪落在他的面前,全身还残留着昨夜他肆虐的痕迹。他要她,不是为了爱,只是因为恨!片段二:将圣旨撕毁,扔进火中,她柳眉轻扬,孤傲道:“要我回宫,必须先赢了我,不然,我便占岛为王!”“在这个岛上种满桃花,我的孩子就不孤单了!”她凄冷的说。片段三:“这个女人好大的胆子,敢在朕的眼皮底下纠结乱党,私通海外!等同造反!”冷目紧眯,愤怒却赞赏,那个被他流放的女人,竟然已负盛名,他是小看她了!一旨令下,十万奇兵进范,却与她的两万禁军打了一个平手。她再次落在了他的掌心,只是,当年那双含惊带怕的琉璃眼眸,多了一种慑人的迫力。片段四:“听清楚了,朕若死,你必陪葬,陪朕三生三世!”他拥着她,咬着她的唇烙下狠话。此文求收包养,女主渐强,男主更强,强强连手,打造一场旷世之恋!*********************在此推荐小楼的新文哦:《八个“爹”》,母子联手夺天下强文,地址:推荐好友纤小小的女强文《佣兵皇后》,喜欢的亲们去捧捧场哦!文文地址:
  • 告诉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

    《告诉青少年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精心选取了很多古今中外流传广、给人启迪的机智故事,并且每个故事的结尾都附有精彩的点评。这些形式不拘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有着深刻的寓意。
  • 作风就是战斗力

    作风就是战斗力

    世界500强企业基业长青的核心理念,中国企业打造卓越团队的首选读本!作风是一支军队优良传统与文化结晶,正是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让我们走进军队,感受其优良的作风,学习它的战斗精神,实现自我升级,决胜人生与职业的战场!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效率达人:上班前45件事

    效率达人:上班前45件事

    只要愿意,找到活力的方法,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直到迈进办公室之前,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找到N种方法来提升的活力,让自己精神充沛。也不仅仅是晨跑那般枯燥乏味。或许一时之间我们还想不出什么特别适合自己的“醒活”方法。没关系!翻开本书,绝不是猫在被窝里睡懒觉,我们会看到里面介绍了45种提升活力的方法,它们简单易行而且相当有效,其中肯定有适合我们的妙方
  • 潘宫的预言4:逃离亡魂岛

    潘宫的预言4:逃离亡魂岛

    斗鱼和小伙伴们来到了古老的象牙冢附近,铺天盖地的森白骸骨令人触目惊心。为了追踪灵戒下落,冒险小分队依然踏进了“从来没有人活着离开”的死亡之岛。无法想象的事件接踵而至:河里暗藏的食人鳄,标有警示的恐怖石碑,以及树洞下神秘的巨型天坑……通往流光公爵城的道路危机重重。失去理智的土著人逼着小伙伴走上天坑索道,真正的地狱大门被徐徐开启……是什么指引着他们迈入死亡之途?亡魂岛上又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秘密?接二连三的事件不断挑战着伙伴们的承受极限,是前进还是放弃?面对种种考验,小分队们只有一个选择,拿出勇气,走下去!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