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5400000004

第4章 容貌鉴附录(4)

利用自己掌管的人、财、物,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索贿受贿。只要能塞满自己的腰包,哪管百姓死与活?什么党性原则,什么人格、国格,统统被置于九霄云外。或者,只注意本单位的局部利益,不注意整体利益。表面上不是为自己,实际上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这是第十种。

领导集体中个人主义的特殊表现还可以举出一些,但较为突出的有以上十种。

个人主义表现尽管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但究其实质,都是从一己私利出发,其核心都是“私”字作祟。从历史渊源看,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但万变不离其宗,私字却始终贯穿其中。就阶级属性而论,个人主义一产生,就打上了剥削阶级深深的珞印,被各种剥削阶级所推崇。

领导集体中个人主义表现极其有害。它是烈性腐蚀剂,无时无刻不在腐蚀领导者的灵魂,瓦解着领导集体的斗志;影响着领导集体的团结,甚至直接导致领导班子的裂变,它是高效隔离层,隔离了领导集体同人民的密切联系,离间着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人为地制造出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流传下去,害人害己,祸国。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领导集体中的个人主义的特殊表现仅是在少数,甚至是极少数的领导者身上有所表现,领导者的多数和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对人民负责的。即使那些已经沾染了个人主义恶习的少数领导者,其中多数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去掉这种恶习的。固执错误,坚持己见,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是有的。不过,这只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对此,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除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外,最好将他们一清了之。这样,领导集体中个人主义的地盘就会大大缩小了。

识人莫偏心,心偏则难分好坏。

心偏,看人必偏,难分好坏。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间,历代王朝都把天下作为一家之私产,其继位都是从皇帝的嫡系中选择,且一般以长子继承,据说立幼废长将起内讧,因此,长子继承制大都为统治者所遵循,即使长子昏庸以至是白痴、二流子,也非他莫属。为了使其后继者能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切办法和手段,为其继位扫清前进的道路。如谁想染指,即使他是亲人而有才能,也要除之而后快;尽管他没有罪,但欲施之罪何患无辞。在中国古代,木知有多少人因此而冤死!古代号称贤明的君主,也不能摆脱这种愚蠢的选择,为了使自己的血统——亲生儿子能登上王位,儿子虽昏庸无能,也非选他不可,至于他能否治国、安民,在所不顾,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如此不明,如此不知人!

中国历代王朝,自开国君王之后,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使人民大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继承制是造成这种祸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记载:刘封,原罗候寇氏的儿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到荆州时因无嗣便养封为子。刘备取蜀,那时刘封已二十余岁,他有武艺,气力过人,每战必胜。蜀地平定后,刘封被任为副军中郎将。刘备任蜀降将孟达为宜都太守,命他率兵攻上庸,又恐达难独任,便派刘封去统领达军。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备仍让他任上庸太守,任其弟申仪为西城太守,升任刘封为副军将军。关羽围攻樊城、襄阳,要求刘封、孟达率兵来助,封、达以山郡初附,人心未定,难以出兵为辞。关羽败死,盂达害怕刘备加罪,又与刘封有矛盾,便降魏。申耽、申仪叛变,刘封逃回成都。刘备斥责封侵陵孟达,又不救关羽。诸葛亮因刘封刚猛,恐“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刘备因此除之。于是,刘备赐封死,令他自杀。封临死前后悔说恨不听孟达之言!”

刘封虽有过,但不至有死罪,刘备杀刘封实是为阿斗继位扫清道路。这是因为刘封刚猛,而阿斗昏庸,阿斗继位,“难制御”刘封,这便是刘封被杀的原因。刘备是三国时的明主,诸葛亮是贤相,从正统思想出发,竟杀罪不应杀的人,这既是刘备的悲剧,也是封建制度的罪恶。

有何根据说刘封罪不应死?

一、不救关羽,虽可责备刘封,但即使去救也是无济于事,而关羽败死,刘备不能辞其咎。

关羽要求刘封相助时,吕蒙已袭荆州,关羽在曹、孙大军夹击下,加上吕蒙的攻心战,军心已瓦解,无心应战;且孙权倾师出动,以狮子全力搏兔之势迫击关羽,关羽已处于绝境,他的败死是不可避免的。而刘封、孟达所领上庸之军有限,前往相救也不可能挽回关羽的颓势。

关羽的败死,则与刘备的失策有关。诸葛亮的“隆中策”的战略决策是:占领荆益两州,然后分兵两路夹击曹魏。可是,关羽率兵直向宛洛,围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擒杀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要迁都以避之,在此大好形势面前,在益州的刘备既不率兵出秦川以取长安,也未出见对关羽有所支援,始终是由关羽孤军奋战,一直到荆州被袭,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则安坐成都,毫无动静,这殊令人费解?

