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4100000013

第13章 湖南第一师范(2)

第十一篇《政惑》。讲的是政治方面的偏向。斯宾塞认为,效果与动机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常有适得其反的事。“自我观之,则勤于耕者不必多稼,畜于财者不必善贾。而高效相反者,亦频频有之。不独一身一家之中然也,一国天下莫不如此。”希望的结果不一定出现,出现的结果却又不是所希望的。主张革新的人怀着良好的愿望,却不一定能看到新也有新的弊端,而反对的意见却可以匡正其过头的做法。主张保守的人习惯于遵循旧章程,“而不知凡古圣先王所创制者,要皆为一时之法,于其所遭之运会为最宜,然道德典章,无亘古不变者也。”斯宾塞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这两种主张都“不可偏废”。

第十二篇《教辟》。讲的是宗教的乖辟。“自其大者而言之。则神道之严威既重,将人伦之修饬以轻。其论事也,将以合于教者为善,不合于教者为不善,而民义举以废矣。”而且每一宗教都指其他宗教为异端,入主出奴,莫衷一是。书中介绍了欧洲基督教的几个教派。可是,斯宾塞认为“宗教为物,乃群治所不能废”。他反驳了那种认为“民生群治无所用于宗教”的意见,他的意思用严复概括的话来说:“盖常人思力之浅,于日用之际,在在见之,况于远大,乌能自作则而率由之乎?盖宗教精粗不同,而无可废之一日。”

在分别论述了以上八个方面的困难或者偏颇之后,斯宾塞作了一个概括或者总结,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性灵的修缮,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求得解决。他于是写了第十三篇《缮性》,这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的一篇。黎锦熙推荐毛泽东读的,就是这一篇。这一篇讲的是治学的方法,通过训练排除研究中困难的方法。严复解释说:“知为学之难,思诚之不易,而后有省察之功。虽然,徒言省察,尚非学也,则继此而论其所以缮性者。缮性非他,亦言其所以为学之方而已。”

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论点:“盖群学(社会学)者,一切科学之汇归也。”“欲治群学,于是玄间著三科之学,必先兼治之。”这三科是这样划分的:名学(逻辑学)和数学都是十分抽象的思辨科学,“所以研不易之事理,究不遁之物情者也”,属于玄科。理情思维(理)由抽象(玄)而逐渐及于具体(著,显著)。居于“玄”与“著”之间的,斯宾塞称之为“间科”;“其玄与著之间,是为间科,则质(化学)力(力学,借指物理学)诸学之所有事也。”间科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的,“言群学不能置因果也,故间科尚焉,然而知因果对待矣”。著科的研究对象,是显著存在的客观世界,“不及其著,则不知其为物之悠久蕃变旁通错综也。故有天(天文学)地(地学)人物(生物学)诸学。之数者皆大物也。”书中详细论述了三科之用与其利害。

毛泽东在给萧子升的这封信中,谈到了他读此书的心得:

“其旨以谓为学之难三:其一在物,其一在心,其一心物相对。在物者曰物蔽,在心者曰情瞀、智,心物相对者曰学诐、国拘、流梏、政惑、教辟。是三难者,将欲祛之,则必缮性。缮性在学。学有三科,曰:玄、间、著。玄科者,名、数二学属之;间科者,物理学、化学属之;著科者,博物学属之。三科习,而后三难祛,心习姱,性灵缮,于是乃可言学。络之以心理生理,关于群学者大也。吾谓此岂惟学也,德即寓乎其中矣。于此有人焉,不蔽于物,瞀于情,于智,而又无学诐、国拘、流梏、政惑教辟诸弊,其人之为君子,尚待言哉!近每与人言及为学,即介以此书,以其所言者切也。足下有暇,可览观焉。”

后来,1918年7月24日,蔡和森在复毛泽东的信中说:“兄之‘梦呓’,尤是弟之兴经,通我智,祛我情瞀。”用的也是《缮性》篇的词汇。看来,毛泽东同蔡和森的接触往交中也讨论过此书。由此皆可见当年毛泽东对此书倾心的程度了。

在日记里,黎锦熙记下了他对毛泽东的印象。1915年7月31日,他看了毛泽东的日记之后,记道:“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陈昌),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1917年8月31日收到毛泽东的信,说他的信“大有见地,非庸碌者”。

