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2700000002

第2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序

顾起元

黄檗无念禅师得无师智[1],思与大心众生[2]开佛知见,以报佛恩。一时宰官居士以此事来参叩者,不觉老婆心切,向一座无缝塔[3]上透个机关。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然虽如是,犹恐观者执语生解,影外认影,足外添足,则此一番葛藤又须快刀铲断。清净眼中,可容如许金屑乎?

六祖有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常笑老子饶舌赚人,只诸佛妙理四言已是一篇大文字矣。”即说不关文字,为诸佛妙理,恐曹溪滴水未梦见在昔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言我于法未曾说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黄檗复问矣。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请师为我更荐一转语也。

万历壬子仲春遁园居士顾起元书于懒真草堂

注释

[1]无师智:无师自通的智慧,即自性觉悟,是学佛人必备的佛宝。宝是大乘的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在经论中有诸多异名,《华严经》中称为无碍法界、无师智、自然智、如来智慧。

[2]大心众生:即有菩萨性(佛性)的众生,直译为菩萨众生,大心是菩萨别名。《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3]无缝塔:佛塔样式,比喻混沌状态。

复邓太史定宇[1]

僧[2]数十年涉水登山,只为这件事[3]。未得余习净尽[4],所以终日挨拶[5],寻个铁石心肠无情汉子[6]撩起就行[7],竟不可得!

古云:“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8]。”虽有一二相知[9],不免聪明领略[10],或遇境逢源[11]、触发知觉[12],认得个光影[13],坐此窠臼[14],如铁橛相似[15]!及乎问着本分事[16],不是说些义理[17],弄出许多机关[18];便作默然良久。若与他同侣,反招累坠(通赘释者注)。

世情利害,作丧杀人[19]。不透此关,难出阴魔之手[20]!

只能入净,不能入秽[21]。

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22]。

便有人境之分[23],限量之隔[24]。何故?是他见识不忘[25],气质未化[26],被人一折[27],便生嗔恨[28]。若不一刀两段,大有事在[29]。

屡承师友锥劄[30],又恐见谛不实[31],难逃顺逆二境。奔驰南北,借是非场,假利害剑[32],磨炼习态[33],方得疑情顿脱[34],见惑销融[35]。

外无他求,内无所守,才见达磨直指之道,不费丝毫气力[36]。

僧已年暮,精神渐减,难奉人情,只好归山。放阔空怀[37],渴饮饥餐[38],闲游倦眠[39],只待瓜熟蒂落[40],大寂光[41]中作个满散矣[42]。

注释

[1]复邓太史定宇,这是黄檗无念禅师答复友人邓定宇的回信。邓定宇官居太史,是仕途中人,因此叫邓太史定宇。邓太史定宇,即明代着名思想家邓定宇,也叫邓文洁、邓以赞。着《邓定宇先生文集》等,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

