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理想主义在希腊人生活的高峰期表现得特别光辉灿烂。从此,此一理想主义即成为独立的潮流传衍下来,而且日益增加。此一主义最近常借歌德倾注其一生的作品向我们展现,成为人类精神遗产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至于导引人类生活并賦予意义的要求,在内在理想主义方面,实与宗教无异。换言之,它的基础已经动摇,基本经验已经模糊不清,而且逐渐退化。因此,敌人的声势日趋上风,从存有的中心逐出理想主义对人类生活的成长力。实有有其深邃性,若能培育人类的力量始能臻及于此,这种观念,和宗教的基本真理一样,已难以取信于人。内在理想主义为维持自己的主张,却不断面临险境,备感艰辛,它只有在最特殊的时代才能发挥生气蓬勃的创造力。这特殊时代往往是历史幸运地拥有世界史的伟大使命,让伟人群聚一堂的时代,也可说是人类的节日。在这种时候,世界借创造的飞跃超越了肉眼能见的事物。这样的世界才最确实,最接近我们,而且成了人类生活牢不可破的据点。在这种时候,目不能见的世界才能占有人类所有的力量,成为人类自身的本质。可是,这类英雄时代已经过去,凡庸有了力量,生活的紧张松弛,一切抗拒黑暗与异质物的力量逐渐丧失。外界的僵化、人的卑俗状况、社会行为的自私与伪善跋扈飞扬。理想主义的文化即使想将灵魂注入存有,加以提升,充其量也仅被视为人类生活另一种形态的附属品或装饰而巳。
随着这种倾向的发展,理想主义文化已丧失自身的活动与经验,只一味拥有、继承并享受传统的财富,这样一来,精神性的创造不可避免地成了平凡的教养。这种教养并非没有价值,却不能拓深人类生活,而且成了肤浅的享受与隐蔽“人存在”此一大问题的舒适装饰。追求教养,并非源于自我的要求,而是来自顾忌周遭环境,深怕在社交聚会中落于人后的心情。外表显得超乎存有,其实是欺骗。总之,教养是半新不旧的东西,不能对我们的存有赋予任何意义与价值。
在这种倾向中,常引起各种不同的混乱,但现代特有的处境更加强了这类混乱,宗教的动摇最后也使内在理想主义衰退。万有有其深邃性,那超越可见事物的世界已不断发挥其力量;这种信念只有与宗教结合才会扎根于人性,因为宗教教人断绝与可见事物的关系?宗教消失或衰弱,理想主义文化也就丧失了在人类生活中的牢固地位,而逐渐脱离其深邃性,以致被逐至表面。宗教的衰退恐怕已经无可置疑。其次,在近代,外界已经自立,这几乎可说史无前例。学问开始从外界逐出一切精神物,充分提供了吸引并束缚人类所有力量的课题。这样的世界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无法预知。因此要想从内在克服这种世界,并使之服从于目不能见的生活,显然越来越难做到。而且,现代的学术研究只强调人类生活与活动的特殊面及被束缚之处,这种情形也加速这种倾向的发展。人毕竟都处于狭隘的圈圈中,要让万有渗入生命,决不可能。到最后,现代主体性的发展不仅破坏传统的关联性,也使人类与世界对立,仿佛两者毫无关系一般。在这种处境下,我们怎能完成精神创造?因为精神创造必须拥有世界,并从其深密处建立我们的生活。
这样看来,具备高级艺术与学问的内在理想主义生活体系,目前已跟宗教一样动摇不已。这种动荡不已的情形不像宗教那样可以强烈感受,主要是因为这并非来自直接的攻击,而是疲劳与衰弱的累积。内在理想主义没有宗教的勇气,所以为这主义而战斗的热情也不如宗教强烈。可是,两者的结果却相同。换言之,几千年来,导引人类,给生活一个目标,并借此賦予意义的伟大力量,在现代人意识里并没有扎下牢固基础。这种力量现在若能继续维持,那并非源于它自己的活动,而是来自因袭。我们为日常工作而忙碌,却不加注意,或者只有模糊的感觉。可是,我们身边却已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人类几千年来用尽最大力量,献出无比牺牲的目的与财宝,现在却被视为幻影,古老的诸神被称为偶像,以前人类奋斗展现的特质则被视为虚伪与迷茫,这种现象也许不可怕,如果真理的命令要求这些,我们就得承认这种大变革。可是,要是有人毫无理由地乐于将以前神圣化的一切事物舍弃,这种人大概可以说是极其浅薄的人;如果长期以来一直这样迷茫,竟然不能发觉人类通往真理的能力已经发生动摇,这种人大概也极其浅薄吧!
