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02

第2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序

顾起元

黄檗无念禅师得无师智[1],思与大心众生[2]开佛知见,以报佛恩。一时宰官居士以此事来参叩者,不觉老婆心切,向一座无缝塔[3]上透个机关。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然虽如是,犹恐观者执语生解,影外认影,足外添足,则此一番葛藤又须快刀铲断。清净眼中,可容如许金屑乎?

六祖有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常笑老子饶舌赚人,只诸佛妙理四言已是一篇大文字矣。”即说不关文字,为诸佛妙理,恐曹溪滴水未梦见在昔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言我于法未曾说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黄檗复问矣。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请师为我更荐一转语也。

万历壬子仲春遁园居士顾起元书于懒真草堂

注释

[1]无师智:无师自通的智慧,即自性觉悟,是学佛人必备的佛宝。宝是大乘的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在经论中有诸多异名,《华严经》中称为无碍法界、无师智、自然智、如来智慧。

[2]大心众生:即有菩萨性(佛性)的众生,直译为菩萨众生,大心是菩萨别名。《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3]无缝塔:佛塔样式,比喻混沌状态。

复邓太史定宇[1]

僧[2]数十年涉水登山,只为这件事[3]。未得余习净尽[4],所以终日挨拶[5],寻个铁石心肠无情汉子[6]撩起就行[7],竟不可得!

古云:“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8]。”虽有一二相知[9],不免聪明领略[10],或遇境逢源[11]、触发知觉[12],认得个光影[13],坐此窠臼[14],如铁橛相似[15]!及乎问着本分事[16],不是说些义理[17],弄出许多机关[18];便作默然良久。若与他同侣,反招累坠(通赘释者注)。

世情利害,作丧杀人[19]。不透此关,难出阴魔之手[20]!

只能入净,不能入秽[21]。

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22]。

便有人境之分[23],限量之隔[24]。何故?是他见识不忘[25],气质未化[26],被人一折[27],便生嗔恨[28]。若不一刀两段,大有事在[29]。

屡承师友锥劄[30],又恐见谛不实[31],难逃顺逆二境。奔驰南北,借是非场,假利害剑[32],磨炼习态[33],方得疑情顿脱[34],见惑销融[35]。

外无他求,内无所守,才见达磨直指之道,不费丝毫气力[36]。

僧已年暮,精神渐减,难奉人情,只好归山。放阔空怀[37],渴饮饥餐[38],闲游倦眠[39],只待瓜熟蒂落[40],大寂光[41]中作个满散矣[42]。

注释

[1]复邓太史定宇,这是黄檗无念禅师答复友人邓定宇的回信。邓定宇官居太史,是仕途中人,因此叫邓太史定宇。邓太史定宇,即明代着名思想家邓定宇,也叫邓文洁、邓以赞。着《邓定宇先生文集》等,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

[2]僧,和尚,黄檗无念禅师自称。

[3]这件事,指成佛。

[4]余习净尽,习气除尽。

[5]挨拶,挨打。拶,音zhá,夹指头的苦刑。

[6]铁石心肠无情汉子,指下定决心学佛之人。

[7]撩起就行,拉起就走。撩,音liāo,掀起,拉起。

[8]“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意思是,佛法不遥远,但很久没个真正求法的人。

[9]一二相知,一两个知心人。

[10]不免聪明领略,偶尔也会有所领悟。

[11]遇境逢源,在某一环境中碰巧看到某些事的缘由。

[12]触发知觉,触发感觉。

[13]光影,大概模样。

[14]窠臼,音kējiù,套路。窠,鸟兽在树上做的窝。臼,舂米的圆槽。

[15]铁橛,铁锄头。橛,音jué,原意为短木桩。借指锄柄,铁橛借指铁锄头。比喻倔强人。

[16]本分事,指学佛。学佛之人当求佛法,所以叫本分事。

[17]义理,原是儒学术语,指从经文中领略圣人的道理,本处借指拘泥于佛经中文字上的道理。

[18]机关,花样,本处指障碍。

[19]作丧,催命。

[20]阴魔,佛经上说的阴间魔鬼,拘人性命。

[21]净,指清净心。秽,指秽行。

[22]顺,指守戒律。逆,指不守戒律。

[23]人境之分,指内外之分。人,自我;境,外部环境。

[24]限量之隔,指有限的领悟,不能进入禅法的深层。

[25]见识不忘,固守成见。

[26]气质未化,指本性难移。

[27]被人一折,指遭人阻拦。

[28]嗔恨,佛法中说的魔,指生气与怨恨。

[29]大有事在,指要出大事。

[30]锥劄,音zhuīzhá,指来往信函。劄通札,平常书信。古人在纸上写信,写好后卷成筒,用绳子系紧,有的还要滴上一层蜡油,用以加固密封。解开时往往要用锥子来破蜡解绳,所以叫锥劄。

