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高处是智慧
据说女人的智慧与美丽总是难以兼得,在她美丽的时候,因为她还年轻,有许多的事情她还没有经历,年轻可以容许错误,容许眼泪。
当她拥有智慧时,悟透生活时,昔日的容颜已经成为夏日里最后一朵水莲花。
我们象是一个朝圣者,在不断的找寻自我和超越自我,虔诚的祈求,可是上帝只给了我们一把沙子,谁也不可能全部握住,也不可能空手而归。
美丽是一个火焰一样的词汇,热烈诱人,所以天底下所有妇女纷纷作灯蛾扑火状。美其实是与爱情一样难以企及的境界。我们每天在梳妆台上堆满形状各异的瓶瓶罐罐,服用各种据说有神奇力量的物质,我们作出如此的努力,但可能做到的其实仅仅是达到漂亮。漂亮与美丽当然有天壤之别,漂亮固然悦人,美丽却是令人怦然心动;漂亮是物质人的景观,美丽却要靠一股无形之精气由内而外熏染出来。
所以美丽需要长年累月的培植。相由心生,我们的容颜和气质最终是靠内心滋养的。俗话说,三十岁前的相貌是天生的,三十岁后的相貌靠后天培养。你所经历的一切,将一点点地写在你的脸上,每天美丽一点点,你为自己做的便是不断的滋润,而不是消耗和透支。青春已逝,但美丽可以永存。
记得几年前,在香港播出的电视新闻中闪过几个镜头,是一位跨世纪美人的百岁寿辰。在红玫瑰和青春美少女们簇拥着的这位百岁高龄的着名女性,一举手一投足,还有那雍容的笑、睿智的眼神,依然散发出无可置疑的慑人的美。就这么几个镜头,让我唏嘘至今。但在更早些年头,上美学课,写有关美丑的论文,就举过一个例证,是罗丹雕塑“老妓”,因为那尊丑陋的形体令人过目不忘。妓女肯定曾经年轻过、漂亮过,历经风尘,最后形销骨立,面目全非,连记忆可能都充满苦痛、阴暗和厌恶。
智慧其实是美丽不可或缺的养分,所以有秀外慧中这样的成语。
女人拥有真正的智慧就使她与市井中弄堂间的小聪明小技俩有质的区别。智慧是与人的理悟力相关的。大至人生命运,小至日常生活,悟性使你面对大小问题懂得分寸,能够有明智的抉择。智慧固然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IQ值,却绝不是天生的,学识、阅历并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智慧就这么样一点点从内心雕琢一个人,塑造一个人。智慧使女人能真正把握好自己,并获得从容自信,最后你的周身散透出超然的洞明的气质,这使你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时候,你已经很接近美丽了。
但一个女人的美丽,却不是智慧可以涵盖的。智慧的女人知道善待自己。我们的肌肤,我们的容颜从母体中脱胎于人世间,然后我们学会走路,就是要靠双脚去走完自己人生旅程的。爱惜自己就是爱惜我们在这世上每一天的生活,我们正是在襁褓中学习自爱培养起爱心的。爱其实就是一种能力,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美。我相信,善待自己与善待他人一样重要,自爱的人才可能真正去爱别人。
美丽之所以令人怦然心动,正因为有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爱。实际上,爱更是美丽最重要的素质。
我们如果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亲友和邻人,心怀爱意,五官也会是自然是舒展的,表情是平和安祥的,眸子里是润泽柔美。
温柔和真情,是爱所必需的。圣母同样以圣洁之爱着称于世,在她所有的画像和雕塑中,她的眼睛总是全神贯注在上帝之子身上,其实她爱的也是她自己的孩子。她的眼睛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有温柔,还有情。每天都体验着爱,美丽就一天天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容颜的本质。世界女性的典范西蒙-波娃的一生是由情写就的,她的美不仅仅来源于她与萨特的爱情。这是一位真正热爱生活、善待自己的智慧的女人,她那早已突破狭义的丰富而温暖的爱,使她时至今日,依然焕发出激励世界每一处角落妇女的美丽魅力。
爱因为充满温柔和激情,所以能吸引人。魅力其实很大程度就是来自女人身上的暖意。我们有时说这个人有女人味,肯定不是指她樱桃小口、明眸皓齿,或者新月眉小蛮腰,而是这个女人通体散发出的气息、温柔和暖意。如果说,智慧是一帧完美的素描,爱才真正使女人增色。
相比于智慧和爱,美容化妆仅仅是妇女生活中的日常细节。善待自己,善待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就好似我们每天都要对居室收拾打扫,智慧与爱并存的女人也决不可能让自己蓬头垢面,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抛弃自己作贱自己。
每天智慧多一点点。是的,我们应该如此努力。
成为智慧的天使
作为母亲,女人是婴儿的抚育者,少年的指导者;作为姐姐,她是弟弟们的人生向导和顾问,作为情人,她是男人的知己和伴侣。总之,女人的影响,无论其大小如何,无论其好坏如何,都对男人一生的命运有深刻的影响。
大自然已经对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要求他们各自干自己的工作,各自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谁也不能侵占对方的位置,谁也无法取代对方的社会角色。男女双方各自的才能、素质是显然有别的,因此,他们各自的职业也有明显的区别。女人靠自己的力量来生存、发展;男人也靠自己的力量来生存、发展。同时,男女之间又有不可分的内在的、亲密的关系,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种种需要、目的和意义以及社会进步的各个要素都必须考虑到。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人、是平等的伴侣关系,但从各自的能力来讲,他们又是不平等的。男人往往更强壮、更刚毅、脾气较为粗暴;女人则较为柔顺、敏感,女人的情绪往往不稳定、易波动。男人往往智力出众,女人往往品性非凡。尽管是头脑在统治世界主宰一切,但心灵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大脑和心脏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把女人的份内之事强加给男人与把男人的工作强加于女人都是荒谬可笑的。当然,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女性化的男人,也有个别男性化的女人,但这毕竟只是个别、特殊的现象。