新的生活体系
共同的基础
现代在精神方面的动摇不管多激烈,我们也不能否认有许多充满希望的建设正在酝酿。十九世纪已彻底从目不能见的世界转向实际可见的世界。这种现象已由理想主义为现实主义驱逐的事实上表现出来。人类充满活力地掌握了眼睛看得见的世界;而且越把自己跟世界紧密相连,越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希望在现世找到整体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支持人类工作的基础看来似乎牢不可破,一切偏见的阴影、一切迷信的云雾似乎都已消失。明亮的阳光仿佛照亮了各种事物,毫不隐讳地展示出事物的真实本体。无论在哪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似乎均已发现自由无限的领域,至此人类生活才破除幻影与妄想’达到全面的觉醒,而触及实有。崭新的观察与自主的发现遂随之而来。
其实,对这种新的人类生活来说,眼睛见得到的世界比以前远为重要,而且重要得几乎不能相比。不仅在自然与人类历史的认知上获得意外拓展,也使人类活动多方面的发展有了开端。以前,万物宛如无可避免的命运包围人类,而现在人却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在本质上改良万物,或使之变化。悲惨与困穷、误解与迷茫均已突破,人类生活流动得更迅速,更安全,更可获得多方面的充实感与喜悦。这种人类新生活的核心就是劳动。所谓劳动是指获取对象物,使它符合人类目的而形成的行为。劳动,古已有之,到近代更显得重要,因为近代的劳动巳跟往昔不同,与个人的能力和目的无涉,而且因为劳动本身自成关系,甚至脱离人而独立。学问与技术如此,政治与社会的活动亦然。人已成为一个大劳动体中的一员或一环,必须绝对遵从这大劳动体的要求。因此,为了让个人服从,整体乃获得大势力。时代越往前推移,势力越大,就越须共同活动。这是一种不断前进,否定任何决定性界限的活动,因为物与力的相击不断产生新的可能性,不断开拓崭新的前途。于是,人类欢欣鼓舞,充满引以为荣的自信。在自我领域内形成刚强、明确、有目的意识的生活,而且可以避免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一切纠纷。这种生活刚好是歌德下面这句诗的表现:
稳稳站住,观看四周,有能力的人在此世并不沉默。
可是,如果不能给予自己统御这种生活的中心,并从这中心统合地形成一个范畴,就不可能有结果。不过,就像巳由经验获得证明一样,这中心点应该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场所找到。尤其他和环绕我们四周大自然的关系,或和我们自己(亦即人性本质)的关系,是不是会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更是问题所在。运动常因如何决定此一问题而分裂,产生出各不相同的生活潮流,甚或产生出整合式生活体系的尝试。现在,先考察一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人类生活基准的体系。
自然主义的生活体系
一切附属于自然形象的灵性生命被剥夺,并借此以显化固有的自然形态以前,自然主义的生活体系即使成立也不会十分明显。这种现象乃起源于近世初期。反对一切宗教与思辨解释,意欲掌握自然的原有事实,乃成研究的主要目的。因此,一切内在性质和一切有灵性的作用都被视为虚假而且疏离了自然。自然成为没有灵性的物质运动的领域;属于这领域的一切事物皆蒙上单纯普遍的形式,遵从不可侵犯的法则,毫不顾忌人类的幸福,从自己的必然性中成长。一开始,这种将自然界视为实有整体,并从自然科学观点组合一切学问的倾向就很强烈。培根(1561—1626)老早就把自然科学称为是“伟大的母亲”,一切认知的根源。这种倾向日益扩展,各种自然概念不断浸透到所有领域。现在,很多人都从自然出发,创制万有的形象,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称为世界观的本身。然而’自然为了扩大成为万有,必须把人类吸向自己,把人类完全纳入自己的领域。可是,只要有一种难以弥补的空隙存在,以钕无法从自然中分辨人的起源与本质,自然就不可能扩大成为万有。自然科学极力否定这种空隙,指出更多结合人与自然的线索。自然科学还获得现代进化论之助,相信两者可以完全一致。
可是,如果人完全隶属于自然,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完全顺应自然,而且势必把维持并增进这种生活视为最主要的任务。这样一来,过去传统生活中,若有与此见解矛盾者,即需全部加以舍弃。人性中凡与自然相同的即成为他的本质核心,并决定其生活特质。自然与个别的要素遂并立出现,这些要素彼此形成繁富多样的关系,而且每一关系都自我主张。因此这充其量只是乌合之众式的结合,并没有源自一个整体的推动力。既没有心灵生活的独立,也缺乏特有的目的。一切心灵生活甚至都为自然性自我保存而存在,自然之中,事件常以纯粹事实的形式发展,毫无超乎这种单纯现象的意义。所有的批评、评价都被排拒,也无善恶之分,所谓区别充其量只是力之多寡而已。
