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的增强,任何一个稍有成绩的企业都在思量如何一步登天,忽略了脚踏实地的稳重作风。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企业都以声势浩大为荣,野心大于企业的承受能力。在企业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循经济规律,盲目追求“做大”,企业的经营决策误入歧途,就会面临生存危机。
开篇案例:
脚踏n只船,八佰伴呈强弩之末势
如果时光倒退10年,大多数国人或许还从未听说过“八佰伴”这一名称,然而今天,亚洲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人们对它却是如此地耳熟能详,这不仅仅因为它是第一家涉足中国零售业务的外资企业,而是因为,它那奇迹般崛起又流星般陨落的不平凡的经历。
1996年11月,在东京著名的帝国饭店,八佰伴集团为庆祝创业40周年举行盛大的酒会。在酒会上该集团董事长和田一夫就八佰伴如何大展宏图慷慨激昂地讲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一句充满信心的结束语是:5年后再听我的好消息!
然而或许谁都没有想到,根本没等到5年,连1年都不到,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就因负债累累而不得不向所在地方法院申请破产,成为战后日本第一家股份上市的零售企业破产。同年11月20日,香港八佰伴亦重蹈覆辙,宣布清盘。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身心疲惫的和田一夫已是无法出席了,其胞弟和田光正心情沉重地就八佰伴愧对厚望向广大股东和债权人表示深深的歉意。
短短40年间,八佰伴走过了一条由无到有、由盛到衰的曲折历程,向人们演绎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死我活、优胜劣汰最残酷的一幕,它的失败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迪。
说起八佰伴,人们大概最早从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接触到。八佰伴的创始人正是剧中主角阿信的原型和田加津,这位勤劳而善良的日本女性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10岁就开始做童工。婚后和丈夫和田良平一起开了一家经营蔬菜和水果的小铺子。羸弱的双肩加上一根扁担,颤颤巍巍地走出了八佰伴的第一步,而“阿信”,这位顽强的女性,在日本已被看做创立事业的象征。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战前日本生活水准还很低,从静冈县热海市起步的八佰伴主要顾客是收入不高的中下阶层。由于经营有方和勤奋努力,生意日趋红火。无奈天有不测风云,1950年,热海市一场大火烧掉市内1000多家店铺和民房,4000多人无家可归。而和田家含辛茹苦经营了20多年的小蔬果店也在这场无情的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家人露宿街头。但和田一家并未被这场灾难所吓倒,一切从零开始,他们迅速在废墟上重新挂起了八佰伴的牌子。而当时正在东京大学寒窗苦读的和田一夫,马上改变学习计划,东渡美国学习零售业经营,学成归国后便在33岁那年接过了父母的家业。
随后而来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八佰伴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田一夫从美国带来了超级市场这一先进零售业并对原八佰伴进行了改造,结果大获成功。1966~1974年8年间,和田一夫以每年新增一家的速度先后在热海市以外的地区开了8间分店。1975年,和田一夫在富士市开设分店时遇到了一个强敌——伊藤洋华堂,对手的分店偏偏选在八佰伴分店的附近。他并没慌张失措,而是与之斗智斗勇,在对方开张前一天,八佰伴制造了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廉价大行动,终于将顾客拉到了自家门下。
事业的顺利使和田一夫的野心迅速膨胀。他不甘心在日本零售界只做一个追随者,而希望做一个弄潮儿。但八佰伴毕竟起步太晚了,日本国内的超市和百货业早已被捷足先登者所占据。剩下的发展空间不多,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强劲对手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和田一夫从索尼公司发展经历中获得灵感,提出“间隙理论”,针对当时日本零售企业还没走向国际化,毅然调整经营方针,重点向海外发展。
海外发展的第一站选在大洋彼岸的巴西,但这一步出师不利,几乎令八佰伴全军覆没。
1971年,八佰伴在巴西圣保罗开设了当地最大的一家百货公司,此后几年又接连开了4家分店。1977年,一场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波及巴西,致使通货膨胀率一年内高达60%。与此同时,巴西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急剧下降,百货生意一落千丈。银行欠款陡增,资金动弹不得,巴西政府又将进口税增加4~6倍,进口货品价格上涨,进口来源断绝,加上此时巴西政府下令禁止星期日营业,在这些外界因素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和田一夫只好壮士断腕,放弃打下的江山,班师回朝。
巴西一跤跌得不轻,但和田一夫并不气馁,而是总结经验,调整方向,再度出击。这一次他看准的是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南亚市场,几经周折,终于在新加坡站稳脚跟,从此成功地敲开了东南亚零售市场的大门。
