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现代清商文化是以“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而创新发展。地处冀东南运河平原上的清河县基本上是一方地下无资源、地上无特产的黄土地,没有自然条件优势,也无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且两千多年来,曾发生多次的大动荡、兴衰、变革和战乱兵燹,而清商文化总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潮起潮落,不失时机地在机遇中崛起、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中成长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实施了多种经济并存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治国方略,使清商界的先行先驱们极大地发挥了“无中生有”的天才智慧和无穷的创新创造力,在清河大地上开垦出新兴特色产业大市场。清河无羊群,没牧扬,但凭空拔地而起的羊绒产业,竟然成为“中国羊绒看清河”的大市场;无矿山、无资源,竟然将耐火、化工、合金、汽摩配件等十几种新兴产业打造出上百家规模企业。现在清河以羊绒产业为领军的多种新兴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多种经济形态在国内外贸易市场上竞相展姿占位,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已具规模,所有这些新元素极有力地促进清河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大转折、大变化。2012,年县财政收入已超,7.7,亿元,是,1982,年,417.6,万元的,184,倍多,农民人均收入,8258,元,是,1983,年,83,元的,99.5,倍,清河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特色产业大发展,是壮大清河经济命脉的一大法宝。企业家、工商业主和各路贸易战线上那些早期初创基业的志士和现代创新创业的勇士,不仅彰显了他们自身人生价值取向的追求,同时也给力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承传并发扬了清商文化和清商精神,他们是模范,是功臣,应该为之树碑立传。
清商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紧紧顺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转身、而演进,并以新的内涵高扬起新的旗帜。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常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河县当前“开放包容、重商亲商、开拓前进、创新创业”发展社会经济新内涵的提出,实质上是促进清河特色产业再上新台阶,拓展新兴产业新领域,在清河大地上凝聚清商力量,全力打造新品牌、新名片,扩大影响,实现新超越,并激励全县人民再掀创业新高潮。
在这个意义上讲,弘扬清商精神、丰富和发展清商文化实乃顺应时代潮流,引领清河创新创业而吹响的催征号角。
今天,我们认真研究清商文化和清商精神,深入探索其为商之道,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含英咀华,更是为了通过弘扬清商精神,激励和鼓舞工商界精英志士和全县人民创新创业的斗志,为实现中国梦、清河经济更大发展,释放出更大的正能量。
清商文化定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政治和经济以反作用。清商文化,是清河历代经济特别是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特色产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结合的一枝奇葩,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里有必要对于“轻商”问题予以澄清。按传统习惯“轻商”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我们细看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方知“轻商”一词很笼统,应当是轻“商人”,而非轻“工商业”,这是两个概念。
“商人”一词,最早见于西周灭夏商之后,周武王为防止商族遗老遗少叛逆,便将他们聚居于商州(商丘)、朝歌(淇县)等几个城区内,并派官员监视。商族们不事农耕,生活困难,便进行物品流通贸易,从中谋利,以求生存。于是当时社会上对于参与这种活动者呼为“商人”或“商家”,贸易的货物谓之“商品”。进行商品收购(包括储存)流通、销售等经济贸易活动的行业,谓之“商业”。商人,那时是没地位、受鄙视的贱民,不得入仕。这就是所谓的“轻商”。
但他们通过行商坐贾,货物贸易,流通交换,互通有无,逐渐形成了以他们为主体的商业贸易市场,为丰富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引起历代集权当局的关注,认识到商品贸易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虽然以农耕为基本国策,但让商品流通走出国门进行通商贸易仍为富国之策。于是“商”字、“商人”、“商业”的含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赋予了新的内容。但是历代社会不乏见利忘义、害民祸国的商人、商家,史曰“奸商”。奸商,乃工商界的恶疽,永远为社会所鄙弃,为天地所不容。因而一说到商人,往往与“奸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不良影响。
史料显示,从春秋战国时代始,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不重视民营商人,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始终是中央集权制度,国有资源与民营资本界限分明。前者是垄断资源型资本,后者则是控制消费领域,无社会制度的保障。
当权者十分明白:发展工商业乃“富国之道”,所以当国家直接进入产业经济领域后,民营与国家“争利”便突兀出来,民营界即使有爱国商家也依然受到打压。新中国成立,进行了生产关系大革命,革故焕新,改革一系列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制度、旧法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社会主义新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贯彻“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大政方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放手发展,且有,《宪法》作社会制度保障,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工商界联合会组织机构,以确保民营工商业者合法权益。所以近几十年来,清河工商贸易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空前繁荣,使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清商文化迎来绚丽多姿的春天。
清河自古不占有自然条件优势,地下资源匮乏,但地理环境、人文大脉,历来特别是当今,都是工商贸易经济发展的长项。从秦代及之后的郡国、州治到隶属府县,这方热土一直是国家驿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历史上曾有丝绸、白毡及重要物资“天下北库”之誉,尤其是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水陆交织八方通达,为这里的商品物资流通、工商贸易发展如虎添翼,同时也促进和发展了清商文化史。尤其当前,区位处于四周大中城市中心地带,又具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优势,且背靠京、津、冀环渤海大经济发展之大树,更有县委县政府多项优惠政策和全程零距离优质服务,“重商亲商”的春风春雨正在浸润着清河一方绿洲,为清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大环境和大展身手的大舞台。
清商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区性,又有十分鲜明的地缘特色。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社会结构、人文脉络以及社会风情习俗等诸多因素形成的。清河作为清商文化和清商精神发祥地,一代又一代工商业战线上的精英和志士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经典,他们犹如闪烁的繁星,布满清河历史长河的天空。现在,就是要传承清商精神,擂响清河特色产业集结号战鼓,朝着社会经济新高地骁勇进军。
清商文化理念
