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1000000023

第23章

穆索尔斯基生活的年代,欧洲启蒙主义思想传入俄国已很久,1848年欧洲革命对俄国知识分子和贵族阶层的思想冲击很大,一些西欧国家政体的共和化和君主立宪制使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很孤立,俄国国内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城市里传播很广,俄国的文学、戏剧、音乐都带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穆索尔斯基为《跳蚤之歌》谱曲并把它搬上舞台,其政治上的用心是明显的。《跳蚤之歌》一经演出便受到热烈欢迎。当时俄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歌唱家沙里亚宾,这个人不仅艺术水平高超,思想也很进步,他的每次独唱音乐会最后都要加演《马赛曲》,然后,热烈的观众就会齐声呼喊:“跳蚤!跳蚤!”于是沙里亚宾就会惟妙惟肖地演唱一曲《跳蚤之歌》。沙皇的检察机关虽然明知这首歌的讽刺用意之所在,但是也无可奈何。

《跳蚤之歌》现在仍然是音乐会曲目,它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使它成为讽刺歌曲的典范。

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这个概念通常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歌曲小夜曲,一是指器乐小夜曲。器乐小夜曲在十七八世纪比较盛行,经常在宫廷游乐活动时演奏,也经常露天演奏,乐曲一般有四个乐章,节奏明快,轻松欢愉,具有嬉游性质,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典范之作,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也被归入小夜曲。小夜曲在19世纪也还有人在写,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都有小夜曲名篇传世。

歌曲小夜曲在欧洲中世纪就已出现,游吟诗人演唱小夜曲用于表达爱情,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比较流行。意大利和西班牙民族性格热烈奔放,不藏悲喜,年轻人在夜幕降临之后来到心上人的窗下,在吉他和曼陀林的伴奏下唱小夜曲,倾吐爱慕之情。有许多音乐家都写过小夜曲歌曲,其中舒伯特、古诺、德里戈和托赛里的小夜曲被俗称为“四大小夜曲”,其实着名的小夜曲还有很多,这样的标示是很不合宜的。

舒伯特的小团体常在郊外嬉戏游玩,生活是快乐的。

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着名歌曲,有关这首歌曲,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在舒伯特20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可爱的姑娘,但是,舒伯特太贫穷了,作为一位音乐家他既没有贵族庇护人,又谋不上一个宫廷乐师的差事,生活上完全没有保障。姑娘虽然也热恋着舒伯特,无奈父母之命无法违抗,只得嫁给一位商人。这件事伤透了舒伯特的心,使他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发誓不再作曲。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拿了一首小诗,请舒伯特谱曲,说是要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一位姑娘。舒伯特推辞不掉,只好为这首诗谱了曲。也许是歌词对纯真热烈的爱情的描写,勾起了舒伯特对爱情的美好怀念,这首曲子写得非常成功,连舒伯特自己都被这优美的旋律感动了,这首歌就是《小夜曲》。

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一直与极度的贫穷做伴,他的音乐不似莫扎特的优雅,也不似贝多芬的崇高,他的歌曲抒情而浪漫,其中又有着掩盖在淳朴安详下的哀伤,人们总喜欢利用他的身世和他的歌曲的风格编制一些凄婉的故事,前面关于舒伯特小夜曲的故事就是杜撰出来的,其中的破绽是明显的。事实上,舒伯特的《小夜曲》写于1828年,这是舒伯特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31岁。《小夜曲》也并非应某人之约所写。《小夜曲》的原诗作者是诗人雷尔斯塔布,这首诗加上诗人海涅和赛德尔的另外几首,一共是14首,都是舒伯特猝死前一年内谱写的。舒伯特去世后由他的朋友们整理拿去出版,出版商哈斯林格称之为“套曲”,其实这14首歌曲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只是出于商业上的目的叫做套曲。歌曲集取名《天鹅之歌》,意思是舒伯特最后的创作。《天鹅之歌》成为19世纪欧洲抒情作品的出发点,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的歌曲创作都受到舒伯特的影响。

