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5200000006

第6章 第一位全球首富——比尔·盖茨(6)

尽管比尔·盖茨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对签合同也信心百倍,但并非毫无忧虑。IBM高层会重视小小的微软吗?微软能搭上这辆高速行驶而又庞大的“汽车”吗?比尔·盖茨亲人的人脉资源又一次派上了用场。前面已经介绍过,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IBM新任董事长是比尔·盖茨母亲的好朋友,事情变得顺理成章。比尔·盖茨母亲的成就和人格为自己的爱子作了最好的担保。假如当初比尔·盖茨没有签到IBM这个单,相信他今天绝对不可能这么年轻就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因为这条大鲸鱼给他带来的不是一次性的收益,而是长久的宣传作用。随着IBM个人电脑销量日增,MS—DOS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为其开发的应用软件也愈来愈多,微软DOS也因之而成为行业的惟一标准。比尔·盖茨最终成了最大的赢家。

当微软不断做大后,比尔·盖茨并没有就此停下,他还不断发展国外的朋友,让他们去调查国外的市场,以及开拓海外市场。比尔·盖茨有一个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西和彦,他们两个人在彼此都是22岁的时候碰面了。西和彦向盖茨讲解了很多日本市场的特点,为比尔·盖茨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比尔·盖茨开发的软件得以在1977年就打入了日本市场。其后的数年中,两人更是成为莫逆之交,身材圆胖、举止浮夸的西和彦把日本打造成微软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本土。

比尔·盖茨在微软成长之后,也慢慢地开始拓展自己在商界的社交圈,他和世界第二大财富拥有者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有着不错的私交,两个人在1991年西雅图的一次社交活动上相识,其后就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所谓“英雄遇英雄,惺惺相惜。”比尔·盖茨的商业敏锐性让巴菲特折服,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比尔·盖茨的商业哲学也有很大启示。

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桥牌。2001年,当比尔·盖茨为反垄断案搞得焦头烂额时,巴菲特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老朋友仗义执言。而当巴菲特的投资公司需要挑选接班人的时候,比尔·盖茨被选为沃伦·巴菲特经营的投资分公司的董事。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的比尔·盖茨,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及丰富的人脉资源,去抓住身边的机遇。于是,他成功了。这就是在他财富的背后隐藏着的根本东西:致富的秘密、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经验教训以及长年累月在商场上打拼所摸索出来的黄金法则——这一切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产。

12.精明的慈善家,名利双收空间更大

曾有人说过,身揣万贯家财离世的富人是最无耻的。2006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访问时,宣布捐资1亿英镑(1.68亿美元)帮助防治肆虐非洲大陆的疟疾,并重申将会在有生之年将价值400多亿英镑的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

比尔·盖茨善心大发的动因为何?英国《卫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细述了盖茨的慈善之举。

中国人常说3岁见老。比尔·盖茨的故事和中国孔融让梨有点相似,盖茨的善心据说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传统的熏陶。比尔·盖茨夫人梅琳达说,比尔·盖茨的父母经常志愿参加一些平民事务组织,做义务工作,并积极为西雅图的慈善机构筹措资金。比尔·盖茨的父母并不认为从事慈善事业只是大人的事,所以经常在一家人吃饭时讨论这些问题。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年少懵懂的比尔·盖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比尔·盖茨19岁中断哈佛大学的学业、开办自己的电脑公司后,他服务大众的信念出现了摇摆。梅琳达说,从那时起,比尔·盖茨的心就一直扑在自己的事业上,直到他们1994年结婚以及6个月后他母亲去世,比尔·盖茨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他想与父亲合作,开始从事一项他们共同热爱的事业。

比尔·盖茨是个富豪,同时也是慈善家。但他并非天生就是慈善家,“是非洲永远改变了他。”1993年秋天,他和妻子梅琳达到非洲扎伊尔旅游,他看到那里政府腐败,通货膨胀,城镇死气沉沉,这使他终生难忘,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并着手开展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夫妇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几乎是盖茨个人财富的60%,这使这位世界首富成为全球最慷慨的人。目前,以比尔·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

比尔·盖茨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对记者表示,自己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一种拥有的权利,也是巨大的无可推脱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盖茨还是坚决反对取消遗产税的顶级富豪俱乐部的代表。《时代》周刊执行编辑吉姆·凯利写道:“突发灾难总是成为头条,但可以避免的悲剧却日复一日地发生着。每29秒钟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每6.4秒钟就有一人染上了艾滋病,每年有800万人死于贫困。为了根除这些灾难,谁的努力是最有效的呢?就是比尔·盖茨夫妇,他们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还有爱尔兰摇滚乐手波诺,尽管他们的方式不同。”

《时代》称比尔·盖茨夫妇“一年来比任何人捐钱都多,都快”。二人捐钱的平台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目的是捐助贫困家庭以及教育、健康、公共图书馆事业。比尔·盖茨夫妇曾拿出7.5亿美元,用以帮助儿童免疫,推动新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比尔·盖茨夫妇曾表示,将把95%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比尔·盖茨在一次访谈中说:“如果认为我是为了纠正‘发达国家的人都很吝啬’这句话,那就错了。我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只是想让非洲儿童过得好一些。”

