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争取,就要懂得为自己留余地,为别人留台阶,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会为自己找借口,也不会贪得无厌,更不会吃眼前亏,而是懂得忍辱负重,寻找合适的时机蓄势待发。
1.给自己留好退路
人事有沉浮,世事多艰辛,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才不至于走上绝路。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妥协”是“屈服”与“软弱”的做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时候,只有“妥协”才能生存下来,保存力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进攻的路线。”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妥协,给自己谋条退路,以便更好地进攻。
清代纪晓岚任左都御史时,碰上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有一个亲戚叫海生,他的妻子乌雅氏猝死,且死因不明。海生自己说妻子是自杀身亡,但是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却不相信海生的说法,认为姐姐是被海生殴打致死的。于是,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地方衙门根本难以作出判决,于是把案子交到刑部,刑部仍然无法作出决断。于是这个并不难解的案子越闹越大,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海生是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判乌雅氏为自缢,其实是为了给海生开脱罪责。可本来性情就很刚烈的贵宁加上和砷的支持,并不惧怕,不断上告,最终惊动了皇上。
于是,皇上特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其实并不是别人都无法审理此案,只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和砷和阿桂两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都不敢轻易决断。因此,纪晓岚自己也感到很头痛,他知道和砷和阿桂一直在明争暗斗,自己同和砷积怨也很深。原判又迎逢阿桂,自己能够推翻这一强大的势力吗?纪晓岚权衡利弊,决定只有圆滑处理了。
于是开棺后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纪晓岚心中有数,却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刑部景禄、崇泰、郑征一干人等,都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系短视眼,看起来似有似无,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 “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知道后,气愤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告这些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看贵宁如此不服,也开始怀疑此案,又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呈上来,曹文植等人上奏皇上说乌雅氏尸体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这下火了,心想这肯定与和砷和阿桂有关,于是钦点阿桂、和坤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真相大白:乌雅氏被殴而死。
由于真相结果已经得出,再次审问海生,海生也不再隐瞒,供出事实:他将乌雅氏殴踢致死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制造自缢的伪象。皇上一气之下将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除纪晓岚之外统统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谙悉,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皇上都原谅了他,哪个官员还敢说什么?只给了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官复原职是肯定的事。
纪晓岚在处理这个敏感的案件中,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借别人的眼睛,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不能说是纪晓岚的软弱,只能说他的一种低调做人的技巧,试想,如果他不懂得“妥协”,那么,皇上想赦他无罪都找不出理由来。
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够适时妥协,自谋退路,其结果无疑是自酿苦果。
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孩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此时却出了问题,女孩家里不同意他们结婚,原因是男孩家里太穷。女孩当然不会屈服,极力说服自己的父母,可就在父母勉为其难地同意后,男孩却不知去向。可想而知,女孩遭受了多么大的打击,一气之下,毫不犹豫地嫁给了父母安排的一个纨绔子弟,在女孩冷静下来后,才觉得自己作的决定太草率了,这无疑是从一种伤痛中走入另一种更深的痛苦中。
女孩的冲动和盲目,导致了不幸的恋爱和婚姻。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思考就作出的决定是不明智的,比如,赌气痛苦时的决定、悲观失望时的决定。适时给自己留条退路,不要盲目作决定才是正确的。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思是指兔子备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被破坏了两个还有一个。这样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很值得学习,人们在欲进攻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在没有成功的把握时,还是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更好地进攻。
2.好汉不吃眼前亏
有句俗语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有时候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而是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前奏曲。对于任何事情,一味地争强好胜,好勇斗狠,是不可取的。适时地作出一些让步,既不是无原则的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作出的明智选择。
在费城举行的一次宪法会议上,赞成派和反对派双方讨论相当激烈。由于出席者中有着人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息。出席者的言辞都非常尖锐,甚至还出现了人身攻击。
会议谈判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人们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此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对派人士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对这个宪法,我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公正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经富兰克林这么一说,反对派激动、怀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他们打算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富兰克林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反对派与支持派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好的一面,对方对你所说的话,可能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富兰克林就是采取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看似是在退步,但却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最后顺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摩根。
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老摩根与素有钢铁大王之称的卡耐基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由于美西战争的需要,匹兹堡的钢铁需求量大增,当美西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时,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了钢铁大战。由于摩根看到了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意上,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逐渐控制了伊利钢铁公司。虽然如此,但这两家钢铁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还只是中小企业。看到美西之战导致钢铁价格猛烈上涨,摩根对于手中的那两家公司还不满意,于是决定向卡耐基发动进攻。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摩根首先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型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一切准备就绪后,摩根开始向卡耐基采取行动了,他率先控制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向卡耐基订货。
