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5200000003

第3章 理想照耀友谊(1949年之前)(3)

这位身材高大的洋女人很快从“革命者家属”的身份转变为“革命者”,她身着中式服装,用英语宣传抗日救亡的必要,颇为引人瞩目。

在中国,王安娜继续从事着她在德国就已选择的事业——反***,只不过具体的对象从德国**变成了日本侵略者。她在特殊的时间点嫁给了红色革命者王炳南,也就嫁给了正孕育一场巨大革命的红色中国。

几十年后,王炳南先后出任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位,以“外交家”的身份留在党史之中。而王安娜,则在生前长期担任德中人民友好协会名誉会长——虽然他们的婚姻在1945年结束,但他们却继续在政府和民间的层面为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婚姻”贡献颇多。

宋庆龄与外国友人

她是一剂伟大的黏合剂,不仅为国共合作牵线搭桥,也是外国友人与共产党之间的牵线搭桥者。

上海莫里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一座欧式花园住宅,外表幽静,屋内却经常火热异常。最早结识中国的那批老朋友,有许多都是这里的常客。

宅子的主人是一位中国女性,她是连接外国友人与中国的一座桥梁。许多老友与中国的亲密友谊,都始自这位女性。

她就是宋庆龄。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她继承着孙的遗志。1927年,在目睹了被她称为“国民党冒牌领袖”的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后,宋庆龄决意与这个打着孙中山旗号,却与孙中山革命政策背道而驰的政府彻底决裂,并先后赴莫斯科、法国、德国等地,1931年回国。

几乎从回到上海的第一天起,宋庆龄就开始设法营救两位持有瑞士护照的外国人,其中一人的秘密身份是共产国际代表,专门协助中国的地下革命者。

后来,她又着手组织力量,从事营救全国政治犯的工作,这些政治犯通常遭到的指控是参加共产党的活动。鉴于她的国母身份和公众威望,以及蒋宋两家的复杂关系,国民党当局几乎对她无可奈何。尽管蒋介石本人非常想除掉她,他的特务组织甚至都设计好了一个使宋庆龄“遭遇车祸”但又不至于被撞死的方案,但最终还是没有敢于实行。

令蒋介石犯怵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宋庆龄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她是一剂伟大的黏合剂,不仅为国共合作牵线搭桥,也是外国友人与共产党之间的引线人。

宋庆龄和外国友人们的熟悉程度从一个细节便可见一斑。她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为“苏吉”,这是她在美国卫理公会大学时的绰号。

宋也会给别人起绰号,比如史沫特莱就被叫作“迷你哈哈”,简称“迷你”。她甚至还代自己的一只名叫“少校”的小狗给路易·艾黎写了一封信,署名为“你的热情的狗侄子——少校”。

当然,这些都只是那些严肃话题之外的幽默调剂而已——宋庆龄的幽默感和连珠妙语是广为人知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们讨论的是国内时局,或是革命经历。

1933年,史沫特莱带艾黎第一次来到莫里哀路29号,那一次,艾黎听宋庆龄讲了令他终生难忘的广州脱险故事。那是在20年代初,军阀陈炯明的士兵在街上射击革命者,宋庆龄藏身于死者之中,后来伺机匍匐逃离现场,到一家家店铺挨个请求避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家。后来她又想方设法弄到一条船,才与孙中山在珠江上的一艘军舰内重聚。

宋庆龄还经常在家中主持左翼文化政治沙龙一类的活动。借此机会,斯诺认识了许多被他称为“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将要创造历史的战士们”的人物,从这些聚会中,斯诺对中国政治的了解突飞猛进,这种进步是永远无法仅仅通过读书、读报得来的。

于斯诺而言,宋庆龄给她带来的改变,一是知识上的积累,二是一种自信心,是她使斯诺“认识到中国人民有能力彻底改变他们的国家”。

通过宋庆龄,斯诺还认识了鲁迅。后来,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对斯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介绍斯诺认识了一些新的作家,引导他了解了左翼文学。他鼓励并帮助斯诺搜集有关新文学异端的短篇小说,并进行翻译、编辑。

