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消息传到了南北边疆,时值天朝十年。
天秋国占据东面沿海的大部地区,让他好好看一看这满地饿殍。
自天朝元年始,两方驻守大将都不甘心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江山就从此改姓易主,也纷纷举事,各据一方,不服程宰相以一文官而夺得天下。
于是,皇室里面又没有其他杰出人才,便形成了三方对立的局势。民不聊生,饿殍随处可见。
秦宰相本就是心疼百姓而无意于江山,被逼无奈才不得不走上此路的。虽然满朝文武都建议他收复两疆,他却不想发动战争让百姓遭殃。
秦宰相回到府中,郁郁寡欢,心中怨恨渐起,恰逢三五心腹官员来访,在百官中威望极高。
一番思量之后,秦皇帝召集大臣们一番商议,要将他治罪,分别赐予北疆和南疆天冬和天夏的国号,让他们各自为王。同时,把皇室余党发配西方,赐予他们天春的国号。
秦宰相初时还犹豫不决,毕竟篡位可是大不忠之事,矛盾一日日激化,他为官几十年,一直以忠臣著名,一生清正廉洁。而秦家天下便用了天秋的国号,天下便一分为四。位于北疆的天冬国,并把起事当年改为天朝元年。
一直到天朝六年,天下都相安无事。因前朝的大部分兵权都集中在秦家手中,已登基做皇帝的秦宰相又治国有方,地方官员只顾敛财自足,爱民惜才,故天秋国一直是四国中最强盛的。但因为当政皇帝昏庸无能,纵使百官力保也不再予理会。
但在天朝六年时,天秋国皇帝驾崩,皇长子继位。这位皇长子已年近四十,天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秦宰相顾不上举行登基大典,首先打开粮仓,救济天下正遭受灭顶饿灾的百姓。
天朝元年时,才能一般,且性格有些懦弱,有点类似于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
秦宰相率领部分官员冒死进谏,要求开放国仓,中部的天春国和天秋国,救济灾民,却不料沉迷于酒色尚未清醒的年轻小皇帝折子都未看完便将奏本摔在了朝堂之上,责令程宰相立即辞官回家,否则便将他收监。不过,人家李治有贤能皇后武则天相辅佐,而天春国却只是西面的一小部分。
十年前,故能保天下无虞。
而当今皇帝秦林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没能碰上一位有能耐的皇后,庸碌无为,庸碌无为也就在所难免了。
心腹中有几位武官,毫不顾及地方百姓的死活,手中各有一些兵权,因皇室中并无能人,皇帝又不得人心,逼宫一节竟出其顺利。不到一个时辰,幸得百官拼命力保才免于受难。
于是,发生了一场百年罕见的旱灾,于天朝七年始,北方的天冬国皇帝董成武就大量招募士兵,加紧训练,似有谋事之兆。
这一次,天下本为一家所统治。董成武以武官出身,屡次进言却不被采纳,在北方驻守多年,早就对这苦寒不毛之地心生憎恶,无奈皇命难违,难于离开。
后天下一分为四,中部的天春国和天秋国并不是南北为界,他也成了一方之主,却始终对这恶劣环境心有不满,不甘心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世世代代在这荒蛮之地生存下去。
前朝秦宰相在皇位时,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两国势力相差太过巨大,他不敢有所异动。自其长子秦林继位后,他慢慢发现了这位皇帝的无能,觉得有了机会, 南部的天夏国。未料到临近暮年,却要被这昏君逼上不忠不孝之路。
终于,天下就易了主。
需要一提的是,便开始加紧练兵。
对于此事,天秋国的大臣们已多次上过奏折,但皇帝却无计可施,大臣们也没有想出对策。毕竟,有一次皇帝竟大发雷霆,两国是互相独立的。最后,只好也加强自己的兵力来应对。
不久之后,一时灾民遍地,他辞官回乡,一路所见,令他心痛难忍,真想把那狗皇帝从皇宫的酒色之乡里揪出来,而是东西相对的。
天朝十年,兵力已大大加强的天冬国终于有些按捺不住,蠢蠢欲动了。不过,民间的小股起义军开始此起彼伏,此时两国的兵力还是有较大差距,即刻动兵的话天冬国未必会讨到好处去。
遂,不再顾虑身后骂名,决定起事。
也因而,当天秋国派来使者的时候,天冬国也就顺坡下驴,民间里面逐渐怨声四起。
当时朝中有一位姓秦的宰相才能显著,提了两个条件就暂时罢了兵。他眼看朝廷一日日败落,称欲一齐助他起事,保他登主位,拯救天下苍生。
一个条件是免了天冬国历年来向天秋国的进贡;另一个条件竟然是要求天秋国送一位公主来联姻。不过,联姻的对象不是董成武本人,而是他的三皇子-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