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5200000005

第5章 姓名影响你的一生(1)

人名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个体意识的萌发,是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

人名代表着一个人,代表人格,代表尊严,其社交功能使人名成为人格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成虫。

一、姓名的源头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过着群居生活。他们以氏族为生产单位,共同劳作,共同分配。这时还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个人权益。部族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偶有交往,也都表现为整体性而非个体性。既然没有私人间的交际,当然也就没有区分个体的必要,人的自我意识仍然在沉沉地酣睡。这时首先出现的是氏族名,即“姓”的前身。

“姓”形成于母系社会阶段,所以我国的古姓多从“女”字旁,例如姜、姬、姚、姒、妫、妊、妃、好、嬴等。所谓姓,实际是群体名,是一部分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公名。姓也是社会交际的产物,它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左传》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中也有“同姓不婚,恶不值也”的记载,意思是说,同姓的人一般都是血亲,而近亲结婚则会产生不良后代。“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一个氏族分化出不同的支系,便有了不同的群体名——氏。氏的作用是区分贵贱的,是一定社会地位的标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出现混乱,姓、氏逐渐合一。到了汉代,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

名与姓则不同,它的作用不是区分某一部分人,而是区分某一个人。这种个人的私名必然出现在氏族的公名之后。在原始社会晚期,人类社会已进入农耕文化,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氏族公共财产开始出现盈余。于是,在氏族内部出现了个人占有财富的现象,人的私有观念产生了。这时,氏族首领首先从氏族群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人格的独立。他们站在人类文明社会的门槛上,率先启用私名。在传说的天幕上,辉映着尧、舜、禹等英雄伟名的星光。人名的出现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象征。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产生,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层面不断扩大,人名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关于人名的产生,《说文解字》里有一段最为通俗的解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事实的确如此。人在白天见面,可以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但是,如果在晚上邂逅,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相互识别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我国人名又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大大增强了人名的审美价值,从而形成了洋洋大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名学。

人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的形式不断被完善,它的作用也被发挥到极致。现在,离开了人名,整个社会便无法运转。

二、古人的名与命名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今人大都有名无字,“名字”只相当于古代的“名”,成了偏义复词。古人则有名有字,而且除了名、字以外,有些人还有号。古人非常重视命名,《礼记·内则》记录了古时候的命名礼,那些繁文缛节实在令人咋舌。在婴儿生下三个月后,由其母和保姆抱见其父,其父握着婴儿的右手,给他取名。其母记下名字后再告诉师傅,由师傅再遍告家中的女眷。同时,其父要将婴儿的名字报告给地方长官,地方长官再遍告族中的男子,并记下婴儿出生的年月日而保存起来。然后,再通告闾史,闾史详细地加以记录,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存,另一份逐级上报,最后收藏在州伯的档案文件里。为什么在婴儿诞生三个月后才命名呢?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给父母一个充分考虑的时间。

古代人名最初比较朴素、简明,命名动机主要是为了区分人的个体,并不一定包含深意,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单纯。譬如商代帝王喜欢以天干命名,从商汤到商纣一共有31个王,都是用天干来命名的,如外丙、大甲、祖乙、盘庚、帝辛等。除了帝王以外,商代的贵族也有用天干命名的,在商代青铜器的铭文里保留了很多这样的人名,如父辛、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天干是用来记日的,以天干取名,大概是记录诞生的时间。

我国上古时期,民性质朴,民风粗犷,取名用字浅白直露,不尚文饰,正如《通志·氏族略》指出的那样,名字“以实不以文,故命名无义”。其实并非无义,只是意思简单而已。这时的命名,完全出于父母一时的感想,并没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制定出来的名字大都局限于纪念意义,素材信手拈来,不加雕琢。例如春秋时期,晋成公落地时屁股上有一块黑斑,故取名“黑臀”;楚公子出生时胳膊上有一块黑记,故取名“黑肱”。秦始皇生于正月初一,故取名“政”(古代“政”与“正”通用)。据《孔子家语》载,孔子的儿子出世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了一条鲤鱼,孔子感恩戴德,为了表示纪念,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瞧,连孔夫子起的名字都是这样平凡。

