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100000032

第32章 欧美头牌指挥明星(3)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在录音工业早期的欧洲是比较热门的曲目,甚至在声学录音时代就有过录制。美国则稍晚一些,第一个大型作品的录音是1928年门格尔贝格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录制的《英雄的生涯》。据《留声机商店录音百科全书》记载,到1936年有九个《蒂尔的恶作剧》的录音和四个《唐璜》的录音。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录音只有一个,指挥不是施特劳斯本人,也不是瓦尔特、克伦佩勒,而是库塞维茨基。这是他1935年1月22日的录音,对于一个配置了六把圆号、四把小号、两把大号、两架竖琴和一座管风琴的交响诗来说确实是高难度的技术活。

与处理俄罗斯作品的迅速和紧张度不同,这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诠释得有条不紊,细致入微,热烈而富有表情。《蒂尔的恶作剧》和《唐璜》分别录制于1945年和1947年,这些复杂的乐队曲目正好突出了库塞维茨基底气十足的指挥技巧。转录自RCA原始母带的CD效果非常出色。

现场录制的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是库塞维茨基录音收藏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档案。他在1943年5月委约遭受白血病困扰的作曲家创作,而巴托克在半年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二十世纪音乐中的经典之作。该作于1944年12月1日由库塞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而这个录音录制于1944年12月30日的广播音乐会,距离首演还不到一个月。波士顿交响乐团从第一个小节开始,音色就表现得毫无破绽,低音提琴浑厚的线条、小提琴闪烁的光芒、长笛轻巧的跳音交织在一起,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音响体验。同一张CD收录的《图画展览会》是1943年的广播录音,由于广播时间的限制,删去了“古城堡”“牛车”和第四个“漫步”主题,录音效果甚至没有1930年的版本好。

作为一个指挥曲目风格多样的大家,库塞维茨基诠释传统德奥音乐也很出色,他指挥的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都留下了录音。与德奥传统指挥家的诠释相比,库塞维茨基的速度偏快,弹性十足,不像浪漫派那样追求宽广的线条和戏剧性的变化,而是采用中庸的处理。虽然他的音乐总体上来说是感性的,有些细节并不完全遵照乐谱行事,但基本还在规范之内;对比托斯卡尼尼斩钉截铁的严肃性,库塞维茨基要缓和一些。在这些录音中,勃拉姆斯第三、第四交响曲的录音相对更重要一些。他的处理有时甚至比托斯卡尼尼还要紧凑,但细节基本凭感觉走,有很深的个人烙印。

库塞维茨基1949年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职位上退休。1950年5月18日和25日,七十六岁的他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举行了两场演出。第一场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二场是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Tahra发行了由法国广播电台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四乐章“欢乐颂”是用法语演唱的。虽然乐团的合作并不像与波士顿交响乐团那样水乳交融、整齐划一,但总的来说非常完整,保持着库塞维茨基一贯的激情洋溢;速度流畅,比年代相近的富特文格勒版本足足快了十分钟,和当代版本的用时很接近。唱片还附赠了十分钟1949年他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片段。从这个录音中可以听到,他在排练中十分投入,激情十足,对于细节的处理是理性而细致的;他不让乐团过多地停下来,而是边演奏边用语言提示,只在少数几处地方让乐团重复演奏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库塞维茨基在这场演出后的第二年去世。这位以精妙的管弦乐印象见长的大师没能活到立体声时代,但他的众多录音还是能听得出细腻的层次和火一般的热情,一听便知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

三位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指挥巨人中,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Stokowski,1882—1977)是最善于表现的一位。他有着古罗马雕塑般的面容,身材修长,优雅欣长的手指从不拿指挥棒——他通常都是用手指挥。斯托科夫斯基的私人生活也极为丰富多彩:他结过三次婚,第一任妻子是著名的女钢琴家奥尔加·萨玛罗夫;他还与瑞典女影星葛丽泰·嘉宝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这位风流倜傥的人物生于英国,十三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在游历了巴黎、柏林之后,他回到伦敦组织合唱团。1905年他来到纽约,在圣巴塞缪洛教堂里任管风琴师。但是,斯托科夫斯基还是想成为一名指挥,于是在1908年,他又回到巴黎。这时他听说美国辛辛纳提交响乐团需要一名指挥,在夫人萨玛罗夫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他获得了这一职位(1909—1912)。1909年他指挥科罗纳交响乐团在巴黎举行了正式的首演,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由于在辛辛纳提的出色表现,1912年他被任命为费城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这也是他最辉煌的一个时期。1936年辞职后,斯托科夫斯基先后又指挥了全美青年交响乐团、好莱坞碗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纽约市立乐团、NBC交响乐团等美国乐团。1960年他还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了《图兰朵》,这也是他仅有的歌剧指挥经历。在国际声誉方面,五十年代,斯托科夫斯基受比彻姆之邀,指挥了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节演出;他还客席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和捷克爱乐乐团等一流欧洲团体。同时他并没有与费城完全断绝关系,而是继续客席指挥直至八十七岁高龄。