舒伯特死后一些专爱写缠绵伤感的小品文作家利用舒伯特的身世把它写成一个凄苦、孤独、寂寞的人,而且,他的作品不被人理解,遭到冷遇,再加上美丽又凄凉的爱情故事和穷艺术家似乎应该发生的故事,于是,舒伯特被描绘成一个失败的蹩脚音乐家,这与事实相去甚远。舒伯特生性快活,有些腼腆,但却喜欢交友,在他身边有许多艺术家朋友,组成一个快乐的小团体,所以,舒伯特并不孤独。舒伯特的歌曲优美浪漫而接近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感情,流传很广,所以,舒伯特并不寂寞。舒伯特从14岁到去世的31岁其间写出了1500余首作品,其中歌曲占600余首,他生前的作品编号就达到600多,超过了丰产的莫扎特,在他死后作品号一直编到900多,在这样短的生命里写出如此丰富的作品,舒伯特完全没有时间去和两三个女人发生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不可能因爱情受挫而停笔,因为舒伯特几乎就是为了音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停止作曲对他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对舒伯特这个人物的不确切描写不仅扭曲了对舒伯特的认识,也影响到对他的作品的正确理解。舒伯特歌曲总体的特点是优美浪漫的抒情,又不失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典雅,恬美中带有忧郁,又不失去生活的开朗与乐观。

在舒伯特身后有许多音乐家把舒伯特的歌曲改编成器乐小品,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仅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一人就改编过56首。用小提琴演奏的舒伯特的《小夜曲》也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首乐曲。

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同时也是超凡入圣的,他只活了35岁,却留下有编号的作品六百多部,从十几岁开始到他离开人世的二十多年里,他创作的笔从未停下,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集中最后一点力量写他的辞世之作《安魂曲》。

莫扎特孩童时代起就被抛进社会,由于他非凡的音乐天才和许多年马不停蹄地周游列国巡回演出,有关他的各种奇闻轶话也四下流散。直到他去世以后,关于他的死和他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的传奇性故事还在继续被渲染和传播。直到他死后四十多年,还有德国作曲家洛尔青在他的喜歌剧《莫扎特生活情景》里加进宫廷乐长萨列瑞毒杀莫扎特的情节。也许是人们对天才的惋惜,他们从感情上更愿意相信莫扎特是被人害死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后来写了《莫扎特和萨列瑞》继续采取萨列瑞鸩杀莫扎特的说法,不幸的是普希金自己也只活了36岁就死于沙皇的阴谋。诗剧《莫扎特和萨列瑞》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谱写成歌剧搬上舞台。现代又有电影和话剧上演,把萨列瑞谋害莫扎特的情节渲染得更加逼真。人们似乎非要把萨列瑞的罪名坐实不可,萨列瑞的冤情却无人同情。那么萨列瑞果真是这么一个令人讨厌、平庸而卑鄙的人吗?非也。

安东尼奥·萨列瑞是意大利人,作曲家兼指挥家,他也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家,20岁的时候就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后来担任维也纳宫廷乐长,这是一个薪俸颇丰的职务。他一生写过40多部歌剧、4部清唱剧和大量宗教音乐以及声乐和器乐曲。萨列瑞在声乐创作上技法圆熟,贝多芬曾经跟他学过声乐作曲,另两位大师级的作曲家舒伯特和李斯特也曾受业于他,可见他绝非平庸无能之辈。莫扎特死后,人们根据萨列瑞曾经对莫扎特怀有敌意这一实情散布出他因为妒忌而谋害莫扎特的谣言。其实那时候从个人地位和处境来讲,萨列瑞是用不着妒忌莫扎特的。而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里身体已经病痛不支,他怀疑有人为他下毒,这可能就是后来谣言散布的最初根据。

总之,莫扎特是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写《安魂曲》的。提到谱写《安魂曲》的起因,还有一个情节应该交代:1791年7月的一天,一位陌生人拜访了莫扎特,他拿来一笔优厚的酬金,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当时正陷入贫困的莫扎特便同意了,当他打听委托人的姓名时,对方却不肯披露。那个时代的贵族有习弄音乐的风气,大多数人只是浅尝辄止,玩不出太大的名堂,却爱装作熟通音律,他们会出钱请着名的音乐家捉刀,按照他们的要求创作音乐,然后署上自己的名拿去让人演奏,好像那作品就是自己写的一样。莫扎特对这种移花接木、掠人之美的把戏早有领教,并不引以为奇,他答应四星期之后完成。

但是四星期之后莫扎特并没有着手写《安魂曲》,他正在忙于创作歌剧《狄托的仁慈》,还要准备歌剧《魔笛》的首演,直到九月,他才开始动手写这部不祥的作品,它的委托人在此期间数次派人来催问,莫扎特把这看作是个不好的兆头。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坏,按照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写这样一部追思弥撒应该用不了太长时间,但是,实际情况是进展得很艰涩,这绝不是以往的莫扎特了。从他去世之前10年的创作数量看,300多部作品,就是用记谱员抄谱,平均每天也得工作8小时,而且还要演出,给学生上课,再加上必要的应酬,他几乎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但这时他自己感到体力不支,情绪非常低落,他有时怀疑自己中毒,又有时疑心委托他作曲的那个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专程来召他去阴间。他曾流着泪对妻子说,这部《安魂曲》是为自己写的,莫扎特就是以这样将要告别人世的心态写《安魂曲》的。