如果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是出乎刘备意料之外,也说不通。因为孙权为索回荆州,不仅派人几次交涉,且以武力相夺。如刘备得益州仍不交回荆州,孙权便派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立即率兵五万下公安与之争夺,但因这时曹操取汉中,刘备恐其取蜀,只好向孙权求和,急忙率兵退回益州。孙权无日不在图谋荆州,刘备心里是明白的;荆州是处于曹孙夹攻之势,刘备也是清楚的。而关羽北伐是一件大事,胜败有关蜀国的兴衰;且孙权将会趁机会从后袭取荆州也是意料之事,以关羽的军力是难用“两个拳头出击”的。

而刘备对关羽北伐始终袖手旁观,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关羽的败死,刘备应负主要的责任二、刘封、孟达之间的矛盾,刘封是有过失的,但孟达的叛变%刘备对他不信任是主要的外因。孟达原是刘津的将领,归刘备后是立功的。对于降将,如不信任则不应置于前线,任为宜都太守,令他独当一面率军攻上庸,后又派刘封统领其军,这是刘备不信任孟达的具体表现,引起孟达的不安,加上不救关羽及与刘封不和,促使他下决心叛蜀降魏。当然,从内因来说,是因孟达是个反复小人。

三、刘封是员勇将,屡有战功。刘备任汉中王后,任阿斗为太子,刘封未见有何怨言。孟达曾以利害说刘封叛蜀投魏,刘封不为所动。申耽、申仪勾结魏叛变,他力不敌,而回成都,据他的表现,说明他是忠于蜀汉的。

刘备有“仁君”之称,也以知人善用得誉于世,为了巩固儿子阿斗尔后的统治地位,而不管儿子是个十足庸才,不择手段冤杀英勇善战的养子刘封。可见,一个人心私则暗,好坏不分。识人有私心,晋武帝立傻子而逼死有贤名的亲弟。

晋武帝生二十六个儿子,有八个儿子早死,长子二岁时死,次子司马衷是个傻子,也许是立嗣立长的缘故,他不从众子中选个精明的,却立这个傻子为太子。这位司马衷傻到什么程度呢?据《晋书·惠帝纪》记载:司马衷听到虾蟆声,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有人答道:“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有一年,天下饥荒,百姓饿死,他说:“何不食肉粥?”他就是这样傻得令人发笑。他当太子,朝廷上下都知其不能理政事。武帝为了证明太子有才能,他对太子进行考试,不叫太子来,而是召集东宫的属官,叫他们提出策问,然后派人将试题送到东宫让太子对答。太子不可能对答,她的妻子贾妃是个很利害的女人,当然心照不宣,便请人代答,由太子抄写好后,送给武帝。武帝看了很高兴,并给东宫属官看,以显示太子才能过人。尽管武帝弄虚作假,朝臣心理是明白的,司空卫璀想请武帝废太子,但不敢明说,有一次在宴会后,瑙假醉,跪在武帝座前说:‘‘臣欲有所启。”武帝说公何言耶?”瑙想说几次都说不出口,却以手抚着武帝的宝座说:“此座可惜!”武帝悟其意,因装糊涂说:“公真大醉耶?”璀就不敢再说了。

在武帝晚年,朝臣内外见太子如此傻,都主张由武帝亲弟司马攸继位。司马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晋书·齐王攸传》记载:司马攸和武帝都是司马昭所生,因昭兄司马师无子,以司马攸为嗣。司马攸少而聪慧,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犊,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其祖父司马懿甚为器重。武帝代魏后,司马攸被封为齐王,他协助武帝统军治国抚民,甚得官民爱戴。中书监苟勖侍中冯沈是以善于阿谀奉承武帝而得升官,司马攸甚憎厌他俩为人。勖等因攸得朝望,如由攸继位,将祸及己,故趁机对武帝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武帝问:

“何故?”勖说:“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貌也说:’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者,宜先从亲始。亲英若齐王。”勖、就二人的谗言,正合武帝意,于是便下诏令司马攸到封国去。攸知勖、钒谗谄,气得成病。他因病不能到封国理事,便要求去守太后陵墓,武帝不许。武帝派御医去诊视,请医知其意,都说无病,因而耽误了医治。攸病加剧,武帝仍下诏催他启程。攸不能不人辞,攸虽病,因素重仪容,强自打起精神朝拜,举止如常。武帝更信其无病。攸辞出,过了一夜,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

在立嗣上,封建统治都是极端自私的,不管是贤愚,所立的都必须是自己最亲的血缘,又因固执于立嗣立长的传统,故使像司马衷这样的傻子继位,而逼死有贤名为众望所归的亲弟司马攸。如果由司马攸继位,晋朝历史将重写。由于司马衷继位,他不能理朝政,权力由其皇后贾南风所操纵,她胡作非为,引起“八王之乱”,使中国大分裂达286年之久,由于武帝选接班人不当,当时给人民带来的灾祸是罄竹难书的。

常言道,不要昧着良心说话。办事情,识人用人,总应凭着良心。

良心是包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最核心的灵魂,隐藏在这么深的位置,现在竟有人把它取出来作交易。

华君武那幅插着“收购良心”广告牌的漫画。三轮车的装载斗里还真装满了被收购起来的良心呢!

