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克伯格看来,正是这种无序的管理与交流方式让Facebook保持了创新精神。随着公司的壮大,制度逐渐健全起来并正式化,扎克伯格担心之前那种令人舒适的关系被打破,成员之间不再像之前那样以朋友的方式自由交流。为了消除这种担心,扎克伯格强调:“在一个成员间说着不同逻辑的语言、不能自由沟通思想的企业里,拿出20%的时间给员工去理解他人想法是十分必要的。在Facebook,有一点我非常关注,那就是友好的企业文化。我让员工抽出20%的工作时间泡在一起,而不是去忙各自的业务。让他们待在一块儿,不是强迫他们非得成为朋友,而是让他们在与同事相处时感觉更舒适,交流更顺畅。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营造了一种自由而有效的沟通文化,这是个不太成文的规定,我觉得企业氛围就该如此。交流顺畅了,思想就得以相互碰撞,最终促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同时,在人才管理上,扎克伯格强调是监督而不是过度操控整个团队,就像他所说的:“这些人是非常聪明的,我看重他们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绝佳的点子和自主研发能力。”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这些智慧的火花与产品匹配且不凡”。
当然,在人才管理上,扎克伯格也存在着自己的困惑,“如何让这些天才的工作效率更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或许可以摒弃无休止工作的模式,毕竟他们开发的不是小儿科产品。”扎克伯格明白,做公司的CEO与做别人室友的要求完全不同,想和做的结果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扎克伯格在摸索如何让天才们发挥更大潜力。不得不说,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保持独立
2005年7月18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当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其他成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特意开了一个庆祝派对。一方面,MySpace获得的5.8亿美元让他们更加坚信社交网站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包括扎克伯格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新闻集团会对MySpace进行胡乱改造,从而让MySpace失去原来的霸主地位,这样会给Facebook带来大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的确如他们所预料的,新闻集团接手MySpace后,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这让其偏离了社交网站的定位,而更像是一个和雅虎一样的新闻平台。六年之后,新闻集团仅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将MySpace出售给了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这次出售MySpace的价格仅相当于当初收购价的6%。
与MySpace的创始人汤姆·安德森不同的是,扎克伯格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售Facebook。一次,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有人问他:让Facebook生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扎克伯格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说:“战略性退出。”但是接着,他又用一贯平静而坚定的口气说:“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以高价卖掉它。相比其他任何人,我认为我们能把这个网站做得更有意思。
管理这个网站让我感觉很好。对不起,我不会花时间去想卖了它。”尽管扎克伯格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他始终没有改变亲自运营Facebook的想法。如果说公司刚成立时,扎克伯格还对Facebook存在疑惑,不知道它究竟会发展成什么。可是,当用户数越来越多,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信心及期望也越来越大,不管收购者是什么身份背景,哪怕提出天价的收购价格,他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早在2005年,传媒巨头维亚康姆旗下的MTVNetworks总裁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Wolf)就曾试图收购Facebook。谈判当天,沃尔夫包了一架湾流G5专程来接扎克伯格,沃尔夫当时表示,愿意向Facebook支付8亿美元现金,总交易额可高达15亿美元,但这一建议遭到了扎克伯格的拒绝。沃尔夫并没有就此放弃,在一次与扎克伯格的会见中,他问道:“为什么你不把它卖给我们呢?你会变得非常富有。”扎克伯格邀请沃尔夫参观自己杂乱的居室,然后对沃尔夫说:“你也看到了我的住处,我现在真的不缺钱花。而且,我不认为我还有机会再想出一个像Facebook这么好的创业点子。”
据沃尔夫回忆,当时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价值20亿美元,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以20亿美元收购Facebook,也会遭到他的拒绝,“扎克伯格表示的是,即使你支付我20亿美元,我还是不愿意卖,谢谢厚爱。”
2006年7月,雅虎CEO特里·塞梅尔(TerrySemel)提出以10亿美元现金收购Facebook。当面对10亿美元的巨款现金时,Facebook董事会出现了分歧。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坚决不同意出售,就像莫斯科维茨所说的:“既然条款书出现了,那我们就不得不假装去谈一下。不找出我们到底值多少钱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出售这家公司。”但是,董事会另一成员布雷耶却认为他们该出售Facebook,因为这是大赚一笔的机会。在董事会上,布雷耶说道:“我们过去说过,Facebook的价位到10亿美元时可以考虑出售。”但扎克伯格却说:“我们不能出售,如果我们不想出售的话。”
就在Facebook内部充满矛盾的时候,因为雅虎股票下跌,塞梅尔不得不将报价降到8.5亿美元,这让雅虎彻底失去了收购Facebook的机会。扎克伯格保住了Facebook的独立性。对Facebook垂涎的还有曾经的互联网霸主微软。据说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曾两次亲自拜访扎克伯格,并提出了15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扎克伯格不为所动,“我不想出售公司,除非我能保持对它的掌控。”面对来自各方的收购报道,扎克伯格坚定地表示,他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并集中精力建立长期战略。