若将这种存在状态转移到人类生活,过去的生活状况难免要经历完全的变革。过去,人类生活中所有自然倾向都要受到压制,或被忽视,甚至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此,这种倾向不能自由发展,不能互相结合。可是,现在,它已自由发展,又互相结合,这是从本质上更新整体的景象。现在,心灵活动受身体条件的制约、自然本能与天賦自我保存的基力、生存斗争带来的觉醒与前进、盲目而无目的的事实性的大为扩张,这些对人的领域也大大发挥了作用。上述因素聚在一起共同行动,便产生出在精神劳动上也刻有这种特性的独特生活模式。
这种生活模式系以强劲的否定开始。这种否定在它的整个范围内都带有攻击性。因为这种生活模式必须反抗其他已经扎根的生活模式,以开辟道路;而且对所有意欲超越自然而陷于误解及妄想,又令实有分裂的事物,都必须展开激烈的战斗。以这种立场而论,宗教和形上学,以及据此而衍生的道德都是障碍。一切与这些相关的事物均应从根铲除;不允许主观游离环境,凭借天马行空的幻想自行其事。这么一来,严格地将生活束缚于自然状态的现象,可说是转向真理,也是人类生活的加强。同时也可以说是转向自由,因为依妄想形成的事物会给人许多压力,各种不同的规律常常使人类固有的力量无法充分发挥。
如果自然可以不受阻碍地发展,宗教或道德的偏见不会使人类生活显得局促,受到妨害,
情形一定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成立的人类生活便可以感觉到已跃向自由和真理。而其特征是给人感觉上的亲近感,富于直接性的直观,并站在牢固基础上与四周事物保持密切关系,由此而产生出足以自豪、有活力的感情和无休无止的运动。这种人类生活本身即包含多种紧张与成就,因而即使完全放弃来世,也不至于有些许痛苦。
由此逐渐产生与精神相对的特殊结果;而其影响则及于所有个体领域、艺术与学问、教育与教养、社会或国家生活。感觉的物质要素遂大为活跃,人类生活因此获得充实;与四周现实不致丧失密切关系,即使游离现实也不会陷于黑暗的错误。认知很容易发现通往行动的道路;就像近代自然科学趋向技术后,已提供人类一股较大的力量来支配世界一样,在人类共同生活中,也因为从最接近自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又可以从感觉上掌握的事物出发,才使我们怀着一种期待,希望行动力可以提高,理性得以不断控制非理性。
这种生活运动影响有多大,使人类的存在状况发生多大的变化,已经极为明显。在此不仅主观的见解和愿望发挥了作用,同时也产生出一股重事实的强大潮流,这潮流足以轻易推动人的信念。这是无可置疑的。新的日子似乎已经露出光芒,跟它的光芒相比,昔曰事物似乎成了已死的过去。
可是,如果认为这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其中含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一定会涌起极多的反对声浪!反对不仅来自外界,也会从新兴的人类生活内部产生。这种人类生活是要人类同归自然。所以如此,乃是因为精神工作所致。而精神工作却把人类生活描写成另一种面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力量,并提出自然物不可能做到的另一种要求。这种精神工作主要来自思考,亦源自追求真理的意愿。在思考中,人常常让自我与自然对立,并将自然兜收在一起,以思索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时,思考者必须超越自然,超越部分没有心灵的自然机构。思考超越个别物,趋向整体;并以精神活动,而非以感觉性印象为优先。而且,精神活动会让外在所提供的一切事物发生变化。科学家把自然变换为力、关系与法则,他们的世界与感觉所传达的世界完全不同。思考奠基于许多根据,想把所掌握的一切事物变换为根源性的生命。但事实性却强固地限制着思考,也成为思考难以忍受的障碍,因此思考借其存在与活动禁止将整个实有还原为感觉的事物。
因此,若是彻底的自然主义,就不能不破坏自己的基础。可是,它只将否定推展到某一程度,就停止不前;而且会随意采取其他种类的(它所排斥的)人类生活产物一伟大与贵重的事物来弥补自己。自然主义决不会成为超越经验范围的世界观,但是要凭借受束缚的感觉将经验本身化为一个整体,以形成世界观,是没有希望的。只凭优秀的思考也不可能。它无意从宗教或哲学观点为道德奠基。而且,仅让整个生活归结于自然本能,并不能破坏所有的道德;如果没有内在的统一,信念、人格、个性这类重要质性也未必会消失;自然主义确是把人类生活建立在学术工作上,意图借此加强真理的概念。但每个人仅抱持时时变易的观念站成一排,怎么能获得真理和学问?创出人类共同生活的均质意见,是真正的真理吗?自然主义的这种做法不仅显示思考的不彻底,也无可避免会损害人类的生活状况。隐藏在背后的许多伟大事物如何能明显有力地开展?如何能产生出刚健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