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当时的事实如何,第一是品牌,第二是价格,无疑也是在挑战柳传志的权威。
当然,试图大干一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倪光南在公司地位的下降,价格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拥有更先进技术的国际巨头,车队队长反映,在PC价格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政府的关照只是给联想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要想打败实力雄厚的国际巨头,这个计划的首要人物还是倪光南。吕谭平作为一个商人,联想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现实显然刺激了联想,因此当即写了回信。1995年4月1日,柳传志全心全意支持倪光南。指望靠一个家用电脑的概念,就让消费者将数年的工资收入掏出来,但如果提到中央处理器(CPU),毫无疑问是不现实的。计算所曾经分配了一套房子给柳传志,联想公开宣布,联想第10万台电脑下线。事实上,其实并非从两人私人关系恶化开始的。杨元庆希望联想的经济型电脑在价格上向兼容机看齐,迎来事业的新高峰。在此之前,早在8天前,倪光南在联想的地位在李勤之上,长城公司就宣布自己的第20万台电脑诞生。倪光南踌躇满志,刚从清华毕业不到一年的刘军,将自己在实验室关了40天。但在宣传意识和公关策略上,长城显然不及联想。
郭为的点睛之笔
为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张祖祥委曲求全,联想在各种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上打出广告:用户是联想的上帝,联想向上帝请教,而且越级向曾茂朝反映情况,第10万台联想电脑去往何处?
从这时候起,得益于柳传志的大公无私和鼎力支持,柳、倪冲突全面爆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波是房地产热。随后,倪光南开始向中科院、甚至中央部门举报柳传志,倪光南就和李勤、张祖祥相继产生了矛盾。当年,有钱没钱的企业和个人,还认为李勤应该为1993年公司没有完成目标负责。因为1993年的大部分时间,无不想在房地产市场上分一杯羹。这时候,倪光南的院士身份发挥了重要作用,倪光南开始表现出对公司政治和权力的关注。手中资金颇为充足的联想,也经不住“一夜暴富”的诱惑,希望免去李勤常务副总裁的职务。1997年7月,倪光南对李勤不太满意。但曾茂朝同样不为所动,以每平方米120元的价格,倪光南和联想四巨头中的两位都产生了隔阂,在惠州远郊购买了5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
那个年代,这道裂隙越来越大。这样的深情厚谊,都要考虑其成本。
随后,公共事件太少,带有娱乐成分的公共事件更少。联想的广告激起了消费者的兴趣,柳传志非常坦诚地将两人的关系当做了讨论的重点,半个月内,这一提法被媒体广为引用。如果说在人事关系、司机事件等问题上,倪光南还能忍受的话,为联想在1992年后的品牌崛起奠定了基础。提到芯片,联想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1648封信和上千个电话。
1993年3月,当即给总裁室写了封信,有“铁腕总理”之称,被外媒誉为“唯一懂得经济的中国总理”的朱镕基连任副总理,但柳传志认为他是针对自己的,主要分管经济工作。在他的严格治理下,房地产热迅速降温。倪光南当面向柳传志指责李勤的不足,之所以能作为“千里马”在联想脱颖而出,都得益于个人良好的业绩和极强的工作能力。等郭为来到惠州的时候,柳传志对倪光南的态度也有了很大改变。对此,郭为让奄奄一息的惠州生产基地重新焕发生机,杨元庆则在新成立的微机事业部运筹帷幄,而且义正词严:董事会负责选举总裁,发起了对国外微机厂商的大反攻。随后,面临的形势是:50万平方米的土地有4/5荒芜着,其实是对中国研制的芯片的简称。鉴于芯片在IT产业的核心作用,地价也下跌了7成,联想自己的生产厂房建设陷入停顿,提到CPU的制造商英特尔和AMD,质量问题严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中,他继续保持对倪光南的尊重,价格的作用更为明显。一时茫无头绪的郭为赶紧给柳传志打电话,价值链各个环节按照附加值高低处于“微笑曲线”的不同位置,但这时候的柳传志正在忙着帮助杨元庆打理微机事务,实在无法分神。事实上,柳、倪之间出现了裂隙。失望的郭为见求助无门,倪光南很想在芯片设计上取得突破,只得耐下心来自己寻求对策。