根据摩根的预测,卡耐基会立刻作出反应。但事情恰与摩根预料的相反,卡耐基出奇地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卡耐基在受到如此围剿的时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点,冷静是最好的对策,更何况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够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匆忙采取行动,那最终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卡耐基以静制动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于是他马上采取第二个步骤,他放出风去: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现在是否合并贝斯拉赫姆公司,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合并卡耐基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了,摩根向卡耐基发出了如此的挑衅。同时,他威胁卡耐基,扬言要与贝斯拉赫姆联手对付他。
这时候,卡耐基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想到如果摩根真的与贝斯拉赫姆联手,他的处境就危险了。在综合分析局势利弊之后,卡耐基终于作出了决定:与摩根公司合并,条件是,合并后新公司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美元比1.5美元来计算。
以1美元比1.5美元来执行,对摩根来说,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对于这样的条件摩根为什么能接受呢?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摩根合并卡耐基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高额的利润,也许正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摩根才同意了谈判的协议。按照合约,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价额以合并后新组建的联邦钢铁公司的公司债还清。
卡耐基看准了摩根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也看到了摩根的弱点。于是顺应他的要求,合并可以,但条件是苛刻的。这样,按照协议,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上升至4亿多美元。卡耐基的行为看似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动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动时,卡耐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摩根始终处于攻势,卡耐基处于守势地位,并且还退了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摩根虽然没有吃眼前亏,争得了面子,但事实上,是卡耐基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大步。
办事过程中,“以退为进”更易获取对方的信任。很多时候过分强调自己的目的,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在身陷危难时恰当地采取一种“退”的策略,把握好分寸,也许胜利就会属于你。
李渊奉命留守太原时,北边的突厥曾多次以数万精兵进攻太原。为守城池,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结果却一败涂地,几乎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后来,李渊用计吓住了突厥兵,暂时守住了太原城。虽然突厥兵被吓走了,可是郭子和等人依靠突厥的支持和庇护,又纷纷向他挑衅,这让李渊防不胜防,隋炀帝随时可能会以失职为借口,要了他的命。
面对内忧外患,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李渊为自保必然会奋起反击。可出乎意料的是,李渊并没有那样做,他反而甘愿向突厥称臣,也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宝全部进献给突厥可汗。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渊这样做的用意,其实,他早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决定要起兵反隋。可怎样才能反隋成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西入关中。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并不是他理想的发家基地。西入关中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是,如果太原失守,对李唐大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那么怎样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李渊当时手下至多有三四万人马,就算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也未必能守住太原,更何况在应付突厥的同时,还要抵抗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这样看来胜利的机会显然是微乎其微。如果现在进入关中,留下重兵把守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突厥讲和,甘愿献宝、称臣。所以李渊甘愿忍让,向突厥低头。
李渊的让步策略果然奏效,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李渊对突厥的让步,得到了突厥的许多资助,始毕可汗送他大量的马匹和士兵,李渊又乘机购买了许多马匹,这为李渊兴建一支强硬的战斗队伍,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加之当时,汉人一向惧怕突厥兵的英勇善战,而李渊军中恰恰又有突厥骑兵,这一优势自然为他增长了不少士气。
李渊当时的让步,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却为打天下保住了资本。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让步绝对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俗话说的好。好汉不吃眼前亏,有时候势不如人,技不如人,就该适时让步,免得吃大亏,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让步并不是一让到底,而是等待时机,再设法突围。
3.忍辱负重,先退后进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求全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个“忍”字,这种意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的表现,还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可谓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境界。
在唐代,有个以忍让聪慧闻名的人,名叫杨翥。他的忍耐通常让家人都觉得他懦弱,比如,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鸡,便指着名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都非常气愤,而杨翥却笑呵呵地劝他们说:“世界之大,姓杨的不只我一人,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次,天降大雨,邻居把自家的积水全部排到了杨翥的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粮食都浸湿了,杨翥依然没动怒,对家人说:“天总是会晴的,粮食也总是能晾干的,不要因为这等小事而斤斤计较。”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杨家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一次杨翥家被盗,是一些邻居帮助捉住了强盗。
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就没有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以至于自刎于乌江边上。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慰项羽说:“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自刎于乌江岸边。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有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的人也许就是这位楚霸王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项羽按照这种假设去做,他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容易冲动,以致有过激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