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正月辛未有叁日相承,出西方而东行”,此事件在《晋书愍帝本纪》中也有“正月辛未辰时,日陨于地,又有叁日相承,出于西方而东行”,《古今图书集成》也有“正月,日陨地,又叁日并出”。公元317年,“西晋愍帝建兴五年正月庚子畚日并照,虹蚬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耳。”《晋书本纪》也记有“五年正月庚子,巻日并出”。公元357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晋穆帝升平元年六月,秦地见叁日并出”,注意这个记载只写秦地可见这三个“太阳”高度不高,只出现在局部地区。
《天文占》日:“叁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天文志》也说叁四五六曰俱出并争,天下兵作亦如其故”,可见这是不常见的现象。
公元前1590年《古今图书集成日异部》“商帝辛四八年,二日并出”。
公元809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日异部》“唐宪宗元和四年闰叁月,日旁有物如日”。
公元960年,《续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匡胤军中知星者河中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汤”。
公元1125年,《续通鉴》“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晕挟赤黄珥又有重日相汤摩久之乃隐”。《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也说“七年十二月辛酉,日有五色晕,两日汤摩”。
公元1356年,《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叁月,有两日相汤”,此事件又被详细记在《乐郊私语》上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叁月,日晡时,天忽昏黄若有霾雾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见两日交而复开开而后合”。
公元1594年《四川通志》记有万历廿二年春正月,綦江见日下复有一日,相汤数日乃止。”
公元139年,《资治通鉴》“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汉书武帝本纪》也有“四月戊申,有日夜出”,此事件在《丹铅总录》中特地研究汉书建元二年有如日夜出……日不夜出,夜出非日也。”可见古人也都知道晚上出现在天空的一定不是太阳。《资治通鉴》又记有低空的不明光体,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叁丈”,《晋书天文志》也有“日夜出高畚丈,中有青赤珥”。
公元168年《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馀,乃有景(影),且人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这个红色无光物体,高度更低了,才记载它有影子。
公元520年,《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
公元1651年,《海盐县志》记有“清顺治十年闰六月廿四日,夜叁更,红日出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灭不见”。
公元322年《晋书天文志》“西晋元帝永昌元年十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i暂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博击”。
公元1231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叁》“宋理宗绍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叁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此事在《金天文志》也有叁月庚戍酉正,曰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气似日而无光,与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摇汤至没。”公元1566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畚》:“明世宗嘉靖四五年,日斗”,在《湖广i志》中也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斗”。
《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和《唐书天文志》均记有公元630年左右,“唐太宗贞i年间,突厥有叁月并见。”
公元前32年,《资治通鉴》记有“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方”,《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汉书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有两月重公元548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两公元1449年,《明通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匆月”,这个月亮和太阳一般的明亮,应该是发光体了。
公元1572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六月异》“明穆宗隆庆六年月昼见”。《湖广通志》也记有此事,但更详细:“隆庆六年五月,通山月光昼见月下有二星随公元157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天文志》记有“东汉桓帝永寿叁年十二月壬戍,月蚀非其月”,另一次发生在公元165年,《廿五史天文志》及《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均记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见不是月亮。
公元1116年,《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轮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次年《续通鉴》又记有“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
公元1350年《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人北斗震声若雷,叁日复还”。可以看出这些“如月”的星不会是自然的星。
公元1166年《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干道二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日:“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此段描述在晦日(月底)时应该是没有月亮的,却看到月光如昼可见应是不明物体。
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八则记有大约发生在公元823年前后的UFO事件,指唐穆宗“长庆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此事在《学津》、《津逮》、《稗海》各书中也都记载工部员外郎这位政府高官都在说,可见是一件确实的事。文中重点是用“金背虾蟆”来形容此物的形状的确和飞碟一样,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确确实实是一个发强光的UFO。
唐朝的《洞天集》也另有一则。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一年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馀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馀,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严遵名君平汉时成都人,是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槎”就是船的意思指当时有一个长五十余尺的“仙船”,很坚硬,发出机械式的声音常常飞来飞去,后来就飞走了。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四年11月3日,着名诗人苏东坡被调离京师,任命为杭州通判在上任途中来到江苏镇江畅游金山寺,当晚老僧请苏东坡留宿,以便次日观日出奇景,晚上就在江边吟诗,没想到看到了异象,苏东坡便将当时情形写成诗题为《游金山寺》:“……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间何物……”
宋朝人庞元英所撰的《文昌杂录》记有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至1085年间)秘书少监孙莘老的UFO事件,“庄居在高邮新开湖边,一夕阴晦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人同行小草径中至水际,见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帆状其疾如风。舟子飞小艇竞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
宋朝人洪迈所撰的《夷坚志》壬卷第叁有一篇“夜见光景”,描写1195年左右,宋宁宗庆元初年间,“临川刘彦立兄弟二人一夕,屋后松树上圆光如日,高去地二丈馀,即之则晦……一个日头忽起从前山高出3丈所照草木皆可辨,只比色间色赤耳……如日夜出,色炎如火,附于地,犬吠逐之,光际地避隐。”明朝国师刘伯温在1360年前后的一个七月十五夜,曾见过UFO,写了一首《月蚀诗》来纪念……招摇指坤月坚日,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联儿童走报开户看,城角咿鸣声未卒……”这是一个从海中飞出来的形状如盘的,Hpl“大月”,完全符合飞碟现象。
1880年,清光绪六年五月八日,湖北省《松滋县志》记有“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晨起,信步往屋后山林,见丛薄问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扑之忽觉身自飘举,若在云端耳旁飒飒有声,精神懵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自高坠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梦初醒,惊骇非常,移时来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者咋曰:“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地,去尔处千馀里矣。”指其途径下山,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为何物吁,异哉。
另外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清代画家吴友如的画作《赤焰腾空》,就被人们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UFO目击报告。《赤焰腾空》的画面上绘有许多身着长袍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仰望空中一团火球。吴友如在画面上方落款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毯(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型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火球掠过南京城的具体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等,吴友如在题记中都做了记载。《赤焰腾空》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关于UFO的图画之一,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