[2]僧,和尚,黄檗无念禅师自称。

[3]这件事,指成佛。

[4]余习净尽,习气除尽。

[5]挨拶,挨打。拶,音zhá,夹指头的苦刑。

[6]铁石心肠无情汉子,指下定决心学佛之人。

[7]撩起就行,拉起就走。撩,音liāo,掀起,拉起。

[8]“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意思是,佛法不遥远,但很久没个真正求法的人。

[9]一二相知,一两个知心人。

[10]不免聪明领略,偶尔也会有所领悟。

[11]遇境逢源,在某一环境中碰巧看到某些事的缘由。

[12]触发知觉,触发感觉。

[13]光影,大概模样。

[14]窠臼,音kējiù,套路。窠,鸟兽在树上做的窝。臼,舂米的圆槽。

[15]铁橛,铁锄头。橛,音jué,原意为短木桩。借指锄柄,铁橛借指铁锄头。比喻倔强人。

[16]本分事,指学佛。学佛之人当求佛法,所以叫本分事。

[17]义理,原是儒学术语,指从经文中领略圣人的道理,本处借指拘泥于佛经中文字上的道理。

[18]机关,花样,本处指障碍。

[19]作丧,催命。

[20]阴魔,佛经上说的阴间魔鬼,拘人性命。

[21]净,指清净心。秽,指秽行。

[22]顺,指守戒律。逆,指不守戒律。

[23]人境之分,指内外之分。人,自我;境,外部环境。

[24]限量之隔,指有限的领悟,不能进入禅法的深层。

[25]见识不忘,固守成见。

[26]气质未化,指本性难移。

[27]被人一折,指遭人阻拦。

[28]嗔恨,佛法中说的魔,指生气与怨恨。

[29]大有事在,指要出大事。

[30]锥劄,音zhuīzhá,指来往信函。劄通札,平常书信。古人在纸上写信,写好后卷成筒,用绳子系紧,有的还要滴上一层蜡油,用以加固密封。解开时往往要用锥子来破蜡解绳,所以叫锥劄。

[31]谛,佛法真谛。

[32]利害剑,指欲望。佛家语。

[33]习态,态度。磨炼习态指端正态度。

[34]疑情顿脱,怀疑顿时没了。脱,即佛学典故“桶底脱落”的省语。

[35]见惑销融,迷惑消失了。

[36]直指,“直指人心、立地成佛”的省语,是禅宗宗旨。

[37]放阔空怀,指放宽心。

[38]渴饮饥餐,指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回到正常状态。

[39]闲游倦眠,指想玩就玩,累了就睡。

[40]瓜熟蒂落,指学佛功到自然成。

[41]大寂光,大扫荡。寂光,指清除。大寂光指清除一切杂事。

[42]满散,方言,通漫散,即懒散的意思。

解读

黄檗无念禅师是着名禅宗大师,他的文字不是空自谈禅,里面有佛法。本篇由两封信组成,第一封信中暗藏两条语录,第二封信中暗藏一条语录。一共三条语录,开示弟子。把语录藏在信中,这是和尚的机锋。和尚不随便写信,一写就传法。因此,我们不可以将这两封信视为平常文字,而应该视作传法经文,才合黄檗无念禅师本意。

语录一:“只能入净,不能入秽。”这是针对初学者,建议弃恶从善。有了善心,就可以抛弃善恶的观念,无净无秽。如果没走完第一步就想走第二步,只能是净秽不分,善恶不明。

语录二:“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这是针对初入道者,建议不可“佛魔双修,顺逆双成。”要守戒律,不可以认为自己可以打破戒律。即“以戒为师”之意。

语录三:“外无他求,内无所守。”这是针对初成道者,建议要打破执着,才能打通内外。外不求人,环境就不能制约我。内心不僵化,就可以应对世事。佛法说圆融,没有执着才能圆融,好比河中卵石,必然圆润。黄檗无念禅师三条语录,适合学佛三阶段,对我们大有益处。本篇是第一篇文字,是黄檗无念禅师禅法总纲。

禅师开示:佛魔之间,必定是魔。佛魔之上,必定是佛。成佛成魔原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一个“纵身一跳”出火坑。

我愿世人勿恋红尘,方知红尘之趣也。

复梅司马衡湘

台下灵州之役,其作用妙处与卓老谈之久矣。嗣后闻拂衣之说,岂有他哉。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

夫道本无方,迷于执方[1]。丈夫事业,无妨道也。不曰不离法场而证菩提[2]乎?然未可谓功业真无妨道也,不有舍净饭之位而入雪山者乎?要之隐现,无所不可,惟不办生死之心徒尔,效颦[3]则真不可耳。令爱真灵照[4]复出,不知若翁果庞居士否?居士沉金帛于水矣,若翁独不能沉功业于水乎?

注释

[1]执方:即执着,亦作“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固执而狂妄。执着即障碍,无执才能见性。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2]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密,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密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密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密,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3]效颦:东施效颦的省语,指模仿不得法,适得其反。

[4]灵照:即灵光。本处指学佛有天赋,很灵光,悟性好。

解读

禅师语录云:“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这话的意思是:人活世上,生死纠缠不休,一时难以明了,但作为一个有修为的人,就不能做一个混世魔王,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负责?禅师说的好:“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希望我们在浊世风波中不动摇,抓紧佛法不放松。深挖细垒,巩固根性。自性不动,风波就动不了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有平常心,也要有“高人一等”的心。所谓“高人一等”,并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好为人师,而是说要比常人见识高,手段高,这样才不辜负佛菩萨殷切希望。“风波中出头”不容易,但必须如此,否则一味应付则被风波淹没。达摩一苇渡江,岂非“风波中出头”!

