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是人们立足社会,成功和幸福的根本。
孩子能否成为人才,关键是自身,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具备一种责任感。
如果事事依赖他人,根本谈不上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了。
每天穿干净的袜子上学
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
——英国谚语
每天都穿着干净的袜子上学(当然要保证袜子是自己洗的),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却能看出孩子的某些性格特点。比如讲卫生、注意个人形象、有独立意识等。这些性格特点来源于学龄前即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一个难题,但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个重点,它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重视习惯的重要性
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某种习惯,首先自身要对于这个习惯有重要的认识,并对这项习惯的益处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这种心态下来培养孩子,自己就会非常有积极性,并且会乐于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饱满的热情应该用于吸引、引导孩子坚持这项习惯,而不是用于想尽各种办法强迫孩子就范。应该让孩子做习惯的主人,这样才能让好习惯永远陪在孩子身边。
把习惯的重要性对孩子讲明,有助于孩子对于好习惯的理解,但在解释的时候应该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比如我们题目里说到的每天换干净袜子的习惯,必须从小的时候起就开始重视起来,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时,你可以对他说:“小脚丫在袜子里忙了一整天,出了好多汗,这些汗把袜子都弄湿了,如果不赶快洗掉,袜子里就会长出好多小坏蛋细菌,穿这样的袜子,这些小坏蛋会搬到小脚丫上去住。小脚丫上有细菌了,睡觉的时候,小坏蛋还会爬到被子里,如果小手摸过了脚丫再去摸别的东西,小细菌就会到所有的地方去了,万一沾在了好吃的东西上,进了宝宝的肚子可了不得,宝宝会生病的。”如果你能做到,还可以画一些细菌的形象给他看,让他从感官上认识到细菌的可怕和危害。在教他洗袜子的时候,可以告诉他这样就会把袜子里的汗水洗掉,然后晾得干干的,就不会长小细菌了,即使不小心长出了几个,这下也被冲进了下水道里。在每天早上为孩子换袜子的时候,让孩子摸一摸小袜子干爽不干爽,穿上以后,问问他感觉舒服不舒服,这都会强化他的意识。
对孩子讲明习惯的具体规范
让孩子坚持好习惯,必须要让孩子知道好习惯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细节,每个细节应该怎么去做。
仍旧以换袜子为例。每天穿干净的袜子上学,这本身就是良好生活习惯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把袜子洗好,每天早上去上学时必须穿干净的袜子,绝对不允许一双袜子穿好几天。
这就是具体的规范。
小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这其中不仅包括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一切的为人处世都有必须养成的好习惯,父母一定注意事无巨细地把细节告诉他们。比如说在有的家庭,孩子出去玩儿的时候不和父母说,父母发现孩子不见了,急三火四地四处找,找到之后,痛打臭骂一顿,事情就过去了。下次还是这样,再痛打臭骂一顿。这样下来,孩子就会感觉很气愤,觉得很不公平。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害怕,但后来就有了逆反心理,偏要这样做,甚至有的孩子还会离家出走,特意让父母着急。这就是没有对孩子明确具体规范,没有明确告诉过孩子:“出去的时候必须告诉父母,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也要先见父母的面。”孩子在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出去玩儿没和父母说,被打了一顿,接下来呢,父母仍旧没有强调这一点,处理方法简单粗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不可能养成这个习惯的。这就是明确习惯的具体规范的重要性。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反复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好习惯的养成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同样不能忽略。
我们仍旧以上面的两个话题为例。首先是每天穿干净袜子上学的问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都换干净袜子的习惯,父母只提要求,却不做表率,也是不行的。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坚持为孩子做这件事,如果父母本身没有这个习惯,那么是否能坚持为孩子做到,也是个问题。即使是坚持做到了,那么到了一定的时候,是有必要教会孩子自己洗袜子了,一定要培养孩子自己主动洗袜子、换袜子,这时候矛盾便出现了。如果父母每天脱下袜子都不洗,准备好多双袜子,每天换一双,一直到再也没有干净袜子的时候,才把攒下的一堆袜子洗了,那么孩子在这样的“榜样”作用下,是绝对不可能养成每天晚上洗袜子的习惯的。同样,如果父母的袜子不洗不换穿好几天,一直到脏得实在不能见人再换,孩子也很难养成每天都换一双干净袜子的习惯。
