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7300000020

第20章 别墨(1)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墨学的传授,如今已不能详细考究(参看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学传授考》)。《韩非子·显学篇》说: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庄子·天下篇》说: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谲,崔云决也。訾,通呰,《说文》:“呰,苟也”。苛与诃同。觭即奇。《说文》:“奇,不耦也。”《释文》:“仵,同也。”应,《说文》云,“当也”。又“雠,应也”。相应即相争辩)。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古书说墨家传授派别的,只有这两段。两处所说,互相印证。今列表如下:

最重要的是《天下》篇所说,墨家的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细看这几句话,可见今本《墨子》里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是这些“别墨”作的。有人说这六篇即是《天下》篇所说的“墨经”;别墨既俱诵《墨经》,可见墨经作于别墨之前,大概是墨子自著的了。我以为这一段文字不当如此解说。《墨经》不是上文所举的六篇,乃是墨教的经典如《兼爱》、《非攻》之类。后来有些墨者虽都诵《墨经》,虽都奉墨教,却大有“倍谲不同”之处。这些“倍谲不同”之处,都由于墨家的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这一派科学的墨家所研究讨论的,有“坚白同异”、“觭偶不仵”等等问题。这一派的墨学与宗教的墨学自然“倍谲不同了”,于是他们自己相称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柏拉图之后有“新柏拉图学派”,近世有“新康德派”,有“新海智尔派”)。“别墨”即是那一派科学的墨学。他们所讨论的“坚白之辩”(坚属于形,白属于色。两种同为物德,但一属视官,一属触官,当时辩这种分别甚明),“同异之辩”(名学一切推论,全靠同异两事。故当时讨论这问题甚详),和“觭偶不仵之辞”(《释文》说:“仵,同也。”《集韵》:“仵偶也。”《玉篇》:“仵,偶敌也。”《汉书·律历志》注:“伍,耦也。”是伍仵两字古相通用。中国文字没有单数和众数的区别,故说话推论,都有不便之处。墨家很注意这个问题,《小取篇》说:“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也。此乃一是而一非也。”这是说“觭偶不仵”最明白的例),如今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很有许多关于这些问题的学说。所以我以为这六篇是这些“别墨”的书(《天下》篇仅举两派,不及相夫氏,或者相夫氏之墨仍是宗教的墨学。“别墨”之名,只限于相里氏及南方的墨者如邓陵氏之流)。晋人有个鲁胜,曾替《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作注,名为《墨辩注》。我如今用他的名词,统称这六篇为《墨辩》,以别于墨教的《墨经》(我对于“别墨”、“墨经”、“墨辩”三个问题的主张,一年以来,已变了几次。此为最近研究所得,颇可更正此书油印本及墨家哲学讲演录所说的错误)。

至于这六篇决非墨子所作的理由,约有四端:

(一)文体不同。这六篇的文体、句法、字法,没有一项和《墨子》书的《兼爱》、《非攻》、《天志》……诸篇相像的。

(二)理想不同。墨子的议论,往往有极鄙浅可笑的。例如《明鬼》一篇,虽用“三表”法,其实全无论理。这六篇便大不同了。六篇之中,全没有一句浅陋迷信的话,全是科学家和名学家的议论。这可见这六篇书,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做得出的。

(三)“墨者”之称。《小取》篇两称“墨者”。

(四)此六篇与惠施、公孙龙的关系。这六篇中讨论的问题,全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哲学家争论最烈的问题,如坚白之辩,同异之论之类。还有《庄子·天下》篇所举惠施和公孙龙等人的议论,几乎没有一条不在这六篇之中讨论过的(例如“南方无穷而有穷”,“火不热”,“目不见”,“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类,皆是也)。又如今世所传《公孙龙子》一书的《坚白》、《通变》、《名实》三篇,不但材料都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之中,并且有许多字句文章都和这四篇相同。于此可见《墨辩》诸篇若不是惠施、公孙龙作的,一定是他们同时的人作的。所以孙诒让说这几篇的“坚白同异之辩,则与公孙龙书及《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之言相出入”。又说:“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指。”

