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李想,1981年出生,前泡泡网(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现任汽车之家CEO。
他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和个人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网站。2005年底营业收入达2千万,利润50%,按通行的标准来计算,占公司绝对股份的他,身家已过亿。
2005年,他从IT产品向汽车行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2006年5月,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
李想没有学过管理,但他的实践却与德鲁克的理论不谋而合,他不仅是技术上的天才,还是领导团队的天才,就连投资人都认为他潜力无限。
奋斗感言:平常心。
【主持人简介】
樊登: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以能言善辩着称。
【观察员简介】
陈婷:太美传媒CEO、《环球企业家》杂志前董事。
刘建华:摩力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中国区总裁。
主持人:每当人们说到80后企业家,或者80后亿万富翁的时候,李想总是被排在第一个,作为偶像级的人物,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样一个年轻人,他不具备深厚的背景,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却在这么短的人生历程当中,积累那么多的财富。我首先想问问两位嘉宾,你们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陈婷:我最想问他的就是为什么不上大学就创业了?
刘建华:坦率地讲,我们在2006年见过面,当时他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一直在关注他,知道他现在做得仍然非常好。今天能够再次见面,我想看一看这几年他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主持人:从2006年到现在,对你来讲,应该是峰回路转的几年。这中间应该有过特别惊心动魄的过程,你的泡泡网想要上市,但后来没有实现,是吗?
李想:对,当时泡泡网想去创业板上市。我见了很多的券商,还专门到深圳的证交所跑了一趟,当时他们的副总经理接见了我。
主持人:后来呢?
李想:2007年底2008年初的时候,中国股市下来了,创业板也没有消息了。我跟团队的主要成员,尤其是跟我做了很多年的人,都讲清楚了,说我们要走上市这一条路,但是,如果这件事不成,团队极有可能垮掉。所以,2008年的时候,我们还走了另外一条路,找了一个海外的战略投资者——澳洲电讯,一直在谈。最后的结果是,他按上市公司的标准和发行价格,对我们进行投资。
主持人:现在又整合了几家其他的网站,是吧?
李想:对,又整合了我们的竞争对手,车168、IT168,加上汽车之家,还有泡泡网,两个IT网站还有两个汽车网站,合在一起。
主持人:那这两大块业务合起来,一年的营业额能达到多少?
李想:接近4个亿。
主持人:你的团队成员,平均年纪比你大,还是比你小?
李想:几年前大部分比我大。现在既有比我小的,也有比我大的。我们的核心管理层是由70后加80后组成的。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面对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李想显示出商场中逐渐磨炼出的成熟与睿智,跟团队一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共同期待云开之时。在面对困境一步一个艰难的脚印后,是一个年轻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主持人:如果要找一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李想,你认为是哪几天?
李想:我觉得应该是2008年的上半年。当时,那些天天给我打电话的券商忽然不理我了。我觉着这个势头明显不对,我就开始想着去找投资。我见了很多投资商,而且聊得非常好,都谈得非常好,有3家特别大的风投,价格都谈好了,协议也都拿出来了,到最后签字的时候,却反悔了。
主持人:当时你脑子里一定有一个词在盘旋,叫诡异,是吧?
李想:对,那种感觉非常差,其实倒不是我一定要拿到这个投资,而是团队开始对我不信任了。按照我的判断,我认为这个投资拿定了。讨价还价的时候,我要跟团队沟通价格,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些长远的利益,做出一些短期利益的让步,团队也都接受了。当我要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时,却吹了。那时候,团队对我的信任感非常差。
陈婷:我想知道这个过程里面,你是怎么调整自己的。
李想:我选择不让自己太坚强,我让自己弱一点。我把所有状况都告诉团队。我觉得很多时候,你越是表现得坚强,团队越容易对你产生不信任。我说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对的困难,大家应该一起想办法解决。
主持人:什么时候熬过来的,信号是什么?