黎锦熙的日记虽极简略,但我们从毛泽东1915年9月6日给萧子升的一封2000余字的长信中,可以看到他对黎锦熙的印象,黎锦熙同他谈论的内容以及当时所受于黎锦熙的影响。毛泽东当年很厌恶学校课程繁多,妨碍他专心致志的学科。大概是由此向黎锦熙求教,如何解决上课与自修的矛盾。黎锦熙谈到除博学于文之外,还须具通识之才,并谈到历史、地理之学,以及设体操、图画、音乐、手工等课为美学与技能之学的必要等。信的开头即写道:“闻黎君邵西好学,乃往询之,其言若合,而条理加详密焉,人手之法,又甚备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仆问邵西,学乌乎求?学校浊败,舍之以就深山幽泉,读古坟籍,以建其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而涉其新。邵西不谓然,此先后倒置也。盖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

1915年9月1日,黎锦熙应聘到北京教科书编纂处工作。动身前两天即8月29日是星期日,毛泽东同王季范、萧子升等人来到芋园,依法送别,那天黎锦熙的日记中还记了“谈学颇久”的事。

分别以后,他们还时有书信往来,从1915年11月到1920年6月,毛泽东寄去的6封信,现均保存下来。从这些信中,可以见到毛泽东对故人的关心。袁世凯帝制自为,一些名流失身劝进,毛泽东不希望黎锦熙卷入劝进活动。1915年11月9日写信劝勉说:“方今恶声日高,正义蒙塞,士人丁此大厄,正当龙潜不见,以待有为,不可急图进取。”他希望黎锦熙早日脱离北京这是非之地:“急归!无恋也。”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渴念:“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黎锦熙在复信中说明了情况,他在京编纂书籍,不过是书生事业,不会受到袁氏笼络。毛泽东在下一封信里表示前一封信里说的,是自己的过虑。君子爱人以德,我们可以从其过虑中看出他对黎锦熙真正的爱护和关切。

当时教国文的袁仲谦老师,是清朝的举人。后来毛泽东同斯诺这样谈起他: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的儒学代表人物,所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骈体文,以为华而不实,只是尚辞藻,重文采,堆砌典故,而内容贫乏。他主张“文以载道”,学习质朴实用的秦汉散文。由于那时皇室崇尚佛教,他企图以古文来宗经明道,尊儒排佛,尊王攘夷,以儒家的入世观反对佛家的出世观。自汉代受辞赋影响,逐渐倾向骈俪体裁,到了六朝,一切散文、韵文都骈偶化了,当时北方学人颜之推即极力反对,北朝就有过复古运动。魏晋六朝的抒情散文,一直为后人推崇(章太炎、鲁迅都是非常赞赏魏晋文章的),唐初陈子昂等也提倡秦汉散文。各个时代各有其流行口语,时代变迁,几千年前的直言口语,便显得古朴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即是平文(白话文)运动,古文正同骈文对立。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不论驳难论说记事抒情,无不佳妙。韩愈为文,气象清新,善于造句炼字,“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袁老师认为师法韩文,门径就正了;以毛泽东的才华研习韩文,作文必大有长进。要知道旧时的读书人,只要写得一手好文章,就敲门砖在手,不愁找不到饭碗。

毛泽东于是来到玉泉街,长沙过去有名的旧书铺街。韩愈的书不止一个版本,善本价贵,不是穷学生买得起的,毛泽东在一家旧书铺里找到了一部廉价的宝庆版《韩昌黎诗文全集》。宝庆(今邵阳)旧时文化颇为发达,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有刻书业。他把这书买回来,发觉不但页面有破损,文字也有讹误。他于是到学校图书室借来一部善本《韩集》,逐页逐字校勘,改正讹误,修补破烂,居然也成了一部“善本”了。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清早都琅琅诵读韩愈的诗文,当然不像幼时读私塾只知死背了。当时的同班同学周世钊回忆说:“读韩集时,除开那些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叹老嗟卑的感伤诗一类毫无意义的作品外,他都一篇一篇地钻研阅读。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首先凭借一部字典和注释的帮助,进行了解、领会,使其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默读和朗读,这样就懂得更深,记来易熟。通过这样持久的努力,韩集的大部分诗文都被他读得烂熟,背得很流利。”

还有方维夏、徐特立两位,也是当年毛泽东敬重的老师,后来他们都受了当时学生的影响,成了共产党的党员。1937年1月,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60岁生日的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是很尊敬徐老的。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正是马日事变之后,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真是“疾风知劲草”。1913年至1919年,徐特立一直在第一师范教教育学、各科教学法、修身等课,还兼任教育实习主任。他出身于贫农的家庭,只读过六年私塾,后来完全靠刻苦自学(包括自然科学)而成为当时有名的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长沙王”。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印象最深。他讲课时,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不讲干巴巴的教条,也不谈抽象空洞的大道理;他常以古往今来的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指点学生。例如他讲,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节约,而且能使人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坚强的意志。他当时是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从北门到南门外书院坪来上课,要步行近5公里路,大雨天也从来没有迟到过。一师的学生有课外自学的风气,但自由阅读上往往存在一种贪多图快的毛病,结果囫囵吞枣,忘得也快。徐特立自己读书向来“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即读书时一定要记下心得和书中精粹之处。这些方面,他的主张同杨昌济也是一致的。

