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知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形式主义的ISO:9000认证没有意义
提到质量管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ISO:9000。很多中国企业都做过ISO:9000认证,但一般用多长时间呢?目前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最多用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ISO:9000认证。有的企业甚至是花几万元买个证书,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但ISO:9000确实是个好东西。ISO:9000又被叫作质量保证体系,是国际标准,是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国外首先要进行认证的一个标准。在运用中,却被完全歪曲了。假设ISO:9000为大学课本,目前中国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只处于小学六年级。那么让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读大学课本,肯定是有困难的。难怪很多企业把ISO:9000的文件都放在柜子里。
多年前,我走访过一家企业,在品质部,我看到一个挂了锁的柜子,于是就问品质部经理,那柜子里是什么,为什么还挂着锁,那么保密?品质部经理回答说,是ISO:9000的文件。那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因为用不起来,差距太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还是管理基础不完善。
2.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过程,
目前,很多企业仍处于质量意识阶段,也就是质量管理的最基础阶段。前文讲到,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要想提升自己,应该先读初中,具体说是初一,也就是5S管理。因为5S管理是提高员工素质和提升员工质量意识的最好管理方案。
初一读完了要读初二,初二是什么呢?叫IE,就是工作的标准化。员工素质高了,工作的标准化也要跟上,不然仍是野蛮作业。初二读完读初三,初三是TPM。
初三读完读高一,就是SPC(统计过程控制),再到高二的QCC(品管圈活动),接着是高三的TQM(全面质量管理)。
读完高中再读大学,就是ISO:9000。大学读完读研究生,即6δ管理,一百万产品中只有3~4个不良品,那么平均合格率就可达到99.9997%。研究生读完了读博士,即ZD(零缺陷管理)。这就是整个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提高质量意识
质量保证并不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即质量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四个字:顾客满意。从质量意识到质量保证,最后到顾客满意,总结起来也是四个字:持续改善。
目前,中国企业的员工质量意识淡薄,缺什么就补什么,所以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那么,如何提高质量意识呢?
“我砸的不是冰箱”
当年,海尔共有76台冰箱被检验员发现有轻微质量问题。在质量管理中,质量缺陷有四种:致命缺陷、严重缺陷、一般缺陷和轻微缺陷,但即使是轻微缺陷也是不良品。当时,这批冰箱的质量问题就是冰箱表面有刮痕,这并不影响制冷本质。但上报给德国专家后,专家就在出货报告单上写:“此批冰箱属于不良,判定为不良品,不予发货”。写完这几个字后,却遭到员工的围攻,要求他改过来,把不良改成良。但是德国专家不改,结果差点被员工殴打。他吓坏了,躲进酒店打电话给张瑞敏,说你的员工太不可理喻了,不良品是可以改进的,但却让我改报告单,不改还要打我。于是强烈要求回国。
张瑞敏也吓坏了,因为如果德国专家撤走了,那么海尔冰箱就没有发展前景了。于是决定将这批冰箱砸掉,一定要留住专家。最终,专家被张瑞敏的决心打动,决定留下来。
张瑞敏要砸冰箱这件事情被全公司的员工知道了,员工反对这样做,甚至有人告到市政府。但后来市政府还是支持张瑞敏的决定,将冰箱砸了。
张瑞敏拿着锤子砸冰箱时,员工都哭了,因为员工都不愿意工厂倒闭,说不要砸,多可惜啊,厂里借的钱还没还,刚刚大有起色时却要砸冰箱。这样吧,处理我们,扣我们工资吧。可是张瑞敏还是把冰箱砸了,因为“没有真痛的员工是没有作为的,只有流泪才会刻骨铭心,才会有所改变”。张瑞敏这么做,就是要让大家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后来这也成为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原则:企业不需要善良的员工,需要有错就改的员工。有错必究,有错就改,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在海尔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砸的不是冰箱,砸的是我们无视产品质量的观念和思想。”
张瑞敏这一锤砸下去,让所有员工没有丝毫退路,这一锤告诉所有员工,只要产品不良就要砸,没有退路,只要不做不良产品,就砸不了了。这样才能转变观念。
这件事后,每个员工都能够进行自纠、自律了。有一次,海尔的300台冰箱已经装好,准备发货时,突然在材料箱里发现了一颗螺丝钉。这颗小小的螺丝钉让所有员工认为,这300台冰箱都是不良品。由于他们不知道是哪个冰箱落下的螺丝钉,所以这300台冰箱都将成为不良品。那怎么办?抓紧吃饭,吃完回来逐个检查,直到找到被落下的位置,把它装上去,方可下班。
海尔的成功,离不开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在很多企业中,质量管理只强调一个职能,即控制职能,而缺乏预防职能。在预防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形成员工的自律能力。所以在质量管理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让员工第一次就做对。
海尔有很多故事是中国企业在管理中可以借鉴的最好案例。就前文的案例来讲,员工质量意识提升后,员工的素质又会如何?