男人是头脑,女人是心脏,这只是说男人往往具有智慧、知识,而女人则重温情和柔顺。但这并不是说男人们就可以忽视心灵、精神方面的修养,女人则可以不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一个没有心肝、残酷无情的男子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同样,一个愚昧无知。愚不可及的妇女自然也无法在文明社会中立足。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丰富知识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是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的男人或女人才是思想稳健、头脑清醒的人,没有同情体恤之心的男人只是可鄙、卑劣、贪婪自私、头脑发达的动物而已;没有知识、才能和修养的漂亮女人只不过是衣着华丽的玩具而已。
有人在强调培养女子的善良、温顺的品德时,却膨胀了对男人的自私自利的教育。人们总是鼓励男孩子依靠自己去闯世界,而要女孩子完全依附于他人;人们要男孩子凡事自作主张,而要求女孩子凡事都听别人的意见;人们鼓励男孩子自立、自强,要求女孩子百依百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很明显,在过分强调对男孩子的智能、思维方式、胆识胆量的培养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爱心、善良等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在过分突出对女孩子的谦让、温顺等品德培养的同时却根本没有顾及到对她们进行智能、才能、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女人身上最优秀、最高贵的品德正是通过她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女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类保姆。她救助那些无助的人,精心抚育我们所爱着的那些人。女人是家庭之魂,她天生就是一位杰出的家庭管理天才。女人善于营造宁静、安祥、舒适的家庭气氛,女人喜欢在这种家的气氛中生育,抚养自己的儿女。女人富于同情心,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她们柔弱如水,却耐心惊人。在某种意义上说,耐心也是女人的一种天性。她们的内心充满盈盈爱意,希望的火花总在她们的心中跳跃,她们富于信任感,她们那明亮的眼睛总流露出仁慈和幸福的光芒,这种眼光使寒冷变成温暖,使痛苦得到缓解,使悲伤化为愉快和欢乐:“她那洁净如水的月光缓缓流出,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她那温柔的话语,直渗你的,心头,你无法知道,这一份温柔是莫辨的清泉,它那样地清澈、香甜,不含一丝尘物。”
女人是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天使。她们总是喜欢帮助、同情弱者,她们使那些堕落的人们重新振作起来,她们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抚慰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们。女人应该是第一个建起医院并向医院捐赠的人,人们一直在说,无论在何处,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们的叹息声总会引起女人的同情,她们会情不自禁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让女人成为智慧的天使吧,这样人间就会变成爱的天堂。
别拘泥于性别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今中外的社会都有一条不成为“规矩”的“规矩”:即“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
而且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为这个大课题──性别角色──研究了近百年(并因此而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子课题)。当然得出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结论”和“规律”,如男性的性别角色的特征是什么?女性的性别角色应该是什么?它们各有些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并试图以这些科研成果去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应该说,这些建立在大量科学调查、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然而,在诸多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为什么“男的应该像男的样”?而女的,就应该像女的样?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世人重视的是:“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这种“像”的后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来看一看:女的应该像象成什么样的女的样”?