李想:我印象里就是6月份的最后一天。我们跟战略投资者把协议签了。签协议大概用了一天的时间,所有的协议放起来比我人高。我们在律师事务所里,会议桌上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协议,我们的两个律师、对方的律师,还有所有的股东,都在那里。这一次我认为必须全签完了才能认定事做成了,不能再像前几次那样。
陈婷:我今天见到李想的一个感觉就是李想成熟了。作为80后的企业家代表,在经历这些挫折之后,他的心智也会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但如果仅从年龄的角度看,我觉得是不对的。因为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李想12岁就开始了,他的创业经历差不多十几年了。为什么把12岁作为一个界定,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李想:因为我从12岁开始学的电脑。那时候讲,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学校会腾出一间小教室来,放几台旧电脑,用来上电脑课。初一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我对电脑的兴趣一定源于游戏机,那些好玩的游戏都是通过电脑制作的,所以我对电脑非常感兴趣。但当时的电脑课只是形式。电脑就两种,一种是黑白屏幕的,还有一个是中华学习机。当时电脑非常贵,两三万一台,家里买不起。我印象特别深,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阳台的玻璃破了,每逢下雨,我都要跟我妈往外泼水,所以那时候绝对买不起电脑。
主持人:在楼房住还往外泼水的人家可不多啊。
李想:是这样的。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电脑杂志和报纸。感兴趣到什么程度呢,我跟同学在聊电脑知识、信息的时候,我能告诉他,这东西在电脑报合订本的多少页。
主持人:痴迷了。
李想对电脑如痴如迷,中学6年,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他认为学习的东西要在实践中能被快速使用,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了就马上用起来。初中时候他成绩优秀,就因为老师一句话的激励:“学习不好不要紧,但一定要做个优秀的人。”他认为这是他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主持人:你成绩怎么样?
李想:我成绩非常好。
主持人:你学电脑那么占时间,还能够学习成绩好?
李想:我觉着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越是不强迫你学习,你的学习欲望自然就会变强。后来,我初中的一部分同学,身价比我还要高。
主持人:这老师善于培养企业家。
李想:后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上了高中以后,我就有电脑了。
主持人:你的第一台电脑是谁给你买的?
李想:我父母。因为考上高中了,作为奖励,父母同意让我买一台电脑。我就要了8000块钱。我看了很多杂志、报纸,对怎么选电脑心里很清楚。我几乎像专家似的跟电脑商进行沟通,最后他只赚了我200块钱。要知道,当时每台电脑不赚1000块钱,电脑商好像对不起自己。后来周末的时候,他缺人手就叫我去帮他。我也喜欢待在电脑城。每装一台机器,他会给我50到100块钱。后来我的朋友想买电脑的时候,就来找我,问我该怎么选。如果去找电脑城的商家去买,他们首要目的是赚你最多的钱。而找我,我会向他推荐一台性价比最高的电脑。
主持人:当时你可能还是为了炫一下,是吧,就喜欢这事。
李想:对,我觉着我可以帮他选到最好的电脑。他们很多时候两眼一抹黑。我帮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听了我的建议,非常满意,就会告诉身边的朋友。当时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凡是听我的,没有一个后悔的,凡是没有听我的,全都后悔了。慢慢地在同学和朋友间传开了,然后形成一个效应,那就是买电脑,一定要找李想,最好让他帮你装上。
主持人:你黑吗?
李想:不黑。我会给经销商保持一个合理的利润。人都不傻,你黑别人,旁边就有一个柜台,拿出同样的配置一问,发现比你这里便宜,人家就不信任你了。那时候,一方面帮着很多人装电脑,另一方面,通过在电脑城打工,我开始有收入。有了收入,我就不停地用这收入来更新电脑配件。
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成了李想梦想的寄托。电脑当时是很陌生的东西,用户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怎么能用好。于是在这个平台上,李想扮演了专家和用户之间的桥梁角色,把专家的东西变成用户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恰恰是媒体要做的事。这也是李想“替用户着想”的体现。
主持人:到了高二的时候呢?