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名字“始尚文焉”,即开始注意人名的文采。从此以后,古人取名用字,在风格上更加庄重、典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别致。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时代精神和社会时尚对人名的重大影响,人名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譬如汉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高度繁荣,人们渴望建功立业,志存高远,气魄雄大。汉代人的名字充分体现了这种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有的表明报效国家的人生态度,如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有表露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慕,如张禹、赵尧、陈汤;有的表示勇猛、顽强的尚武精神,如苏武、班彪、夏侯胜;有的表现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如孔奋、魏霸、法雄;有的表白卓然不群的道德情操,如曹操、董卓、庞德,等等。一切好字眼儿似乎都在汉代被用尽,后人只是重复而已。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狂热时期,随着佛学的广为普及,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仙佛圣贤命名的高潮,不仅士族阶层趋之若鹜,就是民间百姓也乐此不疲。一时间,“金刚”、“力士”、“菩萨”、“罗汉”纷纷走入人名,善男信女更以名字中的“佛”味为荣。据统计,当时“僧”字的入名率仅次于“之”字,居第二位。嗣后,这种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人名一直不绝如缕,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是菩萨名。到了辽、金、元三个王朝仙佛命名又一度复兴,人名中的“观音”、“普贤”、“药师”、“老君”、“文殊”屡见不鲜,可视为魏晋遗风。起这类名字,一方面反映了佛教的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母的爱心,希望子女有神佛保佑,能趋吉避凶。这已经有期望的意思在里面了。

由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一些含义积极、祥和、美好的汉字,其入名率非常高。例如唐五代人喜欢以“彦”字命名,“彦”是指德才兼备的人。从唐末至宋初,史书中名字有“彦”字的人物多达145人,如彦超、彦英、彦章、彦成、彦卿等。又如明清时天津北塘人喜爱“胜”字,这一习惯源于嘉靖年间抵御倭寇侵略、保卫家乡的传统。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充丁必有胜,没胜不成勇。”所以在北塘人的名字里大都有“胜”字,如张大胜、李得胜,王总胜、赵常胜等。

总之,时代精神的感召,社会时尚的渐染,民族心理的影响,使古代人名丰富多彩,审美价值不断提高。但也因此形成一些用字热点,为重名现象埋下了祸根。

古人在长期的命名实践中,不断摸索命名的基本规律,探讨命名的要诀。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国大夫申曾总结出周代取名的五项原则,他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像,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像,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名生为信”,就是以婴儿出生时的情景和生理特征为取名素材。例如卫公子黑背、楚公子黑肱、晋成公黑臀;唐叔虞和鲁公子友的得名,也是因为出生时手掌纹路像“虞”字和“友”字;郑庄公名叫寤生(“寤生”是“逆生”的意思),是因为其母武姜生他时难产。由于这种命名法真实地记录了婴儿出生的情景,所以称之为“信”。

“以德命为义”,是指父母在命名时要寄托某种期望,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就是说,名字中要含有较深的寓意。例如周太王希望他的孙子能昌盛周室,故取名为“昌”,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周文王又给他儿子取名为“发”,希望他将来能发兵诛纣,姬罚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以类命为像”,大约是以婴儿的体形外貌为根据,联想一个相似的实物形象为名。例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顶像附近的尼丘,中间低四周略高,故取名为丘,字仲尼。

“取于物为假”,“假”是借的意思,即借客观事物来取名。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命名法。

“以类命为像”也是取于物,但要受婴儿实体的局限,故远没有这种命名法应用广泛。例如古人名中的孟轲、孔鲤、子路、司马耕等。

“取于父为类”,即根据婴儿与其父的某一共同点取名,或其父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特点来给孩子命名。总之,名字的素材来自其父身上,故说“取于父”。例如鲁桓公姬允得子,恰好和他生日相同,于是就起名为“同”。

申所总结的这五种命名法,显然还很不完善,其中有些似是而非,不着边际。但在当时质朴无文的时代背景下,对古人命名活动确实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直到汉代仍在沿用。

古人命名,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讲究“六避”,即命名时需要回避的六条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引申言: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牧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意思是说,周代讳死者之名,周天子、诸侯或者尊长死了,就不能再称说他们的名字了。这样,他们在生前取名时就要回避国名、官名、山川名、畜牲名和器币名。因为这些名称在社会生活中要经常使用,如果废弃不称,就会引起混乱和麻烦。

“不以国”,“以国则废名”,是指国君不能用本国的国名做名字。如果用国名为名,国君死了之后就要废弃国名,而国名是周天子所命,不能轻易更换,所以在取名时必须加以回避。但别国的国名与本国无关,毋须废弃,因此仍可取用。

