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贪疾:清心寡欲,不在欲海沉浮
众生生来即有贪欲,所有痛苦的成因皆来自贪欲,有了贪欲就必然产生世间种种苦难。而当初佛陀正觉正法的目的就是铲除痛苦的根源,所以佛陀说法不离贪欲,对五蕴的讲解也不离贪欲。人们只有戒除内心的贪疾,才能寻得欢乐的心灵胜境。
第十八节勿贪美色,不纵色欲
佛门箴言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处。
——《四十二章经》
智慧解读
贪爱之心没有比纵欲更害人的了。若纵情于女色之中,其祸害没有更大的了。
修行法门
佛家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色戒(不邪淫)既是其中之心,旨在劝诫人们不贪恋美色,消除男女间的贪爱之欲。因为这种贪爱之心是一种妄情思惑,往往容易迷失人们的心智,还会大大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如佛陀曾说的:“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自古以来,因为贪恋美色、沉溺色欲而招致国破家亡、丧身送命的人不在少数,“红颜祸水”等成语也因此而生。殷商的纣王因为贪恋妲己的美色,纵身色欲而亡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夫差由于沉溺西施的美貌,最终为越国勾践所灭;三国时期的吕布和董卓经受不住貂蝉的美色诱惑而彼此厮杀,终致灭亡……
《红楼梦》中的贾瑞也正是因为自己内心不断滋生的色欲而丧命。在他病重之时,如果他能遵从跛足道士之言,每天坚持观看风月宝鉴背面的白骨骷髅像,身体必能恢复健康。但他却沉溺于风月宝鉴正面的美人像,纵情色欲,最终丧命。
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怎能怪及他物,正如风月宝鉴哭骂的:“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如果人们不贪恋红颜,不起色心,不纵色欲,红颜只是红颜,而不会是祸水。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侧面指出人们好色的天性难除。正如有人曾说的,淫欲是人类最难游过的河,乃无量劫来所共依共命之处,难割难舍又难断,如胶如漆又如丝。
如何戒除内心的色欲,佛家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白骨观
设想自己的眼睛变成X光摄影机,将人体透视成为一具骨架。经常如此,色心自可渐次淡去。
2.不净观
将自己的眼睛设想为一个放大镜、透视镜或显微镜,想象人体皮肤上沾满汗垢、细菌、微生虫,更想象已看到包裹在表皮下的脑髓、五脏、大小肠、膀胱、血肉、筋骨、耳垢、鼻屎、大小便,无一处香洁美好,自然不起非分之想。
佛教为了防止色情诱惑而提出以“九想”来排斥“六欲”,六欲是指一个人对异性肤色、形貌、仪态、语言、细滑、人相六方面的欲望;“九想”是膨胀想(想象人是膨胀的尸体)、青淤想(想象人是遍体青淤)、坏想(想象人是坏烂的尸体)、血涂想(想象人体血肉涂糊)、脓烂想(想象人体浓烂腐臭)、嘬想(想象死后鸟兽来嘬咬尸体)、散想(想象被嘬咬尸骨散乱)、骨想(想象人是一堆白骨)、烧想(想象人死后火化成骨灰)。有了这“九想”,男女就成了极其丑陋不堪的东西,情欲自然就会消失。
3.无常观
心想一切美色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花无百日红”、“色衰则爱弛”。美色不是永恒的价值,犹如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不是永恒的价值;心灵的真、善、美才是永恒的价值。
4.亲属观
看到一切色情的场面、画面与镜头,心想假使这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或是我的子女、父母亲,我当作何感想?是否觉得羞惭?是否尚有淫欲之想?
5.心灵观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为人,乃在于他有仁、义、礼、智等四端,如果一个人整天心中尽是饮食男女之想,此人与禽兽何异?经常如此观察自心,其心自可日趋净化。
佛在本经四种清净明诲里说:“身不淫,心不淫,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身心二途,心没有淫欲之念,这种忘情不发,身没有行淫之事,断性亦无,就是能够断除身心二途之淫的这个能断之心也得除,离了淫的影子,无淫可断,到这种程度才能彻底超越它的限制,它才不能成为我们生死障碍,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我们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