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9000000026

第26章 乡村治理与摆平和摆平术

摆在我案头有一本刚刚买来不久的书,名叫《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著者应星。虽然刚到手没几天,可是我已经看过一遍了,这在我这几年的学术著作阅读史上还是仅见的。这本书讲了几个相关的农民上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通过农民上访这条线,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图卷是怎样展开的,一个个普通农民和农民中的精英,基层政权、县、地以及省和中央政府,以及位处农村的国营企业大河电站之间构成了一场复杂而纠葛的权力博弈,透过这幅画卷,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鲜活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解剖开的麻雀。看过以后,感触良多,有与作者相近的,也有与之稍有不同的,拉杂地写几个字在下面,以飨读者。

上访,如果不是中国独有的,那也一定是这个国度最有色彩的政治现象。虽然大多数的上访事件都与法律有关系,但它与司法程序中的上诉却风马牛不相及,倒是与中国传统时代(有皇帝的时代)的上控有些类似。所谓上控就是老百姓有了冤屈,或者是感觉有了冤屈,不满于县太爷的裁决,层层上告,直至“告御状”把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去。上控的思想前提很简单:上面的皇帝是好的,就是下面的贪宫污吏可恶。自然,作为以皇权为中心的传统政治体系,也是有意想要维持这种农民的政治幻觉的,只是维持这种幻觉的代价固然有转嫁统治风险的好处,但由此产生的行政上的麻烦却是难以应付的(告御状的人挤破都门)。所以,多数皇朝一方面在理论上维持这种皇帝为民做主的政治幻觉,另一方面又在技术上将告御状限制在最小的可能性的范围。与此同时,在农民中却一直流传着某些“英明皇帝”或者皇帝派出的钦差微服私访为民做主的故事。虽然未必农民全都相信这些故事是真的,但是只要他们还不想造反(甚至造反了也有可能像梁山好汉那样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打算突破和平生活的底线,他们就宁愿相信皇帝的圣明,坏事都是贪官污吏蒙蔽了皇帝干出来的这种神话。当然,和平生活的底线与“天皇圣明”的政治幻觉都是有可能被瓦解的,不然怎么会有一次次的农民起义,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只不过,对于一家一姓皇帝的幻觉消失了,往往又转移到另一家一姓上去了而已。

我们看到,在应星的书里,大河移民也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地区有好人,县里多坏人,区乡是敌人。这种由近及远亲和度成反比的排列,构成了大河库区农民上访的意识前提。诚然,维持“上面的光辉’可以说是“上面”和农民的某种共谋,没有任何一个最高统治者乐意将最后的政治风险落到自家头上,农民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采取极端手段。不过在我看来,像书中所云,官方将上访视为上面的某种权力运作技术来使用,至少就国家总体而言,是值得商榷的;也就是说,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并不是靠鼓励上访来维持“上面的光辉”。没错,国家鼓励“检举揭发’,鼓励逐级和越级“反映情况”,甚至专门设立了庞大的信访机构和网络,用以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但政府其实要的只是“信访”而不是“上访”,尤其不希望“越级上访”,就是说,他们不鼓励老百姓兴师动众地亲自“访问”我们比较上面的领导。我们的信访制度,就国家制度安排而言,首要的意义是信息控制,以防止下级政府的行为超越底线,从而引起整个体制的动荡。在公共传媒监督基本缺席的情境下,这种安排无疑是必要的。虽然不能说信访和连带出来的上访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权力技术的成分,但恐怕这种权力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来自于上访相关者间的权力斗争。

在中国改革之前,由于严密的社会控制,农民的上访在平时近乎不可能,但在运动中(除了“文革”)却又骤然变成了大规模受到鼓励的行为,只是,这时的上访变成了上面的工作队下来,抛开各级党政机构,直接由上下访,然后是受到鼓励的农民再纷纷把“情况”(主要是对基层干部的不满)反映给他们,这如果算是上访的话,应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访。进入后“文革”时代之初,由于借助超大量的平反冤假错案以安定民心,以及为新一代领导人确立合法性基础的需要,大规模的上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容忍,很快就超出了行政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好在农村的改革顺利推行,吸引了农民的注意力,上访潮消退。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停滞,吏治问题却逐渐突出起来,而运动方式却已经被中央明令宣布退出政治舞台,持续的上访结果就成了农民寻求解决自身问题(生计、冤屈)和发泄不满的主要方式。撤社改乡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最感困惑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了以往全能式农村管理体制,同时又接不上法制化的轨道(或者并没有接轨的积极性),农村的治理处于过渡性的紊乱状态。

