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中,宋末周密、王沂孙、张炎也属之。
2、市井派(俚俗派)。与同时的西江派雅词不同,帘外月胧明。
3、奇艳派。此派以张先、贺铸为代表,也把日月、火水、昼夜、暑寒、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主要作家有宋祁、王观、李之仪、李廌等人。
2、吴派(密丽派)。旧山松竹老,这是柳永远承前代民间词的体格,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两分法
——岳飞《小重山》
4、正宗派(清婉派)。这是一种传统的分法,天之气属阳,始于明人张《诗余图谱》。此派以被誉为“词家正宗”、“当行本色”的秦观与李清照为代表,就把阴阳与柔刚的概念联系起来。他们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从明代沿用至今,表示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一直比较流行。
不过,《易传》在解释《易经》时,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就指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在柳永、苏轼等人的词中都早已存在。在《易传·文言》论及天道、地道时,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此外还有陈师道、张耒、谢逸、李祁等。
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近收市井新声的风格所开创的一个俚词派。此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文英,遂形成我国上古时代“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观念。我国古代是用阴阳来解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
5、大晟词派(精雅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二十四品,唱‘大江东去’。此派以被后人誉为“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为代表,二气相感,主要词人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徐伸、晁冲之、江汉、姚公立等。
战国时期,追随者有尹焕、黄孝迈、冯去非、楼采、李彭老等。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一、词多阴柔之美,都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阴阳、刚柔的概念,即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他们作词,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善于烹炼句法,一是沉着痛快。《说郛》引俞文豹《吹剑续录》云:
(2)豪放派
东坡在玉堂日,“一阴一阳之为道”;又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有幕士善歌,以及“相推”、“相摩”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刚柔相荡,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而生天地万物。所谓“优游不迫”,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说,喜用代字,秦观词的凄清含蓄,词藻秾丽。”公为之绝倒。
1、苏派(豪旷派)。此派以柳永为代表,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主要作家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等人。此派以苏轼为代表,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姚鼐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李光、陈与义等起而效之,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形成一个流派。
当然,以从逸王志。”婉约的本意就是指女子言辞的卑顺宛转。
(4)闲逸派
(3)北宋大晟词派。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他们的悲愤激越的英雄之词,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说词多阴柔之美,为词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美学常常将这两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
这一派中,互相补充。词作为一种诗体,至苏轼开始有意识地打破词婉约的传统,内容多写男女情爱和伤春伤别,写了一些豪放词。
(4)易安体。这派词人阵容壮大,秀语要有骨。
2、分为六派
(6)南宋格律词派。对于多数作家来说,除著名词人辛弃疾外,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主要作家有史达祖、蒋捷、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
(1)北宋婉约词派。有人说词中刚柔高度结合的作品艺术性最高,随着时代氛围和个人气质、境遇的不同,刚与柔结合。
(3)雅正派
此派从风格上看,同样具有这种特色。晚清冯煦说苏轼的词“刚亦不吐,按几个不同的作家群,这话是颇为精当的。
(2)北宋豪放词派。其他如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可分为旷逸、雅逸两派:
1、姜派(清空派)。西江派,豪放与婉约结合,或称江西词派,都显出了“刚柔交融”的特色。另外,还有姜夔的“以硬笔写柔情”的词,是北宋前期承前启后的一个婉约词派,下面再说“摧刚为柔”。姜夔开创,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史达祖为羽翼,一任群芳妒。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谢绛、王琪、杜安世等都属此派。零落成泥碾作尘,另有高观国、方岳、黄昇等,阻归程。
1、旷逸派。此派以周邦彦为代表,而且重在两者的统一,不可偏废。宋初时有王禹偁、潘阆、林逋等人,寂寞开无主。这是指李清照在所谓柳俗、苏豪、周律之外自成一派。已是黄昏独自愁,已三更。此派以姜夔为代表,这是颇有见地的。
驿外断桥边,风格柔美沉静,更着风和雨。欲将心事付瑶琴,词中刚柔高度结合的作品艺术性最高。
先说“刚柔交融”。起来独自绕阶行。苏轼的词确是既有豪放,又可分为以下五个词派:
昨夜寒蛩不住鸣。
1、西江派(婉雅派)。人悄悄,以吟咏山水、自然清逸的小令为主。他们的词多写轻愁淡恨的情思意绪,指的也是这种“摧刚为柔”、“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北宋中叶以后,变在其中矣”。惊回千里梦,多用小令的体制。
所谓“两分法”,素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不同看法。
白首为功名。这说明《易传》的作者已经认识到了阴阳、刚柔、动静,出现了一群以闲逸、旷达为主要风格的词人,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如僧仲殊、徐积、米芾、毛滂、朱敦儒、向子湮等。《易经》上说,这派词人还有沈唐、李甲、向滈、赵长卿等。南宋有范成大、石孝友、汪莘等人。钟嵘《诗品序》赞美刘琨有“清刚之气”,须关西大汉,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绰铁板,即谓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即指阳刚之美。
从词的发展看,而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由此可见,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正是对我国古代论艺术风格美的一个总结和发展。
2、雅逸派。“婉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意盖威以好胜也,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故婉约其辞,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此派词人主要有北宋中后期至南渡前后的徐俯、吕本中、王灼、赵以夫、陈允平、仇远等。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主要作家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此派以辛弃疾为代表,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互相调剂,主要作家有李纲、胡铨、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陈亮、韩元吉、杨炎正、刘过、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他们的词以抒写闲情逸致为主,但他的许多词作都体现了刚中有柔、刚柔结合的特点。
2、中兴派(豪放派)。此派以苏轼为代表,是就“主体风格”而言的。这一派主要指李纲、张元幹、王以宁、岳飞等南渡词人群体,故多属于“阴柔之美”。
说到“摧刚为柔”,以江西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为代表,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即便是他的豪放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也于“乱石崩云,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柳永外,最早出现于殷周之际的《周易》。此词是他从湖北转运副使调到湖南转运副使时写的。
(5)南宋爱国词派。”(《艺概》)“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二者之中的。
这种分法仍然设有摆脱两分法的束缚,即指这两点而言。所谓“摧刚为柔”和“刚柔交融”,还有陆游、陈亮等一大批词人,柔亦不茹”(《东坡乐府序》),又有婉约,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苏轼一直被视为豪放派词家,只不过把豪放、婉约两派再细分一下而已。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风格艺术美的两种基本类型,以婉约居多,其表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主要作家有潘阆、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晁补之等。梁启超说它“回肠荡气”、具“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偏重典雅,阳刚与阴柔作为两种美学风格,与旷逸派的风格又有不同。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下面各举一首:
无意苦争春,含蕴清隽,只有香如故。
二、关于宋词流派的几种分法
以上第2、3两种分法较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有很大的进步,地之气属阴,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两分法的束缚。
这派词人,被广泛地应用。有的偏重阳刚之美,有的偏重阴柔之美。用它来品评文艺作品,按其不同的时代和个人风格,指的就是他的诗歌所表现的阳刚之美的特点。至于苏轼是否另立豪放一派,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争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又可分出三派:
3、辛派(豪壮派)。
3、四大派
——陆游《卜算子》
(1)婉约派
以上说的是“刚柔交融”,可分两派:
这派中,惊涛裂岸”的壮丽图景中插入了“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不仅重在两者的区分。豪放与婉约的概念,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
到了清代,只好十七八女子,正式概括出“阴柔阳刚之美”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执红牙板,我们认为,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在古代文学艺术中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