到了10月,莫扎特的身体越来越糟,他自觉将不久于人世,这时他已经不再把《安魂曲》当作替人代作,而是当作自己的挽歌来写。由于不断的腹泻呕吐,他实际已不能继续创作。进入11月,莫扎特因病卧床不起,仍在惦念未完成的《安魂曲》,他躺在床上不断地向他的学生苏斯迈尔讲解《安魂曲》的构思和作曲计划,精神稍好一点的时候还对来探望他的友人试唱已写成的部分。12月4日,莫扎特最后一次让人把《安魂曲》的手稿拿给他看,一共是3个半乐章,只写到了一半。他把苏斯迈尔叫到床边,嘱咐他把剩下的部分完成。这天夜里,莫扎特终于离开了人世。

莫扎特死后,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按照他生前的意思把《安魂曲》写完。后来才知道委托写《安魂曲》的是瓦尔泽格伯爵,他要在亡妻的忌日演奏这首《安魂曲》,并想冒充是这部作品的作者。我们现在听到的《安魂曲》只有一半是莫扎特写的,后半部分是苏斯迈尔的续作,音乐评论家们向来认为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差异太大,因此影响到它整体的艺术价值。但是考虑到莫扎特是在与人世诀别的情况下写的此曲,反而使这部未完成的作品更加令人珍视。

由于莫扎特死后一个月就有谣言说他是被毒杀的,所以,莫扎特的死因成了二百年来聚讼不休的一段公案。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种看法,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但他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即没有人去附和萨列瑞毒杀莫扎特这种戏剧性说法。

安魂曲又译做追思曲,是罗马天主教用来超度亡灵的弥撒曲,安慰灵魂永恒安息。历史上有许多音乐家写过安魂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莫扎特、凯鲁皮尼、柏辽兹、威尔第和福莱的,俗称五大安魂曲,勃拉姆斯和德沃夏克的安魂曲也很着名,这其中演唱最多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竭尽最后的精力也没能完成这部《安魂曲》,他的在天之灵,该不会因此而得不到安息吧!

贝多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

音乐名城维也纳,曾经是欧洲音乐之都,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在这里居住活动过,他们生活过的故居和活动过的场所如今还保持得很好,维也纳市政管理部门把这些地方开辟成供游人参观的纪念馆。贝多芬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所以,在维也纳可以供人参观的贝多芬故居有四五处之多,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着名的“贝多芬小路”,人们在这里也立有标记。在一本20世纪30年代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出版的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总谱里,有一张铅笔画插页,画的就是贝多芬在那条田野小道散步的情况。这条小道之所以着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交响曲。1817年贝多芬第三次住在海利根斯塔特,开始构思他的最后一部也是最辉煌的一部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很艰辛的。贝多芬有室外创作的习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和铅笔,记下心头涌现的乐思。这样的笔记乐谱,他留下了2500页之多,使研究贝多芬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创作过程。

贝多芬由于耳聋,与人交谈很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贝多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周围世风的浮华庸俗格格不入,他养成了长时间外出散步的习惯,在散步中他不仅记录随时出现的音乐主题,也记下一些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赞美的词句,通过这些支离零散的文字,也可看出他创作的轨迹。他与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会有各种灵感产生。贝多芬在一封信里写道:“森林啊!树木啊!岩石啊!请赐给我人生所渴望的更大回声吧!在这里,我可怜的耳朵一点也不使我感到痛苦。”

贝多芬亲近大自然并非是排遣个人苦闷。贝多芬虽然终生致力于音乐,但他对同时代的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很关注,尤其是启蒙思想,更是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启蒙思想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认识影响了贝多芬,所以,置身大自然的贝多芬在这里获得的也不是表象的感受,而是具有哲学性的思考。大自然在贝多芬面前不是森严壁垒与人对立的力量,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人在大自然里可以获得对人生的顿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使他更深沉地思索激动人心的问题,集中内心力量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所以,贝多芬的音乐里有一种启动人生活力的强烈感召力。

同类推荐
  •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语言历史论丛(第六辑)

    本书为学术论文集,收录了关于语言学理论、文字、音韵、语法、训诂、方言调查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 破解戒毒难