当然,乱归乱,农村的治理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放松的,新时期强化管理的结果,就是行政以及司法、工商、税务、电力等机构的膨胀,而膨胀起来的机构对于农村治理却难有更有效的办法,只能用行政与警察职能两个杠杆乱撬,造成在农民印象中,政府干部到农村做的事只有三件:要钱、要粮、要命,而且往往要伴随着武力(警察或联防队)。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未必若是之甚,像应星书中所述的庞大而艰难的三峡移民工程,毕竟还是要靠基层干部来承担的。但是,乡村的治理乏术和农民与基层政权(包括县级)的严重对立甚至冲突的态势,却是任何关注农村现状的人都不能不正视的。这也正是农民要不断地上访,尽管基层政权穷于堵截和应付,却依然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一般说来,凡是基层政权动作大(或者因上面的压力如库区移民,或者出于自家的形象工程等等)的时候,它们与农民的冲突就大,而上访就出现高潮,而相应的治理手术就更麻烦。

其实,现阶段乡村治理的手术虽然麻烦,但化约到底就是两条,如应星书中所述的“挤脓包”和“开口子”。所谓挤脓包就是整治“一小撮领头闹事的坏人”或者长年不安分的“刺头’,整治的方式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常规到非常规,从行政到司法手段都有,甚至还可能“罪及妻孥”,总之是杀一儆百,让天下太平了了事。所谓开口子,就是政府方面做一点让步,给不满的群众一点政策和物质方面的好处,以安抚人心,从而釜底抽薪,彻底孤立“一小撮”,挤脓包时好下手。治理资源越多,“挤脓包”和“开口子”技术运用的余地就越大,治理的弹性自然也就越大,否则“挤”和“开”都难。无论“挤”还是“开”,所要对付的都是“农民闹事”,其中上访是需要重点对付的目标之一,不少地方政府都是将控制或者消灭上访视为下级政府的治理指标的,也就是说,某级官员的重要“政绩”就是能否将上访扼杀掉。到了这时,乡村治理就变成了摆平,只要能把事情摆平(不是暂时摆平而留下后患),上下就皆大欢喜。

如果是在城里的话,摆平术的两手,应该是软的一手用得多些,然而乡村却恰恰相反,地方财政日益严重的困难,以及干部根深蒂固对农民的轻视,使得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肯轻易开口子(农民的事儿没人当回事,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现实,似乎也不能单怪基层),而更倾向于动用强硬手段。动硬的,前提是被动的那方须有该着的理由,于是,在乡村治理这个语境里,农民往往会变成“刁民”。我们看到,在大河库区,所谓“刁民掀小车”的事件是怎样从老百姓一句无关痛痒的愤激之言,变成了言之凿凿的“事实’,最后竟然成为在省、地、县各级政府官员中流传甚广的一种经典故事,一种严肃整治的借口。在这里,农民就这样被妖魔化了,妖魔化的农民,顺理成章地成为应该被整治的对象,而且决不能手软。各地诸如此类的“刁民故事”,实际上是“官方舆论”的一部分,造好了这种舆论,治理或者摆平才好下手。

现在的农村,上访包括集体上访虽然只能算是“群众闹事”的初级阶段,但由于这种行为有将下面的种种“猫腻”透露出去的危险,所以受到地方政府非常的重视和敌视。我们知道,地方上“猫腻”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腐败与违法行为,另一种则属于不得不为之的不规矩之举,如对农民某些不合理的收费,计划生育的执行等等,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那我们基层政府可能既完不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没法自我生存下去。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允许上访的存在尤其是泛滥,在某些情形下,上访访到上级机关还好说,访到媒体,万一给捅出来,那么不仅当事的基层政府难堪,连它的上级也跟着丢脸。

