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注释】
选自《论衡·佚文》。劝:提倡。
【译文】
文人写的作品,是为了提倡美好、惩罚邪恶的。
【赏析】
“文以载道。”所以自古以来大多数文人都认为文章的主要功能在教化。如果起不到教育人和转变社会风气的作用,文章就是写得再美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古人弄文作诗就非常注重它的教化作用。如孔子删定的《诗经》,孔子认为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会现实的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
【原文】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注释】
选自《论衡·实知》。
【译文】
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得开始学习,只有学习了才会明白,不问是不会认识事物的。
【赏析】
这里强调的是在治学中“问”的重要性。只学不问是不能获得学问的。因为自己能力、经验所限,需要向人求教以获取更多知识。首先我们应向有广博见识的人学习;其次,是向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由于事物广泛复杂,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各不相同,任何博学者也不能完全掌握别人的实际经验,因此,每一个实践者都有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可供别人学习,这也是博学者需要学习的。总之,知识是靠又学又问获得的。
【原文】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论衡·实知》。
【译文】
不通过学习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请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晓的,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事。
【赏析】
在这里王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三种:通过自我感觉获知的叫“感知”;通过自己思考获取的叫“思之”;通过向有学问、经验的人学习获得的叫“学知”。其中学知是王充比较推崇的获知方法。向有广博知识和实验经验的人学习,可以很快了解和掌握广泛而复杂的知识,也就是说学和问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原文】
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注释】
选自《论衡·言毒》。谗:说别人坏话。
【译文】
品德端正的人不惧怕凶残的老虎,唯独惧怕那种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的人。
【赏析】
俗话说:“唾沫能淹死人。”可见谗夫之口比凶猛的老虎更让人害怕。因为那些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往往编造事实,恶语相加,而那些听信谗言的人,以编造者的口说为是,不加证明就信以为真,这样必然给正直的人带来很大麻烦。此言是王充在列举了各种毒虫猛兽之后,得出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的人是最大的毒害者的结论,因此告诫为政者,要远小人,亲贤臣,让有品德和才华的人在治国治民中发挥才干,国家才会兴隆。
【原文】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注释】
选自《论衡·案书》。订:核正,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译文】
两刀刃相互切割,谁利谁钝立刻就能知道;两种对立的理论相互比较,谁对谁错就会更加清楚。
【赏析】
王充认为两种事物只有相互对照,才会显露优劣;两种理论只有经过交锋和论辩,才能知道谁正确。这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充在《论衡·薄葬》中说:“事情的好坏,没有比它具有的效益更能说明问题的了;推论是否正确,没有比有确凿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的了。”这两句话与上述两句话具有相同的道理。
【原文】
夫天者,体也,与地同。
【注释】
选自《论衡·祀义》。
【译文】
天是一种物体,与地是相同的。
【赏析】
自古以来,不管是人们由于生产力所限还是由于政治需要,几乎所有有学问的人都认同“天人感应”一说。但是王充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天象变化也有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就像太阳朝出暮落一样。所以人的行为不能感动天,天也不跟随人的意志而行走,那些所谓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实际上都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王充借助于天文学的科学成果,否定了天人感应说,这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原文】
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
【注释】
选自《论衡·效力》。
【译文】
诸生传诵百万言的书,却不能通晓古今,只遵守老师教给的知识,即使言辞再多,终究不能博学多闻。
【赏析】
读书是忌读死书和死读书,那样培养出来的是呆子而不是人才。要想成为知识广博的人,只学一经,只守一家的办法,是不能达到广博的,所以,要广博群家之言,锻炼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创新,对所学知识要融汇贯通,要多闻多见,知古今行事。王充的只强调博,不强调专,在当今社会中是行不通的。
【原文】
命有贵贱,性有善恶。
【注释】
选自《论衡·本性》。
【译文】
命有贵贱之分,性有善恶之别。
【赏析】
王充在此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之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子路原来是个很坏的人,经过孔子教育后,终于成了贤人。可见人性善恶的转变,与后天的教化有着重要的关系。王充的人性善恶论与先秦诸子的人性论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原文】
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
【注释】
选自《论衡·福虚》。
【译文】
恶人的生命并不短,好人的生命并不长。
【赏析】
王充是一个唯物论者,也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与人性的好恶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的善恶有报只是人们对宗教的一种美好寄托,真正决定人生命长短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所以人的善恶行为不能决定人生活中的祸福,决定生命中祸福的是个人的机遇,有些道德高尚的人经过百般挫折,不能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与此相反,有些缺德少才的人却青云直上,富贵逸乐,这些现象都是环境机遇造成的。所以说环境机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文】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注释】
选自《论衡·订鬼》。
【译文】
害怕恐惧就有了幻想,有了这个幻想就好像亲眼看见了一样。
【赏析】
人死如灯灭,世界上是没有什么鬼魂的,如果有,自有人以来这个世界会有多少鬼?这个世界还装的下吗?所谓见鬼,是由于忧虑、畏惧、病重体虚和精神恍惚所造成的,是主观上的虚幻和错觉,并非客观实际。这种“存想则目虚见”的现象,被现代科学认定为精神上的臆想,是虚幻的,不实在的。王充这种无神论的观点,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是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的。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再有人认为人死会变为鬼,那就是一种封建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