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Flash最近添加了对H.264的支持,但几乎所有Flash网站的视频都需要老一代解码器来进行解码,且必须通过软件运行,因而早就不为移动芯片所采用。这个区别十分惊人,比方说,在iPhone上,H.264标准的视频可以最多播放10个小时,而用软件解码的视频只能播放不到5个小时。
第五,触屏技术。
Flash是为使用鼠标的个人计算机所设计的,而并非手指控制的触摸屏。例如,许多Flash中含有rollover,即当鼠标箭头滑过某点时,就会自动跳出菜单或者别的元素。苹果的多点触摸屏技术不再需要鼠标,也就没有了rollover这个概念。相应的,许多Flash网站必须进行改进,才能配合带有触摸屏的设备。如果开发者需要改进他们的Flash网站,那又为何不使用如HTML5、CSS和JavaScript这样更先进的技术呢?
就算iPhone、iPod和iPad支持运行Flash,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第三方平台插足——最重要的愿因。
抛开Flash封闭、独断、技术缺陷和不兼容触摸设备的缺点,我们拒绝使用Flash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愿因。我们讨论了使用Flash播放网络视频和交互性内容的种种缺点,然而Adobe仍然要开发者用Flash来开发苹果设备的应用。
过去的经历已经让我们意识到,让一个第三方软件插足于开发者和平台之间,只会带来不合标准的应用,阻平台的改善与发展。我们不能被第三方的决定所左右。
结论
事实证明,Flash已不再是互联网视频浏览的必需。苹果在线商店的超过20万个应用也证明,Flash对于上万个图像和游戏的开发者来说,也不再是必需。
新的开放标准已经被创立,比如HTML5,这样的标准才会在移动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上同样取得成功。或许Adobe应该注重于开发更多HTML5工具,而不是批评苹果放弃过时的东西。
(摘自史蒂夫·乔布斯的公开信)
Adobe创始人查克·葛什克和约翰·沃诺克公开信:我们对开放市场的看法
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它几乎无条件地接受各种创新。新的硬件、软件、应用和创意都能在这里找到机会。
作为Adobe的创始人,我们相信,开放的市场最符合开发者、内容所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互联网的自由选择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并且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交流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
如果互联网分裂成一个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企业将内容和应用隐藏起来,部分人的确可以受益——但他们的成功是以失去创造和创新能力为代价的,而这些能力正是互联网的革命力量所在。
我们认为,消费者应当可以自由获取他们喜爱的内容和应用,无论他们使用什么电脑,喜爱什么浏览器,以及什么设备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一家公司有权决定你可以创造什么,用何种方式创造,以及你可以在网上体验什么,无论这家公司规模多大,多么具有创造力。
当市场处于开放时,任何人的伟大思想都有机会推动创新,并找到新用户。Adobe的商业哲学基于一个前提,即在开放市场中最好的产品最终将获胜。而最好的竞争方式是创造最好的技术,并且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创新。
当然,这是我们推出PostScript和PDF时所学到的。这是两款时间较早但功能强大的跨平台软件解决方案。我们将这两款产品的规范公之于众,不仅邀请用户使用,同时也欢迎竞争。PostScript早期吸引了72个克隆企业,但是我们通过创新保持了市场领导地位。最近,我们也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AdobeFlash技术上。我们公布了Flash的规范,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开发Flash播放器。然而,AdobeFlash技术仍然是市场领导者,愿因在于我们员工的不断创造和技术创新。
我们认为,苹果采取相反的做法,这将损害互联网下一阶段的发展。在这一篇章中,移动设备的数量将超过电脑,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发行商,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内容。
最终,我们认为问题在于:谁在控制互联网?答案是:没有人,或是所有人,但绝不是某一家公司。