我们研究探索清商文化的目的,旨在进一步弘扬清商精神,对外树立新形象,对内引导全民共识,激励创新创业斗志,强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速度,开发洼地,建设基地,开创经济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发扬清商文化精神,不是机械复古,也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首先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放眼世界,直面现实,有选择地借鉴浙商、徽商、晋商之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转变心态,更新思维,在清商基本要义“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起点上,以工业现代化为大目标,放开脚步,捕捉新机遇,创新创业,让清商文化精神转化为推动清河经济建设的真正源动力。
弘扬清商精神,高扬清商文化旗帜,就要在全国全省大背景下深层次认知本企业的本质、特征、优势和短板,从容调整新思想,找准新出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大气力把品牌保鲜和大树企业形象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含金量,增大知名度,使企业灵魂、形象,更加靓丽;将“创新、优质、诚信、服务”作为治企核心理念。企业家将聪明睿智和看家本领释放到极致,将企业做大做强。
以人为本,尊重劳动,重视人才,是营造新清商文化的根本任务。劳动创造财富,人才则是创造性劳动的旗手。
运用“有中生新”的大智慧和心力,以人文为核心理念打造企业团队方阵,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从家门到全国,从国门到五洲,新清商文化、新清商精神,就是要工商界人士都成为大儒商、大德商、大智商,胸怀全局、着眼大势、把握大事,都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并双手托起,“中国梦”
的一代风流人物。
我们实施清商文化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大事,是关系到清河县,40,万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所以我们要高高树起团队旗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勇敢担当,积极回应,为把创新创业创出一流,为把大事好事办得更好,释放出最优质的最大正能量。
我们在担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创建区域中等城市重大战略任务的紧要关头,高扬清商文化旗帜,发扬光大清商精神,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励并强力推进清河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开创清河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是社会交给的重大任务。
让我们以熊熊燃烧的激情和“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大气,拥抱新清商文化、新清商精神的春天。
善抓机遇,勇于实践
戴恩辰。
“文革”中后期,清河的社队企业曾受到过政治冲击,在“干早了”、“干冒了”的表现形式下,也反映出了清河人敢想敢干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经商意识;改革开放后,清河人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把清河做成了全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加工基地,继而促进和带动了汽摩配件、耐火材料、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的发展,不仅使清河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更可贵的是培育出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充分体现了清河人具有聪明勤劳的品质和善做生意的特点。
就是靠着这样一批农民企业家,使清河的商业几乎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品升级,机器改良,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企业科学化管理,实施品牌战略,长期的创业实践,积聚成了具有特色的清商文化。
清商文化来之不易,应该认真地回顾、梳理,进而提炼出清商文化的内涵,对特色文化进行注释,引导和激励后来者创业、实践。
经商意识的历史影响
清河人的经商意识强,有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自汉迄宋,清河为郡为国,一直是地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里人脉兴旺,商业发达,有着良好的经商环境和经商传统。高水平的丝织业享誉全国,经济大繁荣造就了“天下北库”。即使明代县治的清河,也因城市繁华而作为历史背景,写进了名着《金瓶梅》。
从隋唐永济渠到元明京杭大运河,水运给清河带来了无尽的财富,码头催生了水边城镇,这里信息通畅,商贾云集,在不断更新经商理念的同时,也用长期的实践编着着成功的生意经。
中国历史上,因商品流通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被重视。清河历史上也经历了长时期的重农、轻工、抑商阶段。
尽管如此,清河的商业还是顽强地成长起来,经商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并且代代相承。这说明清河有着适于经商的环境,商品流通亦是催生工业发展的土壤。
在清河相关的史料上,虽然缺少商业大亨的记载,但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文学形象,仍不失为早期成功的资本经营者的缩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敢干敢闯的精神激励
清河人经商敢干敢闯,有着独特的精神食粮。
清河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清河人和武松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情结,清河人为有武松这个同乡而自豪。武松的打虎精神,给予了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养,是清河人特有的精神食粮,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河人,在工作和事业上拼搏进取、勇创伟业。清河人的性格,就像史长生的歌词里描述的那样,“清河人拧,清河人能,清河人走路一溜风,头撞南墙不喊疼,吐口唾沫都是钉。”
改革开放期间,清河县委、县政府把这种精神提炼为“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去鼓励清河的弄潮儿创办企业、发展经济,一举将清河建成了河北省的经济强县。如今,清河要创建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鼓励人们站高位、创大业,还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更需要发扬武松的打虎精神,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团结拼搏,去争取胜利。
重商亲商的政策引导
清河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决策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想当年,明代清河几任县令,捐资公益,重文修志,为传承清河的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县委、县政府鼓励创业,“钱就像落地的杨叶哗啦啦,不抓白不抓”、“藏富于民”等政策引导,让清河人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也为清河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事情,清河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纳税人的地位高,受人尊敬。在清河,也有一系列鼓励经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且效果显着。对此,在这里不再赘述。我只想回忆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与某县一位剧场经理探讨商业性演出的事,他讲:
我们那里演出市场好,来了歌星大腕,矿老板都买好票送领导,你们清河情况相反。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也许不太合适,只是想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证明,清河重商亲商。在清河,经商者有地位。有地位才有大作为。
清商文化的精神实质
清河人经过千百年经商实践的积淀,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得以升华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清商文化。
搞清商文化讨论,就是要把影响清商文化形成的因素厘清,把清商文化的内涵提炼出来,便于对特色文化的保护。我认为,清商文化的内涵就是,“善抓机遇,勇于实践”,这也是清商文化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