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100000010

第10章 齐鲁文化——圣人之乡(1)

齐鲁大地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无与伦比的黑陶文化是齐鲁人民创造的第一个辉煌的文化高峰。其后,百家争鸣,首倡稷下,六艺流芳,播自鲁中。孔子创立的儒学,主导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两千多年。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深远。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可以说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巨大宝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不研究齐鲁文化。

一、齐鲁文化的源流

齐鲁文化,顾名思义,它是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成分构成的。确切地说,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齐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权变,崇尚力量和智慧,注重商业利益,具有尚武精神、侠义精神和扩张欲望;“鲁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崇尚礼仪和秩序,讲仁义和诚信,重义轻利,本分自守。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以至后来鲁地多出文人,孔、孟、颜、曾以及子思和墨翟皆有“文圣”之称,尤其是孔子被尊为至圣,为万世文人所宗,称之先师。鲁国文化在列国中是最突出的。齐国则以军事大国著称。齐国名将辈出,军事理论家代有所承。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皆有兵法传世。姜太公被后人崇为中国兵家元祖,唐以来武庙视姜太公为武成王,与文庙祀孔子为文宣王名称相对而地位相埒。孙武被尊为“兵圣”,与孔子“文圣”相应。《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军事理论名著,被誉为“兵家圣典”、“百代兵家之师”,内容深邃精博,几成千古绝唱,后世无足可与媲美者,与儒家经典、孔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至今仍闪耀着真理之光,走向世界,又成一鲜明对比。

除了文、武不同,齐文化、鲁文化还有一些不同特点,如鲁文化理论体系完整统一,齐文化多样庞杂、理论体系比较分散;齐文化务实际、尚功利,显得机变灵活,鲁文化重理想、尚仁义,显得凝重严肃但较死板,鲁文化尊周礼、重传统,显得深沉但较保守,齐文化因民俗、顺民欲,显得浅易但较开放。但是,这些差异、矛盾、相反、对立的特点,不是使两国文化水火不容的根据,相反正是这些特点,使之文武相济,长短互补,在共同的济世救民完成国家统一这个出发点和人道主义的共同基础上,紧密融为一体,从而成为矛盾的统一、相反的相成、差异的和谐这样一个独立完整的齐鲁文化体系。

战国时期,以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齐鲁地域文化,不论是史前东夷文化,还是战国时代融为一体的齐鲁文化,都是多源的。

从国别看,齐鲁文化,先是多国分流发展而后合流归一的。史前时期,没有国家,后人所谓古帝王,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到底有多少,如上述部族一样,多至不计其数。

由于治国的方针政策不同,而文化发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精神,最明显的是齐、鲁两国。

尽管齐、鲁两国文化发展走了不同的路子,形成了不同学术思想和文化体系,但是随着民族融合与人文同化的完成而融合为一体了。

齐鲁文化构建,从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看,它几乎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字、阴阳五行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方技家、数术家、巫医家,以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无所不包。正是这众家学术思想构成了齐鲁文化的庞大思想体系。齐鲁文化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十分丰富的,但又是统一的。

我们说齐鲁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决不是硬将众多的文化体系用麻袋装土豆一样装在一起,也不仅因为它们有着内在联系,而是因为它们通过这些内在联系和统一的核心能凝聚以至融合为一体。关于齐鲁文化的融合前面已经讲了,至战国末年,各家各派思想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说谁受谁的影响、哪家吸收了吸家的东西,但还能分出鲜明的派别。至两汉经学,就连派别也难分了,众家已以儒学为核心融合统称为经学了。至于经学又分为齐学、鲁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都是融合后的重新分化。

但总的来讲,齐鲁之地,山水雄浑,天高地厚,河海浩荡。上古之少昊,开鲁之周公,兴齐之姜尚,贤达名仕,灿若星河,依周礼而成定制,启民心之醇酽浩气。在孔孟之道的长期熏染下,齐鲁民风厚重憨实,历史上多鸿儒、多良民、多豪杰、多烈女、多君子。

有人用“儒、岱、仙、海”四字来象征山东,孔庙、泰山、蓬莱仙岛、崂山道士、海市蜃楼、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灵岩寺、田横岛、长岛、刘公岛、成山头、天鹅湖、十笏园,人境与苍天相融,人境与大地相汇。

有一则故事讲,中国东西南北中各省区的人交胜争谈自己地区的名人名物,每省都说自己那里有多少名山、名水、名人。最后问到山东人,山东人说:“我们山东名山、名水、名人最少,只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名山、名水、名人虽少,却都是响当当地。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河,中国民族的母亲河;一圣有即为孔子,古被尊为万世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一山、一水、一人,中国独一无二,都可作为中国民族、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象征或代表性的人和物。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齐鲁文化

