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机械工业战线的排头兵——马恒昌
【模范档案】
马恒昌1907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6岁进厂给日本人当学徒。1951年被任命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1954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连任六届。曾担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5年7月18日去世。
【无上荣誉】
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为解放战争竭尽全力
马恒昌16岁进厂给日本人当学徒。后来,因手艺超群,他被国民党联合勤务总部所辖的“五○四”汽车厂(后沈阳第五机械厂)招收为车工。1948年,马恒昌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并被推举为车工一组的组长。此时平津、淮海两大战役还在进行之中,前线急需武器。一次,工厂把修复17门高炮闭锁机的任务交给了车工一组。
当时外面敌机轰炸,炸弹在车间旁爆炸,马恒昌手不离摇把,仍然坚守着岗位。他的模范行动感染着身边的组员,他们日夜奋战,最后提前5天完成了闭锁机的修复任务,有效地扼制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轰炸,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初春,为了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向全厂发出了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厂50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竞赛中,马恒昌启发大家靠技术革新实现竞赛目标,创优质、夺高产,夺优胜锦旗。他率先带头成功革新了斜度板胎具,提高了工效3.1倍。
1949年4月28日,马恒昌所在的沈阳第五机械厂召开了竞赛表彰大会,车工一组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工厂党组织还以马恒昌的名字为小组命名。从此,马恒昌的名字就与他的小组永远联系在一起。仅6个月时间,马恒昌小组就改造工卡具18种,工效提高1~3倍,10名组员8个月内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朝鲜战争竭尽全力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部分北迁到齐齐哈尔建新厂。马恒昌小组冒着严寒,争分夺秒,抢运机器,迅速开工生产出支援前线的物资。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
“向马恒昌小组学习”、“做马恒昌小组式班组”成为当时我国工人运动的新热潮,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深知,该小组还受到了***同志的褒奖。
1951年,马恒昌被选拔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赴朝慰问团第七分团的副团长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在炮火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
唯一的一次不服从
马恒昌一生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他对自己、对家人的要求达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他立下了一条规矩:在个人利益和荣誉面前,不张口、不伸手、不搞特殊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人。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他的女儿与其他工人家的子女一样上山下乡,一干就是八年;他的小女儿在家待业,一呆就是四五年;他家住着十几平方米的平房,旁边是臭水沟和厕所,夏天气味难闻,开不了窗户,而他一住就是30多年,他说:“人家都能住,我为什么不能住?”
1985年,在马恒昌患病在京住院期间,家人也在齐二机床厂的安排下来京,按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分别来病房探视。他发觉了这一情况,有些不安甚至生气了,告诉老伴让他的儿女们都回去:“厂里给我看病都花好几台床子了,不该再让企业浪费钱财了。”1985年5月,癌症晚期的马恒昌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他对在身边护理的子女说:“北京不能再待了,花钱太多了,领导说是不怕花钱,但那都是工人的血汗钱。”这是马恒昌第一次不服从组织的决定。
【精神传递】
马恒昌小组精神历久弥新。60年来,马恒昌小组以胸怀全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马恒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名言为基础,马恒昌小组形成新时期的班组精神:同心共赢、勇为人先、敢于超越、兴企报国。这一精神既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精神的创新。这一精神将促使以马恒昌为榜样的人们在新的实践中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