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18

第18章 心智学(3)

(3)无倾向疑而未决识,是对认识对象,没有任何主观倾向的中性怀疑,或纯属无知怀疑。如对如来藏心是常法还是无常法一无所知的人想:“如来藏心,是常法,还是无常法?”合理的怀疑有时能引向思考,开启智慧,不合理或无理怀疑会破坏正信,导入歧途,故怀疑属于六种主烦恼之一。

七、谬误识

对所执境,即认识对象的形象和性质的感受认知过程中产生失真现象者称谬误识。谬误识分无分别谬误识和分别性谬误识两种。无分别谬误识从主体上又分为无分别根识谬误识和无分别心意识谬误识两种。无分别根识谬误识,如眼见双月、坐在船上觉得船住岸行等;无分别心意识谬误识,如呈现于意识中的常住物相等。

分别性谬误识,如认为生命和万物皆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认为自己的身心,今天和昨天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自我常住不变),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没有重生(断见)之类的错误思想。

$第四节 正知与非正知

正知和非正知义同正量与非正量,即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如何分别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是量学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事物的反映。因此,认识是由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两个方面组成的。认识的途径分直观经验和间接推理,直观经验认识的对象是具有时间、空间、自性特点的特殊具体存在,间接推理思辨认识的对象是共相概念。具体存在是真实的具体存在,共相概念是思维虚构,但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有自性的真实存在。因此,在萨班的《正理宝藏论》中说:“正知唯一自性境。”如何分辨正确认识和不正确认识,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准。这个科学的标准就是量论对正量的标准所作的规定——正量的定义。

量论对正量的标准有两条,即正量(正确认识)必须符合“无误”和“新知”两个条件。“无误”是指认识准确无误。所谓准确无误,就是认识符合认识对象的真实情况,如眼见两个月亮等错幻识所见,都不符合无误的条件,故非正知。

“新知”是指正确认识必须符合认识对象的此时此刻的状况。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刹那存在,第一刹那状况,不同于第二刹那的状况,反映第一刹那情况的认识,到第二刹那时,若仍然停留在第一刹那的认识上,就意味着已知的重复。但此时认识对象,时过境迁,已不在第一刹那时的状态中,因此,第二刹那重复(回想)第一刹那认识的重复知,就是不正知。因此,随着刹那变化的事物而变化,与认识对象同步进行的无误新知,才是正知。宗喀巴大师说:“对于遍知智来说,没有非新知的成分。”因为,遍知智在时间性上是遍及一切刹那时的智慧。

“刹那”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间的最小单位,即最短时。对此,有一刹那为一弹指的1/64时或1/360时等说法,但“最短时”这个概念最明确。一弹指的1/64时或1/360时,甚至一弹指的1/3600、1/36000时,也不能算作“最短时”,因为“最短时”是指无法分割的最小时间单位。这种极短时和在这种极短时中所发生的事情世俗智无法觉察,因此,在量论中说:一刹那的意现识,觉察不到,只能靠推理认识。

“刹那”的第二种含义是指:计一事始终为一期的“一期刹那”,也称“事成刹那”。如年、月、日、时单位都算事成刹那单位。如年这个时间单位包括12个月、365日、8760小时,这个时间始于本年度1月1日零点,终于12月最后一日24点。形成“年”的分子,月、日、时、分都各自为单位,都有成、住、灭完整过程的一期刹那,但又是“年”单位刹那的分子。小时和年的时间长短虽然不同,一小时的成、住、灭过程是在一小时内完成的,一年的成、住、灭过程是在一年中完成的,但从成、住、灭为一期计算,都是一期刹那。

又如人从生到死,也算一期刹那。这人生的一期刹那中包括无数个最短时刹那,而且,生命的无常性就表现在最短时中的无常变化。但从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的角度看,人的一生就是一期刹那,无常也是指一期生命的结束。这也称粗分无常。因此,称有为法为刹那之物,具有细分刹那和粗分刹那两种含义。

刹那是相对的概念,人生的刹那,平均按百年时间计算,是36500日,可算时间不短,但和以光年计算的宇宙时间对比,人的一生难道不是弹指刹那吗?