1999年,比尔·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未来商业问题的。这本书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以30种语言出版。《未来时速》赢得了世人广泛的赞誉,并在《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Amazon.com销畅书排行榜中名列首位。比尔·盖茨的上一本书,于1995年出版的《TheRoadAhead》(未来之路),曾经连续7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但比尔·盖茨把两本书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了非盈利组织以支持利用科技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

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已经捐赠了超过21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知识学习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受益。到目前为止,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建立的基金已经将20多亿美元用于全球的健康事业,将5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其中包括为盖茨图书馆购置计算机设备、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低收入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Internet培训和Internet访问服务。此外还将超过2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社区项目建设,将超过2900万美元的基金用在了一些特殊项目和每年的礼物发放活动上。

对比尔·盖茨来说慈善事业是重要的,为此他专门建立了慈善基金会。但在比尔·盖茨看来,慈善事业要做,赚钱的行为也不能就此停止,慈善基金就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于2000年1月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它是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盖茨教育基金会致力于通过公共图书馆使更多人有机会使用科技资源,威廉·盖茨基金会注重改善全球卫生保健状况。合并后的基金会,由比尔·盖茨的父亲老威廉·盖茨及帕蒂·斯通斯福主持,拥有比尔及梅琳达·盖茨个人捐赠的基金大约240亿美元。

比尔·盖茨把自己赚的钱大部分花在慈善事业上,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做功德那么简单,成立基金会还可以减免税赋,甚至是企业公关的重要方式。仅2001年,盖茨夫妇就捐出20亿美元给他们自己的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当年全美捐款最多的人。目前,盖茨家族这个基金会在艾滋病、肺结核、疟疾等病症的防治上已投入6亿美元以上经费,2005年年底,还投入了大约4.78亿美元,对全球防治这些疾病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尔·盖茨及其基金会因慷慨大方资助慈善活动受到社会赞扬,但也因企业经营手法冷酷无情而饱受抨击。微软曾因涉嫌恃强凌弱,逼迫竞争对手的软件版本退出市场而纠缠多年,其商业手法招致最大非议之一的就是MS—DOS来历不明。不管其动机为何,人们不得不承认,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替第三世界弱势族群、为贫穷学生提供奖学金、全球艾滋病防治方面确有很大贡献。

拥有精明商业头脑的盖茨在操作自己的基金会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盖茨基金会与其他单纯捐款者不同,它是以一种“投资”的眼光来进行慈善事业:受捐助团体必须做出预定的有效成绩,并且基金会会对其进行定期的成绩考核,作为下次继续捐助与否的依据。据了解,迄今为止,盖茨和妻子已经为国际健康事业捐赠了超过250亿美元。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遗嘱,其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认真计算基金会的每一笔投资。

另一方面,正如盖茨的基金会,在美国硅谷,“投资慈善”现在正成为一种最新的风潮。根据《新闻周刊》的报道,在硅谷有80%的家庭捐钱做善事,高于全美国的70%,但是他们视之为“投资”,而非单纯的“捐助”。尤有甚者,捐款的基金主会影响被资助对象的管理,他们会要求进入董事会,设定工作目标并要求达成,甚至办公室租金多少、买什么样的计算机,他们都会严格把关。

盖茨基金虽是一家慈善捐助机构,却也是一家很会赚钱的基金会。比尔·盖茨是一个崇尚分散风险、均衡投资的人,盖茨基金在美国主要是投资旧经济中的一些企业,同时以投资的“多样性”和“保守性”而闻名。其惯用的手法就是“趁低吸纳”,即购买一些价格已经跌到很低的企业股票,等待股价上升时抛出获利。像其先后投资的公司有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阿拉斯加气体集团公司、舒尼萨尔钢工业公司、渥特尔泰尔动力公司、埃科斯药物公司、西雅图基因公司等,都收到良好效益。

在所有的盖茨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中,有超过64.3亿美元投资在短期投资项目,包括美国政府债券、高等级商业票据及短期贴现债券。210亿美元投资在债券、现钞及其他项目,例如国内国际共同基金投资、高收益企业证券和国际企业和政府证券等。投资在股票的数额占52.4亿美元,包括美国和国际的股票,以及私人股票投资基金。

据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比尔·盖茨基金会在2003年以268亿美元的资本获得了高达39亿美元的投资报酬。这个总数比其财产转让所得的12亿美元的3倍还要多。2001年,比尔·盖茨基金的平均投资报酬率达到了18%。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比尔·盖茨所捐赠的微软资本所带来的收益。它的股票营运成本每股不到1美分。甚至当标准普尔500股指的股息下降12%的时候,比尔·盖茨基金年收益率还能达到7.8%。这些数字明显表明,比尔·盖茨基金慈善机构的工作重点似乎不是放在慈善事业而是放在投资效益上。