当年海尔不叫海尔,叫青岛日用品厂,张瑞敏出任青岛日用品厂厂长。他在上班第一天,到车间里转了一圈,回到办公室,安排办公室主任在车间里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严禁员工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是海尔的第一条规定。
后来,有一个日本财团到中国进行投资,他们来到海尔公司了解情况。当日本人走进海尔现场后,就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因为他们发现海尔员工没有回头率。每年,我会走访国内很多企业,当我到企业现场看员工时,员工就会回过头来看我,甚至不干活了,这就是回头率,也叫动作浪费。
于是日本财团对海尔产生了好感,但是这个财团总裁不放心,说中国企业喜欢搞形式主义。在中国,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形式主义,比如,一个企业老总带我到现场去看员工,一个车间主任就这样说的,说我的车间刚打扫完,很干净,带老师去看看吧,这就是做个样子。有的管理专家说,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与差,只要看三个地方就知道了,洗手间、生产现场、仓库。于是日本财团总裁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副白色的手套,在设备死角擦了一遍。所谓的设备死角,就是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容易堆积灰尘。擦完后把手套装进兜里。他心想,肯定是黑的。但是来到会议室,把手套打开一看,自己都震惊了,因为手套仍然是白的!于是总裁就问,难道CEO先生每天都督导员工这样做吗?不。难道是灰领人员每天督导员工这样做的吗?不,这是员工的自我行为。日本财团总裁说,有这样的员工素质,不跟你们合作是我们的遗憾。
后来海尔和这个日本财团进行了合作。
从砸冰箱到提高员工素质,一个企业的辉煌不是偶然的,是要付出大量努力的。世界上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才可以创造辉煌。所以,员工的质量意识,是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头等大事。
走出质量管理的误区
本节中,将给大家介绍21世纪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即:
持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让员工第一次就做对;
减少直至消除检验员。
质量管理四大误区
1.企业中成群结队的检验员
(1)检验员越少越好。
目前,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有很多误区,它们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管理工作,比如企业内成群结队的检验员,这在很多企业中被认为是正常的,其实这是不正常的。检验员在管理中其实也是一种浪费,如果企业不纠正这个错误,检验员就会越来越多,一旦企业把检验员的工作再量化到极致,然后说检验员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就表明这种浪费越来越严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客户的要求越来严格,他们要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正确设置检验员,甚至减少检验员。
(2)减少或消除检验员。
第一,设置质量控制点。
很多企业之所以设置检验员主要是因为员工有犯错误的时候,或者技术上存在缺陷。如果消除了这些理由,那么检验员也应该相应减少或完全被消除了。首先,员工如果不犯错误,第一次就做对了,那检验员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其次,当今世界所有的设计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总会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是科学所允许的,那只在这些地方设置检验员就可以了。
根据二八原则,我们要找到存在关键性缺陷的20%,并标示成质量控制点。所谓质量控制点,就是连续三次以上出现重复性质量问题的地方,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故事来解释何谓质量控制点。
《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是郭靖。郭靖在大漠中有段经历,讲的是他与师父在大漠遇到一对夫妻,就是梅超风与她的丈夫陈玄风。陈玄风功夫练得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刀枪不入。可是却被郭靖这个小娃娃一刀给捅死了,这不是很矛盾吗,刀枪不入的人怎么会被捅死?