禅师开示:寻找明白人,不再说“生死难明”。寻找定性人,不再说“风波中难出头”。一旦明白,黑暗消失。一旦定性,就是永恒。

接手书,感承远教。所云世缘[1]素轻,近益脱然,独疾痛一关不能打透,明知四大假合,有身为患。僧谓人之至亲者,身至难者,患苦必先打透此关,有个出身之路。然后便好逢缘作戏,借境炼心。纵患苦临身,亦脱然无累。

盖身是苦本,亦云极乐[2]。若离苦求乐,譬如舍矿求金。若即苦是乐,又是认矿作金。古人到此,舌折辞穷。切不可退惰,只要猛省[3],返身一掷何如?

注释

[1]世缘:俗世因缘。因缘为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2]极乐:梵文本意是幸福所在之处,大乘佛教用语,出处在净土宗圣经《净土三经》。极乐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佛说阿弥陀经》载明彼佛土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另外,同经亦载,彼极乐国土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国又有阿弥陀佛所幻化之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诸事具足圆满,唯有乐而无有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上曰:“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般舟三昧经·行品》曰:“去此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平等觉经·一》曰:“无量清净佛,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曰:“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悲华经·三》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阿僧只劫等阿僧只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鼓音声经》曰:“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曰:“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曰:“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天台弥陀经义记》曰:“彼有三名:极乐对苦,安养从用,无量寿逐人为国。”

净土宗认为通过禅定很难涅盘,因此强调通过阿弥陀佛的引导才能前往净土。从佛教的角度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不存在于人间的,因为佛教认为人间是秽土。阿弥陀佛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大乘佛教诸论经中说到许多净土,认为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其中以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净土、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最有影响。密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东方妙喜世界是阿閦佛的净土。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其有得闻阿閦如来名号者。捉持讽诵叹说其德。复劝他人令学讽诵。据支谶译《阿閦佛国经》说:“此佛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发愿往生其国者,死后可以转生此地。”《阿閦佛信仰与阿弥陀佛信仰皆起源于大乘佛教早期,但是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力较小。大乘佛教则主张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法华经》讲灵山净土,《华严经》讲莲花藏世界,《大乘密严经》讲密严净土,《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西方净土,《阿閦佛国经》讲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维摩诘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药师佛所居的这片净土,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

[3]猛省:猛然省悟。省是儒家术语,指反省修身,佛教借指反观觉悟。有时特指顿悟,大彻大悟。如《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解读

同类推荐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热门推荐
  • 腹黑狂妃别再跑

    腹黑狂妃别再跑

    当腹黑遇上妖孽,你们说是腹黑坑了妖孽,还是妖孽吃了腹黑?她,杀手出身,穿越后摇身一变成沧雄国风家小少爷,传说极其绔纨,极其风流,只知道吃喝玩乐,却没有人知道‘他’本是女儿身。他,霸道强势,高深莫测,妖孽如他,一次意外相遇,他和‘他’斗上了。风起云涌,七雄争霸,谁才是谁身边的终极伴侣?【女主女扮男装,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视觉盛宴(超级智商训练营)

    视觉盛宴(超级智商训练营)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人们靠视觉寻求快乐或意义,虽不能替代话语,却使感受直观、高效。视觉的深层体验是感知图像聚在一起的潜逻辑,这种体验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指引注意力脱离表象,并上升到视觉的意义,灵魂因此升华,激动或者喜悦。这正视觉流行旅行的真正价值。
  • 考生们最需要的精准记忆书

