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以种种施,得种种福
在佛经里,布施喻如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正如《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第四十九节盛气凌人的态度要不得
佛家箴言
布施时心不恭敬,犹如在沙漠上种植谷物,得不到丰硕的果实。
——慧律法师
智慧解读
慧律法师认为,一个人对他人布施善行时没有秉持一颗恭敬的心,那他所做的布施算不得真正的布施,只是对自身所拥有的一种炫耀罢了,还是没能放下我执。这种布施就好比是在沙漠中种植谷物一样,注定收获不了丰硕的果实,还往往会颗粒无收。
修行法门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礼记?檀弓下》说就曾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著作《东周列国志》中也曾写道:“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一副盛气凌人的施舍态度。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布施也是将自己最富有的东西赠予他人,让众人在最需要的方面得到帮助,才是一种最好的。明明一个人喜欢文学艺术,非要帮他学习画画跳舞,就不是帮助了,等于强加给别人一个行为。佛家说施比受更幸福,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心胸开阔的人,会乐于帮人解围解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自己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