斯托科夫斯基是个爱尝鲜的指挥,他对于现代作品有着无比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著名的首演作品有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第三交响曲,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艾夫斯第四交响曲和沃恩·威廉斯第六交响曲等。斯托科夫斯基能让乐团发出令人震惊的华丽音响,是一位彻底的音响派;为此他不惜对作品进行改动。总的来说,他对作品的诠释比较表面化,在曲目的选择方面也多为“外在”的作品;但有一些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录音又堪比顶尖的德国指挥家,是个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

对于媒体,斯托科夫斯基也是物尽其用。他对于新的技术总是兴致勃勃,从声学录音、电气录音到立体声录音都录制过,甚至还录制了一批四声道立体声的唱片。

他拍摄了很多影片,与迪斯尼公司的“幻想曲”系列是当时风靡的动画系列制作,他也因此声名大噪。斯托科夫斯基是个超级录音发烧友。为了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他不断地调整乐团的排位,而且在录音中事必躬亲。直到1977年去世前,九十五岁的他还在学习新的录音技术。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斯托科夫斯基的录音,音质都出奇得好,很受音响玩家的追捧。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优异的音质并没有受到单声道的限制,斯托科夫斯基的单声道录音通常也要比其他指挥的更好。Andante公司在2001年发行了四张CD的录音合集,这是斯托科夫斯基与费城管弦乐团最优秀的早期录音,有许多作品都是美国或世界的首次录音。单从录音质量上来说,这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录音让人感觉完全达到了五十年代的水平;而在演释上,也是斯托科夫斯基最细腻、最有灵感的录音。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是最早的电气录音之一,饱满的音质很难让人相信是录制于1926年的;背景噪音虽然有些大,但很均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德》录制于1934年,大幅度的弦乐滑音是当时的一大特色;音质真实得触手可得,铜管略带撕裂般金属之感,弦乐有许多细节上的敏感表达,低音乐器威力强大,听起来不像是三十年代的录音。在诠释风格上,斯托科夫斯基称得上完美,速度适中,节奏层次清晰,乐团发挥精彩之至,每一种乐器的独奏部分都让人眼前一亮(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录制于1929年)。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录制于1934年)张弛有度,在结构的把握上很有说服力;虽然有些速度变化并非作曲家的意图,但听起来很自然,没有唐突之感;乐团的默契度也很高。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是斯托科夫斯基的保留曲目,历史上首个《狂喜之诗》和《普罗米修斯》都录制于1932年,那时还没有多少人会去演奏如此追求感官刺激的音乐。

与今天通常阴郁的斯克里亚宾相比,我们可以欣赏到一个灿烂的、清澈透明的斯克里亚宾;录音的平衡毫不输于现代录音,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美国第一个贝多芬“合唱”交响曲录制于1934年(“欢乐颂”部分用英语演唱),斯托科夫斯基对前两个乐章的诠释像现代录音一样精确,尤其在速度的变化上没有随心所欲,而是循规蹈矩,异常严谨,让人感觉仿佛在听六十年代卡拉扬的录音。

和当时在美国的指挥们一样,整体速度偏快。能体现出斯托科夫斯基个人特点的是第三和第四乐章:第三乐章明显带有浪漫的气氛;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为了照顾拖后腿的歌唱家们,不得不在一些地方放慢了速度。

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第一、第五、第六和第十一交响曲的美国首演,要不是托斯卡尼尼夺走了第七交响曲的首演,他的纪录将达到五个。Pearl的CD包括第一、第五和第七交响曲,第一录制于1933年,第五录制于1939年,都是斯托科夫斯基与费城管弦乐团的经典录音。第七交响曲是托斯卡尼尼首演五个月后的1942年12月13日与NBC交响乐团的广播录音,很奇怪的是少了第一个音。虽然是同一个乐团,但斯托科夫斯基明显比托斯卡尼尼处理得更细腻,Marston的数码转制效果也超过了托斯卡尼尼的版本。