2005年7月底,比尔·盖茨基金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的QFII资格,它同时也成为第一家以基金会名义获得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而在此之前绝大部分获得QFII资格的机构是一些境外的保险公司或投资银行。就在盖茨基金会获准投资许可后不久,海域化工就宣布,它已经被基金会选定为投资标的,投资2400万港元,买进了2556万股海域化工股权,占海域化工已发行股本的5.38%。随即,海域化工大幅飙升37.75%,最高涨幅近50%。盖茨基金在中国进行宏观调控之际依然进入中国,或多或少也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同时也给中国股市传递出一个信号——机会或许就在眼前。

所以说比尔·盖茨并非一个天生的慈善家,他有一颗慈善之心,但他同时也有一颗赚钱之心,在进行慈善捐助之时,也不会忘记大赚一笔。

同类推荐
  • 华为狼道

    华为狼道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做代理起家,2009年跻身全球第二大信息与通信设备商,2010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一。20多年时间,华为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公司,以优异的成绩单演绎了什么叫做“中国企业的标杆”。华为做大做强到底凭什么?是其领军人任正非有背景?还是华为有秘密武器?《华为狼道》通过对华为的企业文化、市场扩张、技术研发、人才战略、危机管理、组织架构,以及接班人风波、不上市谜局等的剖析,揭开了华为迅速壮大的终极哲学——狼道。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管理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管理课

    管理是一门艺术,一个团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成功。管理到底是什么?杰克·韦尔奇说,管理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不错,管理是一种追求或取得成果的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创造经济价值、不能为员工带来幸福、不能对投入的资源产生合理回报和可持续增长能力、不能满足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管理是失败的。
  •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我们之所以主张公正未必公平,乃是基于最有效的激励精神,在于“有本事就来拿”。拿得到的人当然很高兴,拿不到的人也不应该怪别人,最好反求诸己,再充实自己,以便下一次顺利拿得到。美国人偏重个人主义,采取个别激励方式;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激励团体而不针对个人。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喜欢把事情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两者兼顾并重:个人依赖集体,集体重视个人,可以说在团体中体现个人。激励的目的,不在改变员工的个性,而在促使员工自我调适,产生合理的行为。
  • 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中国经营大师智慧全集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大师,必须放远眼光,必须把握大局,商海竞争是非常惨烈的,只有那些把握大局的人才能驾驭市场。本书中有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他们的创业过程,有他们的经营理念,有他们成功后的谈定和失败后的反思……
  •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这个有机体的基因密码。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以实现企业组织基因的改造,以及如何全面构建出能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基业长青的强势企业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实施的思路、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和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方法三个方面。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女王之名

    女王之名

    她一时兴起,勾起他的下巴,“美人,给爷亲一个。”他斜了一眼她,极好心地配合她一时的抽风。她得寸进尺,“再来一个。”他从善如流,俯身,亲吻。她继续色迷迷地调戏美男,“不够。”他了然:不够?好吧,这可是你主动的……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3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3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拒嫁豪门:美颜娇妻101次逃跑

    拒嫁豪门:美颜娇妻101次逃跑

    她是M国颜值最高的美女少校,明明可以靠脸,却非要靠实力。一次机密任务,遇上了神秘莫测,唯我独尊,狂狷不羁的他。至此,一场纠缠不休的追逐战,拉开序幕…“东方未晞,这辈子,下辈子,永生永世,我都不要再遇上你。”他似笑非笑的看着站在自己面前怒火朝天的女人,绯红的薄唇无奈扬起,“那我只好委屈自己像上帝申请,让你这辈子,下辈子,永生永世都遇上我,爱上我,嫁给我。”她:“……”
  • 穿越之红颜杀手

    穿越之红颜杀手

    义父的背叛让杀手秦岚穿越到了古代,但仍然摆脱不了杀手的宿命,为什么,她一定要按照命运的安排一步步向前走,她不要。她,只要安静的和家人一起生活;她,并不想有那么多的光环,她,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子……只是,偏偏人生的命遇不由自己做主。
  • 危险的邂逅

    危险的邂逅

    姐姐柳诗在一场车祸后不治身亡,让袁雪陷入深深的痛苦无法自拔,并固执地认定那一定是谋杀。她收集证据、寻找线索,终于锁定了目标。为了接近他,她设计了一次又一次完美的邂逅,以柔弱之躯,踏上了复仇之路。
  • 大王莫怕

    大王莫怕

    土里土气的山村野丫头木小多无意中结识了要去中南山修炼的高傲贵公子夜泽天,一路发生了很多搞笑无厘头的事情,到了中南山之后又经过多层选拔终于留下成为南派入室弟子……与尘冠希,许仙,沉鱼落雁等人成为师兄妹,其中爆笑不断,欢喜多多……(有心脏病的亲们慎入哦!笑残概不负责。)另外随着时间的累积,小丫头有和小王爷产生了怎样的情愫呢,大家拭目以待吧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3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3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5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