金庸认为世界万物是有缺陷的。郭靖捅在陈玄风身上的什么部位了?肚脐眼。在武术中,肚脐眼有个专业术语,叫“气门”,也就是“死穴”。只要捅在这个位置上,谁都可以杀了陈玄风。
在一条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点就是它的“死穴”。
如果检验员知道这条生产线的“死穴”,那么他的工作就简单了,他可以先预防,让这个地方不出问题;一旦无法预防,那就要靠技术部不断革新技术,攻克、消除这个“死穴”;如果技术攻克不了,那就干脆用机器,杜绝问题的再发生。就这么简单,高深的知识和理念,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零缺陷管理。
如果某个地方重复出现质量缺陷,那一边让检验员检查,保证产品能够出货;一边做技术攻关,消除缺陷。如果靠我们的技术无法解决这个缺陷,那可以设置机器,这就是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就是上道工序设备在给下道工序设备提供产品之前,先发送一组数据和信息给下道工序设备进行解读。在解读中,下道工序设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不良品,就立即排斥。丰田就是这样靠机器来消除检验员的。
但有的公司达不到丰田的水平,全公司只有三名检验员,这也算是标准化企业。精益是机器化,没有检验员;标准化是有检验员,但是很少,三个人就可以负责全公司的工序检验。
有一家公司的三名检验员平时戴黄色工作帽,穿黄色工作服、黄色工作鞋,一身黄,让员工眼睛一瞟就知道检验员在那边。一旦发现问题,检验员就会停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卡片,当然卡片也是黄色的,叫“黄牌警告”。他们会在卡片上详细地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应该如何改善,并写上三四条改善意见。收到黄牌的员工,拿起来一看,自己的机器被检出问题了,并且提出了改善意见,于是朝检验员深深地鞠一躬,并会说:“谢谢你帮我发现问题,谢谢你帮我提出改善意见。”
2.企业中的返修部
返工也是一种错误,在质量管理精细化前,必须要纠正这些错误,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精细化”的返修部
当年,我曾走访一家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发现他们竟然设置了一个部门——返修部,让我大吃一惊。我说你们企业在国内也是相当有名气和地位的,没想到你们的管理如此薄弱,居然还有返修部!
他们的生产总监说,老师,说到返修部,我正有一件头痛的事情,返修部的员工已经向公司打报告了,要涨工资。涨吧好像不对,但我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不涨吧,返修部员工又有抱怨。老师你帮我解决一下吧。我说那你把返修部的大概情况告诉我,我帮你分析分析。
没想到,他从办公室拿了一个本子过来,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设置,即返修部组织结构图,看上去设置得很科学。这家企业是做精细化管理的,可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不是越做越错?他们返修部组织结构图,确实够精细化,上有返修部正副部长、返修科正副科长,下有返修组正副组长,以及58名返修工人,但返修部本身就是错的啊!
这家企业不倒闭就怪了,错的东西越精细,浪费越严重,破坏性越大。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返工是不正确的。所以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必须要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理念,然后再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细化正确的事情。
企业设立返修部,就会让员工觉得返修是合理的。我听说,这家企业的返修部部长的工资比制造部经理工资还要高。员工想:我有个老乡在返修部,我今天做100个产品,我要保证10个是返修的,要不老乡就没工资了。员工要是这样想,企业还能发展吗?这就是错误的精细化。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企业管理者。质量管理是非常专业的。人类从开始劳动时就有生产。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衍生出质量,它是一门纯科学。虽然企业中有很多质量管理人员,但还不够专业,因为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
到底什么是质量管理?什么是质量?除了检验和返修外,还有哪些是错误的?
3.生产与质量是“天敌”
在走访很多企业后,我发现,从来没有一个生产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能够坐一条“板凳”,他们总是在斗争。销售部和生产部斗,生产部和质量部斗,只要一开会,就打、就吵,最后出现沟通问题,这些都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4.“片警”式的员工
什么叫片警?就是各管一片的人员,“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片警”式员工,就是只会做一道工序的员工,他们是计件工资制的伴生物。计件工资制是美国30年代的产物,是由泰罗发现的。美国经济大爆炸,为了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就诞生了这样一个体制。但在这个体制中并没有质量的概念,计件工资制其实关注的只有数量。目前很多中国企业,仍在使用这种制度,严重地束缚、捆绑员工的“手脚”。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员工,只会做一个工序上的技术,做完就不管了,剩下的都交给检验员,就会造成大量返工。计件工资制被俗称为检验员的“妈妈”,它创造了检验员,因此也增加了检验的浪费、停止、返工现象。
如何打破这种状况呢?那就要发展体制,实行交叉追溯工资制。交叉追溯工资制,就是让员工控制员工,而不是让检验员来控制员工。让员工控制员工,其要点是员工必须是多能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