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
为了和平利用南极,1984年11月20日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洲,在南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从此,中国开始了连续30年不间断的南极科学考察探险活动。
2014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30周年,也是建立南极长城站30周年,建立南极中山站25周年,建立南极昆仑站5周年,同时也是《南极条约》缔约55周年。在中国极地科考已届“而立”之际,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和世界各国科学家一道,充分利用南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发挥了独特作用。
30年南极科考,30支科学考察队远赴南极,每一次都历经艰辛,每一次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当然,正如南极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冰山,每一次也会遇到特殊的困难,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2013年-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所经历的故事,就值得浓墨书写并镌刻在中国南极科考历史纪念碑上的显要位置。
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船,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航,去执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任务,即在南极建立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同时为长城站、中山站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的替换,为新建考察站开展地质勘测调查,并进行首次环南极大陆的航行科考。
就在这次考察中,第30次南极科考队创造了比原定任务更伟大的壮举:在南极执行任务的“雪龙”号船收到求救信号,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被困在南极厚厚的浮冰中,失去机动能力,中国、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派出各自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破冰船展开国际救援行动。中国“雪龙”号船一马当先,最先靠近俄船,派出“雪鹰12”直升机成功救出52名乘客。由于受南极天气急剧变化的影响,考察队和“雪龙”号船自身却被困在厚厚的浮冰区内。经过4天时间,在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奇迹般地突破了海冰的围困,全体科考队员和“雪龙”号船自救脱险成功。
许多国外媒体称此次南极救援行动有如“好莱坞大片”,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合作,盛赞“雪龙”号船是“Hero”,中国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国内媒体评论“雪龙”号船奋不顾身营救俄船,即使在救人后自身陷入困境,依然镇定自若,积极设法摆脱险境。“雪龙”号船突出重冰区展示了中国科考船的能力,正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态度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一个勇于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雪龙”号船上亲身经历救援并脱困的考察队员的感觉,却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热闹”。在他们看来,在冰雪南极进行科考探险,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很“平淡”的事,别人遇险就应该救助,自己碰到困难就应该想办法克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仿佛都出自“本能”。
我们赞赏第30次南极科考队和“雪龙”号船的创举,我们更赞赏他们遇到险情和获得成功后的“平淡”。这种行为和态度,正在积累形成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一种文化,进而发扬和光大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在南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一定会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更大的贡献。
盖广生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