非正知,如重复识、非理识、现而未决识、疑惑识、谬误识等在上面已作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第五节 证知与未证知

“证知”的“证”是认证、证悟、觉悟、了悟、了解、理解之义。

以其心识的认识作用,对其认识对象获得明确的认知印象,便是证知。如眼识证知其所视对象的形色,明确所见为何物,确认是此非彼。如从正确的理由证知声音是刹那存在的无常现象,就会消除“声音是常”(“常”是永恒不变之意)的认识。认识分未确认的现而未决识、未认识的疑惑识、认识有错误的谬误识等。证知是获得明确的认识。获得明确认识的意识称作证知。

证知分直接证知和间接证知两种。

直接证知的特征是在认知的意识中显现被认识事物的物相的认知意识。认识事物时,在认识的主观意识中显现认识对象的形相,即意相(表象)的这一点上,经部和唯识、中观没有什么分歧,只是在意相性质的认定上各家观点不同。经部主张,意相是外缘形成的,即认为意相是客观存在在意识中形成的形象,而唯识论则主张意相是主观熏习形成的纯主观意相,之所以视为与意识彼此相对的物相,是主客分离的错识造成的。

证知必具意相,但具意相者未必都是证知,如现而未决识和错谬识都具意相。间接证知,是在认知的意识中虽然没有直接显现被认识事物的物相,但通过其他相关物相的显现而达到间接认识该事物的作用者。如证知某物是无常法,便能证知该物不是常法,如证知某一眼前事物的性质属性,就能获得对不在眼前的该同类事物的性质的认识等。

未证知是指对其认识对象不能明确认知和确定者。如现而未决识和人我见之类。人我执见的“我”有作为总相的我和具体的我。总相的我是虚构的抽象的我,纯属虚构;具体的我是自我意识所指向的我,但所指对象,有的认作五蕴身,有的认作心续,顺经唯识认作阿赖耶识,应成中观认作依附于蕴身的假名,是名相性的存在。

分清抽象的我和具体的我,破除该破除的虚构的我,留下不该破除的具体的名相性的我,从来都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所谓“人我执”是指:将虚构的我,执为实有而成为诸惑之源。

$第六节 倒错识与非倒错识

倒错识是对显现境的错识引起的。显现境是显现在意识面前的客体事物的实体或意象。如显现蓝色雪山的眼识,如执色为常,或执色为无常的分别意识之类。

雪山本来是白色,若在视觉中显现为蓝色,此识就是错识。在视觉中雪山显现为蓝色或黄色等非本色,有云雾、天气阴晴光线、距离等客观原因,也有观察者的胆溢症(今指甲肝)、视觉状况等主观原因。在内外条件下形成的感觉,都与所见境物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因此,它是错识错觉。如执色为常,或执色为无常,都是分别意识。在分别意识中所显现的境相,即显现境,不是具体的境物,而是境物的影子,即境物的总相、意相、名相。因此,在分别意识中,无论执色为常,或执色为无常,都是执色的总相、意相、名相,并非执认具体的色体是常或是无常。执色相为实色,就像把人相当作真人。但在分别意识中是把事物境相当作事物本身看待的。因此,以把事物境相当作事物本身为特点的分别识,就是错识。错识的错就错在以相当物,以假当真。

但错识和倒识是有区别的。错识是把事物的总相、意相当作真实事物的,如把意识中呈现的“声是无常”的总相、意相,当作具体的声是无常的,即是把概念混同于实物的。但在意识中呈现的“声是无常”的意相概念,所反映的情况,即意向境“色是无常”是真实的。因此,分别意识的显现境虽然是假的,但其意向境未必都是假的。

倒识的“倒”是真假颠倒,如“声是常法”的分别意识的显现境,声是常法的意相概念不但是假的,而且,它的意向境纯属虚构,即不存在。因为,属于常法的声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声是常法”的意识既是错识,也是倒识,合称倒错识。

非倒错识是指:对其显现境认知无误的意识。非倒错识与正确无误的无分别识意义相同。非倒错识,如看到树、瓶、苹果的现观直觉识、瑜伽现观识、如理如量遍知等。

对显现境认知无误之识,对其意向境也是无误识。一切分别识,对其显现境没有不是错识的,因此,非倒错识必定是无分别现观识。但非倒错识未必都是正量识,如七类识中的非理识、现而未决识,虽非非倒错识,却不是正量识。

有声语词和内心语分别思维,对其所对境反映都是选择性的、排他性的。如语词和分别概念反映表达事物时,一个词、一个概念只选择一个对象。如“人“的名称和“人”的概念,除了人的共相外,不反映人的任何属性。这个人的共相是排除了非人的一切事物,选择了被称作“人”的事物。每个个体的人都是“人”的名称、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但“人”这个名称、概念不反映任何具体的人。无分别意识所反映的是非选择性整体,无分别眼识,看事物时所看到的是事物的整体相、全息相。如眼睛看到人时,不但看到人的外形全貌,而且还会看到人的周边可见范围内的其他事物,这种摄取所对境物整体相、全息相的反映功能,是无分别识独有的功能,语词和意相概念为直接对象的分别识没有这样的功能。

以上诸节,是把知识总的分为被认识的对象境和具有认识功能的识两个方面。“境”和“识”是相对的,包括有为和无为法、有的和没有的,凡是认识对象都属于境。境识相对的识,虽是主体,但是心意识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因此,境识非绝对对立。

