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深信而后抽离,内心的“恋人”相处法则
很多情绪就像恋人一样,时而亲近,时而远离,时而融洽相处,时而纠缠不休。
很多不良情绪也是这样的。当它们到来的时候,我们深信它们的存在,而且聚焦它们。但是这种聚焦使我们产生了更多的附加情绪。比如愤怒,暴躁,毁灭性的冲动,不安,恐惧夹杂着不顾一切的破坏力,毁灭性的冲动。
当我们面对一种突如其来的情绪时,记忆的闸门刚好被扳下,我们多年来苦苦压抑地“情绪隐疾”突然爆发,神经机能可能会紊乱。
可能,仅仅是一场无关紧要的小事。关键是,它们触及了我们的“旧伤”。
比如爱人相互争执时,邻居,路人都会想,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谁料到,他们居然是因为评论电影明星哪个更漂亮而大打出手!
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意见,没被别人采纳或者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说,我们修的可以了,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当恐惧,焦虑,孤独,烦躁袭来的时候,我们做一个“推开”的动作。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干扰快乐磁场的障碍已经被我们推开了。
其实,那些不健康的,焦灼的不良情绪并非消失了,只是隐藏起来了。
比如对夫妻在意识到自己不该小题大作后,又和好如初了。但是半个月后,上述场景又重演一遍,而且是一模一样的理由。
渐渐的,他们发现彼此仅仅是为了抬杠而抬杠,丈夫仅仅是想反驳妻子的每一个观点,而妻子也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最后上升到人格抨击。比如妻子会说:“全天下就你一个没用的男人,看周围的男人都比你混的好!”
“别人好你找别人去,你去跟别人过啊?!”于是两人再度大打出手。
为什么已经被推开的情绪,还会再回来?而且以更加严重的方式?
比如一个司机,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上开车,时间有限,他需要急切地赶到公司,于是他焦虑不安,拼命按喇叭,并破口大骂。
被批评教育后,过了不久,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因为从小,他爸爸就是暴力教育,十分易怒的人。所以他发泄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沿袭“家族路径”情绪。
另外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朋友,是商界女强人,未婚。她在企业做到副总,掌管很多员工,是行业里的翘楚,回到家却感觉十分空虚。她很害怕那个华丽而空洞的家。于是,她找各种借口加班,出差,跟客户应酬。一年有半年时间不回家。
她怕面对什么呢?一种无处可逃的空虚感,孤独感。像在太平洋上漂泊,四周都是大海,无边无际。那种孤独,那种绝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体会。
这个朋友外在虽然果决,但内在很脆弱。有轻微的抑郁症。这源于她的童年,是在一个很不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她非常紧张母亲做出过激的事情,比如自杀。这就是她恐惧意识——不安全意识的——产生的根源。
空虚感,是恐惧的另一种形式。幼时为什么会恐惧父母歇斯底里地争吵呢?因为那时过于幼小,依靠自己能力尚不能生存。所以担心失去亲人。现在她依然无法享受孤独,她觉得是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感觉。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她为什么会如此拼命工作——她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自己被需要的那种感觉。
因为在幼时,她的意见不被重视,尤其是在争吵的时候,没人考虑到她的存在,她的感受。所以成长过程中,她需要不断地成就,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只要有空闲,那种潜伏的空虚感就会袭击她。
这几乎是很多事业狂的通病了。病因不同,但都是“情绪陈疾”。
但是她无论如何都得回家,即使不回家,也得面对那个“好像孤独”的自己。被“抽离人群”的自己。
她想过各种方式缓解,比如上网聊天,接打电话,玩游戏,看电视。。。但是仍然无法“推开”这种空虚的心情。她觉得自己想从外界搬运点什么,但又说不清自己到底想“拿”到什么。
于是她认为,她需要一个伴侣。
接着就开始不停相亲,把婚姻大事提上日程,找周围的朋友为自己介绍。折腾下来,也相处了几个对象,跟其中几个发展了一下。
按理说,她应该不孤独了吧?
但是她发现,当她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空虚感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
我们知道,能量场具有吸附作用,一个人的气场饱满,乐观的时候,他很容易感知到或者吸附到外界一切乐观的因子。哪怕风吹树叶,都会让他由衷地觉得快乐。同样,一个情绪破败不堪的人,他只能吸附到别人能量场中“颓废”的情绪——因为他只能感知到这些!所以这些能量的积累,反而加重了情绪的病情!
