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000000006

第6章 文明之母

第五章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同时又使人类文明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

雕版印刷继往开来

我们的祖国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位于亚细亚的东方古国有着适于文化生存

、发展的良好环境,还因为我们智慧的祖先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明、更新着文化

的载体。

东汉造纸术发明后,文化成果的传播比原来更深更广了。一般的平民人家也能像模像样地铺

开纸,研好墨,做些传抄典籍、书写文章的“文化事”。

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读书愿望的人越来越多,而抄书既慢,数量又不多,无法满足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人们越来越感到,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观了。

东汉熹平四年,为了避免民间把当时最通行的经典著作辗转传抄造成讹误,汉灵帝请蔡邕(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等将六经刻写在42块石碑上(后称熹平石经),并将

石碑立在太学府门前,作为众人抄写标准。于是西方学人都跑到京师来抄写、核对石经了,

太学府门前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起初人们只是照样摹写,后来便有人为图省事,发明了拓

碑的方法。他们先将质地较好的薄纸湿润后小心地铺在碑面上,然后用棉锤轻轻敲击,使纸

在刻字的地方依字形凹下去。干了以后,用刷子在纸面刷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墨汁。这样有字

的地方因未沾墨汁,是白的,其他地方则是黑的。取下黑纸,就得到了一张黑底白字的完整

而清晰的石碑拓本了。拓印出来的六经,既使人免去了抄写之苦之误,又保存了法书的真迹

。读书人们惊喜得纷纷提着刷子和墨汁争相效仿。

拓印熹平石经,可以说是雕版印刷的萌芽,而当时的印石、刷墨大概便是今天“印刷”一词

的起源吧。

以后每一朝代都有石刻的雕经,人们也仍喜欢拓印它们。但把文章刻在石碑上,既笨重又费

工钱,一般的书作者不可能做到把书刻在石碑上,再搬到闹市区让众人拓印、传诵。经过若

干代人经验与方法的探索,从隋朝开始,人们渐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木板代替石碑进

行刻写、印刷。人们把写好字的薄纸反贴在梨木、枣木等质量较好的木板上,把无笔划的地

方用刻刀细细地凿去,于是得到一块凸出反字的印板。在印板上涂上墨,盖上白纸,拿小刷

或棉锤轻轻刷制纸背,黑色的正字就可清晰地印在白纸上。雕版印刷比起石刻拓印来,价廉

工易,只需雕好一套木板就可印出大量的书籍,在当时确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发明。

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佛教有了新的传播工具,大量的佛像、经典被印刷,并在民间广

泛流行,佛教徒队伍迅速扩大。中国乃至于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的雕版印刷物,是

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里发现的一本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的长约53米的佛教经典《金刚

经》。末尾题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即公元868年。卷首更有释迦牟尼对长老须菩提

说法的扉画,雕刻精美,刀法纯熟。100多年后即公元971年,又一部雕版巨著佛教经典《大

藏经》在成都问世。此书费工12年,共1076部,5040卷,仅雕版就有13万块之多。而公元11

32年,王永从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却仅耗时1年。可以想见其聚集刻工之多,刻工技术

之精。

公元1423年,在德国南部刊行的《圣克利斯道夫》画像是欧洲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而此

时中国的《金刚经》已问世600年。

彩色套印技术的出现应该是雕版印刷发展的顶峰。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印《金纲经

注》,出现了朱墨两色套印的新技术。即经文为朱色,注释为黑色,使书增色不少。这种处

理,需要分别把不同色的字精确地刻在版面适当的位置;印刷时,先在一块版上印上一种色

,再把该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精密吻合,再印上另一种颜色,以此类推。各种颜色参

差其间,错落有序,使印刷物令人赏心悦目。套色印刷技术也使版画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明朝末年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分竹、梅、石、兰、果、翎毛等,神韵生动,色彩逼真,

栩栩如生,受到大江南北的大众欢迎,初学画的人奉它为临摹范本,绘画教育呈现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