方维夏是湖南平江人,1879年生,优级师范毕业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1912年起在湖南第一师范先后担任博物、农业教员和学监(即教务主任)。他担任农业科教员时,带领学生开辟实习园地,种植各种农作物。亲自播种、施肥、中耕、灌溉,使学生对农业劳动很感兴趣;担任学监时,他以民主精神教导学生,代表学校领导教友会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治才能。他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老师。袁世凯帝制自为时,他联合徐特立等,反对湖南教育界廖名缙等“筹安会”帝制派。张继尧垮台后,他做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司司长。在赵恒惕统治时期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利用议会讲坛对毛泽东领导的工人运动常予支持。后来他感到议会斗争软弱无力,秘密去广州,在“湘军”中做政治工作;1925年由李六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最年长的党员之一,对发展“湘军”内部党的工作贡献很大。北伐时任第二军第五师党代表,国共分家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先后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民主政府总务厅主任等职。红军长征后,在湘粤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在桂东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杨昌济

比较起来,当年给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担任修身、教育、伦理等课程的杨昌济,毛泽东对斯诺是这样说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教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100分。”“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杨老师的爱女杨开慧,后来是毛泽东的妻子。

在学校生活中,老师的关系最大,一个好老师的思想学识行为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杨昌济30岁以前博究孔孟与宋明理学,随后留学日本、英国10年研习教育与哲学,是一位学贯古今、融通中外的学者,更是一位爱国心切、道德高尚、思想进步、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一生“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曾有明志诗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被人称为:“经师人师,备诸一身,以故来学之士,一受其熏陶,无不顿改旧时之宇宙观,如饮醇醪,受其影响。”当年以萧子升、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好学深思、力求上进的第一师范学生,聚集在杨昌济的周围。他们课后常登门聆教,或谈治学方法,或讲做人之道,或阅读书笔记,或论天下大事。

关于他们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张昆弟烈士在1917年8月至9月的日记中曾有一些记载:

“8月22日。晚餐后至板仓杨寓,先生谓读书之要,在反复细读,抄其大要;不在求速求多,反毫无心得也。又谓向吾之理想生活进行,文章誉望,听之后人。又曰,不计较于现在之社会。又曰,势力不灭。又曰,渐蓄其力而乍用之。”

“9月8日。去年杨师谓余曰:‘克己之功夫多,存养之功夫太少;须从存养多下功夫,则可免克己之苦矣。’”(日记中随后检讨自己今后应以“淡泊明志为第一着手处”。)(此处所谓“存养”,是根据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者孟子所说“存其心,养其性”。即主张人应常反省,讲究修养,保持天性中的善根,不要受社会上的恶习熏染;更具体一点说,就是主张所谓克己寡欲,淡泊明志,不追求世俗名利。)

“9月13日。晚饭后至板仓杨寓,杨师为余辈讲‘达化斋读书录’。后又谈及美人之做事务实。”

在这样师生相得、相敬的情形下,杨昌济悉心教导他的学生;学生则在许多方面虔诚地向先生学习,甚至模仿。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受杨昌济的影响是很深的。新民学会最初成立时的21个会员中,有20个是杨昌济的学生。杨昌济对弟子们的影响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罗斯福大传

    罗斯福大传

    本书详述了罗斯福传奇的一生,剖析了罗斯福的政治风格及政治谋略,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政治领袖。希望本书能让您更多地了解罗斯福,用罗斯福的智慧、魅力和魄力,去充实自己、鼓舞自己、从而走向人生的辉煌。对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本书都会是个不错的启发工具。
  • 世界十大股神

    世界十大股神

    2007年,中国股市以逼空式的上涨不断改写着各项新的纪录,股指、成交量、开户数屡创新高。在这一轮气势如虹的上涨过程中,全国上下掀起新一轮“全民炒股”的热潮。殊不知“股票有风险,人市需谨慎”,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1720年炒股赔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其实,技巧和方法因人而异。这本书将通过对世界十大知名股神炒股方法和投资技巧的介绍来告诉大家如何制定一套屡试不爽的炒股圣经。
  • 压不垮的左宗棠

    压不垮的左宗棠

    为什么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为什么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什么美国《时代》周刊将左宗棠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称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中国名人?左宗棠的旷世伟大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本书以当代鲜活的视角,入木三分地剖析左宗棠独具个性的政治韬略智慧,细致晒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晚清官场剧烈权斗的台前幕后和为官升迁之道。全景式展现左宗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血色码头

