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加坡陷落之前不久,山下奉文几乎是饿虎扑食一样横扫了马来亚半岛。这个时候英国人溃不成军,英国殖民当局和军方做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件事是联合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共同抗日,释放被关押的马共政治犯出狱。在这之前,马共在马来亚是非法组织,英国当局严厉镇压他们,抓住了马共成员不是判刑就是遣送回中国大陆。另一件事是组织华人抗日义勇军上前线参加新加坡保卫战,义勇军人员里面包括了工人、学生、店员等各界人士,而英军配备给他们的武器竟然是一些十八世纪的双筒猎枪。当时新加坡华人已有一个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会长是为人们熟悉的富可敌国的侨领陈嘉庚。宣传部里有郁达夫,武装部的林江石是刚被英国人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马来亚共产党,还有一个劳工部长是这本书的重要人物林谋盛。因此,当日本人兵临城下时,华人社会也在紧急动员之中。陈嘉庚在知道英国人要驱市民以御敌的做法之后持坚决反对态度。英军有六七万的兵力尚未能守住新加坡,何须派这千把从没受过训练的华人上前线御敌?但是委员会内部一些激进的人却是非常热衷,比如林江石。
2月1日新加坡即将沦陷,日本军队在珍珠港击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英军自己开炮炸毁了柔佛州的长堤,并焚烧了十几个储油罐,全城浓烟滚滚。这天上午,陈嘉庚闻讯英国人的家眷已经全部撤离,英军部队也已开始撤退。同时他还听说领事馆官吏接到重庆蒋介石来电,谓必要时领事馆官吏及所派委员须使之安全回国。陈嘉庚实际上是亲共的,但表面上和蒋介石还偶有礼尚往来。他此时难以决定是否也马上撤退,因为他担心一旦他开始撤退会影响守卫新加坡的军民士气。正举棋不定间,负责民众武装的林江石来支领费用四百元。问他做什么用,他说是英政府已发给他一千支枪,要他武装华人义勇军前往前线迎敌,他要发给每个人四角钱作为起身费。陈嘉庚十分愤怒,觉得英军此举实在狡猾残忍。英军的目的很明显,然后从泰国的南部发动突然袭击,就是要让日本人把仇恨转到华人身上,从而让欧洲人脱身。这些临时拼凑的华人义勇军如上前线御敌,非但人人会成炮灰,敌人入城之后必因此而全面屠杀华侨。他们用四条运输船将英国妇孺侨民先撤出了新加坡,1941年12月,已预料到战败的结局。陈嘉庚这个时候决定要离开新加坡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被日寇抓获,那么日本人会利用他获得很多东西。
陈嘉庚逃亡前,已将三千万元的巨额坡币汇回到了祖国,同时还将福建厦门集美学校每月三万元的费用也支付到了夏天暑假。他知道回中国是不可能的,国民党要人不会容他立足,只能在荷兰和印度下属的苏门答腊或爪哇岛屿避难,然后再图转印度或者澳大利亚。他有一只小火轮,英政府近日来登记船只欲征用,这船如被征去则无船可用了,新加坡沦陷在即。
此时的英国本土军队正经受过欧洲战场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所幸事先藏起来了。1942年2月3日,陈嘉庚坐小火轮仓皇出逃,先是抵达苏门答腊,后来的几年一直在爪哇诸小岛辗转避难,竟然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平安地渡过了难关。1945年日本人投降之后,他回到了新加坡。
还有一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那就是郁达夫。郁达夫在差不多的时间和胡愈之等人逃出新加坡,坐着一叶小舟到了苏门答腊。可他却没有办法再渡海向前回到祖国,只能化名赵廉隐居在小岛上。一次他和本地人外出时遇见一个日军队长问路,他忍不住用流利的日本话给他指了路,日本人对他敬礼道谢。最有名的是一代巨商陈嘉庚,而许多少壮的实业家也都资产雄厚。从那之后,他常被日军叫去当翻译,可大部分是从没打过仗的印度和澳大利亚士兵,最后他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真实身份也给日本人知道了,但日本人还是对他非常礼遇。郁达夫在岛上娶妻生子,和当地人融合得很好,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还开始做起利润颇高的生意。日本人投降之后,他显得很平静,和朋友们等待着回到新加坡。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在家聚餐,有个本地青年喊他出来说句话。他对朋友和家人说去去就来,结果就失踪了。当地有人看见那青年带他出来后,是坐一辆小汽车走的,那时小汽车只有日本人才有,因此推断是日本人杀了他。郁达夫知道很多事情,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新加坡外围的柔佛州,日本人怕以后被审判时郁达夫会出来作证,所以要灭口。多年后一个叫铃木正夫的日本人自称找到了当年掐死郁达夫的日本宪兵,可是郁达夫的尸骨却一直没找到,郁达夫之死也成了永久的谜。
在1942年2月从新加坡大逃亡的人物中,还有一个是林谋盛,他是这本书里的重要人物,所以要详细地讲一讲他的事情。
林谋盛1909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镇,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林路(字志义)之子,家中十分富有。他至少有二十个兄弟姐妹,他排行十一,后来友人均以“林十一”称之而不呼其名。虽然他是家里第十一个孩子,却是父亲林路亲生的第一个儿子,所以自幼为父母所溺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的华侨筹赈总会为国民党政府募捐了巨额的资金,给了蒋介石财政上很大支持。他直到十岁出头了还由保姆手抱,势如破竹横扫马来半岛,以致两腿没有下地锻炼变得弯曲,有若鸟脚,而被星相家认为非寿者之相。林谋盛虽出生于富有人家,却无纨绔习气。他禀赋聪颖又极好学,幼年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对英文一科尤其勤学不辍。他看起来很是文质彬彬,却也是个刚强的人。