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他曾经形象地说:“在我刚成为公司总经理的时候,也约会过几只癞蛤蟆。它们都是便宜的约会,尽管我从来都不是出手宽绰的人,但我的结局同那些追求高价癞蛤蟆的收购者一样。我吻了它,但它们仍然是呱呱乱叫的癞蛤蟆。”卧薪尝胆之后的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价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本身的状况才是他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会弥补初期投资价格上的劣势,而且杰出企业巨大的升值潜力会给他带来更多稳定的额外收益,这是那些价格低廉的平庸公司永远也无法做到的。
就拿投资可口可乐来说,可口可乐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开发行,如果当时用40美元买到一股,并且持有它直到1994年,包含再投资所有的股息,这一种股票价值会增长到超过210万美元,投资的年累计回报率大概是15.8%,如此可观的收益的确让巴菲特十分满意。有了对企业升值潜力的认识,他便重新开始了他的投资扩张,吉列、美国运通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富国银行等卓越的企业先后进入了他的视线,如他所愿这些公司向他递交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巴菲特也以他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投资经验在告诉所有投资者:重视企业的升值潜力,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4.寻找管理层品质优秀的企业
在巴菲特的众多投资标准中,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是否达到他所要求的标准将会对他的投资策略产生重大影响。他说:“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公司负责人,就不会忘了公司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在巴菲特看来,一家企业是否拥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和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也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巴菲特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他会首先看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的品质和能力,如果另他十分满意,他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
和巴菲特不同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向来只对能否盈利以及未来的收益充满了热情,对于他们来说,公司的管理层如何根本无关紧要。巴菲特提醒这些投资者,如果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很糟糕,那么就不要幻想它会给你带来回报。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只有达到了以下标准,他才会考虑对其进行投资。第一,管理层能够克服行业潮流的驱使,进行独立思考。所谓行业潮流的驱使,也就是盲从企业的行为。巴菲特认为盲从的企业行为主要有:在开展业务时,不管领导者的计划多么的愚蠢,工作人员从不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用最快的速度送来关于利润率、回报率以及公司策略的研究报告以示支持;拒绝对目前的经营方向做出调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效仿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制度、计划和策略等;公司所有的计划与并购行为总是试图用光所有可支配的资金。在这一点上,巴菲特认为国家偿金公司的负责人杰克·林区做得非常好。当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收益不足,或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承保的时候,林区却没有跟随这样的市场趋势,没有接受这种保险。然而像林区这样的负责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管理层都被淹没在盲从的潮流中。而盲从的后果很容易使公司的管理层失去理智,从而令公司的发展停滞、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那么公司管理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盲从的跟风行为呢?巴菲特对此具有深刻地认识:首先,大多数的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过分自信。有些公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个管理人员在可能在公司行政事务上有出色的表现,所以很快就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可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新的工作却并不是他所擅长的,这时的他要想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向他所信赖的助手征求意见,而差错往往就出现在这里,这些助手往往会对他们的建议大肆渲染,其结果就是他会毫不犹豫的全盘接受。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总是和想象相距甚远。不幸的是广大投资者却替他吞下了这颗苦果。
其次,大多数管理者都具有一种可怕的攀比心理,他们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业绩是否达到了高层的标准,因此,他们就会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想方设法的让自己更加有所作为,决不放过一切可以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但是另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机会,事实上除了可以满足他们的攀比心理以外,却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好处,有时甚至会使公司陷入困境,导致所有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此时无论他们多么诚心改过,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第二,管理层的行为是否具有理性品质。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首先他把公司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在他看来每个公司都会不可避免的经过这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公司刚刚建立,为了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会使用大量的资金,所以在这个阶段不会有可供分配的盈余。第二个阶段为迅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公司开始出现少量盈余,但这些盈余都会被用来继续发展壮大公司。第三个阶段是公司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公司将会出现可供分配的资金盈余。而在第四个阶段公司开始走向衰退,但仍然会产生大量的可供分配的现金盈余。
他指出当公司进入第三和第四阶段的时候,公司的管理层对于如何分配公司所产生的大量盈余将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用于继续扩大公司业务;二是,用于投资对其他企业进行投资;三是,交给股东。对此管理层该如何做出选择,将会是检验管理层是否理性的最直观的手段。而巴菲特会对那些选择将盈余分配给股东的管理者投去赞赏的目光。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绝对理智的选择。因为,如果是选择第一种,说明他们是在冒险,因为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占一半,公司的未来无法准确预测。如果是选择第二种,那么证明管理者对于这样做的后果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购买一家企业很容易,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失败的机率非常大。一旦失败,直接受害者就是股东。
第三,管理者是否能对股东做到绝对的忠诚。巴菲特说:“误导公众的总经理,最终也将误导自己。”可以看出,巴菲特喜欢那些对股东绝对忠诚的管理者。这是巴菲特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得到的启发。巴菲特在每一次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都会把公司近期的经营业绩和公司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经营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都毫无保留的发布出来,他要努力做到使自己的公司在所有股东面前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股东的信任。他始终认为这样不论是对管理者还对股东都会有好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许多公司总是会公布一些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以此来吸引投资者从而积累资金。巴菲特对于这样的做法总是非常反感,因为他知道每个公司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一定会犯下很多错误,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做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包括他自己的公司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如果哪一个公司在它的报告书里看不出一点瑕疵,那么他会第一个将这个公司排除,因为他在说谎。
纵观他所投资过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都是他所欣赏的。无论什么时候,这些管理者都能保持对他的绝对忠诚,所有巴菲特才放心把巨额资金交给他们管理。
5.如何选择优秀的企业
企业自身的状况是巴菲特在考察投资企业时的重中之重。巴菲特所进行的每一次成功的投资都是根源于他在决定投资前对企业所进行的彻底的分析。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这些在很久以前被众多投资者置之不理的企业,却在巴菲特的眼里大放光芒,因为他在这些企业身上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独特品质。人们无法了解巴菲特这种常常看起来大逆不道的做法,但巴菲特却因此在股票投资领域里独领风骚。
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他独特的投资思维在为他鸣锣开道。他并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来者不拒,全面撒网。通常那些业绩平平的企业是无论如何也吸引不了他的眼球的,即便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他也不会为之所动。对于如此苛刻的投资者,究竟什么样企业才能获得他的青睐呢?