虽然上访受到政府的严厉压制,但农民上访的势头却屡禁不止,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访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抗议形式,与其他比较激烈的“群众闹事”是一样的。面对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不公正现象的日益增多,农民实际上是不可能一声不响的,但是作为“一盘散沙’的农民,采用其他形式集体反抗,显然不容易(不是所有地区),寻找领头者困难,担心违法的心理压力也大,上访虽然也会遭到“修理’和报复,但毕竟要轻得多,正因为如此,上访才成了农民最佳、也是最无奈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恰是由于农民不断地上访(包括那些像书中所说的把上访当成仪式的“上访专业户”的行为),因而引起的外界的注意,才或多或少地遏制了一点某些地区政治状态的日益恶化。

尽管如此,对比起农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民)所受的不公正来,上访所达到的效果不能不说还是相当可怜的,那些能够对政府构成较大压力的集体上访,结果好的并不多,农民之所以“不屈不挠”地坚持上访,仅仅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持续上访的经济压力,上访精英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利益裂痕,连续上访无果之后群情激愤导致的过火行为等等,几乎每一项因素都足以造成行动的失败。最根本的还在于,作为上级政府并不真的情愿处理基层政府的干部,尤其不乐意因农民的上访,按农民的意愿处理这些干部。应星书中提到,尽管上访精英出于担心报复,一再坚持清查社(乡)干部的贪污问题(从而除掉他们),但是上级工作队一次次进出,却始终不肯在这个问题上松口。不轻易为农民的意愿而牺牲基层干部,可以说是地方上级党政机关处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既不是官官相护,也不是保护干部,而是因为对行政体系而言,是基层政权而不是群众构成了它们的权力基础,谁为我出力就保护谁,这是一种常识。书中认为,上级政府往往要在下级政府与上访的农民之间维持仲裁人的角色,在我看来,那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即使做仲裁的话,也是偏袒一方的仲裁,不到万不得已,几乎没有上级乐意抛出他们的下级。这个基本原则,是由政府的地位与角色决定的。

说实话,应星书中所讲的大河移民“上5组”集体上访之所以结果还不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首先,那里因电站冲刷所致的土地问题足够严重,已经长期威胁到了农民起码的生存,农民足够“苦大仇深”,“斗争”情绪较为高涨而持久。其次,那里有一小群文化与政治素质相当高的“上访精英”,其中的“许老师”作为老三届的高中生,在“文革”中经受过政治洗礼,而且又有多年的工作经历,这样的人,即使放在城市,也应该是佼佼者,所以足以在经验、智慧上和地方官员相抗衡,居然能够娴熟采用分化利用、请君入瓮,这些政府官员惯用的权力技术,来对付地、县、乡三级政府,而且在不得已采取到电站吃饭方式以示威的时候,也能让农民保持克制,最后全身而退(农民更多实际上是像白杨16组那样,盲目冲动,越轨逾矩,非理性地打砸,难以自控),基本上让政府多次“挤脓包”的企图落了空,还为农民争得了一定的利益补偿。最后,大河移民“上5组”农民集体上访之所以结果不错,还因为有一些特殊的条件。一是当地有一个水电站,这个电站恰恰是地区重要的财源,因而任何针对电站的威胁行动,都可能引起地区政府的关注。一般地说来,城里的下岗工人的“闹事”要比他们的农民兄弟更容易引起重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城里人可以到市政府、广场等影响大的地方去静坐示威,而农民则难,大河移民附近的电站,实际上约等于城里人的市政府和广场,因此他们的行动比其他地方的农民较易受到注意。二是这些农民手里控制了一个作为初步斗争成果的电石厂。大河移民上访之所以受到上面的频频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坚持的时间特别长。如果不靠变卖这个电石厂的资产支持上访,仅仅靠那些贫困的灾民凑钱,肯定难以为继。事实上,大河移民的上访者,不仅有足够的经费,而且还像“公家人”出差一样,享有补贴。这两个条件,一个电站是地区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电石厂恰恰是政府根本不在乎的(所以轻而易举地赏给了农民)。用人家不在乎的资产支持上访,到人家在乎的地方去示威,结果不错当然可以理解。

