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你为什么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也许是幸福在当下最时尚的定义。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这样体会幸福: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看似是调侃,但他确实说出了幸福感。
以往,人们对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不愁吃穿、养活子女就是幸福。然而到了当今社会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好转,似乎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一个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人,收入丰厚、工作稳定,在北京靠自己的打拼有了房、买了车,还结婚成了家。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然而,他却还是经常愁眉不展,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整天如此辛苦劳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快乐、幸福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记得上学的时侯,和同学去个小饭馆吃一顿,去操场踢场球就感觉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如今那种幸福的感觉却早已消失了。
在生活中,缺乏幸福感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并没有保证国民幸福感的持续增长。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
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进行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回答。研究者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其实不是只有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衰退,现在仿佛全世界都处在一个幸福危机的年代。
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这是为什么?难道金钱和幸福就是一对冤家?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我们的心理。
泰勒教授毕业于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同时他在体育竞技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异常活跃。但是,所有这些并没有让他得到足够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有很长时间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了,并且曾经不快乐了30年。
他说:“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或兴趣的是我自己的经历。
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往往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心理学教师。”
在泰勒教授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哈佛的特例。
有个名叫玛瑞亚的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瑞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曲调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社会上像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心理压力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生的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不幸福?
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悟。传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到处寻找幸福快乐,但遇到的却是许多烦恼和忧愁。他垂头丧气、失望之极,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于是他准备放弃了。在心灰意冷的归途中,他看到一个垂钓江边的老人,神态怡然自得,时时轻捋长须。
年轻人走上前去问道:“老人家,您快乐吗?”
“我很快乐!”老人答道。
“为什么?”年轻人不解地问。
“因为我远离喧嚣,垂钓碧江,我在享受我的生活。”老人笑着回答。年轻人脸上疑云遍布,露出不解的神情。老人继而说:“你去拜访苏格拉底吧,他或许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几天后,年轻人找到了苏格拉底,问道:“我在寻找幸福快乐,却遇到了痛苦,幸福快乐到底在哪里?”
“年轻人,你能先帮我造一条船吗?”苏格拉底问道。年轻人被问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答应了。他找来了造船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大树,凿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很累,但年轻人的心里异常兴奋,也全然忘了寻找幸福快乐的事。第二天,年轻人把独木船推到江边,并请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满意地点点头。于是他俩合力把船推到水里,一起坐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歌声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
这时,苏格拉底问年轻人:“你幸福快乐吗?”
“快乐极了!”年轻人高兴地回答。
“那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
年轻人恍然大悟地回答:“原来我们为了寻找快乐而久久苦恼,但是在劳动创造中,我们却不知不觉找到了快乐。”
“呵呵,其实快乐并非要刻意去寻找,它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地生活,有目标、有追求地去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那么快乐就会悄然而至。”苏格拉底说道。这时,年轻人才理解了垂钓老人的话,并开始领悟到了快乐的真谛。
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成功,或许为金钱,或许为名利,或许只为那道光环,再或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至获取成功,但最终你无法感到幸福,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第2课)金钱和声望不代表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谈论金钱与声望能否带来幸福时说到,在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商业成就时,往往以金钱为标准,与金钱无关的因素都不会考虑进去。
在幸福面前,金钱和声望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是金钱和声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因为一些人认为,它们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金钱和声望无法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恐怕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
然而有了金钱和声望,就相当于拥有幸福了吗?
恐怕不是这样,“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一项关于“澳大利亚幸福感指数”的调查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这项调查包括了澳大利亚不同的地区,共有23万人参与。最终结论告诉我们:感觉最不幸福的人是居住在悉尼等一些大城市的人,而身居穷乡僻壤的人们,由于安贫乐道,懂得享受生活,反而活得轻松快活。巴西、阿根廷人的幸福感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出一些,东欧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则比其收入预期的要低一些。令人不解的是,经济收入最高的日本人,幸福感却非常低。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在过去三十年里,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一倍,美国人的幸福感却大大降低,人群中患抑郁症的人也大为增加。
泰勒教授指出:金钱除了给我们提供食物和住处以外,只不过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经常弄不清楚手段和目标的区别,从而本末倒置,往往以牺牲幸福的代价来换取金钱。
一位国王,有着金山银山,掌握着生杀大权,按说,他应该满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自己想不明白,既然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还是不满意?虽然他也经常参加一些自己感觉有趣的晚宴和聚会,但都无法让他感到充实,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
偶然一天,国王百无聊赖地在宫中闲逛。当他路过御膳房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快乐地哼着小曲。顺着声音走去,国王看到一个厨子正在快乐地哼唱,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国王感到非常奇怪,他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厨子答道:“陛下,我虽然只不过是个厨子,但我能让我的妻小快乐,我们所需不多,头顶有间草屋,肚里不缺暖食,便够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而我带回家哪怕一件小东西都能让他们满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乐,是因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乐。”
听完之后,国王离开了御膳房,然后命宰相到宫中来,并向他谈及此事,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这个厨子之所以那样快活是他还没有成为‘99族奴’。”
国王有些诧异地问道:“99族奴?什么是99族奴?”