李想:我不停地看这些电脑类的报纸杂志,到了高二我就发现,上面写的很多东西,一是写得不对;二是很多东西对用户而言没用。很多时候用户只是想知道,哪个东西更适合我,多少钱,怎么配合适,但是这些东西杂志里却没有。于是,我就想自己写文章,毕竟我接触的东西很多。第一个是投了一家报纸,叫《电脑商情报》。
主持人:这个报纸很有名啊。
李想:我就给它投稿,当时还是上课写的,拿着信纸写了5000字,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是怎么装的,是怎么来用的,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寄过去。两周以后,我接到电话,说你的稿件被采用了,刊登了一整版,稿费500块钱。那是我的第一笔稿费,而且当时那篇稿件,还获得了当年优秀稿件的前三名。后来我就大量投稿,《电脑报》什么的我全投。
主持人:你发现投稿比装机器挣钱,是吧?
李想:也不是为了挣钱。我装机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觉着能帮到别人。但是,我觉着写文章能帮到更多的人。
主持人:他最早的商业逻辑建立得就非常正确,你看,他的商业逻辑就是我尽量多得帮别人,我帮得越多,收获就自然越大。
李想:收获其实是次要的,包括我都没想过要稿费。我的稿费特别高,而且是自然涨上来的。我最开始投稿的时候,100块钱1000字,后来所有杂志都给我300块钱。当时300块钱可是编辑能够给出的封顶价了。这些稿件登了以后,很多人会因为看了报纸上的文章,感觉特别好,去电脑城里的时候会说,想要什么东西。因此,我高二时的收入就上升一节子,每个月大概会有2000块钱。同时,我不用花钱买电脑配件了,因为这些报纸杂志会把一些电脑新的配件给我寄来,让我来试用。
主持人:这个太美满了。
李想:高三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需求。我去看那些电脑类的网站,发现他们做得并不好,就想自己做一个网站。我去申请了一个个人的空间,然后把这些文章放在网站上,同时把每天遇到的新的东西、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就跟博客一样。但我刚开始那么写的时候,网站访问量也不大。跟我做同类网站的都是一些大学生,还有一些海归,于是我就跟他们在ICQ上聊,当时还没有QQ,问问他们怎么做。所有的人都不看好我,因为我最小。但是我发现了一个诀窍,1999年的时候,上网费很贵,一小时8块钱,加上4块钱的电话费,上一小时12块钱,但有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就是凌晨,1块钱的上网费加上4块钱的电话费。我发现所有的人,都在那个时间段上网,所以我就每天早晨五点半起来,进行更新。我天天都这么更新,大概只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我的访问量就超过他们,甚至是我认识的那些人加起来的总和。我觉着访问者有这个需求,我就应该去做,而达到这个需求不难。之前,我要想把我的文章、网站做得比别人好几倍,感觉挺难的。可是这么做了以后,我发现比别人好几倍其实也不难。
主持人:这是不是就叫做天才,或者叫天分。
刘建华:有常人所没有的悟性,这个悟性有时候是天生的。坦率来讲,从工作的角度,他既是工程师、研发人员,又是应用推广人员,还能做到商业化,没人教过他,他也没上过大学,没学过市场营销。他的天分在这地方,没人教过他,但他在字里行间,说出来的话,做过的事,都是在实践书里讲的一些理论,所以我觉得他的悟性非常高。
李想:我觉着还可以沿着刘总说的话,继续往下延伸一下。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我当时脑子里有一个假设,我既然要做,就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但比别人好太多,挺难的。于是,我就想我只要比别人好一点,我就比他们强了,毕竟好一点相对容易。当你仔细去想好一点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方法,比如早晨起来更新、文字稍微大一点。当你用心想要好一点的时候,是很容易的。
主持人:这就是细节。
李想:对,我就想,只要能好一点儿就行,我不需要好太多,因为这种竞争和我们上学时考试不一样,满分是100分,大部分人都能考95分以上。这种竞争呢,你会发现大部分人是三四十分,所以你只要及格,就赢了。毕竟100分太难了。而且你只要是第一个,最多的人群就会往你这里涌。
主持人:高三你就有了互联网的收入了。
李想:对。高三的时候,广告商说你在上面放我们一个广告,显示多少字,我给你多少钱。我也没信这事,就放上去了,因为我也没什么成本。放上去以后,第一个月,就让我去办一个存折,要给我汇钱,结果第一次就给我汇来6000多块钱。第二个月就一万以上了,这样就开始有收入了。
主持人:你这时候是不是已经想好了不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