“不以官”,“以官则废职”,是说不能用官职名做名字。如果用官职名为名,国君一旦崩逝,就要废弃这一官职或改换新官职名,这样容易造成官制紊乱。例如晋僖侯名叫司徒,为了避讳,不得不废除司徒一职;直到晋文公时才恢复这一官职,改称中军。

“不以山川”,“以山川则废主”,是说国君不能以所祭祀的山川名为名。古人有祭天地山川的习俗,如果用祭祀的山川名为名,国君卒后就要改换山川名。例如汉文帝刘恒死后,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不以畜牲”,“以畜牲则废祀”。古人迷信鬼神,热衷于祭祀,而牛、羊、猪三牲或马、牛、羊、鸡、狗、猪六畜是最主要的祭祀供品。如果国君以这些畜牲名为名,就不能再用它们来进行祭祀,所以在取名时必须予以回避。

“不以器币”,“以器币则废礼”。器指礼器,币指玉帛,都是祭祀时的用品。如果国君用器币名做名字,他死后就要废弃相应的器物,从而影响祭祀等礼仪活动,故取名时也要回避。

以上五种规则主要是针对周天子和国君的,因为他们的名字避讳范围大,稍有不慎,便容易给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至于取名时“不以隐疾”则是说不能涉及个人隐秘的疾病名称为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不祥,同时也是为了社交时的体面。

“五则”、“六避”是古人从命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宗法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关注的不是命名的技巧,而是命名的禁忌;重视的不是人名本身,而是人名的应用。

“六避”原则已成为封建社会避讳的滥觞。周代以后,一方面命名的方法不断创新,另一方面避讳的条例也不断趋于严密。

三、古人的字与命字

古人除了有名外,一般还有字,例如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唐寅字伯虎,等等。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礼记·檀弓》中说:“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的名;所谓“冠字”,则是指孩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由父兄的亲朋好友取的字。

根据古代的礼制,贵族男子20岁时要举行冠礼,贵族女子15岁时要举行笄礼,表示他们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取字是冠礼和笄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了字,标志着他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应该享受一定的权力,并履行一定的义务,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种成年礼。周代的冠礼十分隆重,在宗庙里由父亲主持举行。行礼前先通过占卜选定日期和参加冠礼的来宾。行礼时先由来宾为冠者加三次冠(即用布巾将冠者束起的头发缠裹三次),同时说一些祝福的话。然后给冠者取字,并朗诵字辞。取字之后,冠者穿戴整齐,带上礼品,再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里中德高望重的人。从此,冠者带着自己的字步入社会,家庭多了一位成人,国君多了一位臣民。

字除了表示人已成年外,还有在社交场合代名的作用。《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进入成年期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上应当受到尊重,地位平等或低下的人就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呼其字,形式上是“敬名”,实际上是敬人。对于古人名、字的这种社会分工,吕叔湘先生曾有一段妙论:“因为名要讳,所以名之外有字。名是正牌货色,不好随便动用;字是副牌,用来方便流通。正好像真古董不拿出去展览,用复制品代替。”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古人的字不是随便起的,而是在名的意思上敷演出来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所以《白虎通·姓名篇》中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字与名相为表里,名是瓤儿,字是皮,故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比较明显,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张衡字平子,平、衡同义;班固字孟坚,坚、固同义。有的则比较迂迥,例如司马耕字牛,牛、耕有关;岳飞字鹏举,鹏、飞有关;辛弃疾字幼安,无病则安。有的则比较隐晦,例如苏轼字子瞻,“轼”是车上的扶手,“瞻”是往远看,古人在车上往往凭轼而望,故瞻、轼也有联系;钱谦益字受之,名字出自《尚书》“谦受益”。针对名、字之间的语义联系,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谓“正体”,就是确定内涵;所谓“表德”,就是展示外延。也就是说,字是用来表示取名用意的。

关于取字的方法,古人有“五体”、“六例”的说法。所谓“五体”是指同训、对文、连类、辨物、指实,说的是名与字在语义上的五种联系。所谓“六例”,是指通作、辨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说的是名与字在音、形上的联系。实际上,古人命字的方法非常多,远不止这几种,后人通过研究,又不断有所增补。