这六篇《墨辩》乃是中国古代名学最重要的书。古代本没有什么“名家”,无论那一家的哲学,都是一种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这一家的名学(逻辑)。所以老子要无名,孔子要正名,墨子说,“言有三表”,杨子说“实无名,名无实”,公孙龙有《名实论》,荀子有《正名》篇,庄子有《齐物论》,伊文子有《刑名》之论:这都是各家的“名学”。因为家家都有“名学”,所以没有什么“名家”。不过墨家的后进如公孙龙之流,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比别家稍为高深一些罢了。不料到了汉代,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只晓得周秦诸子的一点皮毛糟粕,却不明诸子的哲学方法。于是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却不知道他们叫作“名家”的人,在当日都是墨家的别派。正如亚里士多德是希腊时代最注重名学的人,但是我们难道可以叫他做“名家”吗?(《汉书·艺文志》九流之别是极不通的。说详吾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太平洋第一卷》七号)。

如今且说这六篇《墨辩》的性质。

第一,《经上》、《经说上》《经上》篇全是界说,文体和近世几何学书里的界说相像。原文排作两行,都要“旁行”读去。例如“故,所得而后成也。止,以久也。体,分于兼也。必,不已也”。须如下读法:

(1)故,所得而后成也。(50)止,以久也。

(2)体,分于兼也。(51)必,不已也。

《经说上》篇乃是《经上》的详细解释。《经上》全是很短的界说,不容易明白,所以必须有详细的说明,或举例设譬使人易晓,《经说上》却不是两行的,也不是旁行的。自篇首到篇中“户枢免瑟”一句(《间诂》十,页十七至二十二下),都是《经上》篇上行的解释。自“止,无久之不止”(页二十二下)到篇末,是《经上》篇下行的解说。所以上文举例“故,所得而后成也”的解说在十七页,“止,以久也”的解说却在二十二页上。若以两行写之,可得下式。

《经》文上行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说》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经》文下行止,以久也。 《经说》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第二,《经下》、《经说下》《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文体极像几何学书里的“定理”。也分作两行,旁行读。《经说下》是《经下》的详细说明,读法如《经说上》。自篇首(页三十一下)到“应有深浅大常中”(适校当作“大小不中”页四十六止),说明《经下》上行的各条。此以下,说明下行各条。

第三,《大取》《大取》篇最难读,里面有许多错简,又有许多脱误。但是其中却也有许多极重要的学说。学者可选读那些可读的,其余的不可读的,只好暂阙疑了。

第四,《小取》《小取》篇最为完全可读。这一篇和前五篇不同,并不是一句一条的界说,乃是一篇有条理有格局的文章。全篇分九节。

一、至“不求诸人”,总论“辩”。

二、至“吾岂谓也者异也”,论“辩”之七法。

三、至第一个“则不可偏观也”,论辟、侔、援、推四法之谬误。

四、至“非也”共四十八字,衍二十二字。总论立辞之难,总起下文。

五、论“物或是而然”。

六、论“或是而不然”。

七、论“或不是而然”。原文作“此乃是而然”,似有误。

八、论“一周而一不周”。

九、论“一是而一非”。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知识论起于老子、孔子,到“别墨”始有精密的知识论。

《墨辩》论“知”,分为三层:

(一)“知,材也。”(《经上》)说曰:“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旧脱不字,今据下文“而不必得”语法增)若明”。这个“知”是人“所以知”的才能(材才通)。有了这官能,却不必便有知识。譬如眼睛能看物,这是眼睛的“明”,但是有了这“明”,却不必有所见。为什么呢?因为眼须见物,才是见;知有所知,才是知(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根”)。

(二)“知,接也。”(《经上》)说曰:“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这个“知”是“感觉”(Sensation)。人本有“所以知”的官能,遇着外面的物事,便可以知道这物事的态貌,才可发生一种“感觉”。譬如有了眼睛,见着物事,才有“见”的感觉(此所谓知,如佛家所谓“尘”。此所谓接,如佛家所谓“受”)。

(三)“,明也”(《经上》。旧作恕。今依顾千里校改)。说曰:“,(旧皆作恕)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这个是“心知”,是“识”。有了“感觉”,还不算知识。譬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飞过,虽有一种“感觉”,究竟不是知识。须要能理会得这飞过的是什么东西(论译“理会”最切。王念孙校《荀子·正名》篇:“辞也者,兼异寔之名以论一意也。”谓论当作谕。谕,明也。其说亦可通,但不改亦可通),须要明白这是何物(著,明也),才可说有了知觉(此所谓,如佛家所谓“识”)。如《经上》说:

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所以“知觉”含有三个分子: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发生的感觉,三是“心”的作用。要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觉”。

但是这三物如何能同力合作呢?这中间须靠两种作用:一个是“久”,一个是“宇”。《墨辩》说:

