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后,他刻苦自学。但由于家里一直太贫穷,他直到18岁才上中学。紧接着,又因为生活维持不下去中途退学。1896年,他20岁时,靠自修考上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可是,只读了一个学期,便因缴纳不起学费退学。失学后,他一面在洗衣店做工,一边开始业余写作,希望用稿费来弥补家用。可是,当时稿费不仅低,而且时常拖欠。有时候,他为了马上得到稿费,甚至要跑到杂志社与出版商干上一架。
后来,杰克·伦敦又随众人到遥远的阿拉斯加去当淘金工人。他历经千辛万苦,由于缺乏营养,劳累过度患了坏血病,几乎使他下肢瘫痪。但是,北方壮丽的自然景色,淘金工人的苦难生活,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却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前面提到的《渴望生存》,便是收获之一。
苦难的刺激与磨练,使杰克·伦敦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气质的作家。成为职业作家后,他16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9个小时,一共写了50本书,其中仅长篇小说就有19部。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充分表现人的生命的伟大,人同困难的斗争,人处于各种逆境中的反抗,给20世纪初的文坛带来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人们称誉张乐平为大艺术家,可人们并不都知道,他所以路走上艺术道路,竟是由于贫穷驱使的。
张乐平出生在浙江一个穷村子里。父亲是个“穷教书”的,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6口人。根本不够吃穿。母亲只得帮人绣花挣点钱补贴家用。因此,张乐平小时候便常常帮着母亲剪剪纸样,描描图案,艺术生命的幼芽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萌芽的。他爱上了美术,可是,父母哪有钱为他买纸,买笔。他的“画纸”便是海边的沙滩,“画笔”是岸边的芦柴。小学老师喜欢他爱画画,教他画过讽刺“贿选总统”的漫画。这成了他的“处女作”。
家里太穷了,张乐平15岁时就被迫离开家乡到南江县一家木行当学徒。人格的侮辱,累活的重压,逼得他多次想逃出苦海。其实,即使他不逃,人家也要赶他走--主要是由于他太爱画画了。
在木行时,没有零花钱,无法买画纸。张乐平想了个窍门:老板吸水烟让他卷纸媒:他就在纸媒上画画,旁边留一条空白卷在外面。可是,这种伪装被老板发觉了。一次,因为张乐平画画时涂得墨汁太多,老板吹不着纸媒,打开看见上面有画,气得揍了他一顿。狠心的老板还把点着火的纸捻子烫张乐平的手。又一次,是个大热天的晚上,张乐平点着油灯关在小屋里学画画,蚊子围着他的光脚嗡嗡地转。为了躲避蚊子咬,他找来两只肚大口小的坛子,把双脚藏进坛里继续画画。谁知,老板提早回来,突然敲门。张乐平心一慌,忘记了两脚还在坛里,就起身去开门,扑通一声,人倒坛破。老板见他又在偷偷学画,还打破他的坛子,飞起一脚把张乐平踢倒在破坛的碎片上,后脑勺磕破了,鲜血直流。后来那块伤疤一直留在头上。很快,老板把他赶了出来。
以后,张乐平又到印刷厂当过学徒工,做过小生。有一段时间他穷困潦倒,还摆过饭摊,靠卖上海饭菜为生。现在,他还保存着当时一幅自画像《携家流徒图》。画中的他,衣衫褴褛,满面胡碴,东奔西波。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给孩子们画像。因为爱画画,他三次被老板赶出来,不断停生意,不断换主顾,连自己的肚子都混不饱。
1935年,张乐平开始画三毛。1947年秋,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张乐平曾感慨地说:我就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三毛!
如果,我们再看看一些作家的经历,也不难发现,他们最成功的作品,往往正是他们与自己苦难体验的作品。譬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经历苦难是一种痛苦,因为苦难常常会使人走投无路,寸步难行,苦难常常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甚至生存的希望。有过苦难体验的人,都不会忘记在生活泥潭里奋力挣扎的情景。但当你战胜苦难之后,这由苦难带来的痛苦往往也会变为千金难买的人生财富。
如果你正在经受苦难的考验,请记住第13个忠告:接受来自苦难的恩赐。
最能依靠的人是你自己
吉姆·克拉克给年轻人的忠告:不要凡事都依靠别人,在这个世上,最能让你依靠的人是你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各种危机中,而想要摆脱这些危机,不要想依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拯救自己。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
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
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放牛娃上山砍柴,突然遇到老虎袭击,放牛娃吓坏了,抓起镰刀就跑。然而,前方已是悬崖!老虎却在向放牛娃逼近。为了生存,放牛娃决定和老虎决一雌雄。就在他转过身面对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时,不幸一脚踩空,向悬崖下跌去。千钧一之际,求生的本能使放牛娃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棵小树。这样就能够生存了吗?上面是虎视眈眈、饥肠辘辘的老虎,下面是阴森恐怖的深谷,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即使来人也无法救助。吊在悬崖中的放牛娃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禁不住绝望地大哭起来。
这时,他一眼瞥见对面山腰上有一个老和尚正经过这里,便高喊“救命”。老和尚看了看四周的环境,叹息了一声,冲他喊道:“本人没有办法呀,看来,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啦!”
放牛娃一听这话,哭得更厉害了:“我这个样子,怎么能救自己呢?”
老和尚说:“与其那么死揪着小树等着饿死、摔死,不如松开你的手,那毕竟还有一线希望呀!记住,你只能靠你自己!”说完,老和尚叹息着走开了。放牛娃又哭了一阵,还骂了一阵老和尚见死不救。天快要黑了,上面的老虎算是盯准了他,死活不肯离开。放牛娃又饿又累,抓小树的手也感越来越没有力量。怎么办?放牛娃又想起了老和尚的话,仔细想想,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是啊,现在只能靠自己了。这么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而松开手落下去,也许仍然是死路一条,也许就会获得生存的可能。既然怎么都是个死,不如冒险试一试。
于是,放牛娃停止了哭喊,他艰难地扭过头,选择跳跃的方向。他发现万丈深渊下似乎有一小块绿色,会是草地吗?如果是草地就好了,也许跳下去后不会摔死。他告诉自己:“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冒险试一试,才能获得生存的希望。”他咬紧牙关,在双脚用力蹬向绝壁的一刹那松开了紧握小树的手。身体飞快地向下坠落,耳边有风声在呼呼作响,他很害怕,但他又告诉自己绝不能闭上眼睛,必须瞪大眼睛选择落脚的地点。奇迹出现了--他落在了深谷中惟一的一小块绿地上!
后来,放牛娃被乡亲们背回家养伤。两年以后,他又重新站立了起来。
在这两个故事中,没有人能救得了那头驴子和那个放牛娃,他们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
在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俗语中,有一句话是不少人特别是不少年轻人耳熟能详:“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诚然,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来自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可以说,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接受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然而,许多年轻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靠”,已经远远超出和大大脱离了一个人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这种正常之“靠”,而演变成“唯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赖心理,把自己立身于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和朋友的身上。
信奉“在家靠父母”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上不能自理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或者事业上不能自立而离不开父母权力、地位和金钱支撑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人,显然不可能在生活上自立自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里,有必要重温一下小仲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