再说每次出门前必须对父母告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仍旧不能只要求孩子,自己却不做到。如果父母习惯于每次出门前不和别人打招呼,回到家里也不声不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当然也会认同这个做法。一定要等到孩子这样让父母着急一次,父母才意识到这件事,才来要求孩子一定要这样做,这就显得特别突兀,孩子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培养这个习惯更有难度。如果父母的处理办法不好,像我们前面说的,打骂一顿,那就更不可能让孩子养成习惯了。其实这个习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培养,而且最主要的培养方法就是从父母的习惯里让孩子学。如果平时父母都能严格地遵守这个规范,每次出门前都对其他的家庭成员说“我去……做……啦”、“我去上班啦”、“我去买袋酱油啦”等说明自己现在出去,并且是到某地去做某事的话,每次外出回到家里,都要喊一声“我回来啦”,每次都这样做,那么孩子也会这样向父母学习。
坚持对孩子进行习惯训练
父母坚持对孩子进行习惯训练,也是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所要做到的一点。这种做法能强化孩子对于习惯的重视程度。
我们仍以前面的两个话题为例。关于每天换干净袜子的问题,既然是“每天”都要换干净袜子,那么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要每天都为他换。在引导他自己来做这件事的时候,每天都要鼓励他这样做,并对他强调这样做的重要性,在他不能坚持的时候,及时提醒并鼓励他继续坚持,直到他能够养成自己主动每天都换干净袜子的习惯。
关于每次出门前必须告知父母的问题也是一样,父母不仅要重视自身榜样的力量,也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便对他进行这种训练。即使是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这种教育。比如每次带他出门前都要让他和其他家庭成员说再见,每次回到家里都带他一起和家里人打个招呼。等到他去幼儿园了,也要特意教他每天去幼儿园时或者回到家里时都对大家打招呼。这样他就会在潜意识里认同这个习惯的正确性,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去做。
有专家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至少21天的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数据,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局限于21天,重要的在于父母要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养成习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坚持要讲究方法,主要的作用应该是指导和鼓励,避免出现不理智行为。
及时对孩子的做法进行评价
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及时地对孩子的做法进行评价。比如在教孩子养成每天刷牙的习惯时,每坚持一天,都要表扬,并且进行记录,可以在墙上贴小星星,每坚持一段时间,就要对他进行一下奖励。比如送他一支他最喜欢的牙膏,或者是一块毛巾、一个牙杯等,这可以愈发激起他坚持这个习惯的兴趣。
对一些没有及时养成的习惯,父母在发现后再刻意让孩子养成习惯的时候,更要注意这样去做。
比如孩子特别不爱护作业本,每个作业本都要被撕掉好多页,这就必须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怎么做呢?可以首先对他强调为什么要保护作业本,不能随便浪费,如果孩子的习惯比较不好改正,那么可以每天都评价一次,墙上挂个表格,一天没有破坏作业本,可以贴一朵小红花,如果连续一周得了七朵小红花,那么要特别表扬一下,并且要有奖励,奖励什么呢?根据孩子的愿望来选择,比如孩子喜欢妈妈给他讲故事,总是嫌妈妈每天讲得太少,那么就用这个来奖励,选一本孩子喜欢的书,给他多讲一些。以前一次讲三个小故事,这次讲五个。或者孩子总觉得看动画片不尽兴,也可以用这个奖励,以前每次只让他看两集,这次可以看四集。如果整个作业本用完了,孩子一页也没破坏,那么就再多奖励一下,比如孩子总抱怨爸爸不和自己玩儿,那么爸爸就抽时间陪陪他。或者每天都是妈妈做菜,爸爸没有时间做,那么这一次爸爸特别为了奖励儿子,亲自下厨给儿子做个喜欢的菜。
再接下来,如果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段里,孩子都能坚持得比较好,当然不能开始的时候就奢求太完美,如果孩子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比如说每天一朵小红花,那么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假设是一百天,小红花有95朵以上,那么就要有大奖励,这个大奖励一定要与平时不同,比如每次做饭的时候孩子总爱往爸爸妈妈身边凑,但从来都不被批准,那么这次特别允许他下厨房,并且教他做会一件厨房里的事,可以简单一些,学和面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一直让他参与到把馒头蒸好。此外,也可以选择给他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籍。这都是吸引他坚持的好办法。
对孩子进行奖励,千万不要选择一些没有意义的物质奖励,比如有的父母,许诺孩子如果你怎么怎么样,就给你买一双名牌鞋,当然很小的孩子不懂名牌鞋,有的父母就许诺给他买一件高级玩具,这都是不行的。书籍、文具一类的文化用品,如果是有真正的需要,比如孩子希望拥有一本什么样的书,或者是文具盒损坏了,该买新的了,这些都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买,但不能滥买,不能只追求高价位,要保证所购买的东西真正适合孩子用。尤其要杜绝的是金钱奖励,这个问题的坏处不用多说,大家应该都明白。
正视孩子的无理取闹
没必要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也没有必要唠叨个不停。早晨起来要洗脸刷牙,外出归来要洗手,弄乱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自然地教导孩子,这样不就行了吗?