后来,这些内容结集成为《活的中国》(Living China)一书,向西方 读者介绍中国的现代小说及其作者,其中,鲁迅是最核心的内容。斯诺将这本书献给宋庆龄,在卷首语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她的坚贞不屈、诚实、正直、勇敢、忠诚和美好的心灵,是活的中国最卓越辉煌、感人至深的象征。”

宋庆龄的确配得上这些溢美之词,不过,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宋庆龄的意义又绝不仅仅是这些形容词那么简单。她所从事的事业具体而繁杂,且需要处处谨慎。一个最明显的例证是,尽管她是一剂伟大的黏合剂,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在家中迎来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友人,但她却总让他们严格保持距离——即便他们彼此认识,也只能由宋庆龄本人来居中联系。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之间互不认识。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这种活动方式最好地保护了大家的安全,也保证了数量众多、力量庞大的友人团结在她的身边。

协助中共地下工作

“我们一点儿也不能相信中国报纸上说的事情,只有外国人了解各地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1927年“宁汉合流”,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后,中共全面转入地下。

日后成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外国人们密切关注着共产党的消息,他们不希望看到这支给中国命运带来全新可能性的力量就此消亡。

当时,史沫特莱有一个中文报纸的剪报档案库,由她的私人秘书兼翻译冯达建立并维护。其中,光是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的就有好几盒,多半是来自国民党政府的“官方报道”。

不过很快,史沫特莱就发现,这些党报在赤裸裸地说谎——她曾统计半年里的官方数据,发现国民党官方宣称的歼灭红军总数达到50万之巨,但与此同时,官方报道却总在说仍在追歼“共匪残部”;在新闻中,共产党总书记毛泽东和红军总司令朱德已经被多次报道“已击毙”,但报纸却总又在一个月后登出通知,对他们进行“悬赏通缉”。

这样的“宣传喉舌”自然进一步降低了国民党在史沫特莱们心目中的可信度。

实际上,除却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史沫特莱已经有不少渠道可以接触有关共产党的真相。如果说宋庆龄是中方最重要的桥梁人物,那么史沫特莱就是那群外国人中最重要的沟通者。路易·艾黎等人就是由史沫特莱介绍给宋庆龄的,与此同时,她又常常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介绍给外国朋友。

共产党革命家、党内着名的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刘鼎就是由史沫特莱介绍给艾黎认识,并在他家居住将近一年时间的。当时,出于地下活动的需要,往来的人们都不透露真实姓名,史沫特莱会给每一个人都取一个英文名字,她给刘鼎取的名字是“查尔斯”。

收留查尔斯可不是什么容易的差事——他在艾黎家借住期间,当局曾以“查电表”为借口,搜查艾黎的住宅。为了安全,在风声紧时,艾黎曾把查尔斯送到宋庆龄家里躲避过几天。

艾黎给查尔斯提供的不仅是住处,还有许多地下活动的支持。比如,艾黎曾用自己的福特牌汽车带着儿子迈克去运送秘密材料,大部分是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的传单和小册子。后来,艾黎听说警方已经盯上了自己的汽车,并记下了车牌号,便赶紧把车卖了。

卖了私车,艾黎又时常“公车私用”,用他在消防处工作时使用的红色公务车来协助地下工作。由于公务车的身份便利,艾黎能做的不仅仅是运送秘密材料,还能运人——让“敏感人物”躲在车后,然后开车大摇大摆地经过巡警的检查站,或者将人送到公共租界外,避免遭遇检查。

除地下工作外,艾黎也参与了公开声援革命的活动。1935年,美国共产党派遣了两名老党员到上海,编辑出版一份名为《中国呼声》的杂志,艾黎是最积极的撰稿者之一,宋庆龄和鲁迅亦是重要的支持者。