用雕版印书,一次可以印出成百上千部,这比起人们用笔一字一句地奋力抄写,的确算得上

一次革命。但这只是方便了读书的人,使它们可以免受抄书之苦;而对雕字工人来说,雕版

仍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印一页书必须雕一块版,雕印一部大书,就得在雕书房埋头

坐上好几年。据说当时雕印《大藏经》花了12年,而《五代监本》竟花了31年。雕刻时,如

果一版上刻错了一个字,就要另换板从头刻起。而且一部书的雕版数量很多(《大藏经》雕

达13万块之多),要专门辟出屋子来存放,日子久了雕版还会虫蛀、变形、损坏等,使人们

大伤脑筋。一部分雕完印完,一大堆雕版就成了一堆废物,不能用来重新雕制其他书籍。雕

版印刷的种种不便最终导致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重大变革

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北宋中期,有个叫毕NB028

的平民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

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革,终于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首创了领先世界的活字印刷

术,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NB028

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他把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毛坯一端刻上反体单字,

使字划突起的高度跟铜钱边缘的厚度差不多一样。然后用火将刻好字的胶泥烧硬,就成为单

个的胶泥活字。排版时,先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字,整齐地排在一块四周有框、中间放有

松香、蜡、纸灰等混合药剂的铁板上;当活字排满一版就用火烘烧,等药剂稍微熔化,再用

一块平板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待药剂冷却凝固后,活字就平整地固定在板上,

成为版型。人们可以像雕版印刷那样,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进行印刷。印刷完毕后,

再把字板烘热,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以供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制字、制版、印刷过程很先进、合理,而为了提高排版、拣字的效率,毕

NB028

设计出了一套科学的排版、拣字方法。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模,而“之”、“也”等

常用字,则有20多个印模,以备一版内有重复的时候使用。如果文稿上出现没有预备的冷僻

生字,就临时用胶泥写刻,即烧即用。为使拣字工人不致在一大堆字印中盲目翻寻,毕

NB028

把字印按韵目分类,放在不同的木格子里,并贴上标签,供拣字工人挑选。为了可以连续印

刷,还准备了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这样两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就大大加快

了,印刷效率也得以大大提高。

毕NB028

的胶泥活字印刷法,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省力,但如果印上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

相当可观了。而且,活字制版,若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不必像雕版那样要从头开始;也不

会产生雕版的虫蛀、变形及保管困难的问题。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么书都可印,大大节

省了写刻雕版的费用,又缩短了出书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

NB028

在世界印

刷史上树立的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在毕NB028

泥活字的启发下,元代农学家王祯因写作《农书》而创木活字印刷,两年做成木活字

3万多个。1298年用这些活字印刷的《大德旌德县志》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世

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是在中国的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公元14世纪初的古回鹘(hù)(回鹘是中国

古代西部地区的民族)文的木活字。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是宁夏发现的约公元14世

纪初的西夏文佛经。王祯还在实践中创造了“转轮排字架”,他把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在两

架木制的大转盘里,一架用来放选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着

推动转盘,便可以方便地拣出所需之字,这样便大大提高了拣字排版的速度。

技艺外传促进文明

印刷术是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世纪后期,日本的木版《陀罗尼经》在唐代雕

版印刷的影响下完成;12世纪前后,雕版印刷传到埃及;13世纪后,伊朗(波斯)作为中国与

欧洲交往的中转站,将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使用锡活字印刷失败后,朝鲜人民在木活

字的基础上创造了铜活字。1450年,德国的谷腾堡受此影响,用铅、锡、锑的合金初步制成

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印42行本圣经。此后二三十年,印刷术遍传欧洲各国。印刷术连同

先后传入欧洲的火药和指南针一道,成为冲破欧洲中世纪黑暗,迎来新时代——文艺复兴时

期的重要工具。大批的印刷品不仅将新教的教义普及民间,同时也把各种知识带到了平民百

姓中,最终使资本主义脱胎于崩溃的封建城堡中。

印刷术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当今,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印刷行

业,正在或将要告别毕NB028

时代的活字印刷,进入激光照排的新时期,这将是又一次前无古人

的印刷技术的重大变革。

同类推荐
  • 开心国学1000问

    开心国学1000问

    1000个国学问答,生动轻松,趣味盎然,以一种你没有见过的别样的方式,让你在轻松答问题的时候,开心学国学。
  • 文学探谜

    文学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 古城未解之谜

    古城未解之谜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亚古城失落之谜,孔雀帝国失落之谜,古埃及古城失落之谜,玛雅失落之谜,中美洲古城失落之谜,印加帝国失落之谜,欧洲古城失落之谜等。
  • 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三十六计(双色注音版)》是“国学启蒙书系列”中的一册。在《三十六计(双色注音版)》一书中,编者韩震等人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青少年在诵读中轻松快乐地亲近《三十六计》,更直观、真切地感受《三十六计》的魅力,在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受益一生。
  •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

