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诗人、剧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饱含着理想主义精神的文学生涯中,达到了高迈的艺术境界。
颁奖辞
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有好几个国家的许多著名作家,瑞典学院已决定将该奖颁给一位作家;他的提名获得了六十多位德国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支持,他就是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泽。这个名字复苏了我们对青春期及成年时代的记忆:尤其,我们仍记得他的短篇小说所给予人的文学性喜悦。虽上了年纪,他仍精力充沛,如果评审委员会是将此殊荣颁给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表示赞美的话,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评审委员会并不受年龄问题的牵掣,当然也包括除了具有真实价值性的任何问题。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泽于公元1830年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哲学家卡尔·威尔漠·海泽,一位文雅然又坚毅的学者。从犹太籍母亲茱莉·沙林身上,海泽可能继承了热情而活泼的气质。海泽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幸生长于一个对他呵护备至的家庭。他的求学时代过得很快,学习力强,有一段时间就读于柏林,后来在波恩大学跟着菲特烈·兹研究浪漫小说语言学,公元1852年在柏林获得博士学位。其后海泽获得奖学金而得以到意大利旅行,因此通晓该国的艺术和文学。接着他的赞助人——诗人伊曼纽尔·该伯尔向他介绍了一位艺术史学家,不久后,海泽便和其女玛格丽特·库格勒订婚。他不知道如何找到工作,该伯尔再次帮助他,使其免除物质上的一切困扰。蒙该伯尔的推荐,在慕尼黑的马克西米连二世授予他一名义教授的职位。他的惟一职责在于参加皇上召开的文学晚会。公元1854年5月15日,他和玛格丽特成婚,喜气洋洋的年轻夫妇乃定居于慕尼黑,从那时起海泽就住在那儿,除了偶尔逗留于他喜爱的意大利。接着他成为繁盛人文生活的中心人物。海泽传记的详细记载里,只提及玛格丽特逝世后的几年他再婚,这次的对象是迷人的安娜·舒巴特。
公元1855年至1862年之间,海泽写了第一部散文体小说,分为四册,成了这一类型的名家。在海泽诸多小说中,值得一提的有《倔犟的姑娘》(1853);《安德瑞·台芬》(1859),饶富威尼斯色彩;具有强烈感的《尼瑞娜》(1875),系描述雷奥帕第的生活插曲;以及具有深奥道德观的《母亲的肖像》(1859);还有描写奇妙的抒情诗人的小说《马利恩》(1855)。在他的小说里,海泽保持其作品的严密准则,不刻意去制造故事的魅力和奔放不羁。他拓展自己的小说理论。至于“小说的文学价值”,他写道,“应该代表着重要的人类命运。所阐述的不必是每天的遭遇,但应该向我们透露出人性新的一面。视野狭窄的故事必须讲求紧凑性。”
名正言顺地说,海泽乃是现代心理学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里难得有偏见,这可能就是我们独爱他两部具有歌德式客观性的长篇小说一《人间孩童》(1872)与《在乐园里》(1875)——的理由,两者探讨的是道德问题,前者论及的是自狭窄教条中寻找道德的独立性,后者则讨论对抗苛刻清教徒的防御术。两部作品均明显地发扬了作者的人道精神。《在乐园里》还生动地描述了慕尼黑艺术家的世界。而《反抗潮流》(1904)里,海泽以反对决斗的态度,勇敢地向根深蒂固的偏见提出挑战。《维纳斯的诞生》(1909),阐明了特异的青春力量,该书去年出版,书中所采用的双重手法——从偏狭的禁欲主义里维护艺术自由,并对摹仿低俗、平庸、简单心态的自然主义予以争辩——。借以他一贯而坚决地拓展他毕生所追求的美感信念。