美国社会对女子所期望的性别特征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喜欢聊天、做事得体、分寸感强、雅淑温柔、对他人的感情十分敏感、虔诚笃信、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起居方面清洁干撤、文静、对安全有强烈的需要、欣赏艺术和文学、善于表达温情脉脉等等。
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曾作了这样有趣的研究:将干部、大学生和初中生作为笔试,要求他们回答:“适合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各是什么?”。结果发现,人们将“矿工、战士、政治领导、企业经理、航空、举重、外交、法官、警察”等18种职业认为是“适合”男性的;而将“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小学教员、办事员、广播员”等十七种职业认为“适合”女性担任。
这样的“社会期望”、这样的“社会分工”的后果意味着什么?
意味男的发展越来越广阔,而女的发展越来越狭窄;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等;意味着男的对“社会的贡献”
越来越大,越来越占“支配地位”,而女的,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小,越来越被动和附从……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绝对不可动摇的统治权”(从所谓的“男女分工”就决定了这一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所谓“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显示了男性的一种狡诈,是男性从女性“夺权”(从母权制~父权制)之后为约束女性发展所设定的一种桎梏。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终于成为男女发展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于是,为了使男孩长大后越来越像男的样(男性化),让女孩长大后越来越像女孩样(女性化),成人们在育儿方式上从婴儿期开始就注意符合孩子性别角色儿的育儿。如对女婴则多买一些洋娃娃,对男孩,成人则更喜欢与他们打打闹闹、抚模他们。
到了幼儿期,成人有意识地让男孩子们玩迷恋于手枪、卡车、拖拉机之类的游戏,让女孩喜欢跳皮筋、过家家的游戏。甚至表现在父母亲指使孩子的家务活动中:如让女孩子帮助洗碗,让男孩子去倒垃圾等。男孩受到更为严厉的约束。许多家长对男孩玩女娃娃,显示出“万分气恼”的样子来,比之于女孩子的“疯疯颠颠”,人们更难容忍男孩子的“娘娘腔”。从这时候开始,孩子的幼小心灵慢慢地懂得:什么行为是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
到了青春期,文化的力量开始对女孩施加了种种的“压力”。有不少女孩子,很想成为一个敢说敢干、积极进取的、富于创造性的人;但是,整个社会却对她们说:“不能这样做!”一个劲儿地将她们向成为一名符合传统女性的方向教育和引导。于是,“伙伴们”经常向她们灌输:成就与女性不可兼顾;于是,家长们则开始让女孩们承担大量的家务活,有的甚至牺牲女孩(不让上学)来保证男孩的成功(只有开明的家长才能是例外》;于是,社会开始向男孩和女孩灌输这样的“刻板印象”:社会的成功只是男孩的事,等待女孩子的角色是:结婚、家庭和抚养孩子。而且在男人主宰的“文化氛围”中,婚姻所带来的,几乎都是偏向于男性的,而不利于女性的。
与此同时,社会充满了对女性的职业歧视:在找工时不要女性,只要男性;将大量简单的工作让女性去做;即使女性所干的工作与男子具有同样的成就,然而女性所得到的评价总要低于女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只要这种“文化氛围”(男女的发展模式)──“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不改变,“实现男女平等”
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种“文化氛围”塑造出来的女性往往是“弱者形象”:不少女性自叹不如男的、自卑意识强、缺乏自信、成就动机不高、不会竞争、权力动机不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女性总是在最后处于被他人支配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由于旧的传统的根深蒂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女性的“活力”就更不如男性,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其路还是相当遥远的。
为了要让21世纪的中国女性更富有活力,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改变这种桎梏女性发展的“文化氛围”: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产生大量杰出女性的“后备军”,而是缺乏现代杰出女性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杰出女性的文化氛围。
为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对女孩子们教育和培养时不一定强调:
“女的非得要像女的样”,女孩子发展的模式不一定非得是:温柔、顺从、细腻、安静的。大量的事实证明:有许多优秀的女政治家、女社会活动家和女的杰出人才之所以能成才,就是因为她们出身在一个“文化氛围”比较“宽容”的家庭环境,她们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很少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约束”,于是一些被误认为只是男性特点的品质──如好斗、坚强、成就感强、富于竞争、冒险、进取性强等──在她们的个性中“生根发芽”,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对男性的恐惧”。
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时,我们对待女孩的要求应该像对待男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