退出费城管弦乐团后,斯托科夫斯基于1940年组建了全美青年管弦乐团,成员年龄为18—25岁。1940年录制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虽然细节尚不够完美,但也是相当有特色的版本。1945年,斯托科夫斯基又组建了好莱坞碗交响乐团,录制了一些唱片。最成功的是组建当年在洛杉矶录制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很不符合他华丽、追求外在效果的一贯作派,完全是德国大指挥家的风范;而唱片上另一首作品是法雅的《爱情魔法师》。能够在风格上差异如此之大,大概非他莫属了。

五十年代的斯托科夫斯基在欧美多个乐团客席指挥,在这些过程中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录音。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1950年与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上录制的马勒第八交响曲,这是此巨大交响曲历史上首次录制唱片(鲍尔特1948年的BBC版本直到2009年才以MP3形式发行)。这是一个充分说明斯托科夫斯基驾驭气势恢宏的大型作品能力的录音,现场演出中难免有些小的纰漏,但细节部分还是处理得很细腻,令人丝毫感觉不到冗长,独唱演员都有出色的发挥。1959年与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会录制的德彪西《夜曲》和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都以色彩见长,这也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擅长的领域。1951年至1952年与巴伐利亚广播乐团和北德广播乐团的音乐会录音中,包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以及法雅的《爱情魔法师》;Tahra的珍贵唱片记录了他指挥德国乐团的严谨风格。

最后要提到的是他最著名的创作——巴赫改编曲。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热衷于演奏巴赫改编曲,而斯托科夫斯基对改编巴赫更是乐此不疲,还为它们大量录音,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很多。RCA的著名唱片包罗了1947年和1950年录制的十首经典作品。这是将巴赫极度浪漫化的表现,虽然在风格上和当今的审美格格不入,但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而且非常动听。这些改编曲中,以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最为感人,他的改编使隐藏的和声暴露无遗,但部分丧失了原有音乐的内在张力;他还创造性地为作品加上了尾奏。

斯托科夫斯基晚年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中。他后来的立体声录音很多,但似乎活力没有回到与费城合作时的黄金时期。他录制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多少有些不够细致,这也是他开始衰退的标志。他于1977年去世,享年九十五岁。

西欧的其他巨人们

能与柏林和维也纳两大乐团抗衡的大概只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了,门格尔贝格正是这个乐团历史上第一位指挥家。虽然他并未染指歌剧,但在交响乐指挥大师中绝对是独树一帜。他与富特文格勒都属于浪漫派大师,是托斯卡尼尼的对立面。法国指挥学派基本属于中庸类型,其代表人物有蒙都、孟许和克吕依坦。

蒙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留下录音,而后两位的录音则以立体声居多。英国人比彻姆是音乐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巨匠之一,他在保留曲目的广泛性上几乎无人可及,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歌剧领域,他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纪末期的阿姆斯特丹随着经济的振兴,音乐文化也蓬勃展开。1882年开始兴建的新音乐大会堂(Concertgebouw)在1888年落成,具有极佳的声学效果。

同年晚些时候成立了大会堂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一样,大会堂管弦乐团成立至今一共经历了六任首席指挥,其中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巨人就是威廉·门格尔贝格(WillemMengelberg,1871—1951)。

门格尔贝格生于荷兰的乌德勒支,在当地他已经纯熟地掌握了管风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接着他去了科隆音乐学院,跟随院长弗朗茨·维尔纳(《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首演的指挥)学习指挥和作曲。在1892年毕业时,他取得了指挥、钢琴和作曲三项第一名,并获得了在瑞士卢塞恩的指挥职位。由于成就的迅速取得,再加上维尔纳的大力推荐,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在1895年就获得了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位。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他把这个乐团带到世界一流的高度。

门格尔贝格同时还担任着其他乐团的指挥,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先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1921年起又出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27年他和托斯卡尼尼分享了这个职务。

同类推荐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燕子声声里

    燕子声声里

    沈归燕五岁能背千字文,六岁弹琴而自作曲,七岁焚香成诗,八岁与当朝丞相之子定下姻亲。众人都道此女含凤玉而生,有天成的好命数。然而有女自现代而来,使她嫡妹从蛮横变得伶俐,夺她夫婿,害她生母,将她从天上狠狠掀下,张狂而笑:“区区封建女子,也能与21世纪现代女性相争?”阴谋诡计改她八字,挺着肚子坏她姻缘,嫁她于纨绔之子,毁她于新婚之夜,却恰好成全了她一段奇缘。有疯和尚算她之命:及笄大劫,双十大喜,白发大悲。沈归燕不信命,她只信人定胜天。欠她的,终究要还回来。害了她的,终究要下地狱。穿越了不起?重生了不起?就算你开十个八个金手指,我也要给你。我也要给你一一剁了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卑微的枯竭