无论如何,海泽不只是小说和短篇故事的作家,他也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他以韵文写成风格明朗的小说,其中采用三行体的《蝶螈》(1879)尤其令人难忘。戏剧虽非他本行,他究竟也写过出色的剧本,从总数超过五十部中可挑出两部来谈——一是具有爱国意识的《科尔堡》(1865),一是有趣的剧本《哈德里安》(1865)。剧中哈德里安的智慧和悲伤以一种最令人感动的手法被结合、被表现出来。
海泽的品味非常独立,虽然,《冒牌者与黑兰格尔地的维京人》(The Pretenders and Vikings at Helgelaud)备受他的朋友易卜生(Ibsen)的推崇,他却不喜欢鬼怪式和成批象征性手法的剧本。他的音乐素养很深,然对华格纳的感动力不及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萧邦和布拉姆斯作品来得深。
在一生的重要关头时,海泽都保有了相同的自我独立性。当他的朋友该伯尔写了一首诗给威廉王,在信中表明他期求一个在普鲁±治下的统一德国的意愿,作为巴伐利亚宫廷诗人的他因而被停薪。海泽也写了一封礼貌函请求革职,因为他同意该伯尔的每一个观点,而且希望分担他的命运。
海泽在意大利的知名度几乎与德国不相上下,他的无数精美译品使得意大利文学扬名于德国。由于他,雷奥帕第(Leopardi)、曼佐尼(Manaoni)、佛斯哥洛(Foseolo)、蒙狄(Monti)、巴利尼(Parini)和吉斯狄(Giusti)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激赏。
若是以为赫赫有名的海泽——这位经常被唤作幸运的桂冠受爱者——总是无忧无虑,总是被本国的领导阶级所认可,这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父亲,他深受丧失几个爱子之恸。他在诗性浓厚的歌曲里表达了悲伤之情,无视于曲调的阴郁,而绽放出无尽的美感。
论及文学观,这位阿波罗化的迷人诗人享有早期的声誉,乃是实情:然而他的诗观曾一度改变,也是实情。19世纪的80年代自然主义崛起,主宰了其后二十年的光景,挟其破坏偶像的攻势,箭头特别指向海泽,此乃最强悍的敌对者。对那些不择手段毁谤他的人而言,他是太和谐、太爱美、太希腊化了,他们要求感官反应、效果、怪异的放荡不羁和丑恶事实的翻版。海泽并不承认,他的感觉形式被他们粗鲁的行为所触犯;他要求文学应以理想之光来看待生活,而使事实改观。在详细和充满感性的小说《默林》(1892)里,他以阳刚的方式表达了他受伤的感觉。现在情势已变,若不是自然主义者党同伐异的话,海泽或许早就被他的国家推荐得奖。现在奇迹似乎改变一切,在任何地方这位光荣的老前辈被推崇:他是慕尼黑的荣誉市民,该地的一条街道以他为名;他已满载荣耀。在多种荣誉中,经许多批评家的推荐,瑞典学院颁给这位老诗人诺贝尔奖的殊荣,以表彰其尊崇之意。
海泽特立独行,他以富于美感之情忠于真理,而采用外在的写实来反映出内在的方法。席勒有句名言:“生活是真诚的,艺术则是冷静的。”海泽颇了解个中三味,在他的生命与作品里就表达了这种深奥的道理。美这个东西,应该被解放、被重新创造;既不该一味抄袭,也不该弃如敝履,它应该具有高贵的朴实性,海泽便是以这种观点来显示美。他不传道,因那将剥夺了美的直接性,然而在他的作品里却充满了智慧与高尚。他不说教,因人在徒劳无功后,将严重伤害到对宗教的感情。虽然他强调宗教的伦理性甚于教条性,也表达了对每种肃穆信念的深重敬意。他是宽容的,而非漠不关心。他歌颂,然所赞美的是神圣之爱,而非世俗之爱。他喜欢忠于本性之人,尤其那些忠于其高超天性甚于低俗天性的个人,海泽最具有恻隐之心。
在此庆祝场合,海泽因病不能参加,我们感谢他的作品带给无数人欢乐,且传达我们的问候之意到他慕尼黑路易士街的家宅,该屋乃是他多年来写诗的灵感之家。
注: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泽因病不能参加瑞典学院的颁奖典礼,故致答辞从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