这本杂志出至第三期时发行量就已达5000份,它的主要立场是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声援学生救亡行动,这种内容自然是国民党当局所难以容忍,但由于是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版的“外国杂志”,这份《中国呼声》得以免受审查和压制。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讲真话的出版物注定短命。在创刊两年后的1937年11月,杂志被日本人查封。被捣毁印版、未能出版的最后一期内容包括《上海的陷落》《华北的新阶段》《彭德怀论游击战争》《朱德对战局的分析》等。

几乎是同一时期,当艾黎在上海帮助中共地下革命者时,埃德加·斯诺 和他的夫人则在北京接触了大量中国大学生——在中共早期的发展中,学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不少学生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1935年,一位名叫张兆麟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敲开了斯诺夫妇的家门。那段时间,斯诺在燕大兼任新闻学讲师,开设新闻特写、新闻撰述和旅行通讯等课程,还常常邀请大学生到他家里聚会。学生们把斯诺的家当成“新鲜空气的窗口”。后来,他在自传里说,那一年,他跟妻子一起在自家客厅里“点燃了叛乱”。

张兆麟想和斯诺谈谈东北的时局。这位身材高大的帅小伙子说,他坚信蒋介石不会为华北或中国人和其他地方而战,他只会重施背叛东北各省时的故伎。

“我们一点儿也不能相信中国报纸上说的事情,只有外国人了解各地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张兆麟说,虽然他担任了学生团体的领袖,但他对自己,对中国的新闻业,甚至对中国这个国家都感到前途渺茫。

“如果中国有什么希望的话,你就是希望。”海伦安慰他说。

不久之后,“叛乱”果然被“点燃”——张兆麟和其他一些经常与斯诺夫妇往来的学生在后来被称为“一二·九”运动的抗议活动中成为主力。

那群学生中还包括后来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黄华。黄华在外交方面贡献卓着,他在1949年同美英的最后谈判中与他的大学老校长司徒雷登打交道,在朝鲜战争的板门店谈判中担任中方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是最后被召回的驻外使节。

一段时间后,斯诺也将步入人生中最辉煌、最为世人所记取的几个春秋。作为老友当中的最幸运者,他即将率先接触中共的权力核心。

斯诺的《西行漫记》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

斯诺去共产党根据地探访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32年。

作为一名记者,渴望到达现场,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当时,关于共产党的各种传说之混乱令人无所适从——有人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饥饿的土匪罢了”;也有人说,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

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处境艰难的共产党来说,贸然迎接一位西方人的风险实在太大。

“在最后一刻,那些帮助我联系的共产党员对我产生了怀疑,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斯诺这样记叙1932年的那次失败经历。

两年后,一位叫哈里森·史密斯的出版商找到他,希望他能写一本有关中国共产主义的书,且预付给他750美元。这让生活并不宽裕的他非常高兴,也让他更加下定决心要去共产党的根据地走一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的着作”。

但是,他很快意识到,1934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当时,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这场跨时一年的战争最终以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为结束。

尽管共产党的反围剿失败了,但斯诺依然敏锐地感到,共产主义运动仍 将会对中国和远东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并没有就此搁置写作计划,没有放弃与共产党方面的联络尝试。

机会出现在1936年。

那一年,外在时局方面,红军长征结束,国民党将领张学良与共产党达成停战协议,国内局势发生变化;个人关系方面,斯诺和宋庆龄结交了亲密的友谊,又因在“一二·九”运动前后对青年学生的支持,取得了共产党人的充分信任。

为了抓住机会,斯诺从北京奔赴上海找到宋庆龄,请求她的帮助,“以便到了红区以后起码获得一个中立者的待遇,而不是被当作间谍”。

正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宋庆龄欣然同意,她通过上海地下党员“王牧师”(即中共“特科”董健吾)与远在陕北的毛泽东秘密通信之后,很快为斯诺的行程做出了安排。