据说他在鼓浪屿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被一个年长的同学所欺凌,将他逼到靠墙而立,然后以自己的屁股猛撞其腹部,差点让他昏倒在地。后来林谋盛奋力摆脱了对方的控制,疾跑到厨房取了一把菜刀猛追那欺负他的人,被德国人整得焦头烂额。在马来亚半岛的英国殖民地当局虽然声称在半岛的布防固若金汤,吓得那人抱头鼠窜落荒而逃。16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林谋盛前往新加坡,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他又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他父亲在1929年病逝,林谋盛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新加坡,因为他父亲最为信任疼爱他,立遗嘱把所有的遗产由他为首接管。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岁,还不到当时新加坡规定的二十一岁才能接任大公司董事长的法定年龄。然而大法官认为他的学历和能力足以继承先人的遗业,破例准许了他成为全权继承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林谋盛没有辜负父亲和大法官的眼光和信任。
当时的“新加坡”通常写成“星加坡”或者“星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英国人的殖民地。
林谋盛接管父业不久,正逢上矿业、饼干业都不景气。但他发现了建筑业的潜在商机,苦心经营数年后,一击即溃。而日本方面则是从中国内地调过来的身经百战的第五师团,业务宏发声誉大振,成为了建筑界的后起之秀。他先后被选为建筑公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等,逐渐走上了社会活动家的道路。林谋盛和当时一批亲近国民党思想的人士交往频繁,被称之为华人社会的“少壮派”,与当时以陈嘉庚为首、思想亲共的所谓“元老派”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抗衡和斗争,有关的同乡会、宗亲会等社团都被卷入漩涡之中。但是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新加坡的华侨纷纷参加抗战筹赈,林谋盛被推选为南侨筹赈会交际股主任,而陈嘉庚先生则是南侨筹赈会会长,过去的“少壮派”、“元老派”之争捐弃了成见,共同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之下。
当时日本人在星洲有很多铁矿山,从这里开采的优质铁矿满足了日本国内25%的供应,即开始了占领东南亚诸国的军事行动。山下奉文中将率领曾在中国战场久经磨炼的第五师团,而日本国内生产的武器弹药则是运到中国大陆来屠杀中国人的。从1938年起,马来亚新加坡华人开始对日货的抵制和发动日本人矿山企业的大罢工,动员日本企业的工人退职,让日本人企业开不了工,林谋盛是这次运动的策划人之一。位于丁加奴州的龙运铁矿是日本人的企业,雇用华工近3000人,是日本人开办规模最大的铁矿,生产大量的铁矿石运往日本制造军火。林谋盛考虑,如果能够发动龙运铁矿华工罢工,将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而日本人也早有准备,在矿山上设立武装警备队,严防外来人进来宣传鼓动。在新加坡城这个并不很大的地方,聚集着很多华人政商精英和大量资金财富。林谋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矿区,成功地策动了来自中国内地河南、山东、温州、福州等地的三千名矿工停工离开矿山,用他们的文字来说是Unpenetrable(不可穿透的),甚至一大批人因此而乘船返回了中国。龙运铁矿华工集体罢工后,逼使铁矿陷于瘫痪,日本军火工厂也被迫停产。这一罢工事件不仅震动星马地区,而且轰动了世界,当时的各国通讯社纷纷发出电讯报导。
1941年12月,日寇进攻马来亚半岛,林谋盛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委兼劳工部部长。随着日军的步步逼近,新加坡城内一片恐慌。由于陈嘉庚先生已先于全城陷落之前逃离,林谋盛便担当起了华人社团的总领袖。1942年2月11日这天,英军已做好弃城的准备,华人义勇军却迎着撤退的队伍而上,街上只见军人和逃难的市民交织在一起,但实际的装备和兵力都很虚弱。兵力算起来有八万多,乱作一团。林谋盛开着一辆吉普到英军的指挥部参加杰弗森准将主持的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这种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另一个华人代表是林忠邦。这次会议没有讨论任何问题,杰弗森准将发出了这样的训令,要将城内所有新闻报馆的印刷机器加以摧毁,指示林谋盛拟具应当摧毁的报馆名单。
会议上林忠邦提出了现在英国侨民眷属已全部撤离,华人侨领的家眷何时可以撤退的问题。蒋介石本人对于新加坡这个地方也特别重视,就在新加坡沦陷的前几天,还派国民党要员(后来成为军统局长)郑介民前往新加坡视察,安抚侨团。杰弗森准将答应将在上午九点的参谋部会议上磋商。到了上午十点钟,英方打来电话通知,说华人侨领和家眷可以立即离开新加坡,并已由政治部主任陶林烈安排撤离路线。
当日日军飞机正大举轰炸市区。林谋盛准备马上回家收拾行李,但发现市区宝笼岗律和麦波申律的交通已被封锁。到下午一点,陶林烈通知说坐飞机撤退已经不可能,有一只可容纳五十人的船只要前往印度,从海南岛出发渡海到泰国,可座位已经不多,不得搭乘家眷。林谋盛知道他已经没有办法带妻儿一起逃难了,因为已没有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他的妻子珠娘却心情镇定地接受了现实,劝林谋盛以大局为重,赶紧独自安排撤离的事。别无他法,林谋盛只得将妻儿交给自己的弟弟林谋炎照顾,留足了生活费用。告别时分他心情十分沉重,为不能带她们一起撤离敌占区而心怀惭愧。儿女尚小,对于未来茫然无知,他们依次和林谋盛吻别。林谋盛劝妻子在他走了之后最好到乡下地区居住,妻子珠娘却认为最好还是重返自己的家去住,林谋盛只能祈求上帝保佑看顾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