当整体收购的计划被推翻后,微软最终投资2.4亿美元,占Facebook股份的1.6%。这也就意味着Facebook市值为150亿美元。从维亚康姆到雅虎再到微软,他们的收购价格在不断攀升,但是仅仅20出头的扎克伯格却不为所动。很多人无法理解扎克伯格的顽固,但是如果把他看成一个像乔布斯那样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物,或许可以理解他的行径。他并不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财富,过上令人羡慕的奢华生活,他想要的仅仅是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改变世界!而这一目标只有靠他亲自来领导Facebook才能完成。随着“.com”域名价值的不断提升,企业何时卖出公司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我身边的许多人都不停地告诉我,我在2005年以5.8亿美元将MySpace出售给新闻集团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他们的理由大多是因为新闻集团仅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便将MySpace甩卖给了在线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当然,我很高兴因为这一决定而受到人们不少的赞扬。可事实是,当时的这一决定并非是我一个人做主,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拥有最终决定权,也正是他们敲定了出售MySpace。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好抱怨的,因为MySpace已经让我赚得盆满钵满,我拥有了超过许多人想象的金钱及大好的人生,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我都是十分幸运的。
但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MySpace在2005年时没有被出售,而是在06或07年的时候再寻求买家,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MySpace的售价甚至会达到十亿美元以上吧。另一方面,如果不出售MySpace,我们也就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定下的长期目标。扎克伯格就是这样,他始终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并迟迟不愿上市。似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公司市值的涨跌,他更像是一个为了完成个人使命而活的人物,对此我感到很敬佩。
——选自MySpace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发表在Google+上的公开文章。
拥有绝对控制权
看到这一标题,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乔布斯被踢出苹果的经典故事。1983年,乔布斯请来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JohnSculley)担任苹果电脑公司总裁兼CEO。刚开始那段时间,工作进展顺利,斯卡利和乔布斯俨然已经成为亲密无间的最佳拍档。但他们的伙伴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
1985年,苹果电脑历史上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被迫裁员1/5。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管理层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来自乔布斯,甚至有人说乔布斯在苹果的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而斯卡利此时也意识到,要想重振苹果电脑公司,必须对乔布斯有所行动。斯卡利不再听从乔布斯的“呼来喝去”,而是公开指责乔布斯的一次次决策失误:在Macintosh的研发过程中,乔布斯不顾一切地追求完美,错过了该产品面市的最佳时机;研发成本过高导致的高昂价格,是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冷落的最主要原因;在销售上,乔布斯又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提出一年销售50万台的计划,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而当有人试图纠正乔布斯的错误时,他却索地让那些人从苹果公司“滚蛋”了;为了扭转败局,他又不惜重金在电视上做起了那个着名的失败商业广告《旅鼠》。
在斯卡利看来,是乔布斯在Macintosh研发战略上的失败使苹果出现危机。他认为,乔布斯不能再继续担任Macintosh项目组的研发负责人。董事会站在了斯卡利的一方,他们认为乔布斯应该为Macintosh的失败负责。公司的一位副总裁麦克·默里在发给苹果高层的一份备忘录中记录:“公司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应该归咎于乔布斯的发展战略的失败……他的发展战略明显是以公司的生存为代价的。”显然,乔布斯在Macintosh研发组是多余的。就这样,他被赶出了研发组。
之后,斯卡利继续向董事会施压:如果乔布斯留在苹果,他就会选择离开。在这个关键时刻,董事会选择了斯卡利。在苹果公司的季度会议上,斯卡利强硬地说:“在公司里,已经没有史蒂夫·乔布斯发挥作用的部门了,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乔布斯在苹果众叛亲离。几天之后,乔布斯向公司递上了辞呈,被迫离开。
乔布斯之所以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赶出家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乔布斯没有控制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站在了斯卡利一边,当投票进行决定时,乔布斯自然会被踢出局。假如乔布斯牢牢控制着董事会,他就不会遭遇被逐出家门的命运。
显然,扎克伯格懂得自己拥有控制权的重要性。在Facebook的历次融资中,扎克伯格都没有失去绝对的主导权利。Facebook刚成立时,扎克伯格、萨维林和莫斯科维茨的股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5%、30%和5%。扎克伯格拥有绝对“话语权”。2004年,扎克伯格认识了肖恩·帕克,目睹了帕克被自己的公司逐出门外的情景。这让他深刻理解了控制权的意义,并对风险投资保持警惕。为了融资,在帕克的建议下,扎克伯格重组了公司。新的股权结构为扎克伯格51%、萨维林34.4%、莫斯科维茨6.81%、帕克6.47%。扎克伯格仍然保有绝对权威。
Facebook重组完成后,迎来了第一次融资,彼得·泰尔投资50万美元,获得Facebook10%的股份和一个董事席位。在融资之前,Facebook只有扎克伯格一位董事。泰尔注资后,重建了董事会。扎克伯格、泰尔、帕克各自拥有一个董事席位,同时扎克伯格控制着一个空余席位。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防止风险投资者的人数在数量上超过自己的人,从而出现投资人绑架创始人的情况。Facebook成立一年多后,AccelPartner公司投资1270万美元,该公司主要合伙人布雷耶出任董事。至此,Facebook董事席位变为五个:扎克伯格、帕克、泰尔、布雷耶和一个由扎克伯格控制的空余名额。
2005年8月,帕克参加了一次有吸毒者的聚会,并被警察带走。原本就对帕克不满的布雷耶和泰尔认为帕克的坏名声会毁了Facebook,他们坚持要帕克辞去总裁职务,并放弃其优先认股权和董事席位。基于之前被踢出家门的教训,帕克认为如果把董事席位交出去,扎克伯格早晚也会遭遇被赶出公司的命运。他和扎克伯格设计了一些条款做保护。最终,帕克放弃一半认股权,但将其董事席位交给扎克伯格控制。这样,扎克伯格就控制了董事会中的三个席位。当扎克伯格和泰尔、布雷耶的意见相左时,他可以随时任命两名新董事,当然这两名新董事必须和扎克伯格一个阵营。
2008年6月,扎克伯格邀请安德森出任董事,从安德森对扎克伯格的溢美之词以及他为Facebook设立的长远目标,可以看出他和扎克伯格已经达成共识。扎克伯格仍然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公司。
扎克伯格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自己并不愿意IPO,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市也许会让他失去控制权。他表示,他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同时又没有华尔街、报表、股价等的约束。没有这些压力,他就可以保持自己的专注度,让Facebook跟着自己的节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