    卑微的枯竭

    【新书《肥女翻身:我的王妃是大佬》已开坑,欢迎大家踊跃入坑!双强,轻松文!】 母亲对我的态度,让我发现了我的亲生父亲。那时候,李顾瑜就是我的港湾。我自以为是的给母亲顶罪,她却逍遥的渡过我难熬的三年。我出来后,那个女人对我完全不在乎,只在乎那个名义上的哥哥!我不喜欢他,我想要逃离他,甚至忘记那些人。他却死死的不放过我。那天,他说,我甘愿做一颗小草,在你心中慢慢成长,直至枯竭。我需要对你们摇尾乞怜博得同情,还是在别人的心里真真正正的成为了那个最后卑微的人……还是……
  • 花落千年,替嫁王妃

    花落千年,替嫁王妃

    新文正式启动了!<混世宝贝俏娇龙>这是<花落千年,替嫁王妃>的姐妹篇,也会解答大家的一些疑问.东海十三公主这条小金龙因为一起意外竟然被人抓上了船,被人夺走可以幻化的水玉,再厉害的小金龙也只能化做人型,被迫做了贴身丫鬟.可是磨难才刚刚开始,不懂人世的小金龙要如何对付人间的情情爱爱呢?真是苦恼,真的只是想赶快拿回水玉,回东海做条快活的小龙而已!他,当今权势最大的七王爷,在海里无意打捞起了她,竟然夺走了她的水玉强行把她带回了中土,半威胁半强迫地逼她做了贴身丫鬟还不够,还处处难为她,明明总是欺负人家,却不肯放她走,到底想怎么样嘛!&quot;你要是那么讨厌我,麻烦王爷高抬贵手,让我走得了&quot;&quot;你想走?门都没有,你以为你还有哪里可以去?就算上天入海,你也逃不掉的&quot;他,当世武林的奇侠,身怀绝技的唐门左使,一直不相信女人,换女人如换衣的他,却因为她的出现而转变,惟独对她温柔有加,自欺欺人却不能让视线离开她半步,甚至为了她和门派反目也再所不惜.&quot;你干吗老这样盯着我.我脸上有什么吗&quot;&quot;我想吻你,想得快疯了,现在只是让我看看都不行吗&quot;他,在中土游历的南陵国太子,一次偶遇,她在湖中救起了落水的他,却不知从此惹上了纠结的情债,认定了她这个太子妃,就算是杀尽天下人也值得,这个天下他要定了,就连她,他也是要定了!&quot;你放开我!这样像什么样子!太没规矩了你&quot;&quot;样子?规矩?你知道不知道,你身上的体香就像媚药一样让我发狂,别再抵抗了,我怕我会失控的&quot;之前丢稿之后的再次连载,经过修改,故事更加精彩!希望大家不要错过了!-------------------------------------------------------------------------------------------------第1卷水云烟雨卷要落幕了,终于第2卷花落异域卷要展开序幕了!为了救心爱的他,结果落入万丈深海,被人救起后却发现自己失忆了,所有的一切都想不起来了,这可怎么办?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谁的薄凉透了心伤

    她以为他们是爱情,却因此堕入爱上他的深渊。她从天真小女子一路跌倒成长。爱恨交织中又该何去何从……她以为姐姐抢了自己所爱之人,她和他本该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对十三年,她成为他捧在手心疼着的人,却不想华丽归来她却只能成为他背后的女人……三个人的爱情一定有人受伤,让她痛失所爱,只能无奈远走他乡。求而不得的哭痛的她欲哭无泪。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处境让她曾经彷徨迷茫。异国三年,谁又为谁柔情深重。一个生日的意外。他是意外介入她生命中的人,危险神秘而冷漠,端看谁比谁薄情寡义,却也不过是相互安慰的友情。,她心底的痛好似只有他能抚平
  •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英文爱藏:我在回忆里等你

    杨一兰编著的《我在回忆里等你》是英文爱藏丛书之一,为中英双语 对照版,《我在回忆里等你》既是英语学习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 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让读者在欣赏原法原味和凝 练生动的英文时,还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品读语言特色与艺术之美,再配 合文章后附加的多功能、全方位巩固题型,更有助于理解并学习英……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此后,不再爱你

    此后,不再爱你

    她倚在阳光充裕的窗口,一封封地拆开来看,心底,异常地沉静淡定,就像是看一段与己无关的岁月。她远远地站在一旁,驻足观望,心内没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