二十几年前被认为是完全错误的战略,现在却在乔布斯的演绎下使苹果起死回生,成为了最被业内看好的发展模式。就像是美国权威科技杂志《连线》总编利安德·卡尼在《撬开苹果》一书中所写道的:“在过去的30年里,全面控制可能是一种错误的模式,但是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这将是一个正确的模式。”其实这也是跟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态有关,二十几年时尚已成过去,消费者需要选择新的时尚,乔布斯正好赶上这一时尚,而封闭的“端到端模式”也因为亚洲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才给了乔布斯良好的机会,大大地节省了成本,便有可能和“组装模式”竞争。乔布斯已不再强调高端精品化,开始走平民百姓化,这也是苹果产品逐步地进入美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愿因。如果苹果产品很贵,也就很难吸引新的消费群,iPod技术很简单,价格不贵,因此,一经引进市场,就把消费者牢牢地牵住。
苹果封闭的模式开始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新“偶像”。拥有数十年硬件业务但很少涉足软件领域的索尼公司开始筹备自己的软件研发小组。在接受采访时,索尼公司的CEO公开承认:“iPod是索尼公司的催醒电话。在软件方面,乔布斯比我们更聪明。”2009年,当甲骨文以74亿美元收购Sun时,业内人士指出,甲骨文在业务上像苹果一样形成了软硬件都具备的垂直模式,甲骨文正在成为另一个苹果。诺基亚、三星等巨头,也开始效仿“苹果模式”,纷纷高调推出自己的应用程序。
曾经不可一世的微软也学习起了苹果。2006年中旬,微软对外宣布Zune音乐娱乐项目。这次微软启动的新项目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微软也会采取封闭式的战略。在Zune品牌之下,自身研发软件和硬件产品,以及自己控制内容。微软希望用Zune来终结苹果的iPod神话。当人们使用iPod+iTunes付费收听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时,微软的挑战显然没有力度。在商业模式上没有突破消费者的期望,微软的Zune难成气候。
微软与IBM曾经借助开放模式打败了苹果,但是现在苹果又借助着依然封闭的模式卷土重来,并且取得了骄人战绩。可是,为什么30年前被认为是错误的战略在今天会发生如此神奇的作用?封闭模式又是如何帮助苹果东山再起的?现在的封闭模式和30年前的封闭模式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苹果“端到端模式”与微软“组装模式”
十几年前,苹果命悬一线,乔布斯临危受命,回到苹果。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真不明白他(乔布斯)为什么要回到苹果?他知道,他赢不了。”十几年过去了,比尔·盖茨当年的言论已经沦为笑柄,乔布斯赢了。乔布斯带领苹果实现了惊天逆转,重要愿因就在于其强硬坚持的封闭模式。这种封闭模式可以被形象地形容为“端到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苹果控制着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包括硬件、软件、内容、渠道等。而微软的模式可以被称为“组装模式”,即产品的硬件和软件分别由不同厂家按统一的标准研发生产,然后组装成产品。
“组装模式”在苹果与微软的最初竞争中取得了胜利,因为它可以更快地提供技术支持。而苹果“端到端模式”则发展缓慢。但是,当苹果的“端到端模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能量。与“组装模式”相比,“端到端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产品质量稳定
通过控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苹果对产品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相反,如果是“组装模式”,则常常会受制于人,比如微软新开发一个软件系统,需要新的硬件支持,如果硬件厂商没有及时跟进,微软就不能从新产品中获益。因为苹果同时控制着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和生产,所以在苹果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掌控绝对的话语权,容易控制产品的质量。苹果严密控制着各项技术环节,这让那些企图跟进或者盗版的人无从下手。苹果产品上运行的都是正版的程序,这自然会让产品更加稳定。而且,苹果只有两三种产品系列,大部分电脑硬件都一样,这自然会让其提供的软件产品更加稳定。但是,微软却要给成千上万个像戴尔那样的公司提供软件产品,微软的软件产品必须支持很多种不同的硬件平台。由于存在太多变量,这使微软的产品不可能具备像苹果一样的稳定性。就像专业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完全开放的Windows成了病毒、木马、恶意软件的世界。如何避免这一情况?答案是像苹果一样封闭。”
如果苹果电脑出了问题,只需要和苹果公司的客服联系,就可以及时解决。但是,如果使用“兼容厂商硬件+微软软件”电脑出了问题,用户给戴尔的客服中心打电话,客服中心的人会把责任归咎于微软的软件;如果给微软公司打电话,微软会将责任归咎于硬件制造商。产品问题可能会非常难解决。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追求个人体验,人们希望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得到愉悦的感受,而不仅仅像当初那样追求便宜的商品。正因为这样的需求变化,苹果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这也是苹果“端到端模式”受到欢迎的重要愿因。