久,弥异时也。(《经上》)《说》曰:久,合古今旦莫(校改)。

宇,弥异所也。(《经上》)《说》曰:宇,冡东西南北。(校改冡即蒙字)

久即是“宙”,即是“时间”。宇即是“空间”(TimeandSpace)。须有这两种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觉。《经下》说:

不坚白,说在无久与宇。坚白,说在因(原文有误读处,今正。因疑作盈)。《说》曰:无坚得白,必相盈也。

《经上》说:

坚白不相外也。说曰:坚〔白〕异处不相盈,相非(通排),是相外也。

我们看见一个白的物事,用手去摸,才知道他又是坚硬的。但是眼可以见白,而不可得坚;手可以得坚,而不可见白。何以我们能知道这是一块“坚白石”呢?这都是心知的作用。知道刚才的坚物,就是此刻的白物,是时间的组合。知道坚白两性相盈,成为一物,是空间的组合。这都是心知的作用,有这贯串组合的心知,方才有知识。

有了久与宇的作用,才有“记忆”,《墨辩》叫做“止”,止即是“志”。古代没有去声,所以止志通用(《论语》:“多见而识之”,“贤者识其大者”,古本皆作志)。久的作用,于“记忆”更为重要。所以《经下》说:

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说》曰: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惟以五路知。久,不当以火见,若以火(参看章炳麟《原名》篇说此条)。

“五路”即是“五官”。先由五路知物,后来长久了,虽不由五路,也可见物。譬如昨天看梅兰芳的戏,今天虽不在吉祥园,还可以想起昨天的戏来。这就是记忆的作用了。

知识又须靠“名”的帮助。《小取》篇说:“名以举寔。”《经上》说:

举,拟寔也。《说》曰:举,告。以文名举彼寔也。

“拟”是《易·系辞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像其物宜”的拟。例如我们用一个“人”字代表人的一切表德,所以见了一个人,便有“人”的概念,便知道他是一个“人”。记得一个“人”的概念,便可认得一切人,正不须记人人的形貌状态等等。又如“梅兰芳”一个概念,也代表梅兰芳的一切表德。所以我对你说“梅兰芳”,你便知道了,正不用细细描摹他的一切形容状态。如《经下》说:

〔火〕必热,说在顿。《说》曰:见火谓火热也,非以火之热。

一个“火”字便包含火的热性。所以远远见火,便可说那火是热的,正不必等到亲自去感觉那火的热焰。“火必热,说在顿。”顿字也是记忆的意思。这是名字的大用处。

《墨辩》分“名”为三种:

名:达、类、私(《经上》)。《说》曰:名。“物”,达也。有寔必待文名(旧误作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寔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寔也。

“达名”是最普及的名字,例如“物”字。“类名”是一类物事的名称,例如“牛”、“马”、“人”,凡是属这一类的,都可用这一类的“类名。”所以说:“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名”是“本名”。例如“臧”、“梅兰芳”皆是这一个个人的名字,不可移用于别人(臧、获皆当日的人名,本是私名,后人误以为仆役之类名,非也。此如“梅香”本是私名,后以名此者多,遂成女婢之类名矣。又如“丫头”亦是私名,今亦成类名矣)。所以说:“是名也,止于是寔也。”

知识的种类

《墨辩》论“知道”的分别,凡有三种:

知:闻、说、亲(《经上》)。《说》曰:知,传受之闻也。方不,说也。身观焉,亲也。

第一种是别人传授给我的,故叫做“闻”。第二种是由推论得来的,故叫做“说”(《经上》:“说,所以明也”)。第三种是自己亲身经历来的,故叫做“亲”。如今且分别解说如下:

闻这个“闻”字,有两种意思。《经上》说:

闻:传、亲。《说》曰: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

一种是“传闻”,例如人说有鬼,我也说有鬼,这是“把耳朵当眼睛”的知识。一种是“亲闻”,例如听见一种声音,知道他是钟声,或是锣声,这是亲自经历来的知识,属于上文的第三种,不属于第一种。

说亲科学家最重经验(墨子说的“百姓耳目之寔”),但是耳目五官所能亲自经历的,实在不多。若全靠“亲知”,知识便有限了。所以须有“推论”的知识。《经下》说:

闻所不知若所知,则两知之。《说》曰:闻,在外者,所不知也。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色。”是所不知若所知也。犹白若黑也,谁胜是?若其色也若白者,必白。今也知其色之若白也,故知其白也。夫名,以所明正所不知,不以所不知疑(同拟。拟,举寔也。说见上文)。所明,若以尺度所不知长。