[31]谛,佛法真谛。

[32]利害剑,指欲望。佛家语。

[33]习态,态度。磨炼习态指端正态度。

[34]疑情顿脱,怀疑顿时没了。脱,即佛学典故“桶底脱落”的省语。

[35]见惑销融,迷惑消失了。

[36]直指,“直指人心、立地成佛”的省语,是禅宗宗旨。

[37]放阔空怀,指放宽心。

[38]渴饮饥餐,指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回到正常状态。

[39]闲游倦眠,指想玩就玩,累了就睡。

[40]瓜熟蒂落,指学佛功到自然成。

[41]大寂光,大扫荡。寂光,指清除。大寂光指清除一切杂事。

[42]满散,方言,通漫散,即懒散的意思。

解读

黄檗无念禅师是着名禅宗大师,他的文字不是空自谈禅,里面有佛法。本篇由两封信组成,第一封信中暗藏两条语录,第二封信中暗藏一条语录。一共三条语录,开示弟子。把语录藏在信中,这是和尚的机锋。和尚不随便写信,一写就传法。因此,我们不可以将这两封信视为平常文字,而应该视作传法经文,才合黄檗无念禅师本意。

语录一:“只能入净,不能入秽。”这是针对初学者,建议弃恶从善。有了善心,就可以抛弃善恶的观念,无净无秽。如果没走完第一步就想走第二步,只能是净秽不分,善恶不明。

语录二:“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这是针对初入道者,建议不可“佛魔双修,顺逆双成。”要守戒律,不可以认为自己可以打破戒律。即“以戒为师”之意。

语录三:“外无他求,内无所守。”这是针对初成道者,建议要打破执着,才能打通内外。外不求人,环境就不能制约我。内心不僵化,就可以应对世事。佛法说圆融,没有执着才能圆融,好比河中卵石,必然圆润。黄檗无念禅师三条语录,适合学佛三阶段,对我们大有益处。本篇是第一篇文字,是黄檗无念禅师禅法总纲。

禅师开示:佛魔之间,必定是魔。佛魔之上,必定是佛。成佛成魔原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一个“纵身一跳”出火坑。

我愿世人勿恋红尘,方知红尘之趣也。

复梅司马衡湘

台下灵州之役,其作用妙处与卓老谈之久矣。嗣后闻拂衣之说,岂有他哉。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

夫道本无方,迷于执方[1]。丈夫事业,无妨道也。不曰不离法场而证菩提[2]乎?然未可谓功业真无妨道也,不有舍净饭之位而入雪山者乎?要之隐现,无所不可,惟不办生死之心徒尔,效颦[3]则真不可耳。令爱真灵照[4]复出,不知若翁果庞居士否?居士沉金帛于水矣,若翁独不能沉功业于水乎?

注释

[1]执方:即执着,亦作“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固执而狂妄。执着即障碍,无执才能见性。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2]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密,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密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密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密,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3]效颦:东施效颦的省语,指模仿不得法,适得其反。

[4]灵照:即灵光。本处指学佛有天赋,很灵光,悟性好。

解读

禅师语录云:“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这话的意思是:人活世上,生死纠缠不休,一时难以明了,但作为一个有修为的人,就不能做一个混世魔王,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负责?禅师说的好:“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希望我们在浊世风波中不动摇,抓紧佛法不放松。深挖细垒,巩固根性。自性不动,风波就动不了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有平常心,也要有“高人一等”的心。所谓“高人一等”,并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好为人师,而是说要比常人见识高,手段高,这样才不辜负佛菩萨殷切希望。“风波中出头”不容易,但必须如此,否则一味应付则被风波淹没。达摩一苇渡江,岂非“风波中出头”!

禅师开示:寻找明白人,不再说“生死难明”。寻找定性人,不再说“风波中难出头”。一旦明白,黑暗消失。一旦定性,就是永恒。

接手书,感承远教。所云世缘[1]素轻,近益脱然,独疾痛一关不能打透,明知四大假合,有身为患。僧谓人之至亲者,身至难者,患苦必先打透此关,有个出身之路。然后便好逢缘作戏,借境炼心。纵患苦临身,亦脱然无累。

盖身是苦本,亦云极乐[2]。若离苦求乐,譬如舍矿求金。若即苦是乐,又是认矿作金。古人到此,舌折辞穷。切不可退惰,只要猛省[3],返身一掷何如?