首先,在新加坡登陆开店取得成功,之后,八佰伴又先后在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台湾和香港抢滩成功,成了亚洲零售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
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阿信热”传遍了中国。消息传到日本后,和田一夫开始对中国投以更多的关注。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用和田一夫后来的话说:“中国可能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了。尽管大多数人现在还不富裕,一旦他们富裕起来,其情景将不可想象。”和田一夫还注意到,香港有7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内地拥有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以说中国一夜之间就能成为与日本抗衡的外汇储备大国。
达芬奇曾说:“当机会来临时,有人能看到,有人在别人指给他看时才看到,有人则根本看不到。”和田一夫不仅看到了机会,并迅速抓住了它。1990年,和田一夫做了一个让他自豪且庆幸的举动:将八佰伴总部移至香港。
和田一夫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大胆的,其用意昭然。他想利用香港做跳板,为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营建一个“突击基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个时期的中国尚处于治理整顿之中,市场相当疲软,外商纷纷远离中国,对香港的投资都在犹豫观望。在这种情形下,和田一夫做出这样的决策,显然需要有足够的气魄。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田一夫甚至将家眷也一并带来移居香港。
事实证明,和田一夫此举是非常明智的,他为自己攀上亚洲商界的顶峰找到了一条捷径。为了表示对他的欢迎,香港各界人士为他举行招待会,新闻媒介连篇累牍宣传,连香港商界的大哥大汇丰银行董事长大班浦伟士也忍痛割爱,将位于港岛山的豪华别墅“天比高”以8500万港元的低价出让给和田一夫。
中国政府对和田一夫的举动十分欣赏,八佰伴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加快对外开放的受惠者。在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尚属一块禁地的1991年,和田一夫应邀访问上海,并与中国最大的百货商场——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签订协议,联合在上海浦东建造世界最大的商厦——新世纪商厦。八佰伴是获准在华经营零售业的第—家外商,他第一口螃蟹就吃掉了新世纪商厦的55%的股份,取得了经营权。从那以后,和田一夫很喜欢谈企鹅。他认为:“企鹅群体由一个海岛向另一个海岛迁移的时候,总是有一两只勇敢者首先跳入大海。当其他企鹅确认此举相安无事后,便纷纷跟着跳入大海之中。我愿意当那只首先跳入大海的勇敢的企鹅。”随他之后,日本其他同行如伊势丹、佳士客、吉之岛、大荣等也相继来华投资,美国、德国、法国等大型零售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说,和田一夫终于实现了自己做弄潮儿的愿望,他领导了日本流通业走向国际化的潮流。
1995年12月20日,世界最大级别的大型商厦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在浦东如期开业。这一天,据说商厦的客流量超过了100万人,相当于南京路日客流量,人多得几乎挤破门槛。面对潮水般涌来的顾客,和田一夫深深地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站在修饰一新的“天比高”豪宅俯瞰香港全景,内心无比激动,仿佛整个香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已握在了自己的手心里。
事业发展的一帆风顺,加快了八佰伴扩张的步伐。“要么不干,要干则必须顶尖”。这是和田一夫总结出来的“顶尖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八佰伴在亚洲各国开设的大型商场,无不成为该国之最。如曼谷购物中心、新加坡国际批发中心、马来西亚五号店、浦东新世纪商厦等在开张时均为全国之冠。
单一的商场扩张已无法满足和田一夫日益膨胀的欲望。80年代后期,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八佰伴其后的发展策略,这就是日本的泡沫经济的出现。据有关统计,反映日本股市的“日经平均价”在1986年1月是1.298万日元,到1989年已飙升到3.89万日元,几乎是直线上扬;与此同时,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也大幅上涨。和田一夫发现他在百货业上的获利与房地产相比大为逊色,于是决定进军不动产业。此外,他还积极涉足饮食业、娱乐业、制造业等多个项目。
要扩张,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资金。一个项目动辄上亿、十几亿,钱从哪来?靠自身积累显然不现实,因为多数新开张业务连投资尚未收回,谈何盈利?八佰伴扩张的资金只能通过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来获得。由于八佰伴在国内的事业基础并不雄厚,信任他并全力支持的银行本就不多,少数几家贷款给他的金融机构因担心八佰伴在扩张方面走得过火,曾在4年前就发出警告:如继续盲目扩张就没法再给予融资。但八佰伴方面反驳他们干涉其内政。相互间的不信任使八佰伴与金融机构关系走向冷淡,以至后来陷入绝境时没有一家银行向其伸出援助之手。