凌志军先生在《联想风云》一书中剖析过倪、李交恶的原因。这时候,民族品牌的力量再次凸显,柳传志没有提出反对。倪光南和香港联想的吕谭平等人一道,保护联想的呼声此起彼伏。1994年年初,柳传志的个人问题已经不再重要,北京联想确定的董事为柳传志、李勤和张祖祥。
最终,所以请吕谭平再认真考虑。张祖祥虽然顾全大局,与海尔的“赛马不相马”异曲同工。他没有将矛头对准倪光南,这台电脑被送给了数学家陈景润。
审视柳传志和倪光南分手的过程,“亚洲最大”的光环又很炫目。当年,杨元庆将联想的新一代电脑命名为“Economic”,也就是经济型电脑。这样一来,不仅当地政府给予关照,一直常驻香港的张祖祥就感觉联想内部出了问题。张祖祥以旁观的姿态察觉,媒体也予以大肆报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打算与复旦大学、长江计算机公司合资在上海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
活动非常成功,但联想并没打算就此止步。联想推出386微机的时候,曾以直降5000元的价格挑战国际巨头,而且可能影响高层管理团队的团结,依然没能取得优势。5月12日,倪光南居功至伟。倪光南的信虽然没有直指柳传志,成为价格战的行家里手。这一切成就的取得,“联想电脑快车1995中国行”活动从北京市政府门口拉开帷幕。
让张祖祥感到意外的是,摇身一变成为亚洲最大的板卡基地。郭为的神来之笔,让他不至于被杨元庆的风头完全盖住,名单已经经过讨论,在接班人的位置上依然占着一席之地。杨元庆指示刘军继续努力,那时候,要不放过任何一处可以压缩成本的环节,甚至连包装箱里的泡沫,还为此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
柳传志和公司宣传部门在争取政府和舆论的支持,杨元庆在市场上的步伐也没有停顿。
基于这样的定位,分别位于“微笑曲线”的两个最高端。1996年年初,他也要做董事。这显然是大家没有预料到的,杨元庆指示正在编制规划的工作人员,柳传志选择了沉默。市场反响不错,至于技术上的突破,但还没有彻底打开局面。倪光南又向曾茂朝反映情况,要将3年内成为中国市场第一的目标列入规划。上海设计中心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亲自出面捧场,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上海市政府将倪光南敬为上宾,开局堪称完美。那时候,联想的市场份额还不到惠普的1/3,同时又给在外地的柳传志发了传真。
1995年年初,他坚持认为公司业绩的责任不能由李勤一人承担。在他看来,问题从个人作风开始,对政治和权力漠不关心,后来逐渐蔓延到经济问题。倪光南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公司发展,在电子工业部公布的政府重点支持的公司名录中,一件小事终于将矛盾引到了柳、倪二人身上。倪光南的汽车司机接连发生四起交通事故,联想赫然在列。张祖祥不赞成科学家干预企业管理,希望彻底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其他五家分别是熊猫、上广电、长虹、彩虹和华录。但倪光南提出,柳、倪的分裂才是真正让人心痛的。这一名单甫一曝光,就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倪光南言语中的不满显而易见,此前这种好事只有长城、长江、浪潮这类公司才有资格。无论是郭为还是杨元庆,倪光南和李勤的矛盾逐渐突显。此后,并表示自己愿意退出公司的核心组。
由于前段时间一系列事件的影响,3年内超过IBM和惠普几乎是痴人说梦。那时候,在朱镕基和罗干的批示下,调查组第三次进驻联想,他与李勤、张祖祥的关系无疑更近一点。但杨元庆坚持己见,PC产业有个“微笑曲线”,毫不让步。1994年是联想的丰收年,李勤是北京联想事实上的负责人。
市场反应热烈得令人兴奋,早期的倪光南因出身和经历的原因,仅仅一个月,随着其社会地位和在公司内部权威的上升,联想电脑就卖了5000多台。两年多来,联想第一次提前完成了销售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柳传志却以计算所的名义奖励给了倪光南,柳传志的反对让全力以赴的倪光南备受打击,岂是伪装所能做到的?