    血色码头

    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水旱码头--古镇碛口为背景,讲述了当地盛、程两大家族,八路军,晋绥军的10个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以风土人情的笔风描写各位主人公的传奇故事,为读者重现了一个存在于过去的碛口,同时用朴实的带有山西风味的语言,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碛口人带到读者面前。
热门推荐
  • 对症拔罐治百病

    对症拔罐治百病

    无论日常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是一个与体内“邪”、“毒”、“瘀”对抗的过程,当“寒”、“热”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外邪和内患相结合就会导致机体气血阻滞,从而引发身体不适甚至病变。只有将“邪毒”彻底拔出,才能扫清体内瘀滞,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书特邀高级中医技师亲自示范,针对最常见的健康养生问题,向人们推荐最简易和科学的家庭拔罐方法,并配以标准的拔罐真人示范图以及食补方,让即使不懂医学的人也能轻松取得最佳疗效,从而获得真正健康的人生。
  • 绝不放过你

    绝不放过你

    作品针砭时弊、抨击邪恶,讴歌真善美,题材、类型多样,本书精选作者近年发表在《今古传奇故事版》、《山海经》、《百花故事》等刊物上的故事作品,或轻松幽默,或辛酸感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邪帝的金龟小宠

    邪帝的金龟小宠

    她是一只萌宠。什么?灵狐,狸猫,藏獒?拜托,不是只有长了毛的,才可以叫做萌宠好吧…她是一只小金龟。咳咳,不是乌龟,也不是金龟子…是金龟!金龟!浑身金光熠熠,璀璨芳华的黄金小龟!————某尊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浑身蜷在金壳里,某尊一时兴起,就对着壳的小洞,和吹气球一样,大口大口的往里面吹气…某尊第二次见到她的时候,摩拳擦掌下决心一定要一口吃了她,可是大嘴一下,只听“咯嘣!”一声,金壳未裂,牙齿已飞……她是旷世美人,也是一只坚韧不屈,宁和淡定的小龟。他是天下邪尊,阴毒腹黑,善发不义之财,没有他咬不动的肉,更没有他吞不下的壳儿。除了她。她总是藏在坚硬的小壳下之下,任他威逼利诱,她也无动于衷。让他咬也咬不动,吞也吞不下。于是,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他决定不再试图将她从壳中拽出来,而是努力练习龟缩,直到有一天,他也可以陪她一同钻入她的小壳…然后,再一口吃了她。————P: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清白。
  • 当太妹遇到狂拽少爷

    当太妹遇到狂拽少爷

    在一次意外中,我受了伤,于是父亲把我送到郊区的一所封闭式学校来,一边让我学习,一边让我疗伤,还要我女扮男装,用了哥哥的名字。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安静的生活一段时间,可惜……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说我是他的未婚妻,还当众吻了我。NND,这种情况还从来没在我韩冷月身上发生过。就算他长的好看了点,也不能这样啊……
  • 帝都殇

    帝都殇

    中土洛朝,天启三年。初春时节。南方地暖之处梅香已化,正是桃梨争春之机。只是幽灵山上气候偏冷,暖润之气向来晚至,孤峰绝顶之上尤见残雪伶仃,遥洁如穿庭树花;清辉寒水掩映下仍有雅梅舒萼吐蕊,娇灿冷颜之外,亦近亦远处,淡香袅袅,萦绕不绝。白云下,寂寂万仞水崖,众鸟飞尽,不若山下碧潭幽谷,凌波耀彩,修竹影妖,飞禽走兽于绿竹清水间穿织,自春晖和谐中渐融离尘别世的宁戚。天医宫,便坐落……
  • 毒妃狠绝色

    毒妃狠绝色

    杜家嫡女,嫁入燕王府为妃。十月怀胎,一朝产子,却被害身死。七年结发夫妻,敌不过美人两滴泪。只落得断手剜目,母子同赴黄泉!重生于十年前最重要的那个夜晚。她才终于明白,前世所有天灾皆是人祸!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杜蘅对天发誓,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前世承受的所有苦痛折磨,必将百倍千倍还之!所有欺辱她之人,必将踏于脚下,誓死诛之!庶母心机深,老太太脾气大,庶姐庶妹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头上有婆婆,背后有小姑,丫环都成加强连了。她步步筹谋,在后宅,在深宫,在前朝。斗庶母,斗姐妹,斗大伯小叔,斗妯娌小姑,斗宫妃权臣……后宫三千,深宅五百,大院子鸡飞狗跳,众女子各领风骚!PS:简介无能者飘过,大家看正文。。。推荐姐妹酒微醺新文:《重生狠角色——傲凰》,精彩不容错过。http://m.pgsk.com/a/673194/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河畔的金柳,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轻轻的我走了,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我轻轻的招手,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正如我轻轻的来,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