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古代印度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铁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发达起来,迦毗罗卫国只是当时的一个城市小邦,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小邦都处在热火朝天的发展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力,各个城邦之间经常发生互相侵并和冲突。同时,雅利安人来到了印度河流域,在征服当地的土着民族后,创立了非常野蛮的种姓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将人分成四等,其中,掌管祭祀文教的僧侣是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则是最低等的阶层,经常受到雅利安人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上级阶层随意驱逐、残害。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种姓制度的问题上,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生产力下降,人民得不到温饱和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痛苦、失意乃至颓废,简直就像一座邪恶的地狱。这样的社会情绪深刻地影响到了悉达多,看着眼前是一片灰色的景象,他的思想一天天变得消极起来,不愿意再继承王位,只好外出另寻门道。
他最开始是想从婆罗门教中参透出解决救世的方法,但几番来回总是觉得不满意,这才选择了到山林静坐。转眼间,几年的时光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在一棵树下参透了其中的奥秘所在,于是就对外人宣称自己已经变成了佛。为了解救更多的人逃离苦海,他特意跑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并组成僧侣集团,渐渐地便形成了佛教。在他离世的时候,他安心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知道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已得到了真正的回报,佛教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只是在后来的传播中,由于渗入了一些其他的学识,从而演化成许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比较杂乱了。
提到佛教的同时,就有必要提到佛教的物种起源。虽然说这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不属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修法,但知识与修行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块也很重要。
一、轮回的起源·
佛教的物种起源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众生、轮回或者所有生命的诞生过程。
不仅仅是佛教,基督教或者现代一些学科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跟踪研究,并且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看得透彻一些,不管是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将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来说显宗,他在这方面一直没有确切的回答。知识普遍认为:轮回是无始无终的。就像十二缘起中说提到的那些,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随后是无明,最后就是这样老死——无明,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而基督教则有另外一种看法,他们认识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写道:大量的雨水聚集在一起,汇成海洋,而海洋中又渐渐形成了有机物,渐渐地有机物再转化为低等生物……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了,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进化最终得来的。
二、佛教观点的建立
在佛教中,一句话就足以概括轮回,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众生生来都是平等的,因为大家都是肉体凡胎,除了佛陀,没有谁能够准确地统计出我们轮回的次数。正是因为轮回是一件漫长遥远的事情,所以才说这是“远在天边”。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生死的时候,都与轮回的首尾擦肩而过,所以说是“近在眼前”。
轮回是个太有悬念,范围太过宽广的词汇,在认识轮回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最远的轮回。世间所有的凡夫俗子在能够接触到外在的世界以前,这个世界上既没有轮回,也没有涅盘;既不存在佛,也不存在众生。科学家将这样的状态称之为“真空”状态,它跟佛教中所阐述的“空”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些类似。这样的状态是不存在任何物质的。·
后来,随着真空中能量的互相挤压,渐渐地出现了原子核等物质,很多这样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实际物体,这才一点点产生了星球以及星球上的各种事物。
而佛教中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在这个没有佛和众生的宁静的空间中,的确存在着一股如来藏的光明。
这是佛的最高境界,肉眼凡胎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如果真的非要为它找出一个形容词,那么最合适贴切的就是“光明”二字,在人们的想象中,既然是那么一个高尚的东西,就应当且一定是一尘不染、清明纯净的,没有任何的污浊。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命和物种的起源都是如来藏。
儒家与道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尺主流之一,道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它本身除了是对前传统文化的加工以外,也是对其文化的巩固和发展。每个人都知道,传统文化是世代相续、绵延不绝的,是前人在一定时期内为人处世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
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是在积极吸收上古文化的程度上创造了道家文化,并不是自己的蓄意制造。道家的创始有它自己的文化渊源。·
道家文化产生的背景在《庄子》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民知其母,不知其夫”其实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力全都掌握在女人的手中,跟男性手握这种权利的本质不同,它所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责任和爱,是对整个氏族的精心照顾,而不是压迫、特权和恐吓。而父系社会却正好相反,它所表现出来的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时常摆着一副冷冰冰的姿态。
最初的道家文化保留了很多母系氏族社会的思想观念,它提倡阴柔,反对暴力。比如,《老子》的第14章就写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上古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它的道德风尚依旧保留了下来。《老子》是对上古文化的思想继承。母系社会重视阴柔,其思想在《老子》中随处都能看到,比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嗨”等。正是由于这种现象,所以人们经常将道家文化称之为“女性哲学”。
道家珍爱生命,因此,道家哲学又是生命哲学。道家还重视和平,反对战争。这也是道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因此,道家哲学也是和平哲学。
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翻阅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经三次拜访老子,也许通过这三次拜访,可以了解到一些道、儒两者的关系。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孔子在拜访老子的过程中,老子除了解答了一些他的疑惑外,还特意指出了孔子的傲慢之气,他认为孔子太过于从政,这是不利于孔子的自身发展的。这件事也许体现出老子是将孔子当作自己的学生来看的,又或者老子基本上对孔子还是表示满意的,所以才会对他说出那些忠告。
《庄子·天道》中这样阐述两位圣贤的第二次相遇:孔子跟老子谈论“仁义”,但老子不以为然,他反问孔子仁义这个词语说的太过宽泛,难道对方指的就是人性吗?孔子肯定地回答说:“我正是这个意思,如果天地间的人失去了仁义,那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老子却还是不为所动,用右手掳了一把花白的胡子质问说:“你给我说说什么是仁义吧!”孔子回答说:“心地正直,充满爱心并且大公无私的就都是仁义了。”谁知道,老子听到这里愤然起身,语气坚定地批评道,你说的这些都是有害的东西,说什么大公无私呢,说到底都是建立在一个私有的基础上,难道你是想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偏离原本的轨道,去追求什么无私吗?每个事物原本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如果你能按照这样的自然规律去跟世间的万物相处,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为什么要费尽不讨好地去追求什么仁义呢?