欧文·威廉斯评价说:“古山东人世代都是在同黄河的搏斗中生存下来的,一次大的决堤改道,能使大地颗粒无收,灾民一无所有,所以,必须勤劳,只因勤劳,所以他们是世界上最忠诚的劳动力。”

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鲁文化的儒家思想,不仅陶治了民众的性格气质,而且锤炼了他们的心理结构。

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传统儒家文化的正脉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与神秀之气,一代代的齐鲁英豪由滋而生,若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鲁班、曾参、颜回、墨子、孙膑、孟轲、扁鹊、甘德、蒙恬、东方朔、匡衡、郑玄、孔融、管宁、王粲、刘桢、仲长统、诸葛亮、王导、王敦、王猛、左思、王羲之、鲍照、刘勰、贾思勰、秦琼、房玄龄、颜真卿、黄巢、宋江、李逵、李清照、辛弃疾、邱处机、唐赛儿、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王懿荣、张养浩、李清照、赵秉仲、吕彦直、武训、张择端、马周、戚继光……如果需要的话,这份名单还可以不断地开下去。这一精英群体在齐鲁文化中应运而生并非偶然现象,只有适合于营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这一切才可能发生。

从远古看,曲阜是少昊东虚,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如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就是东夷史前文化。这个文化就像东方的红日,最早放射出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商王朝曾在曲阜建都,商奄一带经济、政治、文化一直长盛不衰。直到周朝灭商以后,商奄还是殷人反抗周人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周公东征“践奄”之后,周成王把鲁封给周公,从此建立了鲁国。

周王不仅把许多宝器、典籍和优秀人物赏赐给他,还允许鲁国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礼乐。《左传》、《史记》等书都详细记载有封鲁的特殊待遇。鲁国享有的这些特殊照顾对其文化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到了春秋时期,鲁国首先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受到天下人的注目和景仰。《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又载,晋国执政大夫韩宜子访鲁,看了鲁国史官保存的周朝典籍感叹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些都说明鲁国文化的先进地位和鲁国受封之初享有的文化特权对鲁国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孔子是鲁国文化环境的产儿,孔子文化是周文化与东夷、夏、商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也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儒家学派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尊崇孔学而以孔子为尊师的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统治中国学术思想2000多年。由孔子开创,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创立是孔子毕生奋斗的结果。孔子创立儒家,但生前命运不佳,儒学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承认。但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不见。如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弟子再收弟子,如“田子方、段干林、顺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地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传》),形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形成为儒家学派,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发扬光大,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

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尤其是荀子对孔孟儒学和管仲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促进了齐鲁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荀子对孔孟十分尊崇,但并不盲从孔孟的学说,而是在对孔孟儒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地批判、修正孔孟的学说,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在对孔孟“仁政”学说、天命观和性善论等思想的批判中,勇于坚持真理,取长补短,繁荣和活跃了稷下学派的学术争鸣。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但是,儒学的重礼义,仁政爱民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齐鲁自古出贤相。诸葛亮、管仲、晏婴、王猛、王导、房玄龄等历史上重量级贤相都是山东人。齐国的建立者姜子牙和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两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贤相。另外,有人推断商代著名的贤相伊尹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贤相辈出的情况与唐代以前这里发达的经济、深厚的儒家气脉、雄浑的人文情貌是分不开的。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但是在另一方面,山东人的性格中又包含着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偏执狭隘的特点。

三、鲁人与齐人

古语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西周时实行“封邦建国”制度,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这一带最大最发达的两个诸侯国,以至后世将“齐鲁”作为了山东的古称。齐国的都城在淄博,疆域从山东中部一直延伸到胶东半岛的大海之滨。鲁国的都城在曲阜,疆域主要在鲁西、鲁南一带。齐鲁之地自古山水雄浑,文化浩博,两地有着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共同的风尚,齐鲁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充满了集温厚与阳刚为一体的豪洒之气。在今天,“山东大汉”被认为是北方人的代表,一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但是细下打量的话,齐鲁两地的文化渊源大为不同,两地的人文情态亦有较大差异,如刘禹锡就说:“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总的说来,鲁人更为尊礼、崇德、守旧,齐人更为务实、开放、勇武。

1.道德型的鲁人

这是一个屡屡被人道及的传说:

周初大分封之后,姜尚问周公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

“尊尊而亲亲。”姬旦道,又问姜尚:“您如何来治理齐国?”