不妨来分析一下巴菲特所钟爱的几家企业吧,也许从中可以获得启发。万宝路香烟是在世界上响负盛名的香烟名牌,可以说该品牌的香烟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信赖的产品,因为顾客愿意为了它而不惜都走几步路,多花几美元。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它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牌的香烟,所以一直以来,万宝路香烟在市场上都始终占据着垄断的地位。而另一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是可口可乐。众所周知,该公司是世界饮料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几乎每天有几亿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引用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如今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百年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该公司绝对垄断的地位,也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如此辉煌的业绩让独具慧眼的巴菲特将这些公司视若珍宝,并不失时机的将它们相继收入囊中。因为在巴菲特的眼里,一个企业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消费者垄断性,原因在于这种独特的气质会给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创造出超出平均水平的销售业绩。
投资这样的公司所冒得的风险将会远远小于投资那些业绩平平的企业。所以像巴菲特一样聪明的投资者往往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消费者垄断型的企业。
当然在巴菲特眼里,这只是优秀企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只具备了这一点,当然不会让他心服口服的掏腰包。在他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财务政策如何、债务状况怎样、可供支配的现金是否充裕也是他在进行投资时所要重点考察的问题。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一直都在追求那些不仅能创造高额的利润,而且更有能力在未来创造出更广阔的获利空间的企业,而财务情况、债务情况和现金流动情况将是决定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坚实的基础。吉列公司之所以能够让巴菲特不惜高价将其买入,其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巴菲特把以上这些基本情况都详细核实了之后,最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投资企业是否能够将经营所得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再分配,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转投资,以此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利润。巴菲特认为,当一个企业可以利用充分利用所得收益进行转投资,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那么它的发展将无限增大,股东获利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在他经营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几十年中,他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
回顾上个世纪末华尔街掀起的那场投资科技股的投资狂潮,当大多数投资者都蜂拥而上时,他却千方百计的回避。因为他觉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否有效利用公司盈余,来尽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利润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并不是鼓励管理者进行全面撒网式地乱投资,只有投资那些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企业时,才能最终确保投资成功,从而惠及所有投资者。
总之一句话,巴菲特对于如何寻早优秀的企业已经给广大投资者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企业要具有消费者垄断的特性;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良好;企业的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利用公司盈余进行再投资,为股东创造额外的收益。如果投资者所要投资的企业同时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那么投资者就可以放心的进行投资,因为这样的企业已经为投资者买了保险。
6.投资消费者青睐型企业
消费者青睐型的企业对巴菲特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且已经成为了巴菲特选择投资企业的重要参考标准。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我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请来全国最佳管理人,而且又不惜亏钱来抢夺市场的话,我能够抢占它的市场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就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与众不同的公司。”巴菲特在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消费者青睐型的企业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拥有数十亿美元以及全美最优秀的50位经理人,他能创建一家公司然后成功地与陷入危机的公司竞争吗?如果他不能,那么这家危机中的公司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青睐型的公司。所以在巴菲特看来,所谓消费者青睐型的公司,就是那些在消费者看来独一无二的公司,它经常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甚至有的时候,人们以拥有了它的产品或享受了它的服务而自豪,就像是一个女士如果拎着路易威登的手提包走在街上,那么她很可能会招来众多羡慕的目光。虽然它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并且时刻试图抢占它的市场份额,但无论怎么努力,最终还是要无奈的接受令人失望的结局。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已经固若金汤,无人可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