看来卖买良心的人还不少。电视台、杂志社,把一些名人、美人“收购”去大作假广告。出版商把一些作家“收购”去写不堪人目的黄色作品,大量向社会倾销。

陷害忠良的,让坏人、恶人“收购”去作伪证。

良心可以用来作买卖,可见我们社会的商品交易是多么的“发达”哟!

人体好些是成双成对的,手有两只,腿有两条,眼有两个,耳有两片,唯独良心,有一个,要是把仅有的一颗良心给卖了,那还称得上人吗?,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人的“良知”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皆为“心”。

因此,朱熹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朱子语类》“卷五十三”)这四种“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之所本。

恻隐之心,是“仁”之本,即“二人”之间的同情心的意思,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的表现。所以说它是“中国式”的,因为这种“二人”之间的“心”仍然是互相以对方的“身”为关注对象。例如,孟子用来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的例子是:凡人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落入井中,心中总会立时出现恻隐之心——因此,是对“肉体”消灭的不忍(这种“心”,全世界任何地方皆会有,可以说是人类的通性)。此外,中国人的这种“侧隐之心”还表现为:看见一个人“孤苦伶仃”(尤其是失去了依恃的老年人或孤儿),会感到可怜。因此是对不经由自己选择而没有了“二人”间照顾的人之不忍。这种“身体化”与“人情化”的人道主义是很局限的。因为,中国人既然在人情不到之处就毋需“做人”,所以基本4:就缺乏“人类”观念,而倾向于把“非我族类”都当作“鬼”。自然,种族主义在任何国家都会有,例如,美国有歧视黑人与墨西哥族的现象,但是,社会上总会有大规模的运动起来反对这样做。然而今日的香港也有歧视绿印者与菲律宾人之举,却除了一二个接受西方文化意识的人写写文章之外,并不见有大规模的人权运动起来仗义执言。此外,在中国这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里,对脱离常轨的个体行为也是没有同情心的。因此,这种“身体化”与“人情化”的“侧隐之心”,是仅仅同情“跟大家一样”的人,而不同情个体化的特异表现。

甚至可以说,是以用“心”去关怀人的“身体化”需要的方式,来抹杀个体“灵魂”的需要。

至于“羞恶之心”作为一种世俗性的制约的功能就更为明显。朱熹对孟子所谓的“羞恶之心”如此注解:

“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所谓“耻”,即受到“人言可畏”的制约,而自己对人之“憎”,也是憎其“无耻”,因此,仍然是缺乏一种比世俗更高层次的人情制约。而所谓“不善”,也只可能是越出了社会常轨的“不好”。“羞恶之心”是“义”之所本,而“义”就有“合宜”的意思,即去符合一些渠道化了的社会义务,例如:

君臣之义,父子之义,等等。

作为“礼”之所本的“辞让之心”就更明显地是“二人”关系中处处以对方为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做人”方式。这种“礼”自然与渠道化了的人际关系——例如尊卑、长幼、亲疏、内外——有关。

至于作为“智”之所本的“是非之心”,就是知道该与不该之“心”。这种该与不该也是由渠道化了的人情关系(即“名份”)决定的,所谓“是非”仍然是人情的是非,而不是指抽象的原则。例如,一个人受了“自己人”

的照顾,而又去“吃里扒外”,就是“是非不明”的“不该”。因此,这种“是非之心”又是很特殊化的。如果中国人越出了自己的小圈子去顾及“大义”,那就牵涉到“大是大非”的考虑了。然而,这仍然困于自己对扩大了的人情磁场的“心”,因此依然是感情化的。事实上,在中国人之间,这种对是非之‘知”,往往是指:是否“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坏,如果别人对自己“好”,而自己这一方连好坏也感不出的话,就变成了“没有良心”。

例如,如果一个女的对男的有“心”,甚至还以照顾男方身体的方式去表露,男方不能做到“以心换心”,有时也可能会遭到“你这个人没有良心”,而与是非有关的“对”与“不对”,又总有在“二人”关系中,自己这一方是否“对得起”对方的意象。

识人莫有嫉妒之心,这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不容嫉妒伴行。竞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追赶式的竞争;另一是拽拉式的竞争。这两种竞争运作形态、运作方向是不一样的。追赶式的竞争,表现为“你行我比你更行”,它通过奋斗去超越别人;拽拉式的竞争,表现为“你行我不让你行”,它通过拆台来搞垮别人。