外,亲知也。室中,说知也。

此说一个人立屋子外,不知屋子里人是什么颜色。有人说:“屋里的人的颜色,同这个人一样。”若这个人是白的,我便知道屋里人也是白的了。屋外的白色,是亲自看见的;屋里的白色,是由“推论”得知的。有了推论,便可坐在屋里,推知屋外的事;坐在北京,推知世界的事;坐在天文台上,推知太阳系种种星球的事。所以说:“方不,说也。”这是《墨辩》的一大发明(亲即佛家所谓“现量”,说即“比量”传近似“圣教量”而略有不同也)。

实验主义(应用主义)

墨子的“应用主义”,要人把知识来应用。所以知与不知的分别,“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这是墨子学说的精采。到了“别墨”,也还保存这个根本观念。《经下》说:

知其所以不知,说在以名取。《说》曰:我有若视,曰知。杂所知与所不知而问之,则必曰,是所知也,是所不知也。取去俱能之,是两知之也。

这和第六篇所引《墨子·贵义》篇瞽者论黑白一段相同。怎样能知道一个人究竟有知无知呢?这须要请他去实地试验,须请他用他已知的“名”去选择。若他真能选择得当,“取去俱能之”,那才是真知识。

但是《墨辩》的人生哲学,虽也主张“知行合一”,却有两层特别的见解。这些“别墨”知道人生的行为,不是完全受“知识”的节制的。“知识”之外,还有“欲望”,不可轻视。所以《经上》说:

为穷知而于欲也。

“为”便是行为。他说行为是知识的止境,却又是倚赖着“欲”的。《经说上》说这一条道:

为,欲其指(孙说,,是之讹),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之也,无遗于害也,而犹欲之,则离之(孙说,离即罹)。……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

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可懂得“别墨”的新“乐利主义”。墨子已有“义即是利”的意思,但是他却没有明白细说。到了“别墨”,才有完满的“乐利主义”。《经上》说:

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这比说“义即是利”又进一层,直指利害的来源,在于人情的喜恶。就是说善恶的来源,在于人情的欲恶。所以一切教育的宗旨,在于要使人有正当的欲恶。欲恶一正,是非善恶都正了。所以《经上》说:

欲正,权利;恶正,权害。(《大取》篇云:“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乐利主义之公式

但是如何才是正当的欲恶呢?《大取》篇有一条公式道: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热门推荐
  • 无心皇后

    无心皇后

    柳无心,柳家二少爷,三岁读书写字,诵诗作画无一不能,实为神童,却因身潺体弱而养于深闺,不得外人所知。一遭病发,失踪十年。十年后,他现身救母,其高超的医术,绝美的容颜,倾世的才华,轰动整个安平城。他无心无情,却引来无数痴男怨女孽债情殇。当遭逢巨变,他在夹缝中求生存,一遭生死,再次醒来,他化身复仇者,夜卧沙场,金戈铁马,辗转于江湖、战场、朝堂之中,脚下枯骨积山,鲜血染满彼岸,他踩着妖艳的罪恶之花,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柳逸辰,爱她护她的大哥,俊雅温润,商场上却有着‘铁血阎王’之称。他说,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夜吟雪,他于她亦父亦师,雪衣雪发,冰雪一般的人。他说,缘已尽。擎天皓,他与她同是孤寂之人,水晶紫瞳,祸世妖姬。他说,你要什么,我帮你。擎天宇,……原名《柳无心》【泪心简介无能,以后再慢慢完善吧。大家可以先看看内容,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喜欢别忘了收藏喔~~】另注:还有大家可以对文中出现的美男们进行收养,收养的人我会列入简介,大家要抓住机会哦,看看你们收养的美男们是否抱得美人归,呵呵……美男领养情况:1、夜吟雪:雪衣雪发,冰雪一般的人。由亲亲19970207领养!2、擎天皓:水晶紫瞳,祸世妖姬。由亲亲温颜领养!3、柳逸辰:俊雅温润,爱妹如痴。由亲亲彼岸洛洛领养!4、念姑娘:冷艳孤傲,身份成谜。由亲亲继续迷茫领养!推荐新文《天价小小儿》:推荐自己的完结V文《笑倾天下》:连载免费玄幻文《神战》:推荐好友曦的精彩网游文:《盛世无双》曦珞妤****************************公布两个群号:读者群:113494490(沧浪劫)敲门砖:沧浪劫作者群:100015552(竹林)敲门砖:竹林****************************推荐好友的文:《糜欢》许然《暗帝》木轻轻《庶女》不游泳的小鱼《帝妃三怒》流风回雪《无良弃妇》冬月寒《黑道总裁猫咪妻》萧家小卿《重生之绝色寻欢》水千澈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沙场俏将军之变装皇后》
  • 朕养你爱妃