注释

[1]世缘:俗世因缘。因缘为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2]极乐:梵文本意是幸福所在之处,大乘佛教用语,出处在净土宗圣经《净土三经》。极乐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佛说阿弥陀经》载明彼佛土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另外,同经亦载,彼极乐国土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国又有阿弥陀佛所幻化之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诸事具足圆满,唯有乐而无有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上曰:“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般舟三昧经·行品》曰:“去此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平等觉经·一》曰:“无量清净佛,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曰:“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悲华经·三》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阿僧只劫等阿僧只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鼓音声经》曰:“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曰:“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曰:“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天台弥陀经义记》曰:“彼有三名:极乐对苦,安养从用,无量寿逐人为国。”

净土宗认为通过禅定很难涅盘,因此强调通过阿弥陀佛的引导才能前往净土。从佛教的角度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不存在于人间的,因为佛教认为人间是秽土。阿弥陀佛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大乘佛教诸论经中说到许多净土,认为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其中以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净土、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最有影响。密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东方妙喜世界是阿閦佛的净土。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其有得闻阿閦如来名号者。捉持讽诵叹说其德。复劝他人令学讽诵。据支谶译《阿閦佛国经》说:“此佛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发愿往生其国者,死后可以转生此地。”《阿閦佛信仰与阿弥陀佛信仰皆起源于大乘佛教早期,但是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力较小。大乘佛教则主张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法华经》讲灵山净土,《华严经》讲莲花藏世界,《大乘密严经》讲密严净土,《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西方净土,《阿閦佛国经》讲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维摩诘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药师佛所居的这片净土,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

[3]猛省:猛然省悟。省是儒家术语,指反省修身,佛教借指反观觉悟。有时特指顿悟,大彻大悟。如《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解读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热门推荐
  •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你也许对“心理健康”这个词感到生疏。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谈论和使用“身体健康”这个词语,而很少说“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生理上存在着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理上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问题。比如说,在日常生活里,许多人都体验过在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来自身体内部与外部的刺激,适应能力很差,那么,这些刺激便会成为恶性刺激,损害身心健康,并可导致心理上的失常,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健康”的意义,只着眼于生理上的、身体上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
  • 断残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断残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内容主要概况: 南行杂记、街灯、感伤的行旅、在寒风里、马蜂的毒刺、纸币的跳跃以、纸币的跳跃、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志摩在回忆里、移家琐记。
  • 起风了(珍品彩绘版)

    起风了(珍品彩绘版)

    “男主人公陪伴身患重病的未婚妻节子,又为这幸福染有死亡的阴影而悲怆……,携手度过节子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他们的生命中只余下彼此。爱情在这至美之景中愈发深邃。在与世隔绝的八岳山麓,抛弃俗世的喧嚣,前往深山中疗养。芥川龙之介唯一弟子、新心理主义大师堀辰雄代表作。宫崎骏说:”这个故事,献给对未来抱持着不安的现代人。他们共同体味着生之幸福,宫崎骏收官之作《起风了》原著小说
  • 天降奇缘:萌妃戏寒王

    天降奇缘:萌妃戏寒王

    一场魔术她穿越到了一个历史没有的朝代。在那里她以为找到了能够相知相信的人。到头来却落得个要被斩首的下场。断头台上他说:“我一直都相信着你,但是你却背叛了我,辜负了我的信任。”这一刻她才知道他所谓信任,在别人的帮忙下逃出升天她决心不在相信任何人,只是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无条件宠着她的男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温凉盏

    温凉盏

    《温凉盏》,满汉合璧写本,现仅存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这是一部罕见的以满文“单字还音”的珍本。全书以口语创作,其中大多以说书内容出现。考据本书,要么根据弹词改编,要么是满文作者的一种创作习惯。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探索世界:寻访历史宝藏

    探索世界:寻访历史宝藏

    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帝国:这里的人民相貌普遍十分俊美,他们不需要劳作就可以过上惬意富足的生活,甚至那个时期还出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人鱼”“机器人”……然而,就在公元前一万六千年的某一天,这个近乎完美的帝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八岁小狂后

    八岁小狂后

    传说她是一个煞星,她一出生,她那温柔美丽的娘亲就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别人都说是她克死了她自己的娘亲。于是乎!她那王爷老爹就故意将她遗忘,任其自生自灭。在这陌生的古代,她照样能够随心所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江湖、皇宫,乃至整个天下,都尽在她的手中掌握。没爹疼、没娘爱,她照样活得精彩!要知道,其实她可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暗夜公主,IQ200,跆拳道十段九级的顶级高手!更是古老而又神秘的隐世家族后人,她一出生,灵魂便带着神秘异能,且那异能会随着自身的修炼以及灵魂的增长,不断变强。想欺负她,找死!不屑她,找抽!敢命令她,欠扁!管你是我老爹还是天王老子,敢惹我,我就让你们瞧瞧什么叫混世小魔女!感情,什么东西?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对于一切未知的东西,没兴趣!可当他散尽三千后宫,放弃帝王之尊,只为博她一笑时,她,迟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