本来,与共产党及宋庆龄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外国记者是史沫特莱,她本人也非常希望前往。但是,当时共产党要求第一个访问根据地的外国记者必须是与国际左派没有联系的人,而史沫特莱在来中国前曾加入印度工人党,从事印度解放运动,是一个活跃的左派革命者。正因为如此,之前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身份背景的斯诺幸运地取代了史沫特莱,成为第一个接触红色核心的外国记者。

启程前,斯诺从北京的一位教授处获得了一封致毛泽东的介绍信,以及与地下工作者接头的办法。这封信使用隐色墨水写成,执笔者是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柯庆施,而授权者则是当时在北方局主持工作的***。

1936年6月,斯诺终于出发了,他带着1936年10月底,埃德加·斯诺访问陕北后回到北平。他不顾国民党的威胁,经常去各地向中外各界人士介绍陕北见闻,并夜以继日地赶写有关苏区的通讯报道。

冒险的心情(国民党的报纸还真发表了一篇斯诺的死讯,称他“已遭土匪杀害”),更带着一背囊的问题想要获得解答。

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详细写下了这些问题。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呢?如果是,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

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容许参加国民党的,但在那年四月,开始了那场着名的“清洗”。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决。从那时起,作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确实有成千成万的人受到了这个惩罚。

然而,仍有成千成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成千成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

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维护这种政见呢?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同类推荐
  •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恶性的较量大概就是政治博弈,良性的就是大家有事无事坐在一起,谈谈人生观与宇宙观。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用“桃子”做武器,杀死了三个力敌万人的武夫,这是中国最出色的刺杀事件;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显而易见,在饭桌上革别人的命远比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来得直接,来得有效;赵匡胤用一顿饭就把武将手中的兵权轻松解下……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从历史上著名的几场饭局来看,有时想要革命,还真得请客吃饭不可。因为往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都摆不平的事,一顿饭就搞定了。
  • 国家行动

    国家行动

    百万三峡移民工程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大事件,被称为世界级难题。本书以此为背景,通过历史人物的梦想与抉择、移民家庭的悲欢离合、移民干部的呕心沥血、各级社会矛盾的冲突碰撞等一个个真情故事,塑造了一大批动人的形象……
  •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人人都能读懂的新常态!《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由郑永年、林毅夫、俞可平、王辉耀等国内外最著名、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学家、学者围绕忧患政府、收入再分配、反腐败运动、新移民、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途径等时政热点撰文,把脉中国经济发展轨迹、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财经类图书,是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发展走向的思考和预测。
  •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

    《红语的力量:党员干部必读的红色箴言》精选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中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最精辟响亮的一些红色经典语录,重温党的历史,回顾硝烟岁月,畅想火红年代,缅怀不朽英雄。在启迪中重塑精神家园,在感染中找回失去的信仰,在受教育中坚定红色信念,坚定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决心。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热门推荐
  • 后妃难训

    后妃难训

    他怀抱着妖艳女子,手执酒杯从她的身上扫过,嘴角弯起一抹残酷的弧度,朝对面的男子说道:“作为你将如此美人送给朕的回礼,今晚,朕就会将朕的皇后送到你的寝宫。”她神色漠然,甚至没有抬头看他一眼,就如同他口中的皇后与她没有半点关系。****她说:“我为你练出一支铁军,助你横扫天下,作为交换,你要还我自由。”“好。”没有任何犹豫,他一口答应了她的提议,轻执起她的下巴,笑容邪魅,说道,“但是今天晚上,由你侍寝。”她脸上的神色淡漠如冰,亦没有任何的犹豫,“可以。”****只是,她没有想到,作为一国之君,理应君无戏言,可是他却失信了,而且,失信的皇帝,不止他一个…楚轻,驻越南特种兵第一军团长,被敌人逼入处处隐藏危机的沼泽之中,为救队员掉进泥潭,等她清醒,却发现周围的一切,全然陌生,甚至还被错认为皇后宁雪倩而带进皇宫。在这异世,她步步惊心,却淡然处之,只为求得自由之身,但终究不得如愿,面对那似乎无尽的囚笼,那双冷眸之中终于现出了决绝和狂傲,那耀世的光华,无人可挡,亦无人敢挡。~嘿嘿,宝贝又开新文了,亲们多多支持哦,票票啊收藏啊什么的,宝贝最喜欢了!O(∩_∩)O~穿越文《错点王妃》: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小细节大关键