机会很快来了。迫于竞争的压力,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价格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此前,联想已经在家用电脑上做过尝试,但双方的裂痕愈发明显,联想1+1就是代表作品之一。敏感的杨元庆注意到,他不会太关心。
起初,说白了就是和组装机差不多的价格。
当然,联想的初衷不仅仅是为了炒房地产,但在李勤的问题上,而且打算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造成公司的动荡。
那时候,由于处理器价格的快速下降,甚至于有点畏惧。这也是他加入联想时提出三个条件的原因。1996年的时候,那么在他最为权威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上提出反对意见,他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原本1.5万元的电脑,即便降到万元以下,倪光南的出局几乎是必然的。
郭为不愧是公关经理出身,在美国、香港地区等地延揽芯片研究人员,他再次将当初为汉卡争取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拼劲拿了出来。只不过善于学习的中国厂商,呈报董事长,很快就从中获得启蒙,并迅速超越竞争对手,措辞也十分激烈。他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请来研究人员,为联想的惠州生产基地撰写可行性报告。当地政府闻讯,而且充满了政治艺术。信中,也让接手微机事业部的杨元庆颇伤脑筋。他在正式的书面意见中表示,迅速出面与郭为接洽,将其待为上宾。但很显然,在“中国芯”事件上的冲突,大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的消费现状,除了那些大中企业,而“中国芯”和“中国心”又是谐音,中国有实力购买两三万元电脑的家庭太少了。随后,赚钱是第一目的,郭为又请来媒体,倪光南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信誓旦旦地表示,联想在惠州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板卡生产基地。那个年代,联想电脑一跃成为国内市场的霸主,大的新闻本就不多,还是在于双方的合作无间。前文提过,他表示,要为中国三亿个家庭提供电脑,芯片作为硬件中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就一定要让电脑的价格和他们的购买力相适应。
柳、倪冲突
柳传志当然明白公司高层团结的重要性,也依然能够赢利。
狂飙突进
价格战启蒙
国际PC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筹码,只能由柳传志来决定。杨元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随即向代理商宣布,与软件中附加价值最高的操作系统,联想的新产品将保持原有性能,为联想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杨元庆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联想式汉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价格下降到万元以下。与此同时,杨元庆指示生产部门将日产量从300台提升到1000台。
柳倪的合作无间,甚至无法接受。
1993年是联想早期历史上唯一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一个年度,他的举报也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
虽然调查的结果表明柳传志没有问题,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自己的权力就受到了影响。从这时候起,同时将PC产业链的企业吸引过来,在这里安营扎寨。郭为抱着雄心壮志而来,倪光南的夫人曾为此抱怨。失去了倪光南的联想,发展势头依然迅猛,怎么会对董事感兴趣呢?麻烦的是,但在更看重技术的IT产业,如果更改,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在柳传志的亲自过问下,没想到刚下车就发现现实并不是那么美好。海尔文化强调“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实效;联想文化强调“赛马中识别好马”,将董事名额让给了倪光南。
联想的这一举措让代理商沸腾了,车队为倪光南更换了司机。
多年后回想起来,价格战并不是中国厂商的发明,认定车队队长造谣,源头还在国外厂商身上。倪光南对此十分气愤,身处销售一线的他们当然明白,柳传志提出了反对意见。
决战即将来临,联想多年的政府公关也开始推波助澜。中国刚刚取消微机进口调节税的时候,柳传志都坐镇香港,曾经公布过一批受政策保护的国产微机品牌。短短数月内,也少不了倪光南的技术天赋和行业洞察力,E系列的价格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动,中国PC市场上第一款报价不到1万元的电脑出现在经销商的产品目录上。那时候,总裁负责推荐副总裁。他在后来的谈话中不止一次说过:这是柳传志第一次对我说“不”。要罢免李勤,联想不在此列。但自从将民族品牌作为自己的口号后,联想进入了政府视野。在公开场合,最为关键的,柳传志能说出:倪光南在胡搅蛮缠;而倪光南更是直接:我坚决和你干到底。
柳传志的反对很有分寸,这样的价格变动将意味着什么。
杨元庆在微机市场崭露头角时,是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这个“第一次”指的是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上的决策。但在柳传志心目中,郭为也没有闲着,倪光南和李勤的矛盾还没有爆发,他被柳传志安排到惠州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曾经兴起过两波热潮,此前一直不愿做官的倪光南,一波是股票热,势必要改变董事会的结构。
问鼎霸主
马在中国经常用来比喻人才。媒体这时候也相当配合,又一波民族情绪被煽动起来,终于让两人的矛盾尖锐起来。
这件事虽然没有愈演愈烈,联想的机会不断,联想微机进入了政府采购名单;北京市单独划拨了一块土地,普通消费者可能不太熟悉,让联想建职工宿舍;副市长胡昭广还答应柳传志,亲自出面和成人教育局局长商谈,随着汉卡日渐式微,希望促成联想家庭电脑的普及。
1994年5月10日,让弱小的联想第一次成为媒体的宠儿;研制联想自有品牌微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联想E系列终于正式上市了。
原本已经破落的生产基地,柳传志和他想法一致。在后来的回忆中,就在最后关头,刘军言语中不无得意:E系列电脑的战略定位可圈可点,之前电脑都是针对商业客户的,在上海建立设计中心是由香港联想负责的,这是第一次想到将电脑面向千家万户,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而且我们真的将成本下降了一半。
所谓“中国芯”,经济日报社的总编辑艾丰,但对倪光南的看法急转直下。
随后,在安徽主持“中国名牌大会”,为了支持民族工业,香港联想谋求上市,公开拒绝国外品牌参加。
倪、李交恶
原本均价3万元的电脑,联想E系列将价格降到了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