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二章5 开放无止境:
一切都源于不同寻常的开放
绝大多数产业是越开放越安全,因为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安全;越封闭就越脆弱,越脆弱就越不安全。
——龙永图
1978年到2008年,中国走过了开放的30年。在这30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从解放时的面貌中脱胎换骨,中国的崛起正在得到世界倾注的目光。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不断深入的开放。一个国家,越开放才越强大,才越安全,这是龙永图研究经济学时长期坚持的观点。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入世5年,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而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愚昧的中国人在鸦片和大炮的轰炸之下才猛然发觉泱泱大国原是如此脆弱。让时光的镜头带我们追溯到历史的源头。
雍正年间,资本主义洪流在西欧风起云涌,外商来华贸易日渐增多。但雍正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开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居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的华侨同胞,可谓是内外皆无助。
这一政策指导下的雍正明显地对外来文化也有一种抵制(其实不如说是对这些外来先进文化可能危及自身落后统治的恐惧),于是乎有了雍正大规模驱逐传教士的事件。这一事件,一是因罗马教廷想扩大思想控制范围,这引起了中国封建皇权与西方宗教神权的冲突;二则是基督教的传播吸引了一定程度的中国下层民众,这当然会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安。这一措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承袭,成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客观上使清帝国处于对外一无所知的闭塞状态;而另一方面,使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和敌视,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在国际舞台陷入孤立境地。这种拒绝与世界交往的态度, 并未起到任何保护中国的作用,相反却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种可笑的掩耳盗铃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应对外界变化的鸵鸟政策,实在可笑可恨。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人脆弱得不堪一击,而事实无可争议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入世5年之后,GDP总量就翻了不止一番;入世7年后,经济总量从2001年世界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关于开放带来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从没有停止过。对此龙永图一直认为:通过开放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国家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比如龙永图经常说的关于全球产业链的问题。一件衬衫,品牌可能是意大利的,面料可能是法国的,制造可能一部分是中国、一部分是越南的,批发可能是在美国,零售可能是在日本。这件衬衫产业链上的国家就是利益共同体。如果品牌一倒,产业链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都会受损。通过跨国生产链,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对国家是最安全的。在这种逻辑下,绝大多数产业是越开放越安全,因为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安全;越封闭就越脆弱,越脆弱就越不安全。
但在经济主权的问题上,比如银行的利率、关税税率、货币汇率等决定经济的重要杠杆,中国还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中国加入世贸的开放承诺,都是有条件的。龙永图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入世5周年后银行业就要开始全面开放,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国只是承诺给外资银行国民待遇,这是满足世贸组织的最低要求,而不是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开放还为时尚早。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进行全面的开放,比如关税和管理外资的政策,任何国家都会有。世界上没有纯粹的自由贸易,只有相对的自由贸易;没有彻底的开放,只有相对的开放,除非全球经济一体化了,达到现在欧盟内部那种程度的开放。因此,任何一个行业的开放都是没有止境的,所有行业都应该减少对外开放的条件,减少开放的限制,使整个行业实现充分竞争,全面与国际接轨。这个行业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