意识又从其性质功能作用分为无分别识、分别识、现量识、比量识,正知、不正知,证知、未证知,倒错识、非倒错识等等。

识对境的反映形式,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1)一识多相见。就是说,一种识上同时显现多种事相,如一镜同现多种相。如在眼识上同时显现多种色相时,眼识只有一种,不会依色相的不同性质和种类,产生不同性质种类的眼识。此见也称“众相无二见”。

(2)一识一相见。就是说,一种识上只显现一种相,识相对应,如熟蛋切成两半,两半的蛋黄、蛋白与对方完全相同,对这种一识一相见也称“蛋剖面见”。

(3)随相生识见。就是说,现多少相,随着所现境相的性质种类数量,产生相应性质种类数量的意识。此见也称“识相同量见”。

虚相、实相之说:虚相说认为识中所现境相都是属意设虚假相,实相说认为识中所现境相源于真实事物,是实相。上述识相关系三种见都属实相派见解。

虚相派又分有染虚相说与无染虚相说。有染虚相说认为世俗智见都是无明习染形成的,在世俗智中所显现的世俗谛相均受污染,因此,在佛地遍知境中无虚相。

无染虚相说认为世俗谛事相与无明习染无关,因此,即使断了无明习染的佛地也有见世俗谛虚相。

对法称《释量论》的观点,天主慧和释迦慧解作实相见,庄严师解作无染虚相见,法尚解作有染虚相见。贾曹杰尊崇法尚,倾向于有染虚相见,克珠杰尊崇天主慧,倾向于实相见。克珠杰在《七论庄严·破心无明疏》中说:“我师(宗喀巴)主张实相说比虚相说更入理,法称本意也在此意。”搞清楚以上这些内容,就对量学中的“心明”——心智学,能获得概括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心海茫茫,广深无际,无形无相,难以捉摸,如理如量,唯佛能知。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妈妈给女儿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妈妈给女儿讲的365夜经典故事

    《妈妈给女儿讲的365夜经典故事》系枕边书“父母给孩子讲的365夜经典故事丛书”之一,所选睡前故事以突显人类优秀品质为主,帮助父母引导孩子养成勤奋踏实、诚实待人、积极乐观、宽容博爱等优良品格。
  • 重生之灵泉有点田

    重生之灵泉有点田

    【推荐新书《我靠修仙火遍全世界》!娱乐圈修仙女大佬VS天才影帝!】梁立夏重生了,还得了个随身空间。她改变家人命运,借着空间种种田养养花过上发家致富,经营酒店农场的幸福日子。只是这位顾少爷,怎么也被拐到她的计划里来了呢?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博采众家之长。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玄案

    玄案

    “朋友,如果你待我的心真的如我待你一般的真诚,如果你我真的称得上是知己,那你会找到我想告诉你。遥,如果有一天你经过我的坟墓,请双手合十为我祝福。”一封突来的信,好友离奇失踪,娇小姐和名侦探相识,却在机缘巧合下并肩破案,一桩桩一件件,惊险、刺激,开动你的大脑,和他们一起走进中国私家侦探版的《犯罪心理》。新书《梦断深宅》已在快本频道上架,悬疑+宅斗+红楼文风,各位亲多多捧场!
  • 逆转星辰:魔女五小姐

    逆转星辰:魔女五小姐

    黑莲业火,王者重生!当魔女遇上妖孽,当废柴碰上废柴,且看他们如何绝地重生,逆转乾坤。夜潋星:神魔封印又如何?今日我若身死,定要尔等陪葬!若我不死,他日必将弑神灭魔!我夜潋星的人,天亦罚不得,地亦灭不得!冥熠辰:这天地,我给你撑着。沈傲天:我既当了这大哥,就定不会再让人欺我弟妹分毫!蓝子衾:仙又如何?妖又如何?别说是堕仙化妖,就是魂飞湮灭又如何?只要能与他们同行!向锦言:宇宙洪荒,哪里有你们,哪里就有小四!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茶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积淀的形象化表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解茶道,才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中国人对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也将自己的生命意识灌注到了茶香、茶话、茶情之中。从茶杯中氤氲飘起的水雾,就像中国人轻松自如的处世状态;浸泡在茶壶中的芬芳,就像中国人淡雅闲适的生活情怀。这便是茶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和艺术之道。
  • 魔鬼的私宠天后

    魔鬼的私宠天后

    “没想到,你竟是如此的美味,哼!”一道阴冷邪魅仿佛来自地狱的声音,重重的砸在女人的心头,痛彻心扉。这一刻,慕婉晴已经麻木了,深深吸了吸气,然后冷漠地说道:“你到底是谁?为何要如此残忍的掠夺我的清白?如果只是为了毁掉我,那么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可以放我走了吧?”想不到她的第一次,竟然是被一个根本看不清样子的陌生男人夺走,悲哀,真是悲哀啊!“让我放过你,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