宰相答道:“陛下,假如您想知道99族奴,就请您先将99个金币放在一个包中,然后将此包放在厨子的家门口,很快您就会知道什么是‘99族奴’了。”听完宰相的建议后,国王就命人将装了99枚金币的布包放在了那个快乐厨子的家门前。
厨子回家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放在门前的布包。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将布包拿到了房间里,打开布包后,先是惊讶得合不拢嘴,然后高兴得乱蹦乱跳。包里面居然全是金币!厨子开始查点金币,99枚?
厨子认为不应该是这个数,于是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的确是99枚。
他感到很纳闷:没理由只有99枚啊?没有人会只装99枚啊?那么那一枚金币哪里去了?厨子开始寻找,他找遍了整个房间,又找遍了整个院子,直到筋疲力尽才彻底绝望了,心中沮丧到了极点。
他决定从明天起,加倍勤奋地工作,争取早日挣回一枚金币,以使他的财富达到100枚金币。由于晚上找金币太辛苦,第二天早晨他起得较往常晚,情绪也非常糟糕,对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责怪他们没有及时叫醒他,影响了他早日挣到一枚金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他急匆匆地来到御膳房,不像往日那样无忧无虑地哼唱着小曲,而是忧虑重重,只顾低头干活,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国王正悄悄地看着他。
国王看到厨子的心情居然有如此大的变化,也想不通:既然他得到了那么多的金币,为什么不觉得欣喜呢?于是他再次询问宰相。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加入‘99族奴’了。‘99族奴’
是这样一类人:虽然他们拥有了很多,但是从来不知足,于是拼命工作,为了额外的那个‘1’,渴望尽早实现‘100’。本来生活中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就是因为出现了这件事情,一切都被打破了。他竭力去追求那个并无实质意义的‘1’,不惜付出失去快乐的代价,这就是‘99族奴’。”国王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百无聊赖的答案。
我们常常觉得,拥有金钱和声望,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能够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其实所谓的“幸福”,从来就不能与金钱划等号。
有的时候,粗茶淡饭也能感觉到生活的平实与幸福;而一些山珍海味吃腻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很多位高权重之人总感觉空虚,他们去欲望交织的夜店,灯红酒绿的迪厅,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光。我们说幸福确实需要物质基础作支撑,但是物质保证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是内心感受,它从未离开过精神的愉悦以及满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庭虽然日子并不富裕,然而其乐融融,相处和睦。而一旦因为某些原因拥有了一笔财富,大把的钞票引得众人眼红,于是,家庭成员开始勾心斗角,反目成仇。可见人如果一味为了金钱,不仅不会幸福,反而往往会丧失掉已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发现当一个人的月薪达到5000元左右的时候,金钱的增加并没有使他的幸福指数增加,这就说明仅仅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拥有幸福。
你是否曾经认真地想过,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幸福生活?难道仅仅是金钱以及声望吗?生活中太多人尽其一生去努力得到想要的金钱以及声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身体每况愈下,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馨。最终,想要得到的幸福生活会因为金钱和权力的获得而渐行渐远。
((第33课))富翁也有自己的烦恼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说:“幸福的人不必非得是亿万富翁或是总统。”通过努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因为金钱和权力并不代表幸福。在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里,几百澳元就能让你拥有幸福。
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创始人蒂莫西·夏普说:“你真的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水平,这是我们要教给你的。我们可以让一个幸福‘存款’为零的人,在其幸福银行账号里有结余。”在这个幸福协会里,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每小时缴纳200澳元就能让你学会体验伟大的幸福。如果是团体消费,每人只需缴纳30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