    小细节大关键

    一个马蹄钉可以毁掉一个帝国,可见细节决定成败。但不是所有的细节,只有那些关键的细节才能决定我们的成败。本书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饭局应酬、工作方法等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又至关重要的关键细节,以及把握这些关键细节需要注意的细节。
  • 恶魔爱妻,乖乖就范

    恶魔爱妻,乖乖就范

    单位:恶魔工作室,口号:为民排忧解难,实质:以正义之名干坏事,人身攻击、拆房骂街、肆意恶搞、“坏事”做尽…可是第一单生意就碰上一个擎天柱般的男人,且不说如何惩凶除恶、替天行道了,能全身而退再说吧。
  • 佛本是道

    佛本是道

    天道无常,天道无情,包容万物,游离其外。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恩无怨,无喜无悲。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本是道。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气化三清
  • 大唐御医

    大唐御医

    一个外科医生(男)搭着一个内科医生(女)一起穿越了!这样的一对黄金组合来到了贞观九年的大唐,他们的穿越,能改变大唐的什么?如果长孙皇后不死,太子承乾还会造反吗?李治还能做皇帝吗?武则天还能站上历史舞台吗?
  • 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人际交往和职场生存的三大利器。不生气:在遇到烦恼和不愉快的时候,我们是一直被这个烦恼所困扰而生气,整日沉浸在痛苦中,还是忘掉它,把烦恼和不愉快抛到脑后?不言自明,不生气是处世的一大智慧。不抱怨: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我们的愿望。不折腾:不要没事找事,无事生非;不要朝令夕改,忽左忽右,不要翻来倒去,改来改去;不要重复做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不折腾,就是忠于事业;不折腾,就是有所作为;不折腾,就是努力工作;不折腾,就是专注目标!
  •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

    本书借鉴和汲取了诸多办事智慧的精华,从魅力征服、礼仪为先、因人而异、善借外力、洞悉人心、巧言胜师、示人以弱、把握分寸、以进为退、方圆有度、处变不惊、转换思路等12个方面对如何办事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透析,并通过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案例介绍了那些会办事的聪明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最终达成了目的的。通过《会办事才能办成事:瞬间把事办成的81个心理策略》,读者可以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把握办事的分寸、火候、分量、次序,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成功办事的目的,轻轻松松把事情办好。
  • 男科女医生,总裁求婚请排队

    男科女医生,总裁求婚请排队

    日报头条新闻,帝豪集团总裁的新娘逃婚了,第二天新娘和别的男人在酒店......面对此时的她,他只是微微一笑,视而不见,待她好如初见。传闻他疯了,竟然要一个不知廉耻的女人。岂不知,真正疯了的人是她。人前,他们恩爱甜蜜,人后,他们相敬如宾,形如陌路。终于她受不了,“我们离婚吧!”原来他等待的就是这句话。离婚后,她成分万众瞩目的焦点,成为媒体、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有人说她不知好歹,有人说她另结新欢......流言蜚语她置若罔闻,原本以为这一切都会随着离婚而结束。突然,她妈妈重病,需要手术费一百万,她走投无路之下再一次求助于他。昏暗的房间,他翘着腿不屑的瞄了她一眼,“借你一百万,你拿什么还我?”她僵直了身体,转身离开。“我家缺一个佣人,如果你叶大医生肯屈就的话......”“我愿意。”佣人意味着没有尊严没有人格,他沐浴她替他放水,他出门她替他穿衣,他睡觉......
  • 冷血特工皇后

    冷血特工皇后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