在本文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忽然对我们这些学者口口声声的“乡村治理”产生了莫名的反感,不管我们出于什么美好的动机,这种居高临下的“治理”语境,都可能令我们难以跟“摆平”与“摆平术”真正划清界限。

同类推荐
  •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遴选了2011年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优秀思想随笔作品,全面展现了2011年的思想随笔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
  •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朱自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游记、杂论、诗歌、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朱自清大全集》,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散文作品。
  •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美学思想的专著。在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史,并做了细密的、颇有见解的理论阐释;作者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是国内目前比较系统研究本渔美学思想,作者以他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仪容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突出了李渔美学思想的精华,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李渔在这三个领域对前人的继承和他独自的贡献;对国内学界研究较少的李渔的仪容美学,作者做了开启性的研究
  •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徐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徐州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穿越:御尊乞丐

    穿越:御尊乞丐

    嘿嘿,小兄弟,我看你天庭饱满、骨骼清奇,是难得的练武奇才啊,要不要加入我们丐帮?现在入帮不仅不收入会费、中介费,逢年过节还可享受额外的员工福利哟!最重要的当然是跟着本帮主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什么?皇帝说本帮主的势力太大,要我招安?我去!自己管不好自己的天下,还怪起本帮主来了。回去告诉皇帝,要想天下太平,赶紧八抬大轿请本帮主入宫,让我好好教教他该怎么治理天下。
  • 一等老婆护豪门

    一等老婆护豪门

    死党楚梦怡气势汹汹地杀到吴美恋家来,一把拉起在床上睡觉的的吴美恋,“丫的,才几点就睡这么早的觉,我家后院都起火了。”她揉了揉被粘液沾住睫毛的眼睛,“又怎么了?是不是你男朋友又外遇了?”她又懒洋洋躺下,因为这丫找的位花大哥,经常闹外遇,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你快起来。”楚梦怡又一把把她拽起来。快速从她衣橱里翻出了一件很艳丽的连衣裙,扔给她,“快,穿上,跟……
  • 迷糊丫头腹黑郎:爱人别想逃

    迷糊丫头腹黑郎:爱人别想逃

    一朝穿越,她平凡依旧,却被卷入一场暗涌。葬月谷,天云阁,寄啸山庄……十年,这是一场怎样的纠缠,又是怎样的命运?她遇见他,一瞬间的相望,一辈子的相守……江湖再多凶险,再多诱惑,都不如他的怀抱……深情一眼就够挚爱万年,穿越只为遇见你!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扁鹊的禁方

    扁鹊的禁方

    神秘的千年秘方,居然会引起诡异的杀机!? 千年前,医祖扁鹊将记载惊世医术的秘笈《禁方》传于弟子,溘然长逝。其弟子创立神医门,修建古城,将《禁方》深藏其中,世代守护,再不外传。数十年前,侵华日军占领古城,挟持神医门,疯狂寻找《禁方》,却丧生诡秘地穴。如今,遗失数十年的神医门……
  • 化石:生命演化的传奇

    化石:生命演化的传奇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它们成为了生命岩画的记录仪……
  • 重生之帝师难驯

    重生之帝师难驯

    商女重生归来,身怀驭兽之术,纯良只是表象,杀伐狡诈才是真面目!当心机女遇上风华绝代的美人帝师,腹黑对上腹黑,成功让两个不要脸的勾搭到了一起……
  • 极品农家

    极品农家

    斗极品亲戚其乐无穷! 本文讲述一个穿越女逆袭斗极品的重生故事! 一个穿越女没有节操的霸道成功之路!。。。。。。。。。。。。。。。。。。 本文根据菊花茶亲的真实故事改编。 感谢葱娘主编大人,制作的封面~~~万分的感谢!!! 本书的扣扣群,请见作者信息。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