姜尚直言相告:“尊贤而尚功。”

这个传说见诸《淮南子·齐俗训》,又见乎《汉书·地理志》。它真实地道出了齐、鲁两国在建国方针上走两条不同道路的状况。

“尊尊而亲亲”即以礼治国。“尊贤而尚功”即尊重人才开拓进取之意。

礼者,何也?这是一个妇孺皆知而又甚为模糊的概念。古往今来,国人大多是从他们言谈所需要的某个层面或某一角度来定义礼。最为他们所乐道的,是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司马光就曾说过:“礼莫大于分。”(《资治通鉴》卷一,威列王二十三年)这种观点尚停留在对礼的表面认识上。

《礼记·礼器》中有一句话:“先王之制礼也,有本有文。”这话不大引人注意,却最切中礼之义。“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乃礼的内在特质;“文”,指揖让周旋的仪式和用来行礼的各种器物,乃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内容须靠形式来表达。礼的内在特质:神秘性和伦理性。是藉助揖让周旋的仪式和行礼时陈列的各种器物而得以表达的。对此,宋人欧阳修说过: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这些伦理道德,具体体现在居处、动物、舆服和饮食上。此话一语中的。而体现的方式,则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分。

与礼治相呼应的,是经济上的男耕女织。

鲁地处内陆,没有齐国那样发展海上捕捞、煮海水为盐的条件。但鲁地土壤肥沃,洙、泗足资灌溉。再者,重稼穑尚耕织,也是姬周人的传统。在传统与自然条件的双重驱动下,鲁人男耕种,女纺织,走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礼治与耕织,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鲁人。鲁人外行礼教,内体仁义,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就是君子。

同类推荐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生命百科)

    服饰通览中国服饰文化演变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热门推荐
  • 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心理学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它在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长期依附于其哲学母体之中。1879年冯特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之后心理学领域派别纷争,百家争鸣,名人辈出。本书全力求体现全面性和可读性。对每一位入选的心理学家及其代表作,都有对其生平介绍、著作导读和整体思想的介绍,还有相关的趣味扩展介绍。
  • 上仙,本妖赖上你

    上仙,本妖赖上你

    某妖王挑眉邪笑,“上仙,今晚压床吗?”某上仙清浅微笑,“压床,怎么个压法?”妖王俊脸含春,羞红的脸让人想入非非,某上仙抬头望天,想不通三界为什么会有这么无耻的妖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三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三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如果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那么善于读书、勤于阅读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善于阅读的民族,才能扬弃地继承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才能批判地吸纳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求索历程鉴于此,我们策划编撰了本系列图书,旨在引导小读者走近国学,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使小读者逐渐形成朴素的道德现在策划过程中,我们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并衷心希望能够带给小读者一份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
  • 囧囧穿越路之卿本佳人

    囧囧穿越路之卿本佳人

    不知为何,却捡了小狐狸回来咦?怎么他似乎能看懂那个小狐狸的眼神呢?这是个什么状况?命运的锁链紧紧缠绕,一生纠缠。几世情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和他的故事精彩上演。,这年头遇到穿越并不稀奇,穿了就穿了吧!可最让安然接受不了的是——她竟然穿成了男人。天啊!不带这么欺负人的。纠结啊!她是该娶个娘子,还是该嫁个相公?她无语凝噎,谁来救救她吧!他,轩辕锦,冷面战神。红尘情事,本是俗不可耐,为何却被那个臭小子吸引了心神。刚刚从纠结中明白过来,却天人两隔。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狼神契约

    狼神契约

    本文男主角凌轩,本是现代的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在国外三年,准备回来跟女朋友结婚的时候出了车祸,被撞死了。灵魂穿越到了一只刚出生的狼崽身上,成了一只丛林里面的狼。凌轩拥有的依然是人的记忆和人的思想,对于这一事实无法接受,而且也搞不懂狼之间的交流和语言,但是他能够感受到之间的亲昵和温馨气氛。他的父亲现在是雪狼王,他自然也成了将来的继承人,他稍微大了一点之后,他们在丛林里巡视着自己的领地,以免别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地,在那里发现了一群蒙面黑衣人,三男两女,在狼群的必经之路上,估计是要做些什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地劫动

    天地劫动

    在众神山顶,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名‘众神殿’。在大殿之中,坐着两排被众生称为神灵的人物,正中央便是诸神之王,其中男的俊俏潇洒,女的绝色妖娆,然后天地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