同类推荐
  • 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

    在本书中(书中所用人名大部分为化名),我们精心挑选了“坚守者”或是“逃离者”的种种事例,并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解读,对于应该“坚守”或是“逃离”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他们“坚守”或是“逃离”的原因,以及“坚守”或是“逃离”后的心态和生活状况,希望这本书能让那些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斗在各个城市的年轻人解开心中的疑惑,找到前进的方向,获得拼搏的力量,为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生活而不懈拼搏!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
  • 实用金融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金融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金融文书的种类及写作方法,实用客观,案例丰富,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 梦在数学里

    梦在数学里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数学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分为五辑,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有效教学、教学探索、教学设计、高考频道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

    诠释豪情人生的态度,剖析官场弊事的怪象,演绎男女情爱的风韵,解读处世哲学的智慧。
热门推荐
  • 一等俏农女

    一等俏农女

    【读者群,狐狸部落,296620430】杨千千不解,她想骂爹,她的人生怎么会这样悲剧?她是商场女强人,虽不是翻手为云,却也覆手为雨,终于时髦一把,风骚一回,本以为可以幸运地玩次开心的穿越。可家有悍妇,穿来三天每天被骂醒,家徒四壁,一群年幼兄弟姐妹,穿衣吃饭都是问题!但有杨子千在,担心什么?有手有脚有大脑,钱会有,地会有,大米也会有,可突然来门口哀嚎的大妈从哪儿来?“三姐,那是咱二婶娘。”什么?极品亲戚还敢上门?小六,关门放狗!
  • 大牌校草专属丫头

    大牌校草专属丫头

    乔习突然转入素有贵族之称的映染高中,安静、话少的乖学生是她的新形象,然而不久后就被爆出原来的身份——枫扬高中的乔习。“你以为我们在交往?因为我吻了你?”温文尔雅的副会长微笑的看着她,“那天……是愚人节?”“乔习,你是我的!”霸道的会长一把将她搂入怀中。“跟我走。”青梅竹马的校草拉着她就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教你学铅球·链球

    教你学铅球·链球

    田径运动是人类从走、跑、跳跃和投掷等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主要作用在于健身和竞技,包括田径健身运动和田径竞技运动。田径运动是以发展人类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为目的,主要以“更快、更高、更远”为目标,以当代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为基础,不断挑战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是人类体育运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跑、跳跃和投掷等基础运动能力的升华和典型表现。我们青少年学习田径运动,不仅具有健身、竞技、基础、教育等功能,主要是通过田径运动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能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并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杀神”王爷,冷情妃

    “杀神”王爷,冷情妃

    欧洲,某片公海之上。小型的直升飞机以极快的速度飞着,稳健的飞行路线,看得出驾驶者的水平定是不一般。副驾驶的位置上,一个俊美异常的男子侧身向后,金色的发丝束在脑后,单手握着一支冲锋式手枪。顺着枪口对着的方向看去,一个女子,是的,一个非常美艳的女子,此时正扬着红唇,嘴角溢着笑。那轻蔑的笑,看似漫不经心,但却迫使那举枪的男子身子微微一震。女子身子往后仰了仰……
  • 偷窥无罪(上)

    偷窥无罪(上)

    一个退伍的战士为了替自己姐姐报仇,不惜以整容的代价混进了国强乳业,他凭借职业之利在公司各个部门中暗自调查,随即牵引出一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切拷问道德现实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尽在偷窥无罪!
  • 重生之小民有田

    重生之小民有田

    他的人生打拼,从红莲湾这个边远村庄开始……这是一个年轻人成长奋斗的故事,升斗小民,充满传奇色彩。名叫高有田
  • 总裁的契约情人

    总裁的契约情人

    本文原名:《秋天的童话》很郁闷!与初恋男友已经分手那么久了,他的现任女友居然大着肚子来投奔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公道可言?!好心帮她将孩子生下了,却不曾想到,孩子会得病,而且要救孩子必须得找到孩子的亲生父亲!哪有这样的道理?要她飞跃千山万水,去到美国给一个小屁孩找爸爸!这也算了,可是万万没又想到的是!——居然,要找的人找不到,钱包被窃,还…还在街心广场遭遇轮奸事件!——她庄曼,还要不要活了?!!!不过醒来之后,居然怪事连连:首先,居然有一个简直比雕像还帅的男人,居然要她做他的女人!然后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男人居然早已买好了回G市的机票,G市有她的家啊,她原以为会客死异乡,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回来了!还有就是,他带着她到处炫耀,好像她是他的稀世珍宝,可是,只有她知道,她不过是为了一张契约书而跟在他身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