    朕养你爱妃

    他,龙袍加身,一身贵气,英俊且又冷傲凌人,兄弟残杀,皇宫里人情淡薄,让他早已忘记“温情”二字,只是一个眼神便能冰封万里…她是一修仙天狐,脱俗妖媚,虽是天资聪颖,但对凡间之事毫无所知,萌得可爱,欲渡天劫,无奈法力不够,被霹得魂飞魄散,再次睁眼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一只小天狐身上…他--绝天辰杀尽天下一切挑衅者,唯独对它(她)狂宠如命.这是一篇描写一代帝王与九尾狐相恋的爱情故事,一对一。-------------------------------------------------------------------------第一卷:它穿越而来,而他遇到了它,心里暗下决心,朕要留下你,由朕来养你...片段一:禁地温泉里:“替朕更衣”绝天辰张开双手,让宫女将身上衣物脱去阮惜听到他的声音往他这瞄来,对他翻了个白眼。连脱个衣服都要人伺候,真是没救了,眼睛本来是瞄过去的,那高挺的身板加上性.感麦色的皮肤,整个身材还真是无可挑剔,看到宫女慢慢把衣物脱下,阮惜的眼睛也是慢慢下移,直到那雄伟处便停下了,阮惜不知道某人正戏谑地看着她,所以还在那使劲地瞄,光明正大的瞄...“怎么,看了朕这么久,对朕的家伙可还满意?”绝天辰没想到这小狐狸这么色,眼里充满了笑意。片段二:当他的容貌不吸引它时:“怎么,你是在可怜朕还是在安慰朕?要是可怜就免了,朕还没那么落魄。要真想安慰朕就亲一亲朕”抱起小东西往脸上靠。阮惜想,这是神马情况?这么突然要牺牲自己的初吻了!不干、坚决不干!把脸一转,好巧不巧又对上那受伤的眼神。阮惜顿时心生惭愧!算了,就亲一下吧,改天遇上那理想的白马王子再解释解释这时的情况。把舌头往他脸上一添,咦?触感还挺滑的!所以在绝天辰快要放他下来时又添了一下。既然需要本仙狐的初吻救治你受伤的心灵,那我就牺牲下吧,所以某小狐秉着救苦救难的大无畏精神,又揩了绝天辰一油。“朕的脸可还合你的胃口?”绝天辰阴霾一扫而空,心情大好,他就说嘛,自己怎么可能没魅力!!!-------------------------------------------------------------------------------第二卷:展开灵界之旅:她要回去狐族完成“它”的使命,既然继承了“它”的身体,那就替它完成它的使命,这样就互不相欠了...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快捷粥品

    快捷粥品

    本书精选粥品的10种技法及100种营养功效知识,附以做粥品的100种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粥品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做出郁香味美的各式粥品来。
  • 永恒之夜

    永恒之夜

    冥冥之中有天地主宰命运,可是他不相信命运,他只相信自己。没有什么能够主宰他,天又如何,神又怎样?若是阻挡了他,他便要葬天弑神!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神话,那就由他来缔造!
  • 神探凰妃

    神探凰妃

    堂堂国际刑警女组长竟然穿越回古代,一睁眼竟然发现自己身陷死牢!开什么玩笑,洗冤脱罪顺手收拾所有不待见自己这个庶女的无良亲人,逍遥人间才是正道。可是!死赖自己不放的王爷是怎么回事?想娶自己,别开玩笑了!请拿万里江山来换本妃一纸婚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朝的面孔

    清朝的面孔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本书列举了清朝顺治、雍正、康熙、乾隆等各代皇帝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从官场见闻,到帝王言行,从帝国花絮到朝廷政事,作者以科学、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评述了清代的代表性事件。
  • 我的赌约男友

    我的赌约男友

    当花心男遭遇拽拽酷女郎,要如何收场……蓝沫说:我是个坏女人,我收服你的目的是踹了你,我爱上你却绝对是意外的意外。关梓辰说:正好,我是个坏男人,我被你收服是为了缠着你,我爱上你,就连以后也会爱你……(女主很拽,男主很帅,绝对的时尚偶像剧,想看地球撞火星的请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