    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可以学会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你可以发现,这些寓言有的揭示了某一个经济学原理,有的反映了某一种管理理念,有的会告诉你某一种投资技巧或者励志方略。当我们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的时候,书中的寓言是浅显的,读一篇寓言,思考一会儿,也许疙瘩就解开了;当我们钻进了某个死胡同的时候,读一篇寓言,但是寓言背后所反映的哲理却非常的深奥。阅读《小寓言大智慧:写给爱创新的那些人看》,思考一会儿,也许就从死胡同里跳出来了;当我们在哪里跌了一跤。爬不起来的时候,回想一下曾经读过的某一篇寓言,也许就顽强地站起来了
热门推荐
  •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下)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下)

    丁鹏凭“天外流星”剑扬名江湖,怎知被柳若松设计骗去剑谱,败于柳若松手下,并被冤枉盗窃武功。丁鹏侥幸逃命,被“狐女”青青所救,进入狐的世界,又习得青青祖父的魔刀刀法。丁鹏与青青回到人的世界,不仅大败柳若松,还设计使他的无耻嘴脸败露,柳若松而后拜丁鹏为师。丁鹏的刀法已入化境,决定前往神剑山庄挑战谢晓峰。而他也暗中发现,青青他们根本不是什么狐,而是多年前江湖人惧怕的魔教。从此,他卷入了魔教、神剑山庄、名门正派三者的争斗中去。柳若松则在暗中进行着他的阴谋……
  •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花样年华,她转学来到大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直到他的出现,如一道阳光,照进她的生活,但不幸也随之降临,背叛,误解……融化的心,再次冰封……
  • 佛仙异界游

    佛仙异界游

    九五之尊,一统江山;九八之尊,掌管三界;九九至尊,为天地不容,命格超越天地。而他,曾经的小小仙人却在被天道遣送异界后,踏上九九之路。大闹天庭,鼓噪三界,他凭借皇者的威压,霸者的霸气,佛者的慈悲,超三界而独立,成为异世界里名副其实的帝者。
  • 烙情:红颜醉,帝王劫

    烙情:红颜醉,帝王劫

    少时,他是她最亲的人,携手走过千山万水并立下此生此世不离不弃的誓言…少时,她天真无知地答应做他的娘子……多年后的再遇,却忘了那个许诺的人…而他所给的爱究竟是上天安注定的情缘还是一场蓄谋多年的骗局?三个人的宿命纠缠,两个睥睨天下的男子,究竟,谁才是她此生的良人?
  • 腹黑公子:诱拐迷糊妻

    腹黑公子:诱拐迷糊妻

    她,风风火火又迷迷糊糊,一气之下扇了了妄想为了公司利益而把她作为诱饵出卖了的老板一巴掌,潇洒地出了气,可是,谁来告诉她怎么找工作这么难啊?而且她明明不就是想找个工作吗,怎么好像一不小心被一个腹黑总裁给缠上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

    ,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白道3:渗透

    黑白道3:渗透

    洪水中接连出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李斌良和战友们经缜密侦查,确认二人都是本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为查明真相,他的足迹随着作家的笔迹奔走于各个校园之间,由此他涉足到一个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教育……
  • 丞相千金不为后

    丞相千金不为后

    本书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丞相之女戏东宫的故事。她是丞相府的嫡女,他是尊贵的二皇子,本来美满的爱情应该开花结果,却被当今太子一纸求婚圣旨,她被迫嫁入东宫。他位居东宫,权势滔天,却独独爱上那个总是违抗自己的女子,狂傲如他,又怎么会看着心爱之人嫁给自己的兄弟。精彩片段:“兮儿,小离那丫头该配出去了,你看有合适的人吗?”某人看到她和侍女关系亲密吃醋。“不急,她条件很高。”“在高的条件本太子也能满足!”“真的?”“嗯,说吧!”“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你那有合适的人选吗?”某女眼睛亮亮盯着某人,想赶走她的侍女,门都没有!窗户也不行!!“。。。。。。”良久,某男道:“算我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