——池田大作
小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尊重的渴望非常强烈。他渴望自尊、自重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种需要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肯定意识及独立意识,这种心理能够得到满足,会使宝宝树立积极主动的自我人格。
但是,许多宝宝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比较贪婪的尊重需求。由于独立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从两三岁的时候起,孩子会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由于大人对他们的意愿不能完全认同,因此他们常常会发脾气。有些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人根本找不到原因。大人们常把孩子的这些行为称为“无理取闹”,有些人会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百依百顺,有些人会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坚持镇压,这显然都不是正确的办法。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分为很多种,并非全都是没有道理的,也并非全都是对的,这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它。
有一位叫壮壮的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他留在奶奶家上学。有一次壮壮不小心从公园的滑梯上掉下来,把腿摔伤了,奶奶把消息告诉壮壮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赶快请了假坐火车赶回来。爸爸妈妈在家里住了几天,听医生说孩子的腿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只需要再静养一段时间,爸爸工作忙,就先回去上班了,留妈妈在家再陪他几天。可是妈妈这一陪就是一个多月,壮壮的腿仍然没好。这连医生都有些纳闷儿,按理来说,孩子的腿应该是没问题了,但孩子就是不能走路,脚一沾地就喊疼。妈妈急得带他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查不出毛病。
最后,心急如焚的妈妈决定带壮壮去北京,爸爸也再一次请假回了家。可是就在即将去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却无意间在门缝里看到壮壮一个人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一会儿跳到床上,一会儿跳到地上,玩儿得很开心。妈妈有些纳闷儿了,她故意发出了一些声音,小壮壮听到,立刻躺在床上不动了,这下妈妈确定了自己的怀疑。她推门进去,壮壮仍像往常一样可怜巴巴地躺在床上,妈妈问他,脚还疼不疼,他说疼。妈妈很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骗爸爸妈妈,孩子不吱声儿了,再怎么问也不吱声儿。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和奶奶,爸爸听了不由得火冒三丈,他冲到壮壮床边把孩子拎起来,问他为什么骗人,孩子“哇”的一声哭起来,奶奶赶忙把爸爸拉开。可是无论谁问,孩子就是不说原因。
其实在这件事里,即使孩子不说,爸爸妈妈也应该想得出原因。如果介绍一下这件事的背景,大家也能理解孩子的心思。壮壮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工作,壮壮每年只能在春节的时候见到他们一次,可是每次爸爸妈妈只能在家里待上几天就走。也许大多数人都觉得孩子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会和爸爸妈妈没什么感情,看上去孩子更依赖抚养他的人。但事实上,即使是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了怨恨,或者说感情淡漠,也是出于对他们的想念。哪个孩子不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呢?可是他想是没用的,就只好面对现实,要么就产生怨恨,要么就把抚养他的人当做爸爸妈妈的替代品。可是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想念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个小壮壮就是不屈从现实的一个孩子。他生了病,爸爸妈妈回来陪他,而且一陪就是好多天,这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感觉特别好,他不舍得让爸爸妈妈走,可是他又知道爸爸妈妈一定会走,要回去上班。所以他就认定只有自己生病,爸爸妈妈才不会走。说起来我们可能都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有这么重的心思,可是我们都小瞧孩子们了。
爸爸妈妈不能和孩子在一起,本来就是不应该的,如果确实没有办法和孩子在一起,也要尽可能地多和孩子见面,或者用其他方法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始终都和自己在一起。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安全感特别弱,他需要不停地证实自己的重要性。壮壮的爸爸妈妈从这件事的表面上来看问题,认定了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可是如果把前因后果都分析出来,我们从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能认定孩子是在无理取闹吗?
所以说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当孩子出现无理取闹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冷静对待,仔细询问并分析原因,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那么,父母该怎样正确地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