有人说,外国人之间的竞争是你行我比你更行,中国人之间的竞争是你行我不让你行。对前者,我没专门考证,但对后者我看大有表现。

你一旦生富,他就眼红,妒火中烧;你有了才华和成绩,他就在那儿说风凉话、泼冷水;你要被提拔任用,他就站出来横加指责,甚至造谣中伤。这样使得竞争者每前进一步,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步履蹒跚。

中国人为什么在竞争中,要互相拆台,“不让你行”呢?恐怕源于嫉妒的幽灵作祟。

国人啊,什么时候摆脱了嫉妒的束缚,形成了“你行我比你更行”的竞争状态,那我们这个民族就真正大有希望了。

成为卑下心灵的奴隶,并且备受其折磨的是嫉妒。

嫉妒不仅使别人痛苦,而且使个人烦恼,属于自己的天敌。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本书精选了曾氏家书两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唐浩明点评,结合时局以及曾国藩的前后经历,唐浩明将曾氏的一生串联起来,评析独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由家书及人,对晚清政局以致整个历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热门推荐
  •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总裁的调皮小妻子

    【这是一个帅大叔和可爱萝莉的故事】“嗯!”欧小夕弓身,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某男埋头在身上制造着朵朵红霞。“韩墨非,你干嘛哦?”欧小夕很莫名。“亲爱的老婆,我在服务你~”这个世界太坑爹了吧,她欧小夕才18岁,才刚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居然就要她结婚。而且对象居然还是那个让他屡屡出丑的变态大叔?上帝大叔真爱跟她开玩笑!!原本要来拒婚的韩墨非却在生日宴会上被这个莽莽撞撞的小丫头吸引。于是腹黑大叔开始阴谋阳谋,就是要把小丫头骗回家……片段一:“韩墨菲,我不跟你过了,我要跟欧彦晨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呜呜呜呜。”某男汗颜,这样的情节,每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片段二:“亲爱的老婆,今天上课累不累啊。”一进门就开始献殷勤,欧小夕觉得不对劲。“韩墨菲你这几天都很奇怪哦。难道真的像若若说的一样,你要把我骗上床?”没有料到自己的小妻子会这样直接,某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正想说什么,谁知道他的小妻子继续道“你帮我把作业做完,今晚我们一起睡觉觉,嘻嘻。”某男狂喜,拿起作业本,狂写,为了他的性福YY........【本文绝对宠文,一对一!放心跳坑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世界军事百科之亚洲战史

    世界军事百科之亚洲战史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岳飞传

    岳飞传

    一代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令中华后人万分景仰。为了再现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在宋金战争中的英雄故事,再现那段悲壮的历史,历代文人、作家创作了《岳飞传》。本书对《岳飞传》进行了精编,以适合小读者阅读。
  • 让孩子更聪明的成长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让孩子更聪明的成长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让孩子更聪明的成长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包括百变的老鼠、生死较量、鹰的回答、和老虎对视等成长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现在的中国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千辛万苦的家长为他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爱,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事实上,有很多中国孩子都不快乐,物质上富有的他们在精神上似乎缺少了什么。现在的孩子到底最缺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成为一个千万家长关心的话题。
  • 闪婚之一生所依

    闪婚之一生所依

    唐依依在领结婚证那天被人放了鸽子,一怒一伤心之下,喝高了。不幸的被一直潜伏在她周围的灰太狼捡到,这样那样过后,他们领证结婚了。一个呆萌别扭的女人和贱萌固执的男人开始了他们逗比的婚后生活。
  • 觅仙

    觅仙

    渺渺觅仙路,悠悠问道心。一个既不是废材也不是天才的追梦少年,和一面铜镜一起来到异界,开始他奇遇不断、荡气回肠的觅仙之路。
  • 总裁的复仇妻

    总裁的复仇妻

    是谁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是谁患难夫妻永不散?当凉薄的尖刀捅破婚姻那片薄膜,同枕了五年的老公,居然是一个人面兽心的恶魔,一切不过是他精心策划的阴谋而已。“我已经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是吗?”男人森冷一笑,嘴角的冰冷的痕迹扩深。“整个H市,没人敢接你的离婚申请,想离婚,没门”他吐出幽寒的语句,令女人的心坠入冰窖。“此生,不管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我们都耗定了。”因为,他会踩着她纤柔的身体一步步入权利的最高峰。闻言,她心魂俱裂,娇柔的身子沿着门板无助地滑落……*揽着儿子冰凉的身躯,那一刻,她的世界就此失去颜色心的温度骤然降成了零点,嫩唇血花飘染之时也是她柔软破碎的灵魂灰飞烟灭之际,情已逝,心已死。她毅然化身妖精,手忍利箭……世界就此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