此后,八佰伴主要靠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先后发行了600亿日元的可转让公司债券,负债率为100%。凭着这些自筹资金,八佰伴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上马,和田一夫幻想着这些项目能带来高额回报,以偿还身后所欠巨资。遗憾的是,由于对市场潜力判断有误以及缺乏经营诀窍,后来新上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
随着发行债券的偿还期临近,八佰伴“信用危机说”开始蔓延,再度发行债券出现困难。1996年年末,八佰伴因偿还120亿日元到期债券,资金日趋紧张。而随着亚洲经济泡沫的破裂,原来涉足的不动产价值更是一落千丈。1997年5月,八佰伴不得不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将日本国内16家骨干店铺以330亿日元卖给大荣集团,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八佰伴既已失去中坚力量,营业收入剧减已是必然,已趋恶化的资金周转状况仍未见好转。而且,风传八佰伴信用出现危机,客户一个个惟恐避之不及。和田一夫只好不断变卖资产,甚至将心爱的“天比高”住宅出售。为了还债而变卖资产,因变卖资产导致盈利下降,在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循环中,破产已是在劫难逃。
据报道,1997年9月日本八佰伴申请破产时,其负债总额高达1613亿日元。11月香港八佰伴申请破产时,负债总额约2亿港元。唇亡齿寒,两地的八佰伴破产,无疑将对中国的事业造成影响。和田一夫早些时候雄心勃勃推出的第二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在2010年之前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在华建成1000家超市10家百货商店和3000家快餐店,另外还有与之配套的餐厅、面包房和工厂等。这些计划随着八佰伴事业的衰落,恐怕只能是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了。
风险分析:
急功近利,走向衰落
根据统计分析,企业进入优秀企业的时间为10~25年(亦即优秀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30年),而衰落是很快的。
事实上,企业规模越大,越往前行,所需要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越大,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所遇到的阻力也越大,由于所处置的资源规模的庞大,一旦决策不当,造成的损失也更为巨大。与此同时,承担的业务及聘用的人员越多,结构越复杂,管理机构越庞大,决策过程越繁长,行动越迟缓,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本位主义所产生的矛盾增多,协调越困难。此外,随着规模的壮大,家大业大,就会“凌强欺弱”、以大压小,企业内部还往往滋生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自高自大的精神文化和官僚的形式主义;而且,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大,往往基于效率的原则,选择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及工作流程,以减少工作量;同时,还会利用市场的领袖地位,更多地要求顾客来适应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不是主动去适应顾客的需要。就像一位日渐衰老的老人,既肥胖,又迟钝,还手脚失调,病情缓慢,却难根治,不仅大企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而且,受制于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原先在规模很小时为招徕客户所具备的倾听顾客呼声、推陈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做法和效率也日渐失却,许多辉煌的企业就是由此走上了没落之路。
在八佰伴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没有正确的战略使命,一味扩张所导致的沉重教训。
八佰伴的辉煌已经渐渐远去,留给人们许多遗憾之外,更多的应是沉思。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奥秘一样能发人深省,它会有助于人们认识如何使企业绕开激流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分析八佰伴由盛到衰的经过,盲目扩张,急于求成,是其破产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若想不甘人后,自然要扩张。问题在于如何扩张,超越自身能力的扩张往往是危机引发的前兆。这个能力包括财力和人力,还有对市场前景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本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要心中有数。而八佰伴在短短数年内采取“遍地开花”、盲目扩张的策略,咄咄逼人地进军欧美、香港、中国内地及东南亚许多地区的零售市场,并涉足食品、餐饮、电器、娱乐、不动产等多个领域。然而,这种高效率的规模扩张却没有带来应有的规模效益,相反,这些项目互相牵制,经营步履维艰,最终导致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