后来,孔子到了中年第三次去拜访了老子。《庄子·天运》有这段过程的详细记载:孔子感叹自己明明已经熟悉三纲五常,也早已熟读六艺,自己有一颗忠君报国的决心,却总是没有门道去真正实现,也就是得不到君主的赏识。老子回答说,不管你是否能得到贤明君王的重用,这也都是你的命运啊,是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早已定下来的,人世间的每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和规则,人是不能违背章法行动的。
后来,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我三十岁的时候向老子请教学习,明白了仁礼是立身的根本,可以说是‘三十而立’;四十岁和老子谈论仁义的道理,当时依旧坚持自己的理论,并不感到迷惑,可以说是“四十不惑”;五十岁的时候从老子那里懂得了天道,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天命”,但经历了这么久的时间,我始终都认为做人是要坚持‘仁义’的,所以,千万不要忘掉它。”·
另外,从与孔子有关的文史资料上来看,孔子的思想深受老子的影响。具体来说,《论语》有至少三条是引用了老子的思想,比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老子》中也曾经多次提到了“无为而治”。
实际上,除了儒家以外,还有很多先秦的文化,比如墨家、法家等,也都显示着老子思想的光芒。墨子的“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继承的是儒家文化,但要细细说起来,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可见老子为先秦诸子所树立的先驱般的影响。
耶稣与基督教
耶稣这个名字在耶稣未成为救世主的那一刻起,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意思就是“上主是救世主”。
公元前后,以色列英俊的约瑟和貌美的玛利亚相爱了,就在他们订婚后,结婚前,玛利亚怀孕了,而不解的约瑟认为玛利亚跟别的男人有染,于是决定解除婚约。在一个夜里,约瑟梦到一位神,玛利亚怀孕是上帝的旨意,上帝让她生一个名字叫耶稣的男孩,长大后能够将人类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来拯救这个陷入危难的世界,约瑟便遵照了神的旨意,娶玛利亚为妻。在族人眼里,未婚就怀孕了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于是,约瑟带着玛利亚到处流浪。就在公元12月25那天,他们来到了耶路撒冷,当时玛利亚已经有了临盆的征兆,可是当时的旅馆都人满为患。他们只能将就在一个马厩里。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儿声,耶稣就诞生在这个世界里。而这一天就是人们都能记起的“圣诞节”。由于环境的简陋和物质条件的缺乏,耶稣只能躺在一个铺着柔软草的马槽里。这晚,有几个从郊外而来的游牧人来到这里,声称是一位天使旨意要他们来看望马槽里的圣婴,也就是《旧约全书》里所提到的大卫后裔。后来几位东方学士辗转来到耶路撒冷朝见圣婴,宣称圣婴将会做以色列的而国王。
“耶稣将来是犹太人的国王“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这样的消息传到当时的犹太国国王的耳里后,便立即命令杀死当天出生的所有婴儿,约瑟和玛利亚就四处逃窜,后来到了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在拿撒勒城定居。耶稣打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因此每次去耶路撒冷朝圣的时候都会在教堂里驻足很久。就在他30岁的时候,开始接受洗礼传教。在他传教的旅途中,不断的为穷苦人家做善事,免费为他们治疗伤病,后来他收了12位可信的门徒,每天给他们讲天国的事情。
因为耶稣的思想和行为都跟犹太教的相违背,很快就遭到了统治者和祭司们的反对。犹大以30枚银币的利益出卖了耶稣,以“谋叛罗马”、“自称犹太王“等罪,经过一番的羞辱和拷打后,将他钉在十字架上。相传在他死后三天,便复活在门徒面前,告诫他们要发扬基督教,要孜孜不倦的解救热泪苦难的命运,在复活的40天后便升入天堂。而复活节也就是从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