    破解戒毒难

    一本从实践中来,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成果,具有指导性作用和操作性较强的戒毒专著。书中对新形势下的戒毒康复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对《禁毒法》实施前后的戒毒康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戒毒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二是戒毒康复理念上的创新。三是博采众长,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悦读MOOK(第十二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三字经心解

    三字经心解

    贯通古今,拌落七百年的历史尘埃,融汇历史,汲取五千年的人文精粹。
  •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为了将作者的本意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在语言润色上做了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要求。在书的最后,还加上了洛克的经典教育格言,以供读者学习。书中对教育力量所持有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在今天还是能带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御雷重生:第一战神公主

    御雷重生:第一战神公主

    她是身份高贵的小公主,长得可爱讨喜,然而,不幸被雷电伤到,面目全非!她依旧心地善良,乐观向上,所谓人善被人欺,她终究逃不过恶毒的手段香消玉殒!但是当她再次睁开眼睛时,电闪雷鸣,她站在雨下,食指指天,“你能劈我一次,我便不信你还能劈我第二次!”瘦弱的身影却无比狂傲。从此,一副漆黑的面具遮住了绝世风华,转身回眸间便是孤凤鸣天,气势无人可挡。说她丑吗?她会让你变得更丑!说她无能吗?她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做电闪雷鸣!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十卡

    十卡

    爆红的游戏,莫名死亡的玩家。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那么鬼怪呢?追求刺激而进入游戏的人们,感受到游戏越来越不对劲……2370年,凭空出现的游戏……
  • 惑乱天下又何妨

    惑乱天下又何妨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她并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女子。为了生存,怀抱仅存亲情,成为商战交易的牺牲品。一朝穿越,无意争斗,却深受君宠。家破人亡,亲离友散,步步紧逼。退无可退,那就背水前行,逆流而上……
  • 堇色年华

    堇色年华

    那些往事,久远得足以让她忘记。多年以后,再遇上他,她张牙舞爪:秦少毅,我不管你提多少天,都是不可能的。假如你执意不签协议书,那我只好单方面提出离婚,即使要我等两年,我也乐意。所以,你是威胁不了我的。
  • 异世全能大小姐

    异世全能大小姐

    二货版简介:地摊上淘货,苏千华狗屎运地淘了个随身空间。车祸死亡,异世重生,却有变态要把她送给食人魔,寄人篱下,摇身一变,她成为王府大小姐。“知道吗?大小姐厨艺精湛,做出的菜是绝顶美味!”“知道吗?大小姐绝顶聪慧,造出的纸比天上的云还要白!”“知道吗?大小姐天赋异禀,能够把贫土变成良田!”某爹:儿子,赶紧下手,晚了你媳妇儿就被人抢了!某男:媳妇儿,咱成亲吧!某少年:千华妹妹,我才是最适合你的!某正太:姐,你不能始乱终弃啊!某太子:千华,来做我的太子妃吧。某疯子:我可以让你成为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某王子:我给你最自由的天地!某猫/某鸟/某狼:妖孽退散,主人是我们的!苏千华的口号是:空间在手,天下我有!普通版简介:过年回家遇车祸,倒霉!异世重生遭遇变态,超级倒霉!父亲手握重兵,可惜已死。母亲家族显赫,可惜不敢回家。堂堂世家千金,却要跟着母亲寄人篱下。饮食单一,生产力低下,小人横行,奸臣当道。这万恶的世道!她只想悠哉过自己的小日子,敌人却步步紧逼,次次陷害。唯有颠覆了这乱世,才能逍遥一世,笑傲苍穹。这是一个骨灰级吃货加生存狂人一路踩着狗屎运,靠着随身空间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最终颠覆天下的故事。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P:架空世界YY爽文,考据党谨慎跳坑,喜欢请记得收藏留言。
  • 三世

    三世

    一世痴,一世悔,如果人生再再来一次,是走是停,是爱还是怨?几世沧桑,如梦如烟。唯有某人,是她心底那滴氤氲泪,臂上那颗朱砂爱,眼角那枚美人痣,三生三世难为情。一世只恨为同性,一世不及解深情,这一生换她,倾心以待,以命相护,这一生,每一步都想靠近,每一刻都在远离,他却天涯路远,恨不相逢。那一刻他舍身入魔。终不能靠近,可惜路太远,只是心不堪。她又该何去何从呢?纵不可相守,那就随你去吧,背对着全世界,也要给你的,一个微笑。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

    小阀门酿成大悲剧,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之中隐藏机会,细节产生效益,魔鬼在细节,细节是关键所在,细节贵在执行,莫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处处留心皆学问,细心才有灵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生活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