这就是为什么宣泄式的“推开”不能彻底清除情绪垃圾的原因。在某种时刻,可能暂时被压住了,比如视线的转移,焦点的扩散等。但不久,又会以更强大的力度冲击着你的心灵。
国学大师王阳明说过这么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个“明白”就是由“内省”发出的一种感悟。你可以理解为喜悦,也可以理解为惆怅,或者理解为忧伤。总之,这朵花,就是你内心的折射。
换句话说,你休想通过“破坏”这朵花来解除负面情绪的枷锁。或者从外界拿一朵“花”来填补你的空虚。其实,外界的花是虚幻的,而你的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易怒的人,往往指向外界,结果将情绪越弄越糟。他们辛苦地从别人那里,寻找医治自己情绪的良方。
比如,丈夫想从打压妻子的举动力,寻找遗失的“被重视”的那种感觉。
比如,女强人企图从男伴那里,“拿”到抵御空虚感的东西。
如果你想要摆脱不良情绪,避免陷入一种怪圈里,就必须学会“内省”。像个睿智的智者一样,透析你内心真正的想法,真正的意志。
我想知道,我们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们在灵魂深处,究竟是一滴水,还是一粒沙?佛曰,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我们的灵魂需要有多么安宁澄澈,才能看得透沙里的世界?
当阻碍快乐的不良情绪再度来袭时,我们要学习一下恋人相处的法则。
首先,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如何融入,如何找出这个“共同点”,然后像“站队”一样,站到别人心里去。这要求我们拿出勇气来,正视目前的情绪。
比如,别人因为嫉妒中伤了我!那么我们就要正视这种“受害者”的情绪。
现在我们的情绪是被管在“受害者”的囚笼里。如何挣脱出来呢?信念,闪光的灵性,和大爱。我们要知道,在对与错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走在浮桥上的人类。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原罪而投胎的。
别人身上有我们清洗自己灵魂的刷子。我们甚至可以用别人的错误来清洗自己。
“可是,我这件事情没做错。的确是他恶意中伤。”
亲爱的,上天派我们来学习,来洗刷灵魂,那么在这个课堂里,所做的“心灵实验“绝不仅仅是以同一个面目出现。
要知道,它可能以天使的面庞,也可能以魔鬼的面庞。它可能会在骤然降临的喜悦中考察你的淡泊,也可能在恶意的中伤中考察你灵魂的坚韧度。你不必逃避,因为这是你成长所不可避免的课题。
如果你没学会如何抵御怒气,如何抵御负面情绪,而仅仅像小孩扔掉不喜欢的玩具一样粗暴,那么你首先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灵魂。
现在,你只需要去看你的灵魂,静静审视,然后慢慢融入。想象你的灵性是以个散发淡淡光泽的圆环,然后你慢慢的融入到光环中去,融入到那些情绪里。你要承认它们,承认自己的不勇敢和逃避。像个淘气的孩子安然走进家里,准备接受一场责罚而已。不要怕,因为那种疼痛,会让你成长。
这样做后,你会发现哪里有囚笼了?一切都是虚无的想象,是作茧自缚。“受害者”的身份也不存在了。
第一步,深信你的信念,并且融入你的灵魂,正视那些情绪,而不是推开。你做到了。
当实战演习的时候,你不可能不去听那些触及你心灵的话。
“你就是靠钻营和巴结上位的!”
“你是个没用的人,一个失败者!”
“你是个自私自我的人!”
当我们完成与心灵“恋人”融为一体时,我们还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些东西有可能是我们自身存在的,并借由别人的攻击性的话语说出来。
第二步,要抽离自我,站在说话人的灵魂中,以“加害者”的方式审视那些恶毒的攻击。
事实上,与恋人相处不也如此吗?起初的恩爱甜蜜,后来逐渐积累的矛盾,将最初的光环慢慢消融。我们都想好好爱彼此,可为什么越爱越远了呢?
我们要学习将灵魂融入,又要学习及时抽离。那是轻盈透明的灵性。当我们站到“加害者”灵魂里去,扮演他的角色时,我们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悟出很多东西。
比如,我们突然发现攻击的人其实源于一种自卑。嫉妒本来就是自卑的产物。因为他的无力感,导致的情绪失衡。他无力逃避自己“其实很失败”这个课题。所以迁怒与别人。而你的某种成功,加剧了他失败的痛苦。所以他想把失败的痛苦转移给你。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是人在转移自己“情绪垃圾”的极端手段。但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种做法,其实会对自己的灵魂产生损伤。
再来看看“受害者”角色,这时我们会发现,那种“只有我在受害”的感受消失了。因为反观了别人的灵魂,而产生的“心灵平衡法”。他的攻击,源于他更虚弱。
第三步,我们要帮助他们成长。不,不要放弃你说话的权利。
因为我们一直处于软弱被动的状态,就等于替别人完成了,他们所必须要完成的课题。我们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分析这些事,用慈悲的能量。我们要怀着怜悯的心,去说明这件事。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终于能够跟情绪以“心灵恋人”的方式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