利润最大化
苹果控制整条产业链,所获得的惊人回报令人垂涎。它不仅通过销售硬件赚钱,还通过出售软件和内容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是索尼、甲骨文、诺基亚,甚至微软这样的巨头纷纷效仿苹果模式的根本愿因。
比如iPad的赢利模式。尽管一台iPad的售价只有499美元,但可千万别以为苹果的赢利点只在这区区的499美元上。iPad采用的是同iPhone一样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现在还没有被破解,这就意味着购买iPad的用户只能购买正版软件,从AppStore下载软件使用。虽然苹果的AppSotre也提供免费的软件和游戏,但真正好用的软件和好玩的游戏都需要付费购买。
与iPod和iPhone一样,用iPad收听音乐,也必须要通过iTunes下载。在iTunes里,苹果为用户提供了最快、最新的歌曲,在这里,用户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音乐。当然这是要收费的,一般一张专辑的价格在9.99美元左右,新专辑的价格则在10美元以上。iPad的另一个赢利点还在于其在iBooks上销售的正版电子书。亚马逊推出的电子书无疑是近两年最热门的电子产品之一,它改变了人们阅读书籍的习惯。苹果也看准了这个市场,在iPad上设置了iBooks功能,通过iBooks,用户可以链接到苹果官网购买正版书籍。
另外,苹果还控制着iPad上的一切,它所用的ARM处理器是自己制造的,随着AppleA4Chip的推出,可以看出苹果正在试图研发更多的硬件芯片。再比如iPad上的所有配件也必须在苹果专卖店购买,市场上并没有与之相配的产品。比如iPad的皮包是用户必然要购买的,这个外壳价值39美元。iPad还配置了一个iPadDock底座,这个底座不仅可以为iPad充电,还可以把iPad竖着摆放,是非常有用的配件。但要购买这个配件需要29美元。再比如如果你想用iPad做更多的文字处理工作,就必须要买一个iPad键盘,这个键盘需要69美元。如果用户仅仅把以上这三个必需配件购买齐全,就会发现愿来499美元的售价已经猛增到636美元。
苹果还可以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得到分成收入,在iPad上运行其他厂商的内容,苹果也会得到相应的分成收入。
而且,苹果通过不同产品间的组合,可以轻松获利。比如iTunes+iPod模式,iPhone+AppStore模式,iPad+iTunes+AppStore+iBooks模式,这样的组合可以同时促进硬件和软件以及内容的销售。而乔布斯所做的,仅仅是坐等收钱。以iTunes+iPod模式为例,2008年苹果销售iPod的硬件收入为91.5亿美元,iTunes音乐下载总营业额约24亿美元,苹果得到分成收入大约为5亿美元。再比如iPhone+AppStore模式,从2007年iPhone上市以来,累计销售已经超过5000万部,而在AppStore里的软件总下载量已经超过20亿次,尽管一个软件或者一款游戏的下载收费至多几十美元,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人会忽视这条无限长的“尾巴”。这也是诺基亚、Google纷纷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的根本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组合中,可以相互促进销售,比如iPhone可以让更多用户下载AppStore中的内容和应用,而当用户习惯了AppStore,他们自然会接着购买苹果的其他产品。
这才是苹果产品真正的强大之处,它随时随地都在捆绑用户,让用户甘愿为苹果从口袋里掏钱。而当用户越来越习惯使用苹果产品后,他们就会对苹果产品产生依赖,而这种依赖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
在封闭中开放
乔布斯的控制欲成就了将所有都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苹果。从一开始,乔布斯就坚持了封闭式发展的战略。尽管现在苹果仍然坚持封闭式发展,但是却越来越显得开放。
苹果系统曾经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不开放的平台,苹果无论硬件、软件还是内容都由自己提供,比如iPod。但是,从iPhone开始,苹果学会了在“封闭中开放”的战略,这也是苹果封闭模式的创新之处。苹果封闭了硬件体系的研发,但是在应用服务方面,已经将平台对第三方开放,比如在iPhone中就运行了超过10万个应用服务,在iPad书店和AppStore中,也都向传统内容开放。而苹果通过这样的平台开放可以得到分成收入。
显然,苹果离人们所期待的完全开放的状态还相去甚远,但毕竟它已经把最封闭的体系,做成了最大的软件和内容开放平台。而这样的改变或许才是它可以用“端到端模式”继续称霸的关键所在。乔布斯当然知道苹果该开放什么,又该对谁开放。
微软Zune是iPod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