    考生们最需要的精准记忆书

    在日本排名第一的伊藤考试培训学校,有人从60岁后开始司法考试学习,每天记诵海量法规条文;有人从公司退休后参加学校的短期培训,并且一次通过成功率只有2%的高难度考试。这些奇迹的创造者、“考试之神”伊藤校长首次公开其独创的记忆法,揭示高速记忆的终极秘密。现在,无论你是参加升学、证照还是公职考试,都可以依循“伊藤记忆术”备考,你会发现提高10倍记忆力一点也不难。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竹马老公别爱我

    竹马老公别爱我

    十八岁的他,无法舍弃对家里那小丫头的欲望,毅然自我放逐,全国理科状元却选择进了离家极远的偏远学校。八年的放逐,他以为不止练就了强健的身体,还有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的心。却不知他筑起的万里长城,敌得过千军万马,却敌不过她于人群中回眸一笑…如果爱是一种原罪,我愿意永远为你背负这宗罪!by宁希唯*10岁的豆芽菜一般的小丫头往少年身上一依:“希唯,我…”少年笑着:“来,我帮你!”14岁的高挑苗条少女像猴子般挂在手长脚长的小男人身上:“希唯,我…”小男人端着脸:“你是长不大的丫头吗?”22岁的玲珑女子在高大的男人怀里蹭着:“希唯,我…”男人幽深的眸子亮光闪过:“要我帮你,得付出代价…”本文的实质,是腹黑男人一步一步将貌似纯良无害的小丫头拆吃入腹的宠文一枚
  • 我的专属甜心

    我的专属甜心

    她,小雪,虽是一个从出生起就被遗弃的孤儿,却赢得了奖金,斗得过流氓,卖得了萌,撒得了泼,乃福利院里叱咤风云之人物。但不曾想,她只是外出捡个球而已,竟能捡到一个豪门千金的头衔!然这便宜千金却不好当,更何况还是清源市最大企业的二小姐!什么?恶毒女因自己地位心生嫉妒,要来害她?什么?花痴女因贪婪自己男人的美色,要来斗她?什么?纯情男因自己长得像另一个人,要来抢她?这都不是事!且看她生命坚强如小强的小女子如何一一将其摆平,携手美男共同打造出幸福完美生活!
  • 昆虫记(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昆虫记(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本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自然与生命的宏伟诗篇。因此,《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 财神儿子刁钻娘

    财神儿子刁钻娘

    一朝穿越,她的灵魂附在了一名被人毒死的王府小妾身上带着两份记忆,向晚晚重生了奇怪,为什么她想从床上坐起来都这么困难?她的肚子为何这么大这么圆?她本是府中最懦弱的小妾,被人陷害至死,再度睁开眼时,惜日胆怯的目光变成了凌厉狠绝的冷眸。这具身子原先所受的气,所吃的苦,她向晚晚会从这些人的身上一个一个的讨回来!向晚晚宗旨:有恩百倍还,有仇千倍报!你不仁,我把你往死里害。财神?向晚晚双眼冒光,哈喇子直流的看着儿子:“宝贝儿,你真是太有才了,呐,变两元宝先。”某宝猛翻白眼,再次纠正:“不是财神,是财神童子。”某晚如豺狼般目露凶光:“少啰嗦,快变元宝。”……蓦然回首,她心里住着的,是哪一个人?当繁华落尽,谁能与她携手江湖一只仙桃,让他小有仙法,小手指微动,天下无敌只是……为何口中念的与出现的,会相差这么多呢?“七宝……你把我银子变哪去了?”某女仰天咆哮,她眼前那一堆堆蛇虫鼠蚁是怎么回事?“我让你把他的衣服脱了,你在他屁股后面变条尾巴出来算怎么回事?”她直翻白眼,无语的看着那人的身后一条猴子尾巴上下摇摆。某宝咬着手绢蹲在墙角画圈圈,眼泪汪汪,楚楚可怜:“我……我也不知道呐。”他的法力怎么时灵时不灵呢?◇◇◇◇七宝:财神宝宝,由亲亲千临陌领养(一宝拍卖ing~~~)◇◇◇◇小小的群:《舒悠园》76189275,欢迎亲们加入~~~◇◇◇◇推荐好友的文文《天价王妃》亲亲师父慕殿的文《可